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覌正的博客-Mtime時光網

金陵的十三個「叉」

套句著名的話「一個導演可以平庸,但不可以平庸到這種地步」。 既然《金陵十三釵》可以拍成這樣,我再送十三個叉給導演,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第一叉:不懂得拿歷史背景增加故事厚重感,如果開始是大背景描寫,由面到線,由線到點,估計史實感會更強,時空的真實度會更高。

第二叉:幾十分鐘的戰爭場面可有可無,純屬浪費,也沒新意,於故事主線高潮處也沒關聯,形不成合力。

第三叉:情節沒有說服力,比如:冒死拿琴弦、女扮男裝充數……由於沒有伏筆描寫,對這些弱勢人群何來的人格大逆轉,沒有拿出信服人的理由。

第四叉:人物性格發展轉變,沒「看」到有外在邏輯推動,完全「隨心所欲」。一個個淪為導演的傀儡。

第五叉:對日軍的描寫過於程式化:日軍官彈琴唱歌謠的片段,未表明是出於人物性格還是事件推動,本來是亮點,但沒有伏筆,顯得唐突,並沒有給影片加分(建議參考一下「辛特勒的名單」德軍彈琴那段)。十三釵赴死前唱「秦淮曲」也是同樣問題。

第六叉:強姦場面描寫只見暴力、血腥、蒼白,卻不能震撼人心,只有噁心(再建議參考一下「辛特勒的名單」德軍大屠殺那一段)。

第七叉:最後用汽車運送學生逃出生天的橋段,描寫太平淡,應該是場重頭戲、高潮戲,卻拍的不如巷戰或床戲出彩,弱化了拯救這一重要價值觀,致使影片淪為亂燉。

第八叉:那些炸碎的花紙片、教堂的天窗、搖擺的旗袍,這些靚麗的色彩彷彿要和殘酷的戰爭形成某種暗示,由於濫用,流於平淡、形式;也未見有戲劇化推演。

第九叉:場景單調,感覺像室內劇。描寫一下敵方陣營也好啊,多角度不好嗎,戰爭本來就是立體的,在這裡戰爭只到警匪片的規格水準。光靠街頭幾具屍體是感覺不到大屠殺的震撼的!

第十叉:玉墨的選角失敗,不會演戲,外表也看不出風月女子的意韻,一味的堅硬、做作。男主角表現差強人意。

第十一叉:敘事手法平直、故事結構鬆散,事件之間沒完整的「韌帶」,蒙太奇手法單調、乏味的可以,只知道一味的煽情、矯情。

第十二叉:全片沒有高潮,對十三釵的結局交代不詳盡,虎頭蛇尾。既然片名取「金陵十三釵」,哪怕借用點史料或旁白帶過……只用一個打碎鏡子、裝塊玻璃的概念鏡頭,其感染力太主旋律、太程式化。在這裡,金陵也好,十三釵也好,他給我們的意象是扁平的,倒不如把片名改成「神父勇救女學生」。

第十三叉:凌厲漂亮的鏡頭剪接,並不能掩蓋影片整體的浮躁、幼稚、程式化……各種素材的把控不講究火候,無機串聯,將本來可做佛跳牆的各種好材料,硬熬成一碗速食麵;六億資金在重大題材外殼的掩護下,只做了部實驗話劇。

很多人都在討論南京大屠殺或者抗日題材要如何拍,什麼視點最好,事實上戰爭是一場集體記憶,尤其是重大事件,我們要抓住的只是真實,紀律片一樣的呈現就已經很震撼----我們回頭再看《辛特勒的名單》是如何紀錄德軍排猶大屠殺的:導演有的放矢抓住幾個要點;驅逐、收繳財物、醫院槍殺病人、槍殺兒童、婦女,消滅體弱病患者……各種不同的命運的猶太人,被各種不同的方式殺戮,簡單、乾淨利落,甚至於槍聲中彈琴取樂,或是掩飾內心的罪惡感?反映了儈子手的本質,殺人不眨眼,又不失膚淺。光是那躲進糞池小孩的大眼睛就已經看出了屠殺的恐怖……這是點的描寫。面的描寫則是幾個中、全景運動鏡頭,從成堆的被收繳的猶太人物品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財產、隱私、家庭、生命被批量的剝奪;集中營的囚犯裸身體檢場面,更是上上經典之筆;光天化日下,生命是那樣渺小,那一具具挪動的肉體,看不出絲毫的猥褻,有的只是對生命憐憫與悲嚎;同時紅衣小女孩的這條線,又在集體事件裡面植入懸念,在寫實的基礎上注入戲劇元素,做到「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一切的鋪排,拼貼得天衣無縫,錯落有致……點線面有機結合,鏡頭調度與蒙太奇運用,成熟精準,無論你是作為事件的那個方位的目擊者,你的記憶在這裡,一一重現……而後人在這裡,看到了「歷史」!

不得不說,十三釵還是有一個亮點就是,女學生眼睛里的幻覺主觀鏡頭:十三釵一字排開,風姿綽約向我們走來,她告訴我們:生命是多麽美好,現實是如此殘酷。這個鏡頭做到了藝術的高度;而入殮師給妓女化妝這一橋段也是可為之亮點,其潛台詞就是神拯救了她們的靈魂,讓她們死去活來,人格升華,但由於沒有利用好戲劇手段,張力不夠,流於平庸,可惜!總體上反觀的「十三釵」,怎麼看,也只及「辛特勒」的一釵半釵!

「申奧尚未成功,張導仍需努力」,謹此,對那些真正的大師,我要表示深深的敬意!

