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權威發布|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雲南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文件

雲政辦發〔2017〕48號

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雲南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辦、廳、局:

《雲南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雲南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雲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規劃期限為2016—2020年。

一、發展基礎(一)主要成就

教育興則雲南興,教育強則雲南強。「十二五」時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教育事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初步建立起較高質量、更加公平、更有活力、更具特色的現代教育體系,為全省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學前教育完成第一期三年行動計劃,啟動第二期三年行動計劃,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63.82%。有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9個縣、市、區實現基本均衡,國小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99.68%,國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106.36%,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30%。普通高中特色化發展穩中有進,教學質量持續提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初步構建,職業教育「立交橋」正在探索中搭建,職教園區建設取得進展。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80.10%。高等教育規模穩步增長,毛入學率達30.20%,啟動高水平大學、國門大學建設,全面推進「2011計劃」。民族團結教育深入開展,民族地區雙語教學工作得到加強。民辦教育發展環境得到優化,發展加快,在校學生達118.1萬人。重視發展特殊教育,實施雲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1.36%。加快發展繼續教育,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落實。全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程、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深化「我的夢」「雲南青年志在四方」主題教育,深入開展「三愛」「三節」教育活動。開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測評,啟動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試點工作。加強文明學校建設,切實加強和改進中國小德育工作。實施國家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計劃,廣泛深入推進陽光體育活動。重視和加強學校衛生和食品安全工作。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教育治理能力不斷提高。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大力推進高校黨建工作,出台貫徹落實普通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實施意見。堅持和完善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實施高校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工作「六大工程」。大力推進依法治教。加快高等學校章程建設。進一步規範行政審批,精簡審批事項。教育督導工作得到強化,健全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完善督政督學監測體系。

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深入開展。完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體制機制,紮實推進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省級政府教育統籌綜合改革成效明顯,「六個統籌」(統籌教育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加快構建現代教育體系;統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增強教育發展活力;統籌城鄉區域教育協調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統籌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標準,優化教育發展路徑;統籌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加快教育輻射中心建設)經驗在全國推廣。穩步推進高等學校分類管理、轉型發展、特色發展。推進研究所培養模式改革,構建研究所質量保障體系。滇西人力資源扶貧開發示範區建設成效明顯,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省部協同推進機制。加強科研項目合作。啟動實施「農村青年創業人才培養計劃」。滇西應用技術大學建設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教育惠民工程和政策落實有力。啟動「全面改薄」項目,繼續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工作,全面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教科書費和學雜費,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和寄宿學生生活補助兩個全覆蓋。加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構建了從學前教育到研究所教育的「應助盡助」體系。

教育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中國小「特崗教師」招聘管理機制。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階段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實施「國培計劃」項目。遴選「雲嶺教學名師」。積極推進大學部高校轉型發展,加強示範性高等職業學校建設。推進研究所培養模式改革,擴大專業學位碩士研究所教育規模。高校學科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工作穩步推進,深入開展「三通兩平台」建設,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大力實施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著力推進教育裝備標準化。教育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實施「大學生就業創業計劃」,高校畢業生「走出去」就業人數增長明顯,實現了就業創業比例雙提高。深入實施「陽光工程」,考試招生工作安全平穩。平安校園建設成效明顯。

(二)困難和問題

「十二五」期間,我省教育改革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教育供給能力還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教育服務能力還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仍然不高,面臨規模擴大和質量提高的雙重壓力,教育主要發展指標仍處於全國較后位置,與發達省區的差距仍然較大。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城鄉、區域、學校之間教育發展不平衡,民族、邊遠、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明顯滯后。教育投入不足,部分地區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還沒有充分體現,保障教育經費穩步增長的機制還需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辦學條件與育人環境有待改善。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難度大,還面臨諸多體制性、制度性障礙,一些群眾關注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亟待解決。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農村教師地位待遇偏低、素質不高,中國小骨幹教師隊伍、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和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隊伍亟待充實提高。人才培養模式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型、各層次人才的需要,教育教學質量整體偏低,總體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農村、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質量亟待提高,高等教育內涵建設缺乏強有力的科研、人才、項目支撐,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任重道遠。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不夠。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學校現代管理能力有待加強,維護校園安全工作任務艱巨。

(三)面臨的機遇

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我省教育改革發展帶來新機遇。要實現創新發展,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打造經濟升級版,必然要求教育系統根據經濟方式轉型升級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轉變教育理念,優化教育布局結構,科學設置學科專業,推進協同創新和科技創新,深化產學研一體化機制,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育評價方式,建立以能力為導向的發展型教育評價制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任務,為我省教育改革發展帶來新機遇。要以全面脫貧全面小康為契機,深入落實國家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重大戰略,實施教育精準扶貧,推進教育脫貧攻堅,擴大教育資源總量,滿足人民群眾教育多樣化需求,不斷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推進適應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高素質人才培養;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保障人民群眾受教育權利,促進教育公平與和諧發展;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教育治理現代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率先實現教育小康。

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為我省教育改革發展帶來新機遇。我省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長期以來,各民族和諧團結、親如一家,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我省民族地區大都是貧窮落後地區,要實現民族團結進步,實現共享發展,必須加強教育事業,儘快改變民族地區教育落後、素質型貧困的狀況。加快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必須優先發展教育,只有教育走在前面,少數民族地區才能真正成為示範區。

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為我省教育改革發展帶來新機遇。我省具有豐富的植物資源、生物資源、藥物資源、礦物資源、能源資源、旅遊資源等,又有著建設綠色經濟強省的經驗,在國家推進綠色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要緊緊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新定位,結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發展戰略,進一步明確教育改革發展方向,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機制,實現人才培養方式與生態文明建設重大產業發展無縫對接,重點培養高效服務生態文明建設重大產業的尖端人才、高端人才、國際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努力打造國內一流、不可替代,具有明顯特色優勢的生態文明有關學科專業群和重點研究平台。

