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凈土宗:善導大師凈土思想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釋

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

佛教共分八宗,凈土宗獨尊念佛,以之為一代佛教歸宗結頂之法,所謂「《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

凈土宗由唐代善導大師(613—681)創立,奉《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為正依經典,依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曇鸞大師 《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道綽大師《安樂集》、善導大師《觀經疏》、《觀念法門》、《法事贊》、《往生禮讚》、《般舟贊》為相承祖師論釋;尤尊善導大師《觀經疏》為開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凈土宗以阿彌陀佛因願果號為立教根本,以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為軸心,建立難易二道、自他二力、聖凈二門、要弘二門之教判體系,確立一心五念、正雜二行、正助 二業等心行業規範;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凈土,廣度十方眾生」為宗旨,以「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為特色。

【凈土法門簡介】

凈土法門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隋唐凈土,二是宋明凈土。

凈土的弘揚,最純正的是在唐朝,也就善導大師這個法脈──善導大師繼承道綽大師,道綽繼承曇鸞大師,曇鸞是依據龍樹、天親菩薩的凈土思想去註解發揮。而龍樹和天親的凈土思想是完全依據《凈土三經》。

宋明凈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凈土。北宋凈土跟隋唐善導大師的凈土相比,雖然同樣都是凈土法門,但內容卻不一樣。因為宋明凈土已經摻雜了天台、華嚴、禪的思想,雖然教理看起來很豐富、很磅礴,可是已經不是純正的凈土思想了。

念佛一法是彌陀救世本願,也是釋尊出世本懷,只要信願稱名,就必定往生彌陀凈土。其特色是「勝、易」,「易」──本願稱名,「勝」──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凈土法門就如印光大師所說:「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因此人人可修,人人可證;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一、善導大師釋第十八願】(一)對文增減(五則)

1.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經疏》〈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第51頁)

2.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觀經疏》〈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第31頁)

3.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觀經疏》〈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第51頁)

4.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念法門》(《善導大師全集》第354頁)

5.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往生禮讚》(《善導大師全集》第539頁)

(二)總顯其義(十一則)

1.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觀經疏》「六字釋」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50頁)

2.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觀經疏》「唯明專念」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06頁)

3.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觀經疏》「弘願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2頁)

4. 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觀經疏》「要弘廢立」(念觀廢立)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17頁)

5.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往生禮讚》「光號攝化」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479頁)

6.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觀經疏》「二種深信」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44頁)

7.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觀經疏》「正定業」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1頁)

8.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凈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觀念法門》「造罪回心」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60頁)

9.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觀經疏》「不問罪福」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0頁)

10. 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往生禮讚》「念佛必生」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540頁)

11.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凈土為期。 ——《觀經疏》「念佛延促」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63頁)

二、法語篇(第一部分凈宗大綱摘錄)

1. 今乘二尊教,廣開凈土門。 ——《觀經疏》「依教開宗」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0頁)

2. 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凈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觀經疏》「要弘二門判」(依宗判教)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2頁)

3.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觀經疏》「要弘廢立」(念觀廢立)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17頁)

4. 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 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觀經疏》「一一願言」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51頁)

5.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觀經疏》「凡夫入報」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55頁)

6.若有眾生,得生西方無量壽佛國者,皆乘彌陀佛大願等業力為增上緣。 ——《觀念法門》「皆乘佛力」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54頁)

7. 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凈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觀經疏》「溺水偏救」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8頁)

8.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法事贊》「逆謗得生」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83頁)

9. 凡夫乘佛願力,定得往生。 ——《觀念法門》「凡夫得生」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57頁)

10.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法事贊》「善惡皆生」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83頁)

11. 一切罪惡凡夫,尚蒙罪滅,證攝得生; 何況聖人願生,而不得去也。 ——《觀念法門》「何況聖人」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60頁)

12.他方凡聖,乘願往來;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法事贊》「凡聖齊同」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76頁)

13. 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 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觀經疏》「三定死」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5頁)

14.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觀經疏》「正念直來」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6頁)

15.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凈願往生心。 ——《觀經疏》「願往生心」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7頁)

16. 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 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 捨命以後,得生西方,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觀經疏》「不顧水火」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8頁)

17.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 ——《觀經疏》「心行具足、平生業成」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9頁)

18.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往生禮讚》「專雜得失」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497頁)

19.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觀經疏》「雖可迴向」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2頁)

20.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故名阿彌陀。 ——《往生禮讚》「唯攝念佛」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482頁)

21.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舍; 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 ——《觀念法門》「唯攝念佛」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43頁)

22.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義: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 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不相舍離,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 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三明「增上緣」: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觀經疏》「光攝三緣」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05頁)

23.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觀經疏》「三經唯明專念」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05、206頁)

24.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觀念法門》「三輩唯在專念」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54頁)

25. 十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 若不依此證得生者,六方諸佛舒舌,一出口以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 ——《觀念法門》「諸佛舒舌」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60頁)

26. 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恆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往生禮讚》「諸佛護念」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540頁)

27.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恆河沙等佛共來護念,故名《護念經》。 《護念經》意者: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觀念法門》「護念經意」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44頁)

28.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 ——《觀經疏》「二聖影護」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16頁)

29. 專念西方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我從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日夜常得安穩。 ——《觀念法門》「廿五菩薩影護」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44頁)

30. 專行此念彌陀佛三昧者,常得一切諸天,及四天大王、龍神八部,隨逐影護,愛樂相見;永無諸惡鬼神、災障厄難,橫加惱亂。 ——《觀念法門》「諸天影護」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45頁)

31. 稱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觀念法門》「延年轉壽」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40頁)

32. 十方佛國,並悉精華;欲比極樂莊嚴,全非比況。 ——《觀經疏》「全非比況」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111頁)

33. 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 依因起於勝行,依行感於勝果, 依果感成勝報,依報感成極樂, 依樂顯通悲化,依於悲化,顯開智慧之門。 然悲心無盡,智亦無窮;悲智雙行,即廣開甘露; 因茲法潤,普攝群生也。 ——《觀經疏》「極樂勝報」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112頁)

34. 彌陀因行周備,致使感報圓明。明凈之義,即「無漏為體」也。 ——《觀經疏》「無漏為體」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150頁)

35. 諸寶林樹,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無漏故,其樹亦是無漏也。 ——《觀經疏》「依正一體、無漏涅槃」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161頁)

36.彼界位是無漏無生之界,豈有生死漸長之義也! ——《觀經疏》「無生之界」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162頁)

37. 彌陀妙果,號曰無上涅槃;國土則廣大莊嚴,遍滿自然眾寶。 ——《法事贊》「彌陀妙果」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465頁)

38.一切莊嚴,皆能說於妙法。 ——《觀經疏》「皆說妙法」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00頁)

39.凈土之中,一切聖人,皆以無漏為體,大悲為用。 ——《觀經疏》「無漏為體」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24頁)

40.聖眾莊嚴:即現在彼眾,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觀經疏》「聖眾莊嚴」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7頁)

41. 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凈土,不可輕而不欣。 厭則娑婆永隔,欣則凈土常居。 隔則六道因亡,輪迴之果自滅。 因果既亡,則形名頓絕也。 ——《般舟贊》「凈土常居」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592頁)

42. 既見彌陀,即見十方佛也。 ——《觀經疏》「見十方佛」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09頁)

43. 佛心者,慈悲為體,以此平等大悲,普攝一切也。 ——《觀經疏》「佛心者」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07頁) 44.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般舟贊》「慈悲父母」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543頁) 45.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般舟贊》「常懷慚愧」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593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