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大一新生:興沖沖邁進大學校園,當頭一棒是失望

每年新生入學,學生處都會邀請我給全院新生做一個《適應大專生活》的心理講座.時間安排在他們入校軍訓一周左右.

在對這些來自天南地北的莘莘學子們噓寒問暖一番之後,我會照例問幾個問題:

問題1:「來學校幾天了,你們喜歡學校嗎? 」

他們一般會異口同聲地響亮地回答說: 「不喜歡!! 」

問題2::」恭喜大家成為一名大學生,面對已經開始的大學生活,你們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近千名新生會格外用力地喊道: 「失望!!」

之後,那一張張風塵僕僕又青春四溢的臉龐就會一臉得意又一臉挑釁地看著我.我亦笑眯眯地說:」謝謝你們給我一個真實可信的答案,不只是你們,很多考入名牌重點的學生,他們的答案也是失望,失望是大學生活的第一課。」

為什麼學生一入大學就失望呢?現簡析如下:

一,理想太豐滿,現實太骨感

在進入大學之前,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把考大學設定為學生唯一的人生目標, 為了激勵考生,拚命地給他們描繪關於大學生活的種種美好.在枯燥乏味的寒窗苦讀中,在執著地追求「升學」的學生心目中,大學已經被他們不由自主地幻化為「人間天堂」,在每個學生的想象中,大學完全是為他一人而設的,是美不勝收的樂園,老師圍著他轉,同學把他奉若神明…他們大都懷揣著這樣美好而又不切實際的憧憬進入大學.

結果發現:大學也不過就是「教室—圖書館——宿舍」的三點一線,同學操著各地口音,幾個人擠住在一間狹小的宿舍里,老師是講完課夾著講義就走人的,並不像中學那樣,因為他成績好,就對他關愛備至. 再加上不同地域的氣候,飲食差異,適應起來困難重重等等……

這種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使眾多的新生一入校.就如當頭挨了一棒,失望透頂.有人曾把這種失望列為「校園之噁心」進行描述,大意是: 「沒能耐進清華北大,卻堅信自己是鳳凰落雞窩而備感失意,怨氣滿腹,整日牢騷不斷者。

這種失望情緒不僅在大專,一般大學部院校蔓延,甚至在浙大,人大等名校也屢見不鮮。關於這一點,浙大博士陳海賢在其所著的《幸福課》中,以在浙大校園較為流行的「考敗來浙」進行概括,就是考入浙大這種聲名顯赫的名校的很多考生,鎖定的目標往往是清華和北大,浙大是退而求次的選擇,在重大的挫敗感中進入到浙大讀書,對浙大的失望在所難免。

就算如願考入北大和清華的學生,失望似乎也是擺脫不掉的夢魘。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北大讀書,我去北京出差時去北大看過他,和他交談過幾句,他曾告訴我,北大同樣有一些教授照本宣科,把課講得讓人無論如何都聽不進去,擴招后,爆滿的生源,緊缺的師資和擁擠的教學場地使得他們有時中午,有時周末還在上課,班上2名同學因為失望而轉到香港大學讀書,一年下來,全校範圍內有三名學生自殺等等….

大學越大,學生越多,作為個體的學生也就越渺小.而大一新生偏偏又是極端自負和自我的一個群體.對大學抱的期望值也最高.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新生中失望情緒的瀰漫也就理所當然了.

二, 人際交往的困難

學生讀中學時,人際交往相對簡單,師生關係比較融洽,又大多在父母溫暖的羽翼下生活.在人際交往方面面臨的問題不是很多. 進入大學后,人際關係是新生迫切需要面對並解決的一個問題,但他們面對的是全新的環境,陌生的老師和同學……很容易焦頭爛額.

