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李昕:霧霾下的冷思考

原標題:李昕:霧霾下的冷思考

自2011年末以來,PM2.5這一專業術語被媒體和公眾所熟知,由其呈現出「霧霾」天氣的表象也成為公眾關心的話題。似乎大家都在對「霧霾」進行著解讀,甚至調侃。

尤其剛結束的維持一周強「霾」天氣過程(2016年12月16-21日),以及《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中將「霾」列為氣象災害,不僅引發了環境與氣象專家間的熱烈爭論,更是引起公眾和媒體沸沸揚揚的熱議。

那麼面對熱點話題,我們是不是不必盲從概念,應當以審慎的科學態度,進行客觀和冷靜地思考呢。

PM2.5:

先來談談PM2.5(細顆粒物),這種比人頭髮直徑的1/25還小的顆粒物。

PM2.5的主要來源有自然和人為一次排放以及二次生成。

自然排放如火山噴發、森林自燃、風沙等;人為排放則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發電、工業、農業、機動車、建築施工和裝飾噴塗等。再者,自然與人為排放的氣態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氣、揮發性有機物等在適宜條件下經二次轉化后也可形成,尤其在大氣氧化性較強的情況下,PM2.5中二次轉化所佔比例很高,可高達80%以上。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排放源也日趨多樣化與複雜化,由PM2.5和臭氧作為表徵的大氣複合型污染特徵日益凸顯,同時污染治理也更具複雜化和困難化。

PM2.5的危害:

再來說說PM2.5的主要危害:

一是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美國環保署用了14年的時間研究了細顆粒物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基準,當然現在環境專家與醫學專家還在不斷採用不同方法和手段開展這方面研究,主要是其化學成分組成、暴露時間長短、不同類型人群以及粒徑大小在人體內沉積的部位不同會導致不同敏感人群呈現心腦血管、呼吸系統等多方面的疾病;

二是生態環境危害,影響動植物生長的造成;影響全球尺度的氣候變化;讓人們感觸最深的是影響局地或區域的能見度,造成航空、路面交通的癱瘓給人們出行造成困難,例如2016年12月16-21日涉及142萬平方公里範圍的區域嚴重大氣污染過程就是最好的例證。從物理光學角度說,PM2.5中粒徑0.4-1微米的粒子消光最強,換句話說,最影響大氣的能見度

PM2.5濃度較高時,我所325米氣象觀測塔的周邊實時監測系統傳回的畫面

這一範圍的粒子也主要是由硫酸鹽、硝酸鹽、氨鹽、有機物、黑碳和重金屬等有害污染物構成,當然還會攜帶細菌和病毒。

霧與霾:

「霧霾」則從國家氣象行業標準定義來說是兩種天氣現象。

「霧」是指懸浮在近地層大氣中的大量微細乳白色水滴或冰晶的可見集合體,按能見度劃分等級。

「霾」是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遊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km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相對濕度小於90%,排除降水、沙塵暴、揚沙、浮塵、煙幕、吹雪、雪暴等天氣現象造成的視程障礙)。

由於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區域性「霾」日益嚴重的主要因素是人為排放引起的PM2.5爆發性增長,當今的「霾」已經不是一種完全的自然現象。據氣象觀測表明,東部近地面層風速呈減弱趨勢,既意味大氣自凈能力將趨弱,東部區域天氣幾率會增加。

我們再來看看歐美等發達國家所走的歷程,大家熱議的「英國倫敦」、「美國洛杉磯」、「日本東京」、「德國魯爾」等煙霧污染事件,英文一般稱為「smog」也就是「smoke +fog」,通常指工業區的煙和霧混合而造成的又黑又濃的煙霧。我也注意到,國外媒體或國際機構在對北京等區域強污染事件報道或研究(區域強霾天氣)中也都 使用「smog」一詞,且認為目前能源結構與工業化進程是產生「smog」主要原因,與其歷史上相同。

倫敦殺人霧事件

洛杉磯煙霧事件

因此,綜合看來,區域性「霾」天氣主要是以人為排放為主的污染物與自然不利於擴散的氣象條件(靜穩天氣)協同作用的結果。

無論如何爭論,我們都應當清醒認識到,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是環境污染的主因,而且會對人們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從國外環境治理的經驗來看,無不經歷長期而艱巨的歷程,英、法、美等發達國家均經過了五、六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還尚未完全解決這一問題。

應對措施:

2013年國務院頒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重點區域和省市也給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並加以實施。近期工程院給出了三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評估結果可看出:儘管全國城市的PM2.5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但是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成渝地區的很多城市的PM2.5年均值均遠超國家二級標準,甚至超出了一倍的數值,更別提與其他發達國家標準限值來進行對比了,例如北京2015年的PM2.5年均值為81微克/立方米,大氣污染最為嚴重的十個城市,京津冀區域佔有8席

北京2015年PM2.5年均濃度分佈

由此可見,「霾」是否列為氣象災害,我們都應當以客觀、審慎的科學態度去認識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複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也應當進一步正視環境質量改善現狀與公眾預期具有較大差距。同時,我們還應客觀審視與思考目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弊端,進一步打破行政區域和各部門間的藩籬,創新大氣污染防治管理體制機制,讓污染治理工作更具實效性。

此外,要加大科普宣傳,進一步提高公眾環境意識的同時,引導公眾正確、科學看待這一問題,使公眾具有合理的社會預期。改善大氣環境,減少區域強「霾」天氣,人人都有一份責任與義務。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使得我們的天更藍,水更清,環境更美好。

李昕,女,理學博士,現任北京民進副主委,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兼職教授。

本文已獲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謝謝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