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博物館里的漢代玉器

漢代的玉器繼承了戰國時代玉器的傳統,並有所變化和發展。漢代的玉器種類很多,按社會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為:日用品、裝飾品、藝術品、辟邪用玉、禮儀用玉和喪葬用玉。玉器材料漢代玉器中有許多仍是利用綠色或黃褐色的玉料,但是另一方面,乳白色的羊脂玉大量增加。漢代玉料的來源,大部分是由和闐輸入的軟玉。出土的一些玉器,與和闐玉很相近。

在故宮珍藏中共有漢代古玉33件,小四介紹其中的一些精品。

玉夔鳳紋樽,漢,高12.3cn,口徑6.9cm,足徑6.8cm

樽白玉質,有褐色沁斑。此樽有蓋,蓋面隆起,中心凸雕一花瓣形紐,紐周凸雕3個鳥形伴紐;器身表面有帶狀夔鳳紋和谷紋,間刻小勾雲紋;一側有環形柄,頂端形成簡單雲形出廓,上飾一獸面紋。底有3個蹄形足。

此器造型端莊,圖案精美,系仿青銅尊而作。早先它曾被認為是盛化妝品的奩。1962年,在山西右玉縣大川村發現了一批青銅器,其中有兩件器物上鑄銘文「溫酒樽」,並有西漢成帝「河平三年造」(公元前26年)字樣,其器型與此玉器極似,故此玉器被更名為樽。

玉鏤雕谷紋「長樂」璧,東漢,通高18.6cm,外徑12.5cm,孔徑2.6cm,厚0.5cm

玉璧呈青綠色,為和闐玉,有紅紫色沁斑。體扁圓形,上部有出廓,兩面紋飾完全相同。璧兩面雕穀粒紋,內外緣各飾凸弦紋一周。出廓部分正中鏤刻「長樂」二字,字體圓潤渾厚。字兩側對稱透雕獨角螭龍,兩螭龍嘴部分別吻「長」字的兩側,以陰線飾龍身和身上之勾雲紋,螭龍軀體翻卷有致,身下飾捲雲紋。璧的外圈邊側以陰文篆刻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

長樂號鐫宮,炎劉氣蔚虹。

如宜子孫式,可匹夏商周。

傳著妒必有,鴙平恨莫窮。

郅傳禁中語,曰勇異當熊。

末鐫「古香」、「太璞」二印。

漢代玉璧的紋飾、造型和風格突破了以往的傳統,採用浮雕、透雕、陰刻等工藝以及在圓形璧外出廓透雕等新雕琢法,增強了玉璧的裝飾效果和立體感。

玉卧羊形硯滴,漢,長7cm,高5.6cm,口徑1.6cm。清宮舊藏

此羊形硯滴青玉質,通身有褐色沁斑,頭部尤為嚴重,被沁蝕成深褐色。羊為立體圓雕,呈跪卧式,昂首挺胸,二圓目平視前方。面部呈三角形,雙角回卷,貼於頭部兩側。身軀豐滿,四肢屈於腹下。胸前、眼下部、面頰及腿彎處皆飾陰刻線,線條細短,排列整齊。玉羊背部有一圓形凹洞,洞上置雙獸形圓柱紐蓋。此玉羊背上的凹洞及雙獸形紐蓋和中空的腹部均似明代的製作風格,故此物可能是明代人以漢代玉羊改制而成的硯滴。

漢代玉羊多飾有以手工刻出的陰線,線條細短、排列整齊且彎曲有度,一般刻於頸下、身體兩側、腿彎處,這些特徵可作為識別漢代玉獸的重要標誌和斷代的依據。

玉卧羊,漢,高3.1cm,長5cm,寬2.2cm。清宮舊藏

玉羊為圓雕,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羊卧姿,昂首目視前方,眼睛以陰線刻成圓形,外圈加弧線。雙角彎曲盤於頭後方兩側,頸下及身體兩側以平行的短線飾作羊毛。前足一跪一起,後足貼卧於腹下。

玉羊的造型自商代即已出現,漢代時圓雕玉羊的造型已十分準確,多為靜態卧形,身體肥碩,背部豐滿,短頸,嘴部似榫凸,羊角雕琢細緻,大而誇張,一般向下盤旋彎曲,羊身上多有陰線細紋為飾。此類玉羊用作玉鎮或陳設品。

玉螭鳳紋韘,漢,寬6.5cm,高7.8cm。清宮舊藏

玉為暗白色,局部呈褐赭色,片狀,中部為心形玉片,表面飾雲紋,中心有孔。玉片上部透雕雲頭裝飾,兩側分別透雕螭、鳳,螭細身,大臂,長角,長尾,鳳亦細身,長尾,頭頂之翎長而分叉。

