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社交媒體與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癥狀早已為人所熟知;然而,該病實質性的損害在於社會功能障礙。WHO報告的精神分裂症五大後果中,社會負擔佔了四項:社會殘疾、社會恥辱、對照顧者的影響、社會成本。

神經影像學的進展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神經網路,而在社會網路方面,社交媒介及網路的興起則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

來自哈佛醫學院的TorousJ等探討了網路社交媒體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風險及收益,以及如何促進精神分裂症的臨床治療並提高我們對精神分裂症的理解。以下為內容要點:

社會化缺失:疾病核心問題

精神分裂症陰性癥狀及認知損害與神經迴路的擾亂有關。儘管治療有效,但緩解陰性癥狀一直是該病未被滿足的需求之一,包括遠離社會關係、人際關係及角色功能受損等。

另一治療不滿意的方面在於患者的認知障礙,特別是社會認知,即人際交往中的一系列感知情緒、解釋他人意圖及行動、產生適當反應的心理功能。社會認知與認知過程密切相關,如注意力、執行功能、工作記憶、言語記憶。

精神分裂症患者功能障礙的形成

陰性癥狀及認知癥狀的重要後果在於,患者的社交網路顯著減少。男性、長期未治療、病前適應能力較差、陰性癥狀嚴重、頻繁再住院均與這一狀況相關。有趣的是,社會網路減少也與潛在的腦改變有關,如腦室擴大。

精神病患者的社會障礙通常在疾病發生前即存在,並可持續終生,同時也是長期結局的有效預測因素。

社交媒體迅速擴張

社交媒體已成為歷史上應用最迅速的消費技術之一。本文中將社交媒體定義為:通過技術介導的媒體工具,使個人可以通過在線社區及網路分享、交流、創建想法、圖像及信息。過去十年裡,各種社交媒體平台迅速增長,已成為世界各地人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2014年調查顯示,近3/4美國成年人使用在線社交網站,其中Facebook佔71%。美國人使用社交網站的比例,已從2005年的7%,上升到2015年的65%。

全球範圍內,社交媒體平台的用戶總計超過15億,接近總人口的1/4。

社交媒體在患者中應用增加

全人口調查顯示,年齡較低、教育程度較低、收入較低的人群中,社交媒體使用率更高。然而,低齡、低教育程度、社會經濟水平較低也正是精神分裂症人群更為常見的特徵。

針對首發精神病患者的調查顯示,僅有8%患者無法訪問互聯網;過去2年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擁有手機的比例達到了81%。一項針對80名全年齡段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調查顯示,27%患者每天使用Facebook。另一項針對年輕精神病譜系障礙患者(平均年齡18.3歲)的研究顯示,100%受試每天使用社交媒體,平均花費2小時。

上述結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別是年輕患者,對於使用社交媒體已具備足夠的能力及興趣,且已開始頻繁使用。

社交媒體的潛在風險

暴露於社交媒體對精神分裂症患者造成的風險包括:惡化癥狀、隱私泄露、網路成癮、污名化及網路欺凌。抑鬱症與社交媒體應用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於特定個體,花在Facebook上的時間與抑鬱癥狀惡化程度相關,但這一結論尚不確定是否可推及精神分裂症。

曲解、誤解

精神分裂症的認知及社會功能障礙,如曲解與誤解,不僅可出現在面對面溝通上,也出現在網路溝通上。某些情況中,由於在線溝通僅包含文字信息,曲解、誤解可能更加頻繁。

隱私泄露

通過社交媒體求助,許多存在精神病性癥狀的患者在網路社區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一項研究分析了YouTube上19個視頻的發布信息,來自於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礙、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分析顯示,這些患者並未意識到非匿名發布信息的潛在風險。

通常,建立社交媒體賬戶時,用戶必須同意某些條款,以聲明有能力做出理智決定,且理解社交平台關於數據共享及保密的規則。然而,在急性精神病發作期間,患者無法充分意識到以下事實:公布個人信息可造成長期聲譽、隱私及法律方面的影響。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