就同學來說,大家來自天南地北,操著不同的方言,帶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而且,能考人大學,在中學一般都是尖子,是父母和老師的寵兒,有著比較強烈的優越感。

現在,這樣的一些學生同居一室,同班競爭,矛盾和衝突是在所難免的,有些同學在高手如林的競爭中,覺得自己優勢無存而產生從「白天鵝」到「醜小鴨」自卑,壓抑心理;有些同學因為過分自我中心,不善於與同學溝通而被同學排擠;也有的在交往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家庭情況、生活境遇不如別人,甚至長相都無可取之處,從而對別人產生羨慕、抱怨和嫉妒等複雜的心態。

就老師來說:中國小的老師,對學生學業要求嚴,感情投入多,學生跟老師比較親近。但大學老師背負著教學科研和管理等多重任務,加上學生年齡大,自理能力強,對學生的感情投入不是很多,一般是上完課就走人。而學生恰逢人生的轉折期,又迫切期望得到老師的關愛和指導,這種情感需求一旦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老師不負責任和不關心自己的想法。

這些失望疊加在一起,學生容易誇大中學生活的美好,想念過去的老師和同學,從而對現有的人際關係產生失望……

三, 學習的困惑心理

與中學相比,大學學習具有更高的層次,對學生的自主能力,自學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沒有教師會對學生提出特別瑣碎的學業要求,學習更多的是靠自覺。而且大學的管理比較鬆散,甚至是晚修也沒有統一的要求,學生可以自行選擇。

這對於「應試教育」下,習慣了中學老師統一管理,嚴格要求的學生來說,是一種解脫,更是一種無所適從的困惑。

這些困惑表現在:沒有了老師的扶持和幫助,不知該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缺乏像聯考那樣強有力的學習目標,不知為啥還要學習;還有就是面對大容量高密度的知識灌輸,找不到適合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低等等……這些困惑堆積在一起,解決得不好,就容易讓學生學無動力,學無方法,從而對學業失望頹廢,感嘆大學生活的無聊空虛。

另外,因為激烈的聯考競爭,家長和老師都過度關心學生的學習,在這種一味強調」學習第一」」分數唯一」的環境中,學生大多被老師和家長培養成了學習上的「巨人」和生活中的「侏儒」.不但生活自理能力差,耐挫力差,很多學生離開父母也會有寸步難行的感覺.

所以,在他鄉求學,卻發瘋般地想家,想父母,想念過去的種種美好,假如自己不能理智地進行調節,而是任由此種情緒泛濫的話,又怎能不」身在曹營心在漢?」,又怎能不對大學有一種徹骨的失望.

在分析了關於失望的種種理由之後,我覺得:高中的老師和家長應該給孩子一些自理能力和心理耐挫力的訓練,並讓他們對大學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做好心理準備.

我還覺得,對一個大學生來說:"入大學的前兩個月,感到失望是正常的,假如在大學呆了兩三年,還喋喋不休地抱怨大學生活不像自己想象的那麼美好,這種學生就是沒出息了。」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最健康的人能客觀地覺察他們周圍的人和物,他們從不把這個世界看作是他們想要或者需要的樣子,而是接受它的本來面貌,不攙雜任何偏見。

你選擇了一所大學,並辦理了入學手續,成為其中一員,你就應該接受這所大學的真面目,從它現有的因素中,挖掘可以讓你成材的亮點,積極去向成功邁進,千萬不要像個祥林嫂一樣,逢人就說:「這個大學跟我想象的一點都不一樣,我太失望了.」

這句話很霸道,也很不理性,一所大學往往幾千甚至幾萬人的規模,又不是專門為你設立的,不是你投資創辦的,你憑什麼要求大學跟你想得一樣呢?

曾任微軟全球副總裁的華裔學者李開復說:「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則: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對每位大學新生來說,你都無法改變你所在的大學環境,教師風格和同學個性,那麼,你只能以開闊的心胸,積極的心態去接受,而不是在牢騷滿腹,碌碌無為中虛度大學時光.

祝福所有的大一新生,希望你們理智地面對失望這一課,不要讓「無用的牢騷和抱怨」佔據自己寶貴的青春時光,而是悅納自己,面對現實,奮發向上,用自己的努力將自己的大學生活塗抹得多姿多彩.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