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年輕人來說,每天的運動量真的是很少的,那麼,怎麼樣才能合理運動呢,過分運動會有哪些傷害呢,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哦!!
運動過量會傷害大腦
經常參加健身活動肯定是好事,但凡事都有個度,過量很可能會適得其反。美國專家通過研究發現,那些運動成癮的老鼠的大腦反應比運動量正常的老鼠遲鈍。這位學者認為:「運動雖然對大腦有益,但也應該適可而止。」
適量運動會使人更聰明
在人的大腦側面,有一個像海馬一樣凸起的部分被稱作海馬體,它是大腦中主管學習和記憶的組織。
美國的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喜歡在滾輪上走動的老鼠,其大腦內的海馬體上會長出新的細胞,而被關閉在普通籠子里的老鼠,則沒有長出新的細胞。
由此研究人員認為,人如果能經常進行有規律的、適量的運動,也能讓大腦中的海馬體長出更多的細胞,讓人的思維、感覺和反應都能更靈敏,從而讓人變得更聰明起來。
運動過度會危害大腦
大強度運動可通過多種途徑對大腦機能造成損害。運動時能源物質ATP的耗竭,可能是中樞神經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運動過程中機體血液的重新分配、自由基的大量堆積及血流加速造成血管內皮損傷使腦的血液和氧供應減少,局部酸性產物的堆積等不僅影響腦的能量供應,而且直接遏制神經的活動,使腦機能下降。
有研究顯示:短期的大強度運動使大腦皮層活動減少,長時間大強度運動則使廣泛的腦組織興奮性降低。
生活中人們常常覺得劇烈運動后不僅身體的反應遲鈍了,而且腦子也有短暫的「跟不上」的現象。這不僅與上述因素有關,而且是機體本身的「保護性抑制」機製作用的結果。
過量運動時,由於人體消耗了大量的能量,為防止能量進一步消耗而出現機能抑制,這時人們會感覺極度疲勞,渾身無力,大腦反應減慢。如果長期進行過量運動,機體的「保護性抑制」機能敏感性下降,使大腦機能受損,其表現的癥狀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等等,長此以往將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
要科學把握運動量
運動是否適量,標準主要看心率,應該是最大心率的60%至85%.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每一個人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與安靜心率相比,應相差15%至30%,甚至更多,所以選擇最佳運動量應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職業特點、體力狀況、健康水平、體育基礎、生活環境、目的任務等不同情況來決定。
檢驗運動量是否合適還可以看運動後人體的相對反應。比如可以參照運動狀態下人的汗流量和輕鬆度。還可以留意自己的食慾、睡眠以及次日是否還有參加運動的慾望。
相對而言,老年人在有氧運動的前提下可多進行手部的單項鍛煉,增強人體的協調能力。小孩則要多做一些機械運動,如擺放積木等等,看似簡單,其實能大大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及手眼協調能力。
關鍵要把握好運動強度,除了心率保持在適當範圍,還要有強烈的時間概念,一般而言有氧狀態下每次的運動時間在30至60分鐘為宜,一旦過量,不僅無益,反倒可能損害身體機能。
大腦喜歡十種「補品」:顏色菠菜水分大房間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的單眼皮很難看,可以整容變成雙眼皮;覺得鼻樑不夠高,可以通過手術將它墊起;甚至覺得乳房不夠大,可以填充硅膠讓它們豐滿……但有多少人想過,因為不夠聰明,所以我們要修整一下自己的大腦?
