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古代也會考古嗎|真問真答

古代一直都有類似考古學的針對古代器物的研究。但受技術條件限制,大多只能通過古董上的文字對史實進行考證。

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少君見上(上,指漢武帝),上有故銅器。問少君,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柏寢』。已而按其刻,果齊桓器。」說明當時已經掌握了一些對古銅器鑒定的技術。

在《漢書·郊祀志》中,記載提到張敞考釋鼎銘的古文字,也意味著利用古董研究古文化的做法在漢代就早已存在。

春秋早期的青銅器子仲姜盤,附有銘文

到南北朝時,梁元帝輯錄了一大批碑刻文字,稱《碑集》,共 100 卷,被認為是南北朝時期內容最豐富的古文物專著。

南朝碑文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引用漢碑一百篇,魏碑二十篇,也可算作是利用古文物進行了考證。

但總體上說,兩漢至隋唐的上千年間,提及古文物的著述雖然不少,考據卻不算精準。考古作為一門學問,尚未得到系統的發展。

古代考古學發展的第一個高潮出現在宋代。由於古代發現的竹簡等文物數量較少且不易保存,金器玉器和石碑占出土文物的大頭,因此宋代以來的考古研究被稱為「金石學」。「金」即指金屬器物,「石」即指石刻碑文。

相比前朝,宋代金石學更加系統完備,也更加繁榮。據《金石書目錄》所記,宋代金石學家有載者 22 人,著作 30 種。楊殿珣《宋代金石佚書目》中列出的只知書名的佚書便達到 89 種,足見宋代金石研究之盛。

與現代考古研究類似,宋人在研究金石學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利用古文物對史實進行考證。例如,歐陽修的《輯古錄》卷四《魏受禪表》有論:

按漢獻帝紀,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稱天子……而此碑雲「十月辛未受禪於漢」。三家之說皆不同……漢魏二紀皆謬,而獨此碑為是也……禪代,大事也,而二紀所書如此,則史官之失,以惑後世者,可勝道哉?

歐陽修結合古碑文和《後漢書》、《三國志》等文字史料,詳細論證了漢魏禪讓的具體時間,並推出史書有誤的結論。

又如,宋人趙明誠的《秦泰山石碑考》有論:

大觀間,汶陽劉跂斯立親至泰山絕頂,見碑四面有字,乃模以歸。文雖殘缺,然首尾完具,不可識者無幾,於是秦篆完本復傳世間矣。以《史記》本紀考之,頗多異同。史雲「親巡遠方黎民」,而碑作「親巡遠黎」;史雲「大義休明」, 而碑作「著明」;史雲「垂於後世」,而碑作「陲於後嗣」;史雲「皇帝躬聖」,而碑作「躬聽」;史雲「男女禮順」,而碑作「體順」;史雲「施於後嗣」,而碑作「昆嗣」;史雲「具刻詔書刻石」,而碑作「金石刻」,皆足以證史氏之誤。然則斯碑之可貴者,豈特玩其字畫而已哉!

泰山秦刻石

趙明誠通過對秦代石刻和《史記》的對比考證,發現司馬遷的《史記》其實存有不少謬誤。

宋亡之後,元代的金石研究陷入了一個低谷,這一方面源自儒生社會地位的下降,另一方面也是社會文化使然。

明代因為承襲了元代的風氣,雖略有起色,但其金石類著作在水平上遠遜於宋代,金石大家亦寥寥無幾。

直至清代,金石學方才呈現出復興之象。有清一朝,金石研究的著述豐富,且內容擴展至錢幣、封泥、璽印、兵符、畫像、古鏡、陶器等諸多領域。據統計,目前已知的清人所著金石類書籍多達一千二百餘部、五千七百多卷。

清代發現的甲骨文殘片

在研究內容方面,清人和宋人一樣,也非常重視利用金石學補闕正史。清人孫星衍在其《京畿金石考》中就認為:「夫金石實一方文獻,可以考證都邑、陵墓、河渠、關隘、古今興廢之跡,大有裨於政事,不獨奇文妙墨,足垂永久。」試圖靠金石學補充古文獻的不足之處,進而起到對政治的借鑒作用。

再加上清代金石學所涉範圍更廣,其成就更在宋代之上。尤其是清人羅振玉對甲骨文、漢晉簡牘以及敦煌遺書等領域的收藏和研究,檢驗了《史記》等古代正史的記載,對後世的考古研究以及國人的精神世界均造成深遠影響。

羅振玉關於甲骨文的研究

閱讀原文,向大象公會提問。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