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菜,在很多人的心裡就是泰國菜的簡稱,其實不然,東南亞菜也分為泰國菜、越南菜、印尼菜,新加坡菜、馬來西亞菜等,口味通常偏酸辣,會大量且廣泛地運用各種新鮮香料,如金不換、薄荷、紫蘇、青檸、香茅等。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些香草味道奇怪,但正是由這些香草調和而成的「奇怪」味道,從而構成了東南亞菜的靈魂。
東南亞菜知多少
▼
東南亞菜其實在做法上都屬同宗同源,差別只是口味不同,通常都會用到椰漿、咖喱、魚露、香料等調味料,而且以海鮮、雞肉、豬肉為主,牛羊肉都比較少吃。
新、馬一帶有很多移民,所以菜元素是新、馬菜有別於泰國菜的一大原因之一。而新加坡菜和馬來西亞菜其實都是融合了當地菜與菜的混搭菜。
泰國菜的特點
泰國菜注重調味,常以辣椒、羅勒、蒜頭、香菜、薑黃、胡椒、檸檬草、椰子與其它熱帶國家的植物及香料提味,辛香甘鮮,口味濃重,別具一格。
以各種風味蘸料伴以泰國美食,更演化出多重滋味。如帶辣勁的涼拌色拉、泰式酸辣湯、紅或綠咖喱(大多混合了椰漿)、蔬菜、各款烤肉串(牛、豬與雞,拌以米飯或面點),都是非常具代表性的泰國美食。
泰國菜有四大菜系,各種菜系均有不同的特色:
泰國南部菜:
泰國南部,兩邊為海,本地人較多信伊斯籣。當地的特色,取及鄰近馬來西亞菜多用的食料,如黃姜等;調味料較為濃,而有時候帶酸。著名菜式有:
泰式黃咖哩(音:Gaeng Panang)
泰式伊斯蘭咖哩(音:Gaeng Massaman)
魚咖哩等
泰國中部菜:
泰國中部,以首都曼谷為中心,也是魚米之鄉,蔬菜水果茂盛。食料較新鮮,而調料通常較甜。名菜有:
冬蔭功湯(泰國著名的酸辣湯)
椰奶湯(音:Tom kha gai)
泰式紅咖哩(音:Gaeng Phet)
泰式綠咖哩(音:Gaeng khiew-waan)
九層塔炒雞等。
泰國北部菜:
泰國北部,山區,深受緬甸菜的影響,名吃有:
咖哩湯河(音:khao soi)
當地還有一種特別的酸肉,叫做「nem」。
泰國東北菜:
泰國東北菜和寮國菜相似,而米飯則愛吃糯米飯,名菜有:
青木瓜沙拉(音:Som tam)
生肉沙拉(音:larb)
越南菜的特點
越南曾被法國統治過,而當地又有很多潮州移民,因此,越南菜受潮州菜、法國菜的影響最大。
越南菜口味偏酸辣,以魚露為本,而越南的咖喱粉與辣味很重的泰國咖喱膏也有別,口味比較適中,不會有特別刺激的感覺。其代表菜有炸蔗蝦、越南檬粉、越南米紙卷等等。
越南人雖然也製作各式甜點,如豆沙糕、千層糕、榴槤糯米飯等,但一般並沒有餐后吃甜點的習慣,因越南盛產水果,所以用水果來代替餐后甜品。
印尼菜的特點
印尼菜的風味也有地域之分,不同地區的食材和調味料都不同。主要分巴厘、爪哇(又分中爪哇、西爪哇)、蘇門答臘島、北蘇拉威西省等味區,而人較為熟悉的是巴厘與爪哇風味。
與其它東南亞國家菜系一樣,印尼菜也極會運用香料,細味一道菜,可以辨出香茅、南姜、黃姜、青檸等香料的味道,但印尼菜的香味顯得更為複雜。因為它還加了其它菜系少用的丁香、肉桂、豆蔻等香料。