努力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為我省教育改革發展帶來新機遇。國家要求雲南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等發展戰略,將雲南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增強服務國家戰略和雲南發展新定位的水平和能力。我省是連接南亞東南亞的國際大通道,必須發揮區位優勢,加快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和國門學校建設,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深入推進教育內涵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增強教育對外服務能力,提高雲南教育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重點加強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的人文、社會、教育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國際教育開放新格局,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教育輻射中心。

二、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高舉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密結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新定位需要,以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主題,加快推進雲南教育跨越發展、特色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

(二)發展理念

主動服務、融入國家和省重大發展戰略,審時度勢,把握機遇,以國家戰略實施為契機,以新的理論引領教育現代化,堅持擴大規模與提高質量並舉,堅持教師隊伍建設和辦學條件改善並重,大力推進教育創新,全力推進教育現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辦好各族群眾滿意的教育,用新思路、新機制、新方法闖出雲南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

以創新發展激發教育活力。將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動力源泉,不斷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體制,培育教育發展新動力,廣泛應用新技術,拓寬教育發展新空間,統籌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深入參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協調創新戰略實施,全面增強創新服務能力。

以協調發展優化教育結構。增強教育發展的協調性,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著力補足短板、縮小差距,注重區域教育協調發展,統籌兼顧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學歷教育與繼續教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以綠色發展引領教育風尚。注重在教育觀念、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上體現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社會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民眾形成綠色生活方式,促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把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思想貫穿於教育教學各項活動中,加強資源環境國情和生態價值觀教育,培養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加強綠色校園和綠色課堂建設,支持校園綠色清潔生產,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

以開放發展擴大教育資源。抓住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實施和我省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機遇,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統籌國際國內教育資源,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雙向驅動,重點推進與國內教育發達地區、南亞東南亞國家教育交流合作,提升雲南教育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形成在西部具有較大影響、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教育開放發展格局。

以共享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注重機會公平,創新教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把教育公平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更加突出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教育差距,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人人參與、人人儘力、人人享有,提高雲南教育整體水平,辦好各族人民滿意的教育。注重補短板,落實教育精準扶貧,加大對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育事業扶持,加大對教育發展薄弱環節的支持,決不讓貧困地區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使各民族共享教育發展成果。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主題,以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為突破口,以增強學生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重點任務,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基本普及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促進普通高中特色發展,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重視發展民族教育,積極發展特殊教育,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扶持發展民辦教育,努力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通過教育的有效供給及結構優化,初步建立起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教育體系,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人力資源水平明顯提升。

到2020年,基本普及學前教育,學前一年毛入園率達95%,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85%以上;完成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129個縣、市、區全部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0%以上,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基本建成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貫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擴大高等教育規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5%以上;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基本建成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20%,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5年,其中受過高中階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達90%左右。

三、主要任務

1.基本普及學前教育

落實政府發展學前教育責任。強化省人民政府對學前教育的統籌,建立縣級統籌和縣、鄉、村三級共建共管的體制,落實縣級政府發展學前教育和監管幼稚園的主體責任。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努力擴大公辦學前教育資源總量。根據人口規模及分佈情況,完善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網路,合理規劃農村公辦幼稚園布局。實施「一村一幼」建設,充分利用中國小閑置校舍、村級活動場所等公共設施,確保每個行政村辦好一所村級幼稚園。現有村小附設學前班全部改建為村級幼稚園。加強城鎮小區配套幼稚園建設,支持企事業單位和集體辦園,擴大公辦學前教育資源。積極扶持普惠性民辦幼稚園發展,引導和支持更多民辦幼稚園提供普惠性服務。根據「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人口變化趨勢,合理布局學前教育資源。到2020年,經濟較發達地區以縣、市、區為單位全面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有較大增長。

重點發展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學前教育。以縣、市、區為單位實施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及後續行動,財政性學前教育投入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努力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加強鄉鎮中心幼稚園和人口較多農村幼稚園建設,推進「一鄉一公辦」「一縣一示範」幼稚園建設,到2020年,每個鄉鎮至少設立1所公辦中心幼稚園,偏遠、人口分散地區開展學前教育巡迴支教試點工作。

全面提升保教質量。繼續實施省級示範幼稚園創建和示範幼稚園對口幫扶薄弱幼稚園制度,擴大優質學前教育資源總量,縮小城鄉、區域間學前教育差距。到2020年,每縣至少創建1所省級示範幼稚園。出台公辦幼稚園教職工配備標準,逐步補足配齊教職工。實施農村幼稚園教師特崗計劃和免費師範生項目,多種形式解決好公辦幼稚園教師編製問題,多種途徑解決好幼稚園教師的工資待遇,落實幼兒教師全員培訓制度,努力提高幼稚園教師隊伍專業素質。認真實施《幼稚園工作規程》,加強管理,規範辦園行為,嚴格執行幼稚園辦園准入和督導制度。完善區域教研和園本教研製度,健全學前教育教研網路。構建幼稚園保教質量評估指導體系,建立科學導向,深入實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防止和糾正「國小化」傾向。

2.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推動縣域內均衡發展。以縣級為主,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責任制。均衡配置縣級行政區域內校長教師資源和教育裝備資源,完善校長教師輪崗交流機制和保障體制,推進城鄉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化、常態化。採取集團化辦學、學校聯盟、委託管理、學區化管理、教育信息化等措施,加速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大力提升邊疆、民族、農村及薄弱地區義務教育質量。建立和完善縣、鄉兩級政府履行均衡發展義務教育職責的督導、評估、檢查和問責制度。到2020年,全省129個縣、市、區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

