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廣告收入日漸下降,數字廣告收入還沒能填補這一落差,如何增加盈利?《經濟學人》將目光投向了數字訂閱上。
《經濟學人》很清楚自己在互聯網這個大平台上想要取得的目標:把自己送到那些潛在用戶面前,讓他們多多閱讀《經濟學人》的內容,最終讓他們轉化成自己的訂閱用戶。在過去的一年中,《經濟學人》的社交媒體冬粉量增長了25%,全網達到了4400萬,主要集中在Facebook、Snapchat、Twitter和LinkedIn。在英國脫歐事件后,《經濟學人》出現了第一次冬粉激增,而最近一次冬粉大漲,則是因為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去年,在《經濟學人》150萬的訂閱總量中,數字用戶從30.35萬增長到了34.55萬,提升了近14%。
「我們一直在計算,到底把多少內容放出去最划算,」《經濟學人》的首席營銷官、主管發行的董事總經理邁克爾•布倫特(Michael Brunt)說,「別人常說,如果你太慷慨了,讀者就沒有動力去訂閱了。但是我們有另一種觀點:我們就要慷慨一點,我們努力讓自己的內容出現在更多平台上,這樣才能更有意思。」
《經濟學人》有一個計量制付費牆,非訂閱用戶可以每周閱讀三篇文章。一個10人的社交媒體團隊在各個平台上編髮內容,他們的每日工作,打個比方,是將雜誌內容作為獨立文章發布在Facebook上,同時根據反饋進行更深入的追蹤,例如詳述美國的兇殺率在2015年上升了11%。(下圖)
《經濟學人》用紅色題圖作為社交媒體發布獨立文章的標誌
根據《經濟學人》計算,通常情況下,將讀者轉化為訂戶需要9周時間。在新年活動中,《經濟學人》在Facebook上發布文章,帶領讀者回顧2016、展望自由主義的未來。他們推送反響優秀的文章,再次瞄準需要類似內容的讀者,然後引入有針對性的展示廣告,敦促讀者們開始訂閱。
Facebook上配合新年活動的廣告
為了配合學生返校的開學季,《經濟學人》在Facebook上,連續6周共計發布120篇文章,重點討論了隨著技術的發展,工作場所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然後《經濟學人》根據反響,把錢花在其中表現優異的文章上。所有文章都鏈接到「未來工作」這個專題的內容中心軸上,讀者可以免費閱讀這裡的所有相關文章。這次試讀和定點投放的廣告相結合,促使讀者成為訂戶,成為《經濟學人》最成功的一次訂閱推廣活動。
《經濟學人》在去年取得的14%的增長量是實打實的,但和上一年30%的巨大增長相比,還是有些相形見絀。
「數字訂閱增速放緩並不意外」, 恩德斯分析公司的媒體分析師托馬斯•郝德傑(Thomas Caldecott)還補充道,這不是對產品的反饋,而是整個經濟形勢如此。同時,也有少部分印刷訂戶轉化為數字訂戶。根據《經濟學人》的調研,還有很多潛在的《經濟學人》讀者有待開發,比如7600萬來自全球各地、對他們感興趣的人,相比於印刷訂戶來說,將這些人轉化成數字訂戶,不可避免地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成本。
通過Facebook進行讀者轉化,在成本效益和可擴展性上都非常理想,布倫特如是說。「當他們已經稍微從事相關領域時,這就是個很好的軟性銷售,要求他們訂閱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這種定點營銷能夠降低一半的成本。現在,營銷費用「非常低,大約幾十鎊,」布倫特說,而一年的訂閱費則是179鎊(約190美元)。「但生命周期卻質量很高。通過這種方式帶來的讀者,一般都非常忠誠。閱讀《經濟學人》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習慣。」
《經濟學人》的相關人士並沒有給我們訂戶流失的相關數據,但對於那些保持訂閱兩年以上的群體來說,流失率已經下降到了個位數。
「如果你提供一些免費的內容,你可以增加廣告規模、吸引新的讀者,這就是個很好的案例。」 郝德傑說道,「只要能夠巧妙制定策略、有技巧地執行。隨著《經濟學人》這樣嘗試免費提供內容,他們現在的狀態比絕大多數業內同行要好很多。」
就在上周,《經濟學人》在Snapchat Discover上已經吸引了300-400萬人,而他們其實在去年十月才剛剛於此上線。現在,他們正致力於研發一個模型,為閱讀量加入不同的權重,然後就能更好地分析讀者的閱讀路徑。當然,目前,廣告收入「仍舊超過訂閱付費,是雜誌的支柱。」不過未來,你猜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本文由百度新聞實驗室(id:baidunewslab)獨家編譯,原文載於digiday.com,版權歸原作者Sahil Patel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
編譯:薛靜
編輯:梁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