此外,印尼香料中還有一道獨門秘方,更是會出現在每一款印尼傳統菜中,這就是石栗。
石栗又叫月桂豆、峇角力、石古仔,圓形的一種堅果果實,奶油色,在大多數熱帶國家均有種植。
石栗油脂豐富,通常在製作醬汁時使用,使用前要磨碎,可增加味道及濃稠感。比如出名的巴東牛肉這一道,就必須以石栗打成蓉再爆炒出獨特的油脂香味,方算正宗。
印尼菜有很多自家醬料,比如甜醬、花生醬、古來醬、巴東醬,皆是混合各種香料組成。
印尼菜也有自己的咖喱,但與印度、馬來的濃稠、辛辣的風味相比,印尼咖喱顯得小清新很多,質地較為稀薄,加入了較多的椰漿,味道香甜,是可以直接喝的咖喱,用來煮海鮮,尤能突出海鮮自身的鮮味。
印尼菜很辣,但那種辣不是「死辣」、干辣,而是一種跳躍的鮮辣。這是因為辣醬都是由當地鮮辣椒調製,並混合其它香料,辣中帶香,味道複合。
印尼餐廳一般都會將一碟自家制辣椒醬放在客人面前,嗜辣客人將其直接添到炒飯上,就可吃得暢快淋漓。
而印尼名菜辣烤魚,將魚的全身塗抹上厚厚一層辣椒醬,然後用炭火燒烤,可想而知的香辣十足,非常刺激。
印尼的招牌菜眾多,除了烤魚,還有烤雞,將雞煮30分鐘后,再加黃姜粉、芫荽籽、蒜頭、紅蔥頭等香料腌入味,可烤可炸。雞皮色金黃,外酥里嫩。
印尼的沙嗲也非常出名,通常會選用新鮮的雞肉,抹上花生醬、甜醬等上火烤制,味道香甜,入口滑嫩有汁。
新加坡菜的特點
新加坡的飲食文化十分發達,甚至以「美食天堂」自居。新加坡同香港相似,都是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在飲食文化方面體現也非常突出。
新加坡的飲食特點在於當地人做的美食,其中包括中餐、印度餐和馬來餐,這裡的中餐主要以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的特色菜為主,其中也融入了馬來飲食的特色,比如咖喱雞和咖喱魚頭等菜,可謂別具特色的「中餐」。
在新加坡的飲食特色中,吃辣是他們非常喜歡的。新加坡人在吃飯時,不管吃什麼都要配著一碟泡辣椒來沾菜吃。所謂泡辣椒,就是干辣椒泡在醬油里吃。
新加坡有許多名菜,其代表菜有:黑胡椒炒蟹、毛蚶炒粿條、薄煎餅、喇沙(加入椰漿)、海南雞飯等等。
馬來西亞菜的特點
都說新馬不分家,但是新加坡的口味和馬來西亞還是稍微有些不同。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社會,因為有很多過去廣東、福建的移民,所以口味上偏向粵菜多一些。但馬來西亞卻是一個伊斯蘭國家,除了牛羊肉本身的食用之外,辣椒的使用也非常豐富。
不過他們的辣並不可怕,不像一些川菜館里的菜那麼嚇人,讓你覺得這不是在比拼味道,而是在比拼勇氣,或者是忍耐力,看誰頭上不冒汗,看誰不吐舌頭不喝解辣專用的豆苗湯。所以說,馬來西亞的辣味是一種可愛的辣,它沒有那麼兇猛。
馬來西亞菜最大的特點就是味型,或者說醬料的應用。甚至說,只要選對醬料,烹飪對任何人來說都不在話下。在其中,最主要的幾種味型可能我們也都聽說過。