縮小區域、城鄉、校際教育差距。落實政府統籌責任,加快實施「全面改薄」工作,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布局和辦好一批寄宿制學校,保留並辦好必要的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合理布局並辦好邊境地區學校,努力保障學生就近入學,接受有質量的教育。保障教學點基本辦學需求,按照標準配置教學點教室、課桌椅、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運動場地和音體美器材,配備安全飲水設施、伙房設備,配置衛生廁所。標準化建設寄宿制學校,加快改擴建新建學生宿舍、食堂,實現「一人一床位」,消除「大通鋪」現象,滿足室內就餐需求。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實現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全覆蓋。積極應對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城區教育資源緊張問題,啟動城鎮中國小校建設專項規劃,在新增人口較多的地區優先建設學校。認真落實《雲南省消除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專項規劃及實施方案(2017—2020年)》進度要求,通過多部門協作,保障老舊城區和生源集中地區教育用地,加快校舍建設,基本消除義務教育學校56人以上大班額。到2020年,努力實現所有學校符合國家辦學標準,校園環境、設施設備、生均公用經費、教師素質、管理水平大體相當。

促進優質發展。加快實現義務教育裝備標準化,推進義務教育創優提質。到2020年,所有學校基本實現教育裝備標準化和管理信息化。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健全義務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完善「控輟保學」工作制度,建立依法「控輟保學」工作機制。推進落實縣長、鄉(鎮)長、村長與教育局長、中心學校校長、教學點校長共同負責的「雙線」「六長」控輟保學責任體系。推動政府、學校、家庭、福利機構、共青團和社區聯保聯控。完善特殊群體平等接受義務教育保障制度和關愛體系。堅持「兩為主」政策,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保障每一位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平等就學權利,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在流入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政策措施。建立留守兒童登記、結對幫扶、監護聯繫聯絡等制度,健全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優先保障留守兒童需求。加大省級統籌力度,落實好城市低保家庭和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生活費補助政策。建立幫扶學習困難學生的責任制度。逐步提高寄宿制學校公用經費補助水平,提高寄宿制學校運轉保障能力。

3.促進普通高中教育特色發展

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發展。實施普通高中建設工程,通過新建、整合、改擴建、置換和扶持優質民辦高中發展,改善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開展普通高中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工作,促進普通高中內涵發展。建立省一級完中定期複審認定機制,打破「終身制」,力爭全省一級完中數量達到160所。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甄別選拔與繼續激勵並重、關注結果與重視過程統一」的原則,對普通高中教學質量進行綜合評價,發揮評價對學校教學的正確導向作用,強化學校質量立校、質量興校和質量強校意識。

開展特色高中創建工作。堅持優質發展和多樣發展相結合,探索綜合高中、特色高中、「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等多種模式,與中等職業學校共享教育資源,促進學校特色發展。引導民辦普通高中走特色發展道路,提高辦學質量。堅持試點先行,實施「特色高中建設計劃」。到2020年,支持100個左右普通高中特色發展項目。深化課程教學特色改革。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方案,加強選修課程建設,開齊開足課程,課程設置實施文理不分科。促進學校在全面建設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課程中走特色發展之路。重視教材應用研究和教學方法改革,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推行「選課制」「走班制」,開設多樣化優質選修課。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根據區域產業發展特點與需求,開設職業教育有關選修課程。支持高校與特色高中聯合開發課程。

鼓勵創新型人才培養。深入實施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辦法,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促進學生髮展學科興趣與個性特長,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和學習壓力。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普通高中開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建立創新人才培養與實踐基地,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推進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探索高中與高校的聯合培養制度。建立學生個人發展指導制度。

4.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發展

優化現代職業教育布局結構。努力擴大中等職業教育規模,保持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比例大體相當,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實施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推進職業學校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根據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推進17個區域職業教育園區(中心)建設,形成滇中、滇東北、滇東南、滇南、滇西、滇西北6個區域職業教育園區,統籌管理和調配區域內職業教育優質資源。推進縣級職業高中(職教中心)與城市院校、科研機構、政府等對口合作,實施學歷教育、職業培訓、技術推廣、扶貧開發和社會生活教育。鼓勵支持民辦職業教育發展,力爭民辦職業院校在校生占職業院校在校生的30%以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繼續探索發展大學部層次職業教育,擴大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學位研究所規模,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普通高等學校範疇,逐步建成技師職業學院。

創新現代職業教育管理制度。完善「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依法制定並落實職業院校生均撥款標準,完善經費穩定投入長效機制,改善職業院校基本辦學條件。健全現代職業學校制度,擴大並落實職業院校在人事管理、教師評聘、資源配置、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加強職業院校設置標準、辦學質量和課程教學的管理和監督,完善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宏觀管理,提高現代職業教育治理能力。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創新公辦職業教育辦學機制,激活職教集團發展活力。促進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雙軌推動、雙向推進,合理引導學生進入職業教育。健全企業、行業參與制度,落實校企合作辦學有關法規和激勵政策。

加強現代職業教育內涵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建設一批高水平中高職學校。指導職業院校主動聚焦我省8大重點產業,根據優勢、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需要,面向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加強特色專業建設,開展專業建設評估工作,建立專業設置信息發布平台和專業動態調整預警機制,形成中職、高職、應用型大學部、專業學位研究所相銜接的專業鏈和專業集群,增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有效供給。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建立產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機制和專業標準與職業標準聯動開發機制,深化課程與教學改革,創新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升系統化人才培養水平。實施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創新職業精神培養機制,著力培養愛崗敬業、精益求精、重視傳承、敢於創新的工匠精神。提升校長隊伍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升計劃,探索職業教育師範生定向培養和高層次教師培養制度,繼續實施「特聘教師」計劃,加快「雲嶺教學名師」的認定和培養。加強職業院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和虛擬模擬實訓系統,培訓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加強職業教育科研及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常規教學管理與指導,推進職業教育教學評價模式改革,完善職業院校教育質量評估體系。