大腦位於我們身體最上方、約兩斤半重,外形像個放大的核桃。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曾有個奇怪的想法:
心臟負責思考,大腦負責冷卻。幾千年以後,人們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大腦負責思考,它80%以上都由水組成,包含1000億個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都和身體內其他細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多人覺得聰明是天生的、腦袋大就聰明,因此,寧願花上千塊錢買一套化妝品去呵護自己的皮膚,卻不知道僅僅是一些小事就可以愛護並改變你的大腦。
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小兒神經外科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陝西西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賀曉生教授最近發表在博客上的一篇關於「大腦愛好什麼」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在採訪中,他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雖然其中很多內容來自國外研究,不過,他本人通過手術,親眼目睹過至少2000個人的大腦。結合大腦的這些愛好,他有很多護腦經驗要和大家分享。
大腦喜歡色彩。平時使用有色筆或有色紙,能幫助記憶。賀曉生說,色彩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和分析能力,因此大人的世界不要總是黑白分明,可以學學孩子,多用五顏六色的東西。他自己平時最喜歡淺紅和橘黃,這也是對人最有警示作用的兩種顏色,能刺激大腦反應,提高注意力。賀曉生的家裡,書房是凝重的棕色,客廳地板則是明快的淺色,每天置身其中,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思維能力。
大腦愛吃菠菜。大腦是一台珍貴而複雜的發動機,必須補充「優質燃料」,在賀曉生看來,就是最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菠菜,以及肥瘦搭配的新鮮肉類,最好是牛肉、羊肉和魚肉。國外也有研究表明,多吃菠菜可以減少記憶力減退現象。相反,大腦「最差的燃料」就是含化學添加劑多的食物,比如罐頭食品和速食麵等含防腐劑多的食品,以及經嫩肉粉處理過的肉類。
大腦害怕缺水。大腦電解質的運送大多依靠水分。所以身體缺水的時候,人會頭疼、頭暈、無法集中注意力。賀曉生每天至少要喝8杯水,尤其兩次手術間隙,一定要喝杯水,讓大腦重新動起來。他建議,在做決定前或做用腦比較多的工作時,都多喝一點水。
大腦喜歡和身體交流。如果你躺著或靠著什麼東西,身體很懶散,大腦就會認為你正在做的事情一點都不重要。賀曉生說,他思考問題時,喜歡手裡把玩一樣東西,或下意識地敲敲桌面,離開椅背坐姿端正,哪怕蹺著二郎腿,都會讓大腦保持警覺。另外,散步或室內踱步是思考問題的好方式。美國《衰老神經科學前沿》雜誌刊登的研究發現,散步時人的推理能力會提高,並能防止大腦功能減退。
大腦喜歡動。在臨床上,賀曉生看過一個70多歲老人的大腦,發現他的腦回非常飽滿,一點皺縮都沒有。這樣一些老人,大多從事腦力或藝術類工作,在晚年還不斷工作,是所謂的「活躍人」.「能讓你去動腦琢磨的遊戲,是最好的腦鍛煉方法。」賀曉生說,他最推薦橋牌和適度地打麻將,也可以有意識地在晚上回憶一天的經歷。但他反對腦筋急轉彎等讓人絞盡腦汁卻百思不得其解的遊戲,因為它的無邏輯並不會對大腦起到促進作用。此外,在壓力很大的情況下過度用腦,會對大腦形成一定的損害。