玉夔紋韘形佩,漢,長12.3cm,寬3.6cm。清宮舊藏

玉為暗白色,片狀,弧形,較璜的弧度小,上部有尖鋒,其外飾有透雕的夔紋。此器應系東漢玉韘的代表作品,中部的孔徑很小,其外的透雕裝飾是從夔鳳圖案演化而成的非動物形圖案。

目前已知的早期玉韘為商代作品,其形呈筒狀,外飾獸面紋,且有一道橫向的凹槽。作品具有套於手指扣弦拉弓的功能,又有佩帶於身的裝飾作用。戰國時期,玉韘變短,外帶勾榫,成為純粹的佩玉,這時還出現了環片狀作品。西漢時期,玉韘發展為透雕片狀,花紋圖案日趨複雜,其上多有動物形裝飾。東漢時,又演變出透雕長條形韘形佩。

青白玉辟邪,漢,長13.5cm,高8.5cm。清宮舊藏

玉料青白,表面有桔黃色及赭色斑。雕一獸伏地,爬行狀,獸為扁方頭,曲頸。從頭形看,似虎,頭頂有長角,角端分叉,四肢短粗有力,身側有翼,為前後兩組羽組成。

古代傳說中有許多人們想象中的動物,玉、石器中的這些神異怪獸便是依傳說演化而出的。辟邪便是極受人們崇敬、在雕塑作品中出現較多的怪獸,其製造往往受多種動物造型的影響。此件辟邪應是以虎為原型加以獸形變化,僅於局部加翼,無鳥身,造型生動,頗具想象力。

玉龍螭紋洗,漢,長16.8cm,寬14cm,高2.8cm。清宮舊藏

此器玉料為青色,圓形,內膛很淺,可貯水。口沿寬而平,兩側橫出片狀柄,左側柄飾龍、螭,螭頭似虎而有角,身自雲水中隱沒,龍隱於螭后,僅露頭,頭形似熊。右側柄裝飾一長身龍,獨角,身亦隱於雲水中。柄的背面為陰線刻的圖案,與正面圖案近似。

文化在漢代有了很大的發展,書、畫勃興,文房用具出現了很多新品種。目前已發現的漢代文房玉器有硯滴、筆屏等。此作品內膛較淺,口又闊,應是文房用品中的筆洗。

白玉鏤雕螭虎紋劍珌,漢,高5.4cm,寬4.7cm,厚0.7cm。清宮舊藏

珌(音必)白玉質,玉質溫潤,玉中有黃色沁斑。器身三面圍外框,框邊緣呈凹凸狀,並陰刻「二」字紋。框內兩面鏤雕螭虎紋,正面稍弧凸,高浮雕,背面稍內凹,淺浮雕。螭虎圓眼,大鼻,扭身上卷,絞絲形尾。兩面螭紋略有不同。此器上下有貫穿孔,從形狀看,似玉具劍劍鞘所飾之劍珌。

古代多用玉裝飾銅劍或鐵劍,稱為玉具劍。目前發現最早的玉具劍飾出現於西周,發展到戰國漢代逐漸有了較為固定的模式。一套完整的玉具劍一般有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音衛)和玉劍珌四種。劍首與劍格是固定於劍身之飾,由於體形相對較小,不易把玩,傳世較少。劍璏和劍珌為附於劍鞘上之物,體形相對較大,可佩飾把玩,後世多仿,傳世也較多。

玉螭紋韘形佩,漢,高6cm,寬5.2cm,厚0.5cm

玉為青色。大致呈片狀,中間有一孔,孔外周鏤雕螭紋。這種造型的佩中間酷似雞心形,故亦稱雞心佩,是從古人射箭時保護手指的韘形器演化而來。古人配韘表示其有高超的射殺技能及處理事務的決策能力。

韘形佩盛行於漢代,宋代開始出現大量的仿製品。在宋、元時期的著錄中將其稱為「螭玦」,並稱有多種式樣。《詩經•衛風》也有「艽蘭之葉,童子配韘」之句。

白玉珠串,漢,全長47cm

玉為白色,均有沁色。由108粒圓形珠串成。串珠自隋唐時大量流行,成為佛教七眾的重要隨身物品,是佛教徒用來念佛號或經咒時用以計數的工具。串珠108顆者最為常見。

此串珠所用玉珠是漢代遺物,清代時重新串連成器。

青玉獸面紋劍格,漢,高4.4cm,寬6.8cm,厚2.4cm

玉為青色,局部有褐色。器形中間厚,兩端薄,兩側面為菱形,中部一橢圓形穿孔。兩面採用剔地陽雕技法飾獸面紋及勾雲紋。

這種玉劍格在戰國至漢代較為流行,使用時將其套在劍鋒與劍柄之間的位置,用於擋隔。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