5.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

保持高等教育規模合理增長。推動多元化辦學模式改革,多渠道引入辦學經費,探索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利用非財政性資金依法舉辦高等學校,適度擴大高等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規模,逐步縮小與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之間的差距,提高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完善高校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高校辦學條件。協調發展高等學校專科、大學部和研究所教育,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積極支持民辦高校發展。

推動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合理布局大學部高校與高等職業學校,適度新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校。建立高等學校分類體系,實施高等學校分類管理。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高校退出機制。加快建立分類設置、評價、指導、撥款制度,鼓勵高校在不同層次、不同學科和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大學部高校嚮應用型轉變,加大對應用型大學部高校建設的支持力度。以「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為重點,加大應用型大學部高校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確保民辦高校在校學生數逐年增長。積極培育與戰略性產業有關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加大與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緊密結合的學科專業建設力度,以服務我省8大重點產業為重點,培育和發展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相匹配的優勢特色專業,構建結構合理、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專業結構體系。

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牢固樹立人才培養在高等學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強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構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繼續實施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積极參与國家大學「雙一流」建設,加快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動區域內高等學校建設高水平大學和優勢學科,積極探索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等學校的一流建設之路。充分發揮地方大學部高校轉型示範校的引領作用,探索和推廣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新途徑、新方式,推動國門大學建設,加強優勢特色民辦大學部高校和特色骨幹民辦高職院校建設,深入實施高等學校大學部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所教育,努力提高學位授權點的層次和數量,支持民辦大學部高校申辦碩士學位授予點。推動高校加強研究所課程建設,強化研究所課程的系統性和前沿性,加強不同培養階段課程的整合、銜接,提高研究所培養質量。豐富共建形式,通過省部共建模式,擴大與國家部委共建高校數量,力爭省部共建學校達7所左右。開展新一輪省院省校合作,形成與國內一批知名大學寬領域、多形式、多模式省校教育合作格局,助力我省高等學校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加強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課程、教材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積極適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設一批高水平高職院校。探索開展民辦高校第三方質量評估和督導工作。加強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繼續提升南亞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質量。建立和完善高校教育教學情況公示制度、畢業生去向跟蹤調查機制、高校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鼓勵社會各界參與高校的監督管理,形成教育質量督查與問責的長效機制。

6.重視發展民族教育

把民族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貫徹落實《雲南省少數民族教育促進條例》,加大投入力度,優先保障民族地區學校辦學條件改善,提高寄宿制民族學校貧困學生生活補助標準。加快普及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民族地區學前兩年、三年毛入園率分別達到80%、75%。提高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質量,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0%以上。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少數民族在校生比例與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大體相當。切實加強教育對口支援和幫扶。以滬滇對口支援工作為核心,完善國家部委、發達地區、內地高校與民族地區教育對口幫扶合作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各層次教育對口支援對民族地區教育的促進作用,繼續在迪慶、怒江等地實施14年免費教育。實施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重點推動「三區」(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支持民族地區與支援省市之間建立各族學生交流平台。

重視培養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實施高層次「雙千人計劃」(公共管理人才培養計劃和少數民族高端人才培養計劃),培養一批有學術造詣、有國際視野、有社會影響的少數民族高級專門人才。繼續實施好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培養計劃,充分用好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教育部直屬高校及其他自主招生試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等政策。完善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考生聯考加分優惠政策。提高民族地區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升入高等職業院校比例。深入推進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建設,提升民族預科人才培養質量。

力促民族團結教育出特色。加強各級各類學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強化「五個認同」和「三個離不開」思想,在國小高年級、國中開設民族團結教育專題課。加強對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指導、檢查和督促力度。繼續做好「雲南省民族團結示範學校」創建工作,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建設。積極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專業培訓。

科學穩妥推進民族地區雙語教育。加快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到2020年,民族地區受過初等教育的少數民族學生基本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通話在民族地區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基礎薄弱地區學前教育階段基本普及兩年雙語教育,義務教育階段全面普及雙語教育。提升雙語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推動省、州市、縣三級雙語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設,省級教師培訓經費按比例用於雙語教師培訓。加大在少數民族學生集中的學校配備政治素質高、懂雙語、會管理的少數民族教師力度。引導內地民族班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中國小擔任雙語教師。鼓勵民族地區漢族師生學習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各少數民族師生之間相互學習語言文字。加強民文教材編譯審查出版工作,以民文音像教材和本地化鄉土教材開發為重點,健全和完善我省民文教材體系。深化雙語教學改革與創新,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7.積極發展特殊教育

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全面落實「一人一案、零拒絕、全覆蓋」要求,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各方參與的特殊教育發展機制。持續加大特殊教育經費投入力度,推進特殊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在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21個人口超過30萬未建特殊教育學校的縣市區規劃建設範圍明確、功能定位清晰、辦學條件達標的特殊教育學校。建立完善隨班就讀和送教上門支持保障體系,加大特殊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特殊職業教育,積極發展特殊高等教育。加快省、州市、縣三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建設和隨班就讀資源教室建設。逐步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校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標準,改善辦學條件,切實保障特殊教育學校正常運轉。逐步加大對特殊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建立隨班就讀保障體系,為家庭困難的殘疾兒童提供包括高中階段教育在內的12年免費教育,確保困境兒童不失學。重視對問題少年兒童的教育,保障工讀學校健康發展。

提升特殊教育質量。實施國家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標準,完善特殊教育課程體系。開展「醫教結合」實驗、送教上門和隨班就讀改革試驗工作,建立特殊教育服務網路。制定並印發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編製標準,落實特殊教育學校開展正常教學和管理工作所需編製,配足配齊教職工,加強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培訓,建立特殊教育教師資格和專業資格雙證書制度。建立完善特殊教育教研製度。加強殘疾學生職業技能、就業能力培養。

