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好吃不如餃子

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對於北方人來說,生活中如果沒了餃子簡直就像被拿走了半條命一樣。據傳餃子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最初叫做「角子」或「姣耳」。冬至、春節等傳統節日中,餃子更是百姓們餐桌上的絕對主角。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經過了一些改進和變化,而且名稱也幾經變遷,甚至連起源也說法不一。目前主流的一種說法是餃子是由東漢時的「醫聖」張仲景發明的。當時餃子是作為藥用發明的,張仲景當時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來治療人們耳朵上的凍瘡,因此餃子被做成耳朵的形狀。

根據考古發現,出現類似「餃子」的食物最早可以上溯至春秋時期。在山東附近的春秋時期薛國墓葬中,發現了一種叫做「簠」的容器,容器中就裝著類似餃子的食物。但由於出土后極速氧化,看不出食物原本的顏色,可以確定的是餃子的歷史也許比人們印象中的更悠久。

三國時期,餃子正式成為了百姓們日常食用的一種食品,被稱為「月牙餛飩」。到了南北朝時期,餃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當時的餃子煮熟后不是撈出來單獨吃的,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吃,被稱為「餛飩」。即使在今天,在河南、陝西一些地區的餃子也是泡在放有香菜、蔥花、辣椒等調料的湯里一起吃的。

到了唐宋時期,餃子已經變得和今天的樣子差不多了。據說「餃子」得名於宋代,在宋朝的一些書籍中記載過「水晶角兒」、「煎角子」等名稱,可見宋朝時將餃子稱作「角子」或「角兒」。由於宋朝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與「角子」諧音,後來有人為了寄寓富貴之意,就將「角子」改寫為「餃子」。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最遲出現在明朝,確切的說是在萬曆年間。當時的文獻中,明確記載了「正月初一五更起……飲柏椒酒,吃水點心。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其中的「水點心」指的就是餃子。到了清朝,春節吃餃子的時間從初一改到了除夕子時,取「更歲交子」之意。

可能是受春晚的影響,很多北方人都以為全在春節都是吃餃子的,但其實在南方,尤其是江浙和廣東一帶,春節是吃湯圓的。湯圓象徵團圓、圓滿,古時叫做「浮元子」,在江南有「吃湯圓大一歲」之說。據說央視春晚的收視率在北方是遠高於南方的,有人說是東北風的小品南方人看不懂,也有可能是餃子和湯圓的緣故吧?

按照傳統習俗,除了春節之外,二十四節氣之中只有冬至是講究吃餃子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一些商家的引導,人們開始給自己找更多的日子吃餃子。除了冬至外,春分、夏至、立秋、秋分好多節氣也都開始吃餃子。這樣一來,南方朋友開始有了「北方怎麼什麼節氣都吃餃子」的疑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