覌正 2012正月十五

最具影響力這東西,要結合專業、輿論、受眾的平衡點……就功夫片(武術片、武俠片)而言,以下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唐山大兄》 :功夫片開山祖李小龍撼世之作!將港產武俠片帶入真功夫的時代。

2-《猛龍過江》 :李小龍巔峰之作,破香港影史票房紀錄,和羅禮士角斗場決鬥一場堪稱經典。

3-《醉拳》:功夫二世祖成龍喜劇動作風格奠基之作,開創了李小龍之後功夫片新類型。

4-《警察故事1-2》 :成龍轉型稱霸之作,時裝動作片經典代表作。許多驚險動作達到前無古人。

5-《少林寺》:中外最負盛名的功夫片,陣容空前盛大,首次全方位展現中華武術風采。

6-《黃飛鴻1-2-3-4》 :武俠片大師徐克將功夫片上升到史詩風格的高度,製作之精美,頗有大師手筆。

7-《殺破狼》:很有野心的另類功夫片,延伸了功夫片的表達空間。動作場面設計也達到新的高度。


8-《功夫》:香港功夫片視覺國際化的經典之作,用技術的手段集功夫影視之大成,使功夫片的娛樂功能呈最大化。

9-《功夫之王》:西方人拍的所謂功夫片,兩代功夫之王對決,絕無僅有。

10-《英雄》:功夫片史以來最大手筆的製作和商業運作,由此片開始,進入了電影的大片時代。

候補:《藏龍卧虎》:由於其在功夫方面表現力大打折扣,可謂「俠多武少」,儘管輝煌,仍有爭議。

拍孔子的故事,是一個兩難的事情,既好拍又不好拍!一方面題材灸手可熱,人家孔老夫子名氣大,商業上是佔了便宜,票房有保障嘛(後來證實這是一廂情願);其次,觸摸聖人也是很多文化人的宿願,那可是中華民族的一場文化盛事啊,可謂名利雙收,叫好又叫座……

但一方面,如果要將千古聖人、萬世師表拍的夠文化、夠內涵、夠經典,兩個小時的片長顯然不夠用,(一個純商業片的「鐵達尼」都是四個小時片長),如果增加片長,(最好是上、中、下三部,這才更像鴻篇史詩巨作)顯然也不可能,在當前這個浮躁的時代,已沒有太多人願意到電影院受教育;更何況恐怕現在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孔子為何方神聖!所以影片一開始,孔子以一個人到中年的時態出場,就顯得突兀,莫名其妙……導演可能設定成大家對孔子是已經十分熟悉,都「懂你」,都讀過《春秋》《論語》了,不願多費筆墨,採用開門見山的手法敘事,這一策略也只是一廂情願;何況只有下半生的孔子是不完整的(片名取「孔子」當然我們就視為人物傳紀片),直到片終,孔子到底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政治家還是思想家,或是軍事家、教育家?就算都是,但精妙在那裡?相信觀眾是不識廬山真面目。

這樣只取要害的安排是有製作方的商業道理的,因為前半生的孔子和後半生的仕途爭鬥,緋聞艷遇,周遊列國相比,會顯得更平淡無奇,作為一部商業大片,不抓眼球的場面最好少來,弄不好就成了教育科教片,吃力不討好。因此,一個絕好的展示導演才華的機會就被取締了;如果影片上半部注重孔子的求學歷程,傳道解惑,大切大悟,濃墨重彩的為我們闡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乃至哲人的人格、思想魅力,在當前的社會氛圍下,是如何的一種功德與膽氣!可惜沒有。而這些恰恰是作為教育思想家最核心的價值;下半部再寫動態的孔子,一文一武,相映成趣,人物形象豈不更立體化,這種「直取精華去其糟粕」的做法,以至於我們後來記住的,只有幾個動作場面……可知道,有酒誰不會喝,能在水裡面品出酒味,那就難!

另一方面,要拍武一點的孔子?還是文一點的孔子?不武吧,又浪費了周潤發身上的英雄氣,文一點吧,孔子怎麼看怎麼像黃四郎!顯然也是難中之難,最後的方案是拍一個文武雙全的孔子吧,這一點應該是聰明之選,商業的法則告訴我們,不賣錢,誰管你死活!可怎麼看片中的人物怎麼就不倫不類?是不是發仔的緣故?不得而知……聖人千古,死無對證。選角方面恐怕有問題,(其實選角和表演是兩個層面的問題)不否認孔子是一個符號式人物吧,小馬哥也是吧,而在一千個人的心裡就有一千個孔子,也對吧,憑什麼一千個人,就要認定一個帶點黑社會痞性加美國式英雄的港台腔,就是他們心目中的萬世師表?兩個符號要變成一個,在這裡,難上加難!

這就是浮躁時代的諸多兩難課題,所以我們看到的「孔子」,也就順理成章的淪為二流技術電影,(這麼說是由於本片也有成功之處:攝影、音樂、表演、服裝)甚至還要用「子見南子」的片段來製造看點,如果這也叫名人緋聞的話,那也太沒檔次了!大片淪為「大騙」,也就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兩個小時裡面,我們看不到人物的性格轉變,戲劇衝突,或者是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看到的只有事件,像新聞聯播一樣的事件,甚至連前因後果都來不及究竟,聖人已一日千里,旋至列國,榮歸故里。

概而論之,拍「孔子」是一個很好的初衷,問題是:即使是做適當的事情,而時候不適當,也難免會失之浮躁而沉淪為功利,留給我們的則是一種不痛不癢的感覺。

2011/10/24 覌正 / 蘇州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