8.加快發展繼續教育

推進新型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完善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的繼續教育保障機制,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開發城鄉社區教育資源,創新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建立繼續教育質量評估機制,不斷提高繼續教育質量。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完善學習者學分積累、轉換與認證制度,實現不同類型繼續教育學習成果的互認與銜接。以雲南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為基礎,在全省各州、市、縣、區建立地方、行業開放學院和學習中心,依託各種社會資源,開展成人高等教育和遠程網路教育,實行寬進嚴出的註冊入學制度。大力發展面向社區、農村和民族地區的繼續教育,努力形成覆蓋城鄉的繼續教育網路,滿足社會成員學習多樣化、個性化、職業化需要。

著力推進學習型社會保障機制建設。統籌整合各類教育培訓資源,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面利用現有資源,合理配置、優化結構、改善條件,不斷提高教育培訓資源的使用效益。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各類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加強民辦教育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建設。依法規範社會培訓機構的審批、評估、資質認證,建立風險保證金制度和年檢、統計制度,在全省建設一批有社會影響的品牌培訓機構。鼓勵民眾參加各類終身教育和學習活動,營造全民學習的良好氛圍。

1.強化省級政府教育統籌

加強省級政府教育綜合統籌。以「六個統籌」為指導,以「六個著眼於」(著眼於雲南發展的新定位抓好教育工作,著眼於全省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抓好教育工作,著眼於民族團結進步抓好教育工作,著眼於人才的培養和聚集抓好教育工作,著眼於民生保障和扶貧攻堅抓好教育工作,著眼於未來發展抓好教育工作)為發展目標,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在財政支出上著眼於公共資源及教育發展的必要經費保障,解決好各類教育發展的關鍵問題,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內外協調發展。消除制約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制定和落實教育省級標準,解決區域、城鄉、校際、群體差異,實現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緊密結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開展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

擴大州市級政府教育統籌。建立健全省級政府統籌推進,各部門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向省級以下各級政府簡政放權,理順教育管理職責,充分發揮和調動各州、市、縣、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支持各州、市、縣、區人民政府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切實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落實教育費附加徵收及使用。教育費附加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於30%、公用經費5%用於教師培訓,保證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用於教育的比例和土地出讓收益計提教育資金的比例。創新管理體制,努力探索適應區域教育改革發展需求的新路徑。完善各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估制度,開展省級政府部門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估,建立州市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制度,完善縣級政府教育工作督導制度,督促各級政府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2.完善現代教育評價制度

創設有利於教育多元發展的評價環境。完善督政督學,推動各級政府落實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大、中、國小校依法自主辦學。完善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質量標準和建設標準,確立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建立政府、學校、第三方相結合的教育質量評價機制,建立學校辦學預警和退出機制。指導學校加強自我評估,積極推進專業認證及評估,健全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和評價體系。激發教育內生活力,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為導向,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探索基於統一考試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構建銜接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推動建設體現科學化、專業化、標準化的考試管理工作體系。建立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統籌招生制度和統一招生平台,中職學校推行「考試入學」和「註冊入學」方式,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參加文化基礎與職業技能相結合的測試。普通高中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也可參加職業適應性測試,文化素質成績使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高職院校招生考試與普通大學部高校相對分開,實施「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錄取方式。

3.建立現代教育治理體系

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加大政府簡政放權力度,依法明確各級政府及部門管理教育的職責許可權,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深化教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以法治為基礎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運用法規政策、規劃標準、公共財政、信息服務等手段引導支持學校發展。明晰管、辦、評權責邊界,健全管、辦、評既相互制約又相互支持的機制,不斷提升現代教育治理能力。在有條件的高校、研究院(所)培育社會性教育決策評估機構,委託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檢測,發揮行業協會、專業學會、有關基金會等機構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優化分級管理體制。加快完善縣級統籌,縣、鄉共建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健全以縣級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注重發揮鄉鎮(街道)參與建設義務教育學校的作用。完善縣級統籌規劃建設,學校自主發展的高中教育管理體制。健全州、市、縣、區為主,政府統籌、行業參與、社會支持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完善部屬、省屬、州市屬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推進高等學校省部共建、省州市共建。推進各級各類學校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取消學校行政化管理模式和行政級別。全面加強教育系統政風、行風、學風建設,建立檢查工作歸口管理制度,清理整合各種常規性和臨時性檢查,為學校創造良好辦學環境。創新提供公共教育服務方式,健全政府購買教育服務機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加快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強化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法治觀念,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形成自我約束、自我規範的內部管理體制和監督制約機制。按照「一校一章程」的原則,明確學校內外部權利義務關係,加強對學校現有規章制度的清理,形成配套可行的內部管理制度體系,保障學校章程的落實。健全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社會參與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加強高校學術委員會建設,建立學術管理體制、制度和規範,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支持學術委員會獨立行使職權。健全中國小學校管理制度,構建校長負責、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教職工代表大會和工會等參與管理監督的運行機制。完善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董事會(理事會)、校行政和監事會,形成決策、執行、監督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制約的治理結構。

4.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繼續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努力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樹立人人成才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樹立人才系統培養觀念,推進國小、國中、高中、大學有機銜接,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加強學校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合作和中外合作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支持學校積極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鼓勵職業院校通過校企合作開展委託培養、定向培養、訂單培養,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深化產教融合,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由學科專業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新機制。

創新人才培養過程。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開展研究型教學,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加強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通過授權、購買服務等方式,建立人才需求預測和就業狀況的定期發布制度,建立職業教育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形成學校與企業密切協作的制度環境。探索實施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雙證融通」,試點職業院校與企業人員交流互聘。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水平。落實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職責,制定專業人才質量標準,建立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吸收企業參加教育質量評估。整合教育、科技、產業等資源,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逐步建立政府主導、行業參與、社會支持、企業和職業院校雙主體育人的現代學徒制。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創新素質,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強化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合作。踐行知行合一,將實踐教學作為深化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豐富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加強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勞動育人功能。

