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是日本傳統藝道,是將生活消閑活動提升至精神意識層次,成為一種獨特傳統禮儀,是宣揚文化之媒介。日本茶道是為客人奉茶之事,源自。是一種茶敘的儀式,日本人稱之為「茶湯」,而吃茶的敘會則稱為「茶會」(CHAKAI)。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往留學的僧侶,於唐朝把佛教和茶帶回東瀛。日本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
現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和菓子)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目前一般的茶會較重視領略其精神,所以現代之茶會或作茶道示範時,大多隻進行洞茶之部分,但各項禮儀和步驟仍是非常嚴謹。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布置;品鑒茶室的書畫布置、庭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 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乃茶道之基本精神:「和」是指人與大自然之調和;「敬」是指由主客之間互相尊敬開始,以至對任何事物都抱有謙敬之心;「清」是指心無雜念,令心意純樸清靜,達致「禪」的意境;「寂」更是與大自然融合為一,無始無終之寧靜感覺。
- 利休七則
利休七則為茶道宗師千利休的弟子依據其平日教導,所記錄下的七條規則:
「茶要泡的合宜入口,炭要好讓水滾沸,花的裝飾要如在野外般自然,準備好冬暖夏涼的茶室,在預定的時間要提早準備,非下雨天仍要備好雨具,體貼同行客人的心意。」
- 宗派
徑山茶宴進入日本之後,日本很快就發展出自己的風格與流派。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日本茶道可分為四大宗派,「裹千家」是其中最大流派,除子孫相傳,每代還外傳二十五個弟子,並於國外設立許多支部,通過茶道進行國際文化交流。最著名的是千宗旦(千利休之孫)之子所創設的三個流派:表千家流的不審庵、里千家流的今日庵以及武者小路千家流的官休庵,合稱三千家。
茶道具煮水
- 爐:位於地板里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用於十一月至四月(茶道稱之『火』的季節)。
-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茶道稱之『風』的季節)。
- 柄杓:竹制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切口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 水罐: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 水盂(日語: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與水罐相似但無蓋。
茶罐
- 棗:薄茶用的茶罐,上寬下窄形似「棗」。
-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飲茶
-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低溫燒制)製成的茶碗。
-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
裝飾
- 掛物
- 花入
茶庭又稱為露地,為客人進入茶室之前所必須經過的空間。
據《南方錄》記述,露地一詞源自於佛經,說修行的菩薩通過了三界的昧火才來到了露地,因此露地並非娛樂觀賞的場所,而是作為修行的場域,露地作為世俗世界與心靈綠洲的過度帶,來到這須將世俗的一切放下,具有洗滌心靈之用。
- 寄付待合:客人換裝或休息的房間。
- 掛腰待合:客人換裝或休息完畢后,等待茶室主人出來帶路的地方。
- 蹲踞:客人洗手與漱口的地方。
茶室是為了茶道所建的建築。大小以四疊(塌塌米)半為標準,大於四疊半稱做「廣間」,小於四疊半者稱作「小間」。
- 水屋:位於茶室旁的空間,用來準備及清洗茶道具。
- 躙口:茶室特有的小型出入口,進出需跪著膝行 (標準現格是寬一尺九吋五分 高兩尺兩寸五分)。
在千利休以前,茶室的入口為日式的拉門,躙口的靈感來自於漁船上的門。某日,利休乘船出門,看到人們出入船門均需彎著腰,覺得非常有趣,便將小入口的概念應用在茶室中。
躙口的改革,使得任何身份地位的人要進入茶室,都必須低首屈膝,武士的長刀因尺寸的關係,配戴著就進不了茶室,因此也都必須將配刀卸下放在外面的刀掛處。這代表著茶室內的所有人皆是平等的,也象徵著茶室內的和平、將世俗紛擾隔絕在外。
- 床之間:又稱凹間、壁龕。為整間茶室的重點之一。在這裡會懸挂與當日茶會主題相關的掛物、花入、茶花和香合,若是茶室主人有想要特別介紹的茶道具,也會擺放在床之間,供客人欣賞,客人一進入茶室后,便要到床之間前行禮。
兼六園中的茶室
茶道藝術破墨山水圖
黑樂茶碗 (銘·尼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