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遊戲都快發售了 但《FF12》為什麼毫無存在感?

《最終幻想》,一個擱遊戲圈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號。它齊名DQ系列,象徵著日式RPG的巔峰,即使其中大部分遊戲只發售在主機掌機等平台,但也並不意味著它就與PC玩家無緣。這幾年越來越多的FF遊戲移植、中文化、網游化,讓不少遊戲玩家也接觸到了這一名作系列。

當然,時代久遠等諸多因素綜合,使得大部分人對FF系列的很多認知都是從7代開始的。7/8代都推出過PC移植版,跳過三頭身FF9后迎來PS2時代的FF10,尤娜和泰達goodend版人鬼情未了的劇情也贏得了極高的關注;FF11網游化地區受限,還好FF14在大陸算是勉強挽回一局;FF13和FF15就更不多說了,奶挺和王子的迷弟迷妹絕對少不了。

但提起《最終幻想12》,你能想到什麼?

FF12的人設,真的說不上美型

這是一款全球銷量近千萬、PS2末期最強畫質RPG、系列第一款fami通滿分評價(其實不靠譜)的正統續作。可對於沒玩過這款遊戲的玩家來說,它似乎總是缺少一個鮮明的符號,以至於提到FF12這個名字,腦子裡只有一團漿糊;以前玩過的玩家對這款遊戲的評價也糾結的很,要問他們這款遊戲哪裡最令人滿意,恐怕大部分人會猶猶豫豫半天,勉強回答:「遊戲系統?」。

拜託,這是個日式RPG耶。FF12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最後,也是唯一的《最終幻想》

關於FF12,玩家對這款遊戲的評價是兩極化的。有人覺得這遊戲是個鳥,跟FF系列根本毫無關聯,但也有人覺得,這是一款FF系列的巔峰之作。我在網易雲音樂聽FF12主題曲《Kiss Me Good-bye》的時候,在評論區看到了這樣一句評價:

「12之後再無最終幻想」

雖然片面極端了些,但這句話有一定道理。FF12是最終幻想之父坂口博信退社前親手交給後輩,讓他們自由發揮的一款遊戲,同時也是系列御用作曲家植松伸夫離開SE之前的最後一款FF。《最終幻想13》的確是FF系列的正統續作。但擱不少從小到大堅持過來的老玩家親身體驗,總感覺它缺少了些什麼。

CG電影:SE和坂口博信的滑鐵盧

《最終幻想12》出生在一個不安定的年代。2001年,全球第一部3DCG科幻電影《最終幻想》上映了,投入1億3700萬美元卻只收回3200萬美元票房,最終給SE當年財報留下了130億日元的「特別損失」。最終幻想之父,同為電影導演的坂口博信因此被SE降職,之後離開了這家陪他一路走來的公司。而FF12立項,正是在這關鍵的時間點。

坂口拿著退休金開了家手游公司,不過遊戲實際成績已經泯然眾人矣

缺少了關鍵人物,《最終幻想》的大旗該由誰來接?在坂口博信的推薦下,SE第四開發部的松野泰已上位了。這位備受期待的製作人出產過廣受好評的SRPG《皇家騎士團》、《最終幻想戰略版》,以及PS時代唯一滿分RPG,APRG史上的經典之作《放浪冒險譚》。

最終幻想戰略版與FF12屬同一世界觀,這在劇情互相獨立的FF系列中是極少數

但結果松野泰已還是SE失望了。FF12在滿是波瀾的2001年立項,原本計劃在2002年-2003年度發售,希望能用高銷量幫持困難中的母公司一把。結果FF12一而再再而三地延期,硬是把發售日拖到了2006年。松野泰已借口生病離職,實質是被SE趕下了製作人的位置,讓河津秋敏趕緊上任,倉促完工。

不管當年究竟是誰的鍋,《最終幻想12》起初的質量的確配不上fami通的40分評價。但和FF13發售後玩家群的差評不同,FF12的玩家炎上fami通收錢評分的同時,更多是對遊戲自身表現方式的非議。

《最終幻想12》幾乎可以說不是一款傳統的日式RPG,尤其是在劇情設定和敘事手法上。這款遊戲的劇本把高度提升至國讎家恨、政治利害的等級,並且拋棄純粹的善惡之別,但僅用主人公視角片面展現;龐大的舞台背景和激烈思想衝突,卻沒採用的對話、介紹等直白的方式講述,整個遊戲的鏡頭語言和細節鋪墊滿是暗喻,必須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理清劇情脈絡。

遊戲路人主視角的設定也滿是爭議。玩家與女主角只是單純的友情,根本沒有任何戀愛感情,設定中玩家操縱的主角在遊戲中實質上只是一個長著一張鄉鎮大眾臉還梳著非主流髮型的普通戰友,而真正主線的男主角另有其人。整個劇情的推動和主人公關聯不大,玩家更多只是這故事中的旁觀者。

遊戲結束,公主奪回了王位,而你仍然是那個臭小子

這種表現方式不能說是一種絕對的錯誤,只是它是否適合「最終幻想」,讓當年的FF玩家苦惱不已。FF12其實有著一些「星球大戰」的影子,而玩家就是這部大片中的C-3PO。沉浸在一款遊戲中,並不是所有人都甘願只做一個旁觀者。這,是FF12長久以來的爭議之一。