5.推動辦學體制改革

優化辦學體制機制。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形成政府辦學為主導、全社會積极參与,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探索基金獎勵和融資服務制度,支持民辦學校設立各類教育基金組織,探索民辦教育融資機構為民辦學校改革發展提供融資服務的方法。完善政府補貼和購買服務制度,探索獨立學院轉設為民辦高校工作,探索給予非營利民辦高校示範校相當於同級同類公辦高校的支持制度。對堅持素質教育導向、積极參与教育教學改革的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按照有關改革項目開展政府購買服務試點。加強統籌協調,促進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機構編製、發展改革、民政、財政、稅務、工商等部門團結協作,形成合力,共同支持民辦教育發展。

鼓勵社會力量多元參與辦學。探索混合所有制的社會力量辦學體制。舉辦更多混合所有制學校,鼓勵和吸引大型國有企業以及各種公有、民營、外資等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參與辦學,在學校管理、人員聘用、人才培養、財務管理等方面發揮混合所有制辦學的體制優勢。落實營利性、非營利性民辦教育機構認定標準,規範准入條件,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進入教育領域。通過聯合辦學、委託管理、合同管理等方式,多種途徑擴大教育資源,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

支持靈活的出資和管理方式。建立非營利性與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體系,實行差別化扶持。拓展社會力量參與教育發展的渠道和範圍,積極支持各類辦學主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股份制等多種方式舉辦民辦教育。引導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鼓勵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管理者和骨幹教師以資金、技術、專利等形式出資,參與學校建設與管理。構建民辦學校教師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允許公辦學校教師到民辦學校任教,允許公辦和民辦學校相互委託管理,相互購買服務。

促進民辦學校規範優質發展。政府依法對民辦學校實施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全面清理並消除對民辦教育的歧視性政策,健全公共財政對民辦教育的扶持政策,健全公辦學校幫扶民辦學校制度。進一步完善民辦學校管理制度,加強教育督導,促進民辦學校提高辦學水平。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加強民辦高校學科專業建設,支持創辦理念先進、課程設置多樣的民辦中國小和幼稚園。鼓勵民辦學校品牌化、連鎖化和集團化,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教育培訓機構。引入淘汰機制,對不符合《雲南省民辦教育機構管理辦法》的民辦學校逐步有序退出。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健全完善德育體系。有效整合學校、社會、家庭資源,構建從國小到大學有機銜接的德育課程體系。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誠信建設,在全省中國小推行全員育人導師制,在高校探索推行「德育學分」育人模式與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工作。積極推進「雲南省校外教育實踐基地」「雲南省高校創新創業實踐育人基地」等建設,推進各級各類文明學校建設。全面實施對各級政府及各級各類學校德育內容建設、德育環境建設、德育機制建設評估。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宣傳和思想工作,切實提高德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構建「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和「節水、節電、節糧」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公民意識教育、法治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和生態文明價值教育,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強網路環境下的德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著力提高德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專業化程度。培養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帶頭人,實施高校骨幹輔導員培養工程,推出一批德育名師和先進典型,建設一支高素質、高質量和高水平的工作隊伍,健全匯聚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基層骨幹隊伍的德育研究機制。

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德育協調發展,著力加強和改進民辦學校、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德育工作水平整體提升,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實效明顯的德育工作品牌。

推進美育體育教育發展。加強美育綜合改革,統籌學校美育發展,促進德智體美有機融合。重點關注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美育教學條件改善,加強分類指導,確保美育教育實現全覆蓋。不斷完善學校體育教育保障機制,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工作機制、體育風險管理機制、體育工作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機制和科學規範的學校體育工作評價機制。推進美育試點縣和試點學校建設工程和校園足球場地建設工程,到2020年,在全省建設100所美育試點學校和15個試點縣,全省每個鄉鎮都有不少於1塊校園足球場地。

增強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全過程,鼓勵學校開發生態文明有關課程,加強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省情教育,普及生態文明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踐行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領社會綠色風尚。

2.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增加教育的有效供給。通過有效途徑與方式增加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增加各級各類教育的供給能力,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堅持底線原則,通過補短板、保基本、保公平,將教育資源配置向薄弱環節、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傾斜,精準幫扶困難群體。學前教育重點補農村學前教育覆蓋率低及城市民辦學前教育入園難、普惠性幼稚園少的短板;義務教育重點補縣域均衡發展的短板;高中階段教育重點補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低的短板;高等教育重點補普及水平低的短板。加大教育財政經費的投入力度,確保學校辦學條件和經費投入達到基本標準,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需求。創新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拓寬教育新形態,大力發展民辦教育,以增加接受教育的選擇性機會。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

確保合理的教育供給結構。逐步實現教育供給由外部結構順暢向內部結構順暢轉變。堅持用改革的方法優化供給結構,強化教育改革的系統設計和整體推進,進一步釋放改革活力、匯聚改革紅利,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形成豐富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合理的教育供給結構。推進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緊密結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快提升教育普及水平,進一步優化教育布局結構,調整教育資源配置方向,促進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創新體制機制,堅持「開門辦學」,創新教育管理的宏觀、微觀體制,不斷激發社會辦學的積極性,增強教育供給能力。

提高教育的供給質量。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根本,加快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實施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整體提升教育的適應性、貢獻力和競爭力。堅持育人為本、促進公平的原則,著力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吸引一流人才從教,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教書育人的水平能力。深化課程教學改革,開齊開足課程課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深化教育教學和評價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各級各類教育質量。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全面推進學校內涵發展,保障學校提供有質量的教育服務。加快推進教育開放發展,積極「走出去」學習先進經驗,積極引入高端人才、優質資源和先進管理技術。

