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讓中國量子科學從追隨者變超越者

初見潘建偉院士,戴著邊框眼鏡的他是很典型的科學家形象。在不同場合聽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暢談有關量子研究的一切,又會發現他和一般的科研人員不一樣,在探究事物本質的熱情之外,更有資源整合的智慧,頗有社會活動家的風采。

從1997年算起,潘建偉已與量子結緣20年。即便在最初那些被人質疑為「偽科學」的日子,他也執著向前,終於在國際量子信息科學領域從追隨者變成了超越者。問潘建偉院士是什麼支撐他一路走到量子科學研究的最前沿?他的回答是「興趣和責任」。

「Mr.Nature(自然先生)」

在位於合肥的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科大」)實驗室里,學生們私下稱潘建偉是「Mr.Nature(自然先生)」。因為在過去20年,他帶領團隊在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研究領域取得的科研突破,屢屢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科學》上發表,是毫無疑問的量子科學界「大牛」。但對於自己的專業選擇,潘建偉非常謙虛。「從中學到大學,一直覺得數學、英文都很難,只有物理簡單。」他打了個比方,說物理是一門「帶很少行李就能出門」的學科——記住很少的公式,就可以推導出很多結果。

在中科大念大學部時,潘建偉第一次接觸量子力學。畢業后,他留在中科大攻讀理論物理學碩士學位,研究量子基本理論。然而,驗證量子理論的設想需要尖端的實驗技術,但當時國內的實驗科學和國際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1996年,潘建偉到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攻讀博士。在導師塞林格的實驗室里,他很快進入狀態。1997年,以他為第二作者的論文「實驗量子隱形傳態」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被《科學》雜誌評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此後,他和同事又先後在國際上首次完成量子糾纏交換,三光子、四光子糾纏及其非定域性檢驗,量子糾纏純化等重要實驗。

潘建偉通過一個個實驗贏得了肯定,但他念念不忘要回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實驗室。國內當時對於量子信息科學的了解不多,有人甚至質疑這是「偽科學」,但潘建偉並不動搖,每年都利用假期回國講學,和國內前輩一起探討量子信息領域發展。

2001年,潘建偉回國組建了量子信息實驗室。為了不和國外脫節,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國內國外兩頭跑:在國內繼續開展量子信息實驗研究的同時,到國外學習經驗,並且有針對性地選送學生到國際頂尖的實驗室學習。

但質疑之聲也隨之而來。有人說他是「假回國、真騙錢」,他能做的就是埋頭干,儘快出成績,比如2003年一年,潘建偉在國內的研究組就以第一單位在權威雜誌《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7篇論文。經過幾年的積累,潘建偉研究團隊完成了充分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儲備。2008年,他放棄了在國外大學的兼職崗位,將在國外的實驗裝置陸續搬遷回中科大,分散在海外的年輕人也陸續回國,組成了以青年學者為骨幹的研究團隊。

過去這些年,「潘建偉團隊」科研成果不斷登上《自然》、《科學》雜誌。《自然》雜誌在報道潘建偉團隊量子通信研究成果時寫道:「在量子通信領域,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將領先於歐洲和北美。」英國《新科學家》在「崛起」特刊中評價道:「科學技術大學——因而也是整個——已經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科研「Boss」的團隊職責

不管是在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中科大上海研究院,還是在合肥中科大,潘建偉接受採訪時穿的T恤都是同一個款式,左胸口的「Boss」字樣,倒是很貼切地概括了他在團隊中的角色。作為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如何搭建頂尖團隊,如何通過體制創新留住人才,如何在與外界的協同發展中保持量子研究的國際領先位置,都是他需要面對的問題。

搞科研,人才是關鍵。早年為了把最先進的技術學回來,潘建偉送了一批學生出國,由於這些學生都是「量身定製」去往世界頂尖的實驗室,如何「收回來」很考驗智慧。「首先,把學生送出去之前就有過約定,希望他們學成后能回來一起做一件偉大的事,一件有意義的事。」有個故事潘建偉院士很有感觸——美國總統肯尼迪到美國宇航中心去,發現門口負責掃地的清潔工也很有自豪感,認為自己正在幫忙把人們送到月球上去。潘建偉至今記得2009年國慶前夕,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參觀完「復興之路」主題展后內心非常激動,給大洋彼岸的學生們發簡訊:國家需要你們回來。讓他感到欣慰的是,當年答應回來的學生,都回來了。

但作為一個召喚者,除了在精神上鼓勵青年人才,也必須在科研和生活條件上保證他們無後顧之憂。「畢竟大家都拖家帶口的,有一個高尚的目標吸引大家,待遇也應該有吸引力。」

人才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和谷歌、IBM這樣的企業相比,如果我們開出的待遇是30(萬),別人說能給200(萬),那即使有高尚的目標,也架不住家人不樂意。」考慮到這些,潘建偉跟一些企業溝通,說服他們效仿谷歌、IBM,直接資助前沿研究。「目前已經跟阿里巴巴有合作,企業每年提供一筆經費,能夠把別人拚命來挖的人留下來,抵擋惡性人才競爭。」

又比如,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在潘建偉看來,量子科技已經進入深化突破、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這就要求更大體量的協同攻關。除了國家的支持外,地方政府、企業等都需要積极參与。他強調,在過去數年,團隊在上海開展的工作得到中科院、上海市科委、大張江管委會、浦東新區等給予的支持。

「如果說當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先生證明人在國外可以做很好的『科學』,我們現在的團隊證明了人在國內也可以做很好的『科學』。」潘建偉說。

興趣和責任,一路堅持的原動力

潘建偉最初與「量子」結緣時,還需要應對「偽科學」質疑,但他堅定前行,如今在多個方向實現超越。問他是什麼支撐他一路走到量子科學研究最前沿?他的回答是「興趣和責任」。

這一路並不容易。剛回國的時候,很多人習慣性地問:這個研究美國有沒有在做?「如果他們沒在做,就會覺得不靠譜。因為人更習慣跟進、模仿。」其次,搞協同創新曾遇到「以誰為主」的難題。「以科學家為主,還是以工程師為主?這需要慢慢磨合。量子衛星的成功,可以說是科學和工程的完美結合。」

此外,中科大本部在合肥,到上海搞一個研究院,當時也有疑問:能不能人都在合肥待著?在潘建偉院士看來,上海有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等單位、團隊到上海,在星地量子通信方面可以更充分地進行協同合作。

在剛剛過去的6月16日,《科學》雜誌以封面論文的形式刊登了科學家在空間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潘建偉團隊聯合多家機構,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里級的量子糾纏分發。《科學》雜誌審稿人稱讚該成果是「兼具潛在實際現實應用和基礎科學研究重要性的重大科技突破」,「毫無疑問將在學術界和廣大的社會公眾中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

而每到這個時候,潘建偉經常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你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我不覺得我以往所做的,能夠讓我擁有它。但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能夠從事這樣一件探索自然界規律、奧秘的工作,已經是我最快樂的事,至於能否得獎,那要看幸運與否,如果能得到,那也只是命運的格外獎賞。」

(原載於《解放日報》 2017-06-28 07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