比如沙嗲,它和我們吃潮汕火鍋時用的沙茶醬有「親戚」關係,但是配料不同。沙嗲醬必須先用牛肉湯和花生醬在一起調製,再將花生仁、蝦糕、干蔥、蒜泥、香茅等十幾種調料碾磨成粉末,混入其中,最後還要下鍋,和辣椒油、椰漿一起炒制才行。
除此之外,還有參巴、娘惹等味道。
其實綜合馬來西亞菜的味型,其基礎都離不開兩種東西:椰漿和蝦醬。這也是當地盛產的兩種東西。
蝦一般會選用蝦頭調湯,這種味道主要是為了提鮮,它的作用和潮州人用的大地魚粉(比目魚風乾之後磨成的顆粒)異曲同工。只不過北方地區原來沒有這類東西,再加上這種天然的提取費時費力,於是用味精、雞精等添加物代替。
另外,椰漿的使用則是提升口感,就像奶油當中如果只有油沒有奶,你只會覺得膩,不會覺得香,但是有了這樣兩樣東西,一種鮮香的厚重感油然而生,這種感覺也是大多數人對香濃二字的理解。
其代表菜有:阿三魚頭、椰漿飯、沙爹串、馬來糕、喇沙(不加椰漿,口味更辣)等等。
東南亞菜之咖喱
▼
「咖喱」一詞來源於坦米爾語,其意是「許多的香料加在一起煮制」的意思,它是許多香料的結合品,以椰漿作為基礎調料,再加入包括香茅、魚醬、月桂葉以及十幾種當地種植的香料(如丁香、小茴香籽、黃姜粉和辣椒等)調配而成,口味由溫和到極辣。
咖喱的種類很多,以國家來分,就有印度、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 ;以顏色來分有紅、綠、黃、白之別,根據配料不同來區分種類口味的咖喱大約有十多種之多。
一般來說,白咖喱與羊肉、綠咖喱與豆腐、黃咖喱與羊骨、紅咖喱與雞是比較好的搭配。烹調時,先將咖喱略烹制出香味后,再加入肉類、海鮮或蔬菜等食物一同煮制食用,也可做湯。
泰國咖喱
泰國咖喱最早只有黃咖喱,青咖喱、紅咖喱等,是為適應不同人群的口味才慢慢演變而來,而今仍以黃咖喱多見。其呈奶黃色,辛辣,味較重,一般用來搭配蝦、蟹等海鮮,口味香濃。
紅咖喱較為溫和,色彩上更能刺激食慾,其不同主要是加入了檸檬水,多用來搭配牛肉等紅肉,能特別針對肉本身的香味,突出肉香特色。
青咖喱加入了檸檬葉,口味清香,多用來搭配家禽,以雞塊較多,也被用來烹制貝殼類如帶子等小型海鮮。其原因是小海鮮更清鮮,只有青咖喱不著痕迹的辛辣,才不會奪走其鮮味。
泰式黃咖喱的主要配料有咖喱粉、黃姜粉、丁香、桂皮、草果、蒜頭等,一般是在炒香后加入椰漿原汁一起用小火熬煮,待各種香料的味道完全煮出即可,此過程大約需時45分鐘。
而這當中,火候與勾芡的技巧都決定著咖喱的口味,用料也決不能含糊。在泰國當地,每製作十斤咖喱,就要用掉將近五斤的泰國進口椰漿。
相比起稍顯清淡的越南咖喱而言,泰國咖喱更辛辣、濃郁,檸檬味最重,可算將香料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印度咖喱
印度咖喱一般用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黃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調配成,由於用料重,不加椰漿,故而辣度較重且口味濃郁。