圍繞FF12的爭議除了上面那些還有一個:戰鬥系統。最終幻想和時空之輪系列一直都在使用ATB戰鬥系統,Active Time Battle,ATB每一代都各有不同,甚至讓SE為它專門註冊了專利。唯獨FF12的戰鬥系統,叫做ADB。

ADB這套系統其實與ATB同源,都是由SE的伊藤裕之開發的。但與ATB重視時間的特徵不同,ADB的戰鬥擴展到了「空間」的範圍。當時,伊藤裕之和開發團隊抱著「避免戰鬥時睡著」的想法,把FF系列傳統的站樁對轟改成了ADB中自由移動,玩家在戰鬥中可以隨時移動,綜合調整對敵的距離、仇恨值、攻擊範圍等諸多戰鬥元素。

FF11初期運營情況也非常糟糕,之後才一點點挽回了局勢

雖然伊藤裕之並未參與FF11的開發,但這套戰鬥系統還是被不少玩家視為網游《最終幻想11》的單機離線版。其實這套ADB戰鬥系統的確參考了《無盡的任務》等網游,並期望通過這種空間範圍內的策略和戰術變化,讓遊戲更具戰鬥的氛圍,技巧和策略性。

即使不在玩家圈,光是在FF12研發團隊內,ADB就已經產生了不同意見。ADB的確讓戰鬥過程更加激烈爽快,但為了同時處理地圖空間和戰鬥,PS2末期的機能不足的問題讓FF12被迫犧牲了畫面,很難為技能魔法壓榨更多特效,這讓FF12戰鬥的視覺享受較之前的作品大打折扣。

FF12的ADB戰鬥系統在歐美廣受好評,日本需要看玩家的實際接受能力

製作人河津秋敏最終還是讓ADB實裝進了遊戲。FF12的戰鬥系統革命性的進化在歐美地區收到了不少好評,但日本地區卻截然相反:日本玩家很少接觸網路遊戲,因此ADB的大幅改變使得FF玩家一時間難以適從。

戰鬥系統的大幅改變,讓FF12又多了一個評價兩極分化的理由。

國際才是完全版

由於第一製作人松野泰已的半路離任,以及之後遊戲流程節奏等些許問題,使得外界對FF12充滿了是否屬於半路大改,匆忙推上市場作品的猜疑,而綜合ADB和系統平衡性的一些問題,讓FF12在2006年發售後的口碑甚是不好,尤其是日本本土。然而2007年《最終幻想12國際版》的發售,卻改變了這一現象。

《FF12國際版》並非簡單英文化推出市場,在保留日文語音和英文字幕的基礎上,對遊戲中的系統進行了大幅度的更新:遊戲角色按照黃道星座分別適配12種職業;加入快速戰鬥模式;魔法、技能、道具的數值再平衡;更多遊戲模式;加強原版貧弱難召的召喚獸等。這種翻天覆地的改變,讓《國際版》儼然和原版FF12幾乎分裂成了兩款不同的遊戲。

第一次玩FF12進入戰鬥,我的大腦開始自我懷疑起來:「這是FF?」

可以說,《最終幻想12國際版》的再平衡真正挖掘出了ADB戰鬥系統的潛力和遊戲樂趣,讓遊戲的戰鬥主旨從「自由度」變成了「爽快感」。有日本玩家評價,第一次玩完FF12感覺這簡直是系列的第一個糞作,但國際版無疑對得起推出之初的滿分評價。就這樣,FF12意外成為了一款正式發售一年後,通過系統優化和再平衡才成為完全體的最終幻想。《最終幻想12國際版》一掃陰霾,成為了FF系列中擁有最佳「可玩性」的經典之作。

寫在《黃道年代》推出之際

即使到現在,《最終幻想12》的評價爭議也很難塵埃落定。放眼整個FF主系列,FF12無疑是一款極為特殊的遊戲:ADB戰鬥系統的實際體驗廣受好評,但最終沒能作為系列特色被繼承下去;路人男主角的養成故事研究透了還是不錯,可敘事方式卻晦澀難懂;國際版的成功證明了發售前遊戲系統和平衡性其實並沒有調整好,簡直就是半成品強行推上市場后再打補丁包。要知道,在FF15發售前,FF12穩坐系列最長跳票時間的第一把交椅。再加之研發團隊的新老交替和中途換人,《最終幻想12》變成了整個系列中最特殊的一部。

FF12國際版真的是一款好遊戲,遊戲質量對得起這個系列悠久的歷史。但如果它不叫《最終幻想》,而是叫《星球大戰》,似乎也找不出什麼大毛病,甚至或許能變得更好。

再過幾天,HD化的《最終幻想12黃道年代》就要發售了,這次新作是以國際版為基礎的高清化,並對遊戲進行了小部分修改和優化。希望看完這篇文章,能夠提起你對這部遊戲的興趣,畢竟它是年代和機緣巧合下的偶然產物, 在如今這種年代,我們真的很難遇到這種質量過硬但偶然出局的JRPG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