優化供給方式和供給環境。堅持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教「雙輪驅動」,通過改革調整政府、社會、學校的關係,釋放辦學活力。通過法治引領、保障、促進改革,構建有效支撐質量提升的教育治理體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和管辦評分離,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釋放教育活力、提高教育質量。加強分類指導,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提供多樣化、高品質、有特色的教育,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不斷優化教育發展環境,凈化教育發展生態,確保教育系統安全穩定、風清氣正、和諧高效。深入開展校風、教風、學風建設活動。完善教育系統輿情引導應急預案,著力提高教育輿論引導能力。

3.著力擴大教育對外開放

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區域教育輻射中心。從國家新時期對外開放和雲南區域發展大局出發,充分發揮我省獨特的區位和人文優勢,實施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加快推進我省與世界各國特別是南亞東南亞國家間務實的教育交流合作,形成區域教育對外開放特色。堅持「發揮優勢、輻射周邊」原則和「政府與民間並舉、雙邊與多邊并行」方針,深化教育多邊合作,推進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建設,搭建我省與國外政府間的教育高層磋商對話平台,參與跨境教育質量保障管理,加強教育對外國際援助。加快內涵發展,提升雲南教育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支持高校與國(境)外知名高校構建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學位互授機制。支持高校加強國際協同創新,鼓勵與國外大學建立高水平的國際教學科研合作平台,聯合推進高水平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穩妥推進境外辦學,加強漢語國際推廣,提高孔子學院辦學質量和水平,全面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發展。加強跨境就讀管理,支持中國小校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規範普通高際化辦學。

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重要人才培養基地。充分利用省內高校和研究機構資源,加快培養外語非通用語種人才、拔尖創新人才、國別(區域)研究人才和國際組織人才等急需人才,建設一批特色鮮明、服務國內和周邊國家的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大力發展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開放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培養,滿足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需要。落實教育部《留學計劃》,打造「留學雲南」品牌。優化來滇留學生國別,提高學歷生比例。加強留學生課程與專業體系建設,開發特色專業國際化課程,改進來滇留學教學和管理,提升來滇留學生培養質量。成立雲南省外國留學生管理分會,提供高質量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服務,建立外國留學生服務支持系統,吸引更多外國學生來滇留學。加大出國留學資助力度,健全留學人員信息化管理服務機制,完善全鏈條留學人員管理服務體系。發揮「雲南留學人員創業園」的功能和作用,吸引更多留學回國人員在園開展科研開發、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動高校智力資源與社會資源有機結合。

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進程。充分發揮大學園區和職教園區的聚集效能,搭建互惠共贏平台,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應用技術智力高地和實習實訓基地。引進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先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學資源,支持職業院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和課程交流,並借鑒國外職業教育先進的教學管理模式進行改革,興辦一批滿足國內學生出國就業升學、國際學生來滇留學的職業教育專業和項目。積極吸引國外職校優秀教師到省內職校任教,加強職業資格培訓,設立境外實習實訓基地,促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國際先進水平相銜接。支持職業院校與具有專業比較優勢的國外院校和國際知名企業深度合作,拓展學生出國實習、培訓和就業渠道,鼓勵學生赴外實習,鼓勵職業院校畢業生到南亞東南亞國家就業創業。

4.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構建創新創業教育服務機制。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推進大中專畢業生自主創業和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建立健全學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城鄉基層、艱苦邊遠地區、中小微企業及省外就業。推行就業幫扶計劃。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施有利於學生創新創業的彈性學制。強化創新創業、就業實踐環節,加大扶持力度,建設吸引科技型小微企業入駐學校的創新創業基地,為學生自主創業提供支撐平台。

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服務能力。重點打造一批國家、省部級一流學科和專業,進一步提高大學科研創新水平,提高學科建設對產業振興、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支撐能力。推動高校加快產學研深度結合,提高高校科研成果、技術產品轉化應用率。強化大學科技園區的孵化功能,進一步推動校區、園區和城區「三區聯動」。支持高校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和地區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建創新平台。實施高校與企業產學研用結合科技攻關計劃,面向企業公開徵集重大科技課題,組織高校與企業聯合攻關。加大對重大科研項目和創新團隊的支持力度。引導高校科研人員圍繞我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改造升級,開展科技攻關,創造更多的科技成果向企業轉讓。

5.推動教育精準扶貧

完善教育扶貧工作機制。按照「省負總責、縣抓落實、扶持到校、資助到生」的教育扶貧工作要求,把教育扶貧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總體規劃。把縣域義務教育均衡與「控輟保學」作為貧困退出的重要指標,進一步壓實縣、鄉、村、戶教育扶貧主體責任。全面實施教育結對幫扶全覆蓋行動計劃,建立各級教育結對幫扶和學生結對幫扶關係,全面覆蓋貧困地區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每一名學生及每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完善滬滇教育合作協調機制。在各類重大教育工程和項目上對邊境、民族和貧困地區給予傾斜支持。

加大教育扶貧工程實施力度。認真落實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和加強教育精準扶貧行動計劃,抓好「教育脫貧一批」。將輟學率納入對州市、縣、鄉各級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壓實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責任人、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幫扶責任,形成「控輟保學」合力。用好300億元職業教育扶貧專項貸款資金,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加大職業教育招生、就讀、助學等政策宣傳,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引導和動員家長讓孩子通過接受職業教育掌握技能、實現就業。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讓貧困家庭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致富技能,實現靠技能脫貧。加強教育、扶貧部門聯動,建立完善以身份證和學籍信息為基礎的扶貧大數據與學生學籍管理、資助系統聯動機制,提高教育扶貧精準度。進一步完善貧困學生資助體系,加快實現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不讓一個貧困生因貧失學,不讓一戶脫貧戶因學返貧。深入推進高校「掛包幫」「轉走訪」,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優勢,積極開展人才扶貧、產業扶貧、科技扶貧和健康扶貧等工作。