印度咖喱分為綠色、淺棕色、淺黃色、黃色、淺黑色等,不同顏色在口味上也各有不同。其中,淺黑色咖喱要熬制12小時之久,絕不是一般的功夫。
而黃咖喱在印度是最流行的,幾乎所有印度人每天必吃黃咖喱,否則就「不能吃飯」。
用咖喱來烹制蔬菜,是印度人極為熱衷的咖喱吃法。與咖喱常伴的蔬菜中,椰菜花、菠菜、扁豆等最常見,洋蔥反倒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
印度的咖喱就像湯一樣,無論是肉還是蔬菜,印度人都會將其燉得極為爛熟,吃的時候,不光要吃光裡面的料,還要蘸著主食,將「湯」吃得乾乾淨淨,直舔手指。
斯里蘭卡咖喱
斯里蘭卡的飲食風格與印度相似,米和咖喱都是當地人最重要的食物,其咖喱主要分紅、黃兩種,其中紅咖喱較辣。由於斯里蘭卡出產的香料質量較佳,因而其咖喱品質也是一流。
馬來西亞咖喱
馬來西亞同樣喜用椰漿來減低咖喱的辛辣並提升香味,味道較平和,其咖喱辣中帶點清潤,充滿南洋風味。
新加坡咖喱
新加坡鄰近馬來西亞,兩者的咖喱口味較為雷同,同樣以平和見長。而新加坡咖喱用的椰汁和辣味更少,對於不太習慣咖喱濃重口味的人來說,更易接受。
越南咖喱
以清淡為主,同樣以椰漿調味,主食方面常伴米線食用。
東南亞菜之常用香料
▼
東南亞豐富的烹調傳統一直不為人所知,直到近代因東南亞觀光業發達,外界才得以一窺究竟。
在,東南亞菜也很受歡迎,每個吃過東南亞菜的人,是一定會嘗過以下這些香料的。不過,大部份人都不知道它們長什麼樣子,甚至不知道叫什麼名字,而就是這些「無名英雄」們,塑造了令人慾罷不能的東南亞味道。
香蘭葉(Panda leaves)
香蘭葉在馬來西亞非常普遍,當地人喜歡把這種植物加入食物里,因為它有一種十分獨特的天然芳香味,能讓食物增添清新、香甜的味道,後來慢慢地演變到以新鮮椰汁混合香蘭葉來製作各種食物與糕點。
而在蛋糕、麵包、餅乾、慕斯等食品中加入香蘭葉,吃起來更爽口、更香甜、更美味,新鮮的香蘭葉汁還可以用來替食物染色。
香茅(Lemongrass)
香茅個性濃烈,因為那氣味接近清新的檸檬香氣,香茅又叫檸檬草。
香茅的莖和根部,常被切碎或研磨用在各種東南亞菜肴里,搭配蒜、辣椒和芫荽,是海鮮湯、咖喱里最常見的香料。雖然可以買到乾燥的香茅,但用起來香氣和風味都遜色很多。
南姜(Galangal)
以三年姜為上品,表皮顏色偏白,姜芽處呈微紅色,味道有點像肉桂,辣中帶甜,具有辛嗆味。
最早時,南姜被用作煙熏材料,后被當作藥材和香辛料使用。直至今日,僅東南亞地區及潮汕地區仍在使用,其餘各地已經極少見到。
南姜分為大型和小型兩種,常在咖喱菜或泰國菜中做輔料,還可以剁成末做成咖喱醬或其他蘸醬。而最常見的做法是將南姜和其他香料一起攪碎腌制肉類和海鮮,或用來熏制食物。
鳥眼辣椒(Birds eye chillies)
鳥眼辣椒也被稱作泰國辣椒,分佈於南洋多個國家,常被用來當做咖喱的原料之一。據說泰國鳥眼椒是世界上最辣的辣椒,個頭比一般辣椒小,顏色鮮紅,而且越小越辣,切細絲后是各種辣味的來源。