大腦愛聽自言自語。自言自語其實是一個人在對大腦說話,它是鞏固記憶、修整認識的一個很好的方法。但最好多說積極的話。比如不要說「我怎麼老是遲到」,最好說「明天我一定不會遲到」,鼓勵自己,增強大腦對這一想法的認知。另外,大腦需要重複,重複的間隔時間越短,記憶的效果越好。
大腦比眼睛快。看書時,不要讓目光一行一行,甚至一個字一個字地移動,而要讓書離眼睛遠一點,雙眼一目十行地移動,讓大腦儘可能接觸很大範圍的文字,會提高你的閱讀能力。因為大腦的理解速度其實比你眼睛看到文字、嘴讀出文字的速度都要快,讀得慢反而會造成大腦怠工。
大腦需要氧氣。大腦雖然只佔人體體重的2%,但耗氧量卻達全身耗氧量的25%.充足的氧氣可以讓大腦快速思考,而缺氧時,人會覺得沒幹什麼活卻非常疲憊、情緒善變、困得要命卻睡不著。賀曉生說,他平時會多吃一些含鐵食物,如豬肝、黑木耳等,因為鐵能增強血紅蛋白運輸氧氣的能力。此外,每1-2周到山裡去呼吸一次高質量的氧氣,而不是整天在城市裡吞吐汽車尾氣。
大腦喜歡寬敞的環境。在3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辦公的人,和在1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辦公的人,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賀曉生說,大腦更喜歡寬敞的環境,視野開闊首先讓人的心理不壓抑,情緒好對大腦的思考會產生影響。其次,眼睛看到的東西越多,越能刺激大腦的思維。如果你經常身處狹窄的環境中,就要多去戶外走走,解放大腦。
大腦需要休息。成人大腦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鐘,所以工作每20-30分鐘,應該休息10分鐘。對於賀曉生來說,工作累了,最喜歡的休息方式不是睡覺,而是聽鄧麗君的歌或《彩雲追月》等悠揚的民樂。他說:「用腦越多,消耗參與大腦運轉的物質就越多,換一種用腦方式,可以讓這種物質的來源增加,恢復大腦的思考能力。」
運動過度的臨時表現
健身鍛煉極具誘惑力,在缺乏經驗時,容易因訓練熱情過高而導致運動過度,從而達不到鍛煉效果,乃至於損傷身體。所以,注意健身訓練后(尤其是第二天)的生理反應,對於合理安排訓練計劃與身體充分恢復,是非常重 要的。
運動過度的主要表現為:
1第二天提不精神,有疲勞感;
2睡眠不好,有失眠現象;
3食欲不振,吃東西不香;
4訓練情緒低落,看到器械有厭惡感;
5體力下降,訓練后恢復很慢,肌肉沒有發脹飽和感;
6局部肌肉群有長期隱痛點;
7晨起時脈搏增加,血壓增高。
一般說來,肌肉稍有酸脹感,並能在兩三天內恢復,是比較理想的。如果健美訓練給您帶來的是愉快和活力,那才是達到了最佳的效果。
最好的抗衰老運動:跑步。抗衰老的健身方法首推跑步,試驗證明,只要持之以恆堅持健身跑,就可以調動體內抗氧化酶的積極性,從而收到抗衰老的作用。
最好的減肥運動:滑雪、游泳。以手腳並用的 效果最好,如滑雪、游泳等。如果你正當壯年,也可以選擇拳擊、舉重、爬山等運動,對消耗脂肪特別有效。
最好的健美運動:體操。不少青年男女追求健美,只要持之以恆進行健美操和體操運動,加強平衡性和協調性鍛煉,就會收到明顯效果。
最好的健腦運動:彈跳。凡是增氧運動都有健腦作用,尤其是以彈跳運動為佳,可促進血液循環,能供給大腦以充分的能量,更主要的是可起到通經活絡、健腦和溫肺腑的作用,提高思維和想象能力。
最好的防近視運動:打乒乓球。打乒乓球對於增加睫狀肌的收縮功能很有益,視力恢復更明顯。微妙在於打乒乓球時眼睛以乒乓球為目標,不停地遠、近、上、下調節和運動,不斷使睫狀肌放鬆和收縮,眼外肌也在不停地收縮,大大促進眼球組織的血液供應和代謝,因而能行之有效地改善睫狀肌的功能。
最好的抗高血壓運動:散步。據日本專家研究,可供高血壓病人選擇的運動方式有散步、騎腳踏車、游泳,不宜採用舉、拉、推、挑重物之類的活動,因為這可誘發血壓上升。散步等皆為動態的等張性運動,通過肌肉的反覆收縮促使血管收縮與擴張,從而降低血壓。
1.動的種類--有氧運動優於無氧運動
有氧運動,像步行、慢跑、游泳或騎腳踏車等。無氧運動,例如短距離跑、舉重等。兩者比較起來,有氧運動的強度較弱,所需時間較長,能量的來源是糖及脂肪酸 ,且安全性高,效果主要在功能上的改善。無氧運動會對心臟、肺部等器官造成負荷。
