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刊《「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首發式暨「社會教育力」專題研討會順利舉行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自2016年3月21日正式成立以來,在名譽院長葉瀾教授、院長李政濤教授的整體策劃與研究共生體的團隊努力下,在原有研究基礎上不斷深化、拓展、提升。在研究院成立一周年之際,葉瀾教授《「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教育信條》在《光明日報》上正式公開發表,院刊《「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隨即正式出版,為進一步深化新階段新主題,匯聚多方力量提升內生力,研究院於2017年3月25日在華東師範大學召開了研究院院刊《「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首發式暨「社會教育力」專題研討會。來自高校、研究機構、出版社與報刊的特邀專家,以及研究院核心成員、「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合作校和全國「新基礎教育」共生體代表等50餘人與會。會議由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李政濤教授,以及副院長李家成教授、副院長卜玉華教授等先後分別主持,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亞萍研究員出席了本次會議。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是「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在已有研究機構、研究團隊和研究成果基礎上,為學派建設作出的又一努力:創辦研究刊物,為匯聚研究成果搭建新平台。院刊出版發行方上海教育出版社代表袁彬副總編首先在院刊首發式上致辭,她代表出版社祝賀葉瀾教授主持創建的「生命·實踐」教育學建設和「新基礎教育」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原創成果,院刊的出版是其新階段的成果表達,以傳播教育學術為使命的上海教育出版社將繼續為此原創提供傳播平台。

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華南師範大學扈中平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楊雄所長《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英文版主編、華東師大政治學系吳冠軍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遵民教授,浦東幹部學院副院長鄭金洲教授,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上海教育學會尹后慶會長,上海社會科學聯合會黨組沈國明書記,南京師範大學原副校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吳康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廣西師範大學副校長、廣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孫傑遠教授,全國體驗式教育專家朱涌教授,《光明日報》教育研究中心田延輝主任,《教育研究》雜誌社高寶立總編,人民教育出版社理論編輯室劉立德主任,《教育發展研究》編輯部林嵐主編,《探索與爭鳴》編輯部葉祝弟副主編、廣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王彥副部長,常州市新基礎教育研究會會長、常州市局前街國小李偉平校長等17位與會專家代表,在自由研討階段先後發言。

大家首先祝賀「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研究的最新成果:院刊《「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首發,向葉瀾教授的學術原創及治學精神深致敬意。然後,大家圍繞「社會教育力」核心概念,結合葉瀾教授的《終身教育視界:當代社會教育力的聚通與提升》一文(首先發表在《教育科學》,2016年第3輯,隨後被《課程·教材·教法》和《人民教育》分別部分轉載),進行了學術研討。

一、「社會教育力」概念提出與命題研究的重要意義

與會專家代表肯定了「社會教育力」概念提出及相關命題研究的重要意義,認為《終身教育視界:當代社會教育力的聚通與提升》一文是綱領、總論、破題之作,對理論與實踐具有「導航儀」價值。

(一)理論「破題」

扈中平教授、吳冠軍教授、吳遵民教授、鄭金洲教授、吳康寧教授、孫傑遠教授、高寶立總編、劉立德主任、林嵐主編、王彥副部長等先後在發言中提出:「社會教育力」概念的提出,重新構建了教育與社會的關係,改變了原來只強調教育為社會服務、教育要承擔社會責任的單向片面認識,突顯了「社會的教育責任」,形成了教育與社會之間複雜、立體、雙向互動的關係式表達,為衡量社會發展提供了理論工具,對教育學學科發展在基本概念、範疇、命題上具有突破價值,將形成新的教育學基本原理,乃至創建新的交叉學科「社會教育學」。

(二)實踐「導航」

與會專家認為「社會教育力」研究既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又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除上述專家外,楊雄所長、尹后慶會長、沈國明書記、田延輝主任、葉祝弟副主編等亦突出強調了「社會教育力」研究的實踐意義。大家認為:通過對「終身教育」和「社會教育力」的透徹理解,在「生命·實踐」的高度回歸教育的本真,對片面化的教育與社會關係現狀及其帶來的弊病進行糾偏,對有關部門在概念模糊前提下出台的常常帶來違背初衷的政策法規進行矯治,有助於改進「終身教育」的法規條例與實踐,形成煥發著生命活力的教育化社會。李偉平校長以學校與社會良性互動的實踐探索表明了「社會教育力」研究的實踐價值及其型態。

二、「社會教育力」問題的研究方式與治學精神

「社會」與「教育」都是複雜的系統,「教育力」與「社會教育力」都是新論證的概念,由此,「社會教育力」是一個很複雜很新的當代問題,需要複雜綜合的研究方式,需要深徹堅執的治學精神。

(一)複雜綜合的研究方式

與會專家認為:「社會教育力」概念是葉瀾教授長期思考、觀察、體悟后富有原創膽量又縝密論證后提出的,自身具有多層結構,同時還有關聯又區別的外圍概念群(扈中平教授等),它回歸教育學兩大基本規律,在理論與實踐的交互中生成,既有冷靜的學理分析,又有熱情、激情和感情,當代教育研究的突破和原創,需要這樣的研究方式(高寶立總編、田延輝主任、劉立德主任等)。