檸檬葉(Lemonleaves)
檸檬葉具有特殊的強烈檸檬香味和類似柑橘類的香味,與雞肉或魚類同煮有調味及去腥之效,這個味道不是其它調味料所能取代的。
它也很適合用於海鮮料理的烹調,尤其是越南與泰國料理中的菜式,一定要加入檸檬葉來增加香氣,去除腥味。
當然,檸檬葉通常只是用來提味,並不會成為主角級的香料,因此不必添加過多。
檸檬(Lemon)
東南亞菜中的酸味,大多來源於東南亞特有的萊檬,在很多人的眼裡,萊蒙和青檸檬似乎就是一樣的水果,酸酸甜甜的味道,青綠色的表皮……但是兩者其實並不相同。
不到兵乓球大小的綠色萊檬,常被用來作為酸味劑,薄薄的皮、有別於檸檬的微苦和柑橘的清香,使它能很好地與其他香料融合。最重要的一點,萊檬的尾部沒有乳突,一般無籽,只要記住這兩點,就能輕鬆分辨萊蒙和檸檬。
小青圓茄(Round eggplant)
在東南亞一帶,小青圓茄的做法極其多樣,可以和綠咖喱一起煮雞肉,再配一碗茉莉香米飯;也可以把它和燈泡茄、大圓茄和白菜放入小陶瓦缸里腌泡起來,幾天之後,便成了酸甜開胃的爽口腌菜。
和我們平時食用的紫茄相比,小圓茄肉質相對較硬,茄皮略厚,手指稍微用力捏下去也不會出現凹痕。它的最大特色是茄肉爽口、略帶澀味,沒有一般紫茄會有的「茄腥氣」,而且口感細嫩。
長芫荽(Long coriander)
比芫荽重口味得多的長芫荽,濃烈的氣味超過了植物的極限,加熱以後也能保持碧綠的顏色,而且那香味和具有摧毀性辣度的鳥眼辣椒可謂是天作之合,是辣味的湯里少不了的一種香料。
咖喱葉
咖喱葉生長在小樹上,香味溫和,有一種淡淡的香辛味道,可以和洋蔥、蝦醬、青辣椒等一起加在魚肉和海鮮菜品中。或將干咖喱葉研磨成粉末,與其它香料一起熬製成咖喱。
皺皮檸檬
在東南亞,檸檬是一種常用的調味水果,幾乎每道菜品中都會使用,皺皮檸檬比普通檸檬的味道更濃郁,尤其在海鮮菜品中尤為突出,其清新的香氣可以去除腥味。除此以外,也可以用皺皮檸檬來調菜品的汁料。
金不換
又叫九層塔,新鮮的葉子與檸檬味道有些相似,乾的則有一些咖喱的味道,是有藥用價值的香草,泰國菜和印度菜經常用到,常用在海鮮及沙拉中。
黃姜
越南特產的香料,辛香清淡,還有點橙子、胡椒的混合味道,是咖喱的香料之一,有著色作用,咖喱的黃色就來自黃姜。
黃姜飯在越南非常有代表性,普通的米飯中添加黃姜製成,色澤金黃,散發出黃姜和大米混合后的特殊香味。
薄荷葉
東南亞使用普遍的香料,菜品、沙拉、飲品等中都會用到。薄荷的味道與甜味很搭配,因此也常用於調製果醬或糖漿。在東南亞,薄荷葉還與椰糖搭配做成薄荷醬。
【數道東南亞菜製作】
▼
椰奶冬陰海鮮湯
6樣海鮮+4兩椰奶
這是傳統冬陰功湯的改良版:首先,原料升級,由單一的海捕大蝦改為六種小海鮮,成本降低了,也更有可食性;其次,以香茅湯煮制食材,成熟后撈出放入椰奶中,原料先煮進香茅味,再泡入椰奶香,一種食材兩重香氣,非常特別。
走菜流程:
1、取自製香茅湯500克放入鍋中,加鮮香茅草段10克、大芫荽(也叫泰國香菜)8克、南姜6克、檸檬葉2片,再放入龍利魚片50克、草菇40克、魷魚花30克、魷魚須20克、扇貝肉8個、蝦仁4個(開背去蝦線)、青口貝2個(去掉一側的外殼)中火煮1分鐘。
