看過《西遊記》的都知道孫悟空常談自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五行是金木水火土,這三界很多人都認為是天地人三界,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興揚在這裡給大家科普一下這個三界和它的來源。
因三界非說法,為佛教傳來,所以普通人說的天地人三界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三界不同。這三界無論佛道都說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在道教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其中《欲界飛空之音》一篇曾在《仙劍奇俠傳》中出現過。
欲界顧名思義就是有各種慾望和情感的眾生所在之界,在道教經文欲界有六天;色界則是指此皆眾生慾望情感皆已淡化,但依然有色身(物質身體)存在,在道教經文中此界有十八天;無色界則是慾望和感情皆已祛除,不要依靠物質生活的眾生所在,在道教經文中此界有四天。在《度人經》中三界之上還有天,《度人經》有云:「三界之上,眇眇大羅,上無色根,雲層峨峨。」
這種概念出現在道教中是在佛教傳入后,為佛教影響下出現的概念,在此之前道教多談的是三界九天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是華夏文化的原有概念,所以在民間最為流行,這裡的三界就是大家熟悉的天地人三界,在各種文學中出現的最為頻繁,但九天之說的就少了,這裡科普一下。
因秦朝焚書,先秦典籍多有遺矢,今天看得到最早的九天說法在秦國人自己寫的《呂氏春秋》中,說的是:「天有九野,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在漢代這種說法已經不是描述天的分野,而是在描述天的層次,《太玄》曰:「有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從天,四為更天,五為晬天,六為廓 天,七為咸天,八為沈天,九為成天。」
但在後期隨著天文學的發展,九天的概念變成了太陽系的概念,這種說法尤為流行,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就有老道士談九天,說的是「天共有九層,最上面的一層叫宗動,是宇宙元氣的外表,看不到它的形狀。下一層就是恆星,也極為高遠,無法測量。再往下數還有七層,就是太陽、月亮以及水、火、木、金、土五顆星各佔一層。它們隨著宇宙的氣流旋轉,離地面還有二百多萬里。」這種概念類似於我們今天人所了解的太陽系,比道教早期的概念更接近宇宙觀測的事實。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道教相關的玄學、文化、神秘故事,請關注全真道士梁興揚的微信公眾號:chincoo,以及其同名新浪微博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