2.動的時間--1次10分鐘以上,1天20分鐘以上
肺部和心臟透過血管將充分的營養和氧氣輸送到必要的組織需要一定的時間。要讓各組織在有氧氣的情形下工作需花3~5分鐘,所以如果在5分鐘左右就停止運動的話,就無法收到很好的效果。持續維持每次運動10分鐘以上,同時一天合計至少要運動20分鐘以上。
3.動的強度--測量運動時的脈搏數
脈搏數是用來判斷該運動是否適量,最理想的運動強度是最大氧氣攝取量的50%左右。而脈搏數的測定法為運動4~5分鐘后,測量脈搏15秒鐘乘以4即可。
4.動的頻率--每周3回以上
每日能運動當然最好,但對於繁忙的現代人來說並不容易,若要期待運動的效果,則每隔一日運動,每周運動3日為佳。
5.動的持續--要有恆心青少年運動過量易貧血
一位14歲的女中學生,有一段時間經常感到腹部和頭部疼痛,疲憊乏力。據了解,這位女中學生是一名長距離接力賽隊員。為準備參加當地的運動會,幾乎每天清晨和傍晚都參加長跑訓練。近來由於體力不支造成耐力下降,直接影響到了訓練成績。醫生驗血后認為,這名學生主要是因為缺鐵而造成貧血。堅持每天服用含鐵片劑三個月後,癥狀才有所緩解。但是一旦停止服藥,又重新出現了貧血。最後,在放棄長跑訓練后,癥狀才完全消失。
醫生在門診中發現,大多因為起立性眩暈,睡醒后情緒低落,沒有食慾等癥狀前來治療的九至十六歲青少年,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其中以從事體育運動者尤為突出。為此,醫生們特意將在運動系每周從事五天以上訓練的學生和其他學生分為「運動群」和「非運動群」兩組,進行了專門觀察。結果表明,貧血多發於運動群,即使是還未發民展為貧血的缺鐵,也以運動群居多。這一結果與性別無關,也與女性生理無關。另據對運動群中被診斷貧血或缺鐵的107人所作的調查,出現上述癥狀者大多從事田徑,籃球和排球。
人體內大約60%的鐵質,含在紅血球中起運載氧氣作用的血紅蛋白中,27%的鐵質儲藏在肝臟、脾臟和骨髓,其餘包含在肌肉中起儲藏氧氣作用的肌紅蛋白中。在青少年時期,僅機體生長發育一項,便需要增加將近10%的鐵質。這時,如果存在其他負面因素,就十分容易出現缺鐵。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偏食和女性生理可引起缺鐵,但近來體育運動也被列入了導致貧血的因素中。
醫生介紹說,當雙腳用力踩地時,腳的血管會受到一定衝擊,肌肉的急劇伸縮也會使紅血球與血管壁發生磨擦,這時紅血球便會受損,準備運動不充分和過量運動,則會使肌肉消耗。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不發生貧血,也會出現耐久力下降,容易疲勞等情況。
據北海道大學對當地60名運動系學生所作的一項問卷凋查顯示,伴隨著缺鐵癥狀,許多學生都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學習時注意力分散,容易被勞,學習成績下降,骨折,韌帶損傷等現象。
治療運動性貧血,大多採用對症療法,只要適當補充鐵質,癥狀便會得到改善,如果被確認為缺鐵,應適當減少運動量,盡量避免對身體造成很大負擔的清晨訓練。每次訓練時,都要做好準備運動和整理運動,為防止腳底受到過分衝擊,可穿著質地輕軟的運動鞋。在日常活動中,應多吃富含鐵質的食物,另外,還應避免不恰當的減肥。
結語:通過小編的介紹相信你一定對本文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了吧,那就趕快行動起來,將這篇文章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吧,小編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哦,想要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可以關注我們的薄荷健康網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