2、取一口雙耳小金鍋,倒入椰奶200克,撈出煮熟的青口貝放入鍋內。
3、繼續煮1分鐘至其餘原料成熟,離火後放入泰國香椒膏10克、唐雙合牌魚露10克、檸檬汁5克攪勻,盛入金鍋即可走菜。
自製香茅湯:
高湯(以豬骨、雞架熬制而成)20斤放入湯桶,加香茅下腳料(即外層的香茅皮)300克、檸檬葉100克小火吊1小時以上即成。
羅望子炒蝦
這道菜改良自「茄汁大蝦」,將普通番茄醬升級為自製的羅望子汁,使蝦仁帶上水果天然的酸香。更重要的是,此菜製作過程中不加一滴油,其紅亮的顏色完全來自於羅望子汁,無油少鹽,成菜更健康。
製作流程:
1、大蝦仁10個(共500克)洗凈瀝干,兩面拍粉,下入六成熱油炸1分鐘至表面金黃,撈出瀝油備用。
2、鍋入羅望子汁40克,加鳳梨條、紅菜椒段各40克小火煮1分鐘,放入炸過的蝦仁翻勻,勾薄芡、淋明油即可出鍋裝盤。
羅望子汁:
羅望子放入清水泡軟,反覆揉搓將果肉「洗」下來,濾去果核,將果肉放入攪拌機打碎成泥,每500克果泥加清水1000克一同放入小鍋,放入番茄醬200克小火熬濃,關火濾去渣滓即成。
羅望子:
又叫酸角,是產自熱帶的一種植物,其外表類似「豆莢」,捏開棕色的外殼,便能看到內部紅棕色的果實。其果肉有一股誘人的酸甜味,既可直接食用,又能做成調味醬烹制菜肴。餐廳所用的羅望子運來時已去掉外殼,進貨價13元/斤。
瑪薩曼雞腿肉
製作流程:
1、雞腿2隻去骨,衝去血水,瀝干后改刀成塊;土豆150克改刀成小塊。
2、鍋入底油燒至五成熱,下入薑絲5克煸香,放入瑪薩曼10克小火炒香,倒入椰奶100克炒勻,添入雞湯200克,放雞腿肉、土豆塊,調入椰糖10克、魚露、味精各5克攪勻,中火煮5分鐘,待雞腿成熟時,連湯帶料一同倒入盤中,撒腰果10克,放紅辣椒圈、香蘭葉點綴即成。
瑪薩曼:是泰國常見的一種醬料,類似於的花生醬,有濃濃的堅果香,但不同的是,其所用的原料除花生外,還有芝麻、香菜籽、紅辣椒、蝦醬、海米、大蒜、香菜根,顏色紅亮、香味複合、口感微辣,特別適合烹制肉類原料,能很好地去腥增香。
芒果糯米飯
糯米入竹簍
蒸熟拌椰糖
此菜既是主食又是甜點,帶有椰糖香氣的糯米飯旁邊伴著金黃誘人的芒果肉,加上表面那層濃濃的椰奶汁,單看賣相,就足夠誘人食慾。
糯米初加工:
泰國糯米5000克洗凈,放入清水浸泡1小時,裝入專門蒸米的竹簍中,隔水大火蒸90分鐘至熟,取出倒入盤中,加融化的椰糖100克充分拌勻,攤開自然晾涼,讓糯米吸入椰糖的甜香味。
走菜流程:
取糯米飯100克填入圓形模具壓實,裝入盤中去掉模具,淋椰奶汁30克,旁邊擺入芒果塊100克即可上桌。
椰奶汁:
三花淡奶3罐(410克/罐)、白砂糖500克、椰奶400克、干澱粉25克一同放入鍋內,小火熬15分鐘至濃稠即可。
技術關鍵:
1、要選泰式糯米,米香味濃,容易蒸至軟粘粑糯的狀態。
2、此菜選用的是有橄欖球大小的泰國香芒,果肉金黃、筋膜少、甜度大,進貨價19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