(二)深徹堅執的治學精神

敏銳捕捉具有重要理論與實踐意義的複雜新難題,不怨不尤、篤志篤行,在持續深入的複雜綜合研究中,作出回應時代難題、具有時代精神的當代原創,這是葉瀾教授一以貫之的治學精神,大家在研討時由衷地向葉瀾教授致敬。就《終身教育視界:當代社會教育力的聚通與提升》一文而言,與會專家認為:葉瀾教授既重讀經典(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周南照、陳樹清,譯,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年),又讀懂時代(以「五大發展理念」解讀當代);把冷靜的學理思考、火熱的社會現實、複雜的思維方式和溫暖的家國情懷有機融通並不斷生成;自我批評又自我超越;治學精神令人敬佩,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可化育後學。

三、「社會教育力」研究的未來發展與深化空間

葉瀾教授在研討過程中不斷回應、對話,她特彆強調:請大家不要對自己過甚溢美,希望大家排除個人因素,聚焦問題本身進行研討,「社會教育力」一文是破題之作,提出了整體框架與核心觀點,但尚有許多空白,尚待深入辨析,研討會就是要請大家對空白或偏差提出積極的反饋意見和建議,促進學派深入研究、繼續發展。與會專家代表對「社會教育力」未來的深化研究提出了寶貴建議。

有專家學者提出:「社會教育力」提出后,可以從理論、實踐、政策、國際比較與歷史發生等方面生後續研究。理論方面的深化研究,包括:社會教育力內部各力的具體化與再整合、社會教育力與周邊相關概念或社會熱點概念的關係梳理、對社會組織機構及其型態與活動的具體分析、法中日等國社會教育力的國際比較研究,以及社會教育力何時何處產生的歷史研究(鄭金洲教授、吳康寧教授、吳遵民教授、高寶立總編、林嵐主編等)。在實踐與政策方面,專家們建議將「社會教育力」核心思想形成諮詢報告,上報有關部門,提交教育大會討論,促進立法的反思與重建,直至影響決策(尹后慶會長、沈國明書記、田延輝主任等)。此外,專家們還從如何「社會教育力」新視野中的「新基礎教育」研究、「社會教育力」的聚通與提升、召集社會各界跨界探討「社會教育力」並在更大範圍普及研究成果等提出了若干建議。與會報刊、出版社代表紛紛表示願意為這樣的深化研究提供平台。

研討會最後,葉瀾教授首先對校內外與會代表、專家學者、報刊出版社、研究共生體等表達了深切的感謝,她如數家珍地回憶了大家對學派理論研究、實踐研究和社會影響力所給予的深切關懷與全力支持,包括認同、信任、協力、推薦與傳播等。「我不會忘記在我們前進道路上每一位支持過我們的人,不會忘記每一個為我們的事業發展做出貢獻、獻出力量的人」,無論是多年的老朋友,還是新知的忘年交,在專業合作中會有心靈與情感的交往。接著,她結合大家的發言、討論,綜合提出了對「社會教育力」深化研究的新思考。

1.什麼時候「社會教育力」變成了一個問題?

葉瀾教授認為吳康寧教授提出的這個問題是一個歷史視野。人類最初不存在系統內外的社會教育力問題,學校產生之初並非為全社會服務,也不存在社會教育力問題,當學校普及,至今今日的終身教育時代,人的價值越來越走向中心,生態意識從自然走向社會人文思考的時代,學校與社會分化,制度化系統化的學校教育加強,但社會教育力弱化或產生消極作用時,如何使其發揮積極作用,成為有利於人之發展、有利於美好社會之創造的力量,就成為一個急迫的時代問題。未來社會將在更高層次上探尋全社會教育與學校系統教育的內在統一,為每一個個體的終身發展服務。如高寶立總編所言,在此問題上努力尋找教育兩大規律的再統一,所以提出個體教育力與系統教育力。

2.「社會教育力」核心概念提出后的辨析與再系統化

如鄭金洲教授所言,《終身教育視界:當代社會教育力的聚通與提升》一文是「破題之作」,撰寫時的第一要務是提出概念框架與核心觀點,努力用恰當的話語表達清楚,這些都比概念的細化分析更重要,所以尚未來得及做細化研究。基本概念的發展,總要經歷最初的相對籠統,然後細化、深化、辨析,各個清楚之後再建立關聯,形成新的概念系統和命題原理。現在或今後,概念的細化、深化及概念體系的再系統化,以及用什麼概念表達更好,都需要再推敲,希望在座諸位直接撰文表達自己的觀點。

3.實踐方面如何發揮影響力

包括影響誰和影響路線等問題。如何把大家認為有道理、有意義的概念命題變成實踐的力量?實踐力量包括對上層建言、學界共識和廣大社會的清晰與改變。尹后慶主任和鄭金洲教授等都提出對政策的建議與研究。當前要對政策研究作出系列反思:為什麼所有要強調的「素質」恰恰都通過「應試」來表達、確認和評價?!要做「拐點」研究:在什麼意義上是合理的,到了哪裡就有毛病、出事了?需要最政策進行深度反思。在影響路線上,李偉平校長、孫傑遠教授、朱涌教授等的發言有啟發,首先要尋找影響載體,被虛化的人文精神如何實體化?令人感到研究與改變的價值,特別要做好「頭腦」的改變。

最後,葉瀾教授再次感謝各位發言人所給予的希望、支持和力量,自己將努力盡量多做可為之事,再努力寫出新東西。也希望在座團隊成員自覺努力,合作共生,並帶領研究團隊以熱烈掌聲表達對各位與會嘉賓的深謝。

研討會後,李政濤教授代表「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與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廣西師範大學副校長、教育學部部長孫傑遠教授,廣西師範大學附屬卓然國小校長葉琴珍等,共同舉行了三方合作協議協議簽約儀式。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