加快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教育發展。進一步加大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的投入力度,建設教育對口支援示範區,改善學校及教學點的辦學條件。加強師資建設,鼓勵專家學者、優秀教師、志願者等到當地學校服務,提高教育質量。繼續實施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並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傾斜。大力發展服務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深入推進東西部職業教育協作,支持東部和中西部城市職業院校擴大招收當地學生規模,有計劃地支持區域內限制開發或禁止開發區國中畢業生到省內外經濟較發達地區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接受教育,培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急需人才。

加大對特殊困難地區和群體的幫扶力度。認真實施《雲南省打贏「直過民族」脫貧攻堅戰行動計劃(2016—2020年)》《怒江脫貧攻堅全面小康行動計劃(2016—2020年)》《昭通市鎮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區精準脫貧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等重大脫貧攻堅行動計劃,實施好迪慶、怒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鎮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區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14年免費教育,逐步向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沿邊行政村、少數民族人口佔30%以上的行政村推行學前2年免費教育。著眼於補短板兜底線,加快實施教育進藏區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鎮雄、彝良、威信3縣及特殊困難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縮小區域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差距。

1.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完善師德規範,增強師德水平,提升教師人文素養。建立覆蓋中國小各學科、各學段的骨幹教師德育實訓基地、優秀德育教師工作室和研修基地,建立完善高校輔導員「精品項目工作室」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示範中心。健全教師職業行為規範制度,加強對教師職業道德的督導力度,完善師德師風考核評價辦法和獎懲制度,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資格定期註冊、評優獎勵的重要依據,實行師德表現「一票否決」制。通過學術自律、督促查糾、通報情況等方式維護良好學風,對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進行嚴肅懲戒。

重視教師培養培訓。全面貫徹實施國務院《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及《雲南省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以地方院校為基地,採取免費教育、學費補償、貸款代償等多種方式,為鄉村學校定向培養更多合格、優秀教師。以鄉村教師為重點,有計劃地組織中國小幼稚園校(園)長、教師參加不少於360學時的全員培訓。建立「國培計劃」和省、州市、縣、校(園)級培訓互相銜接、互為補充、各有側重的培訓體系。健全高等學校、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優質中國小共同參與教師培訓的工作機制。加強培訓基地、培訓者隊伍和教師培訓課程資源庫建設。加強校本研修的專業引領,鼓勵探索「聯片研修」模式,遴選一批校本研修開展較好、師資隊伍較強的學校作為教師工作坊基地。推動省內師範院校試點實施定向免費師範生培養工作,支持高等學校與各級政府、中國小幼稚園以及各類企業聯合推進免費師範生培養模式改革。開展高校輔導員培訓培養工作,通過入職培訓、專題培訓和骨幹培訓等多種模式,實現全省高校輔導員培訓全覆蓋。

注重教學骨幹、學科帶頭人的培養選拔,造就學科骨幹,培養一批涵蓋各級各類教育的教學名師。大力培養學科建設領軍人物及承擔國家重大工程、研究項目的高層次頂尖人才。

2.提升教師培養質量

完善教師教育體系。以一流大學和師範院校為依託,重點建設10個培養培訓一體化的省級教師教育基地。推動縣級教師進修學校向縣級教師發展中心轉型升級。鼓勵教師在職深造,促進教師學歷層次普遍提高。

加強質量追蹤評估。制定教師培訓機構資質標準、教師培訓課程標準、培訓者資格認定標準。建立教師培訓質量評估機制,加強教師培訓項目的過程性評價和績效評估,保障培訓質量,促進培訓成果轉化。實施各類教師專業標準,實行師範類專業培養質量定期評估制度。

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建立健全教研機構內部管理制度,依法、依規組織開展教研活動,充分發揮教研活動在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學校教學質量方面的作用。完善教研工作機制,加強各級教育科研機構和教研組(室)建設,提升教研工作規範化、科學化水平,將各級教研機構建設為本地的教學研究中心、課程改革中心、質量監測中心、教學服務中心。提高教師實驗能力和教學儀器設備運用能力。

3.完善教師管理制度

統一城鄉教師編製。鄉村中國小教職工編製按照城市標準統一核定,其中村國小、教學點編製按照生師比和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通過調劑編製、加強人員配備等方式進一步向人口稀少的教學點、村國小傾斜,重點解決教師全覆蓋問題,確保鄉村學校開足開齊國家規定課程。

促進城鄉教師流動。採取定期交流、跨校競聘、學區一體化管理、學校聯盟、對口支援、鄉鎮中心學校教師走教等途徑和方式,重點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縣域內,重點推動縣城學校教師到鄉村學校交流輪崗;鄉鎮範圍內,重點推動中心學校教師到村國小、教學點交流輪崗。

完善教師資格制度。完善並嚴格實施教師准入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建立見習教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切實提高新教師尤其是非師範類專業畢業新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中國小教師資格實行5年一周期的定期註冊,並逐步將依法舉辦的民辦普通中國小、中等職業學校和幼稚園教師納入定期註冊範圍。定期註冊不合格或逾期不註冊的人員,不得從事教育教學工作。

改革教師職稱評聘制度。在中國小設置正高級教師職稱。完善中國小統一的校長職級標準,建設專業化校長隊伍。建立區域內校級幹部、骨幹教師流動及跨校交流后申報高級教師職稱等機制,促進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資源均衡配置。推行校長職級制,選好配強鄉村學校校長。完善中國小校長選拔任用辦法,嚴格校長資格條件,加大公開選拔校長的力度,實行校長負責制和任期制。鄉村教師評聘職稱時,不作發表論文的剛性要求。職稱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實現縣域內城鄉學校教師崗位結構比例總體平衡,同時向鄉村教師傾斜。落實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教師聘任自主權。

4.提高教師社會地位

切實提高教師待遇,依法保障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邊遠山區教師生活補助制度,根據學校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的補助標準,逐步形成「越往基層、越是艱苦,待遇越高」的激勵機制。完善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健全教師社會保障政策。完善獎勵機制,省、州市兩級政府分別對在鄉村學校從教20年以上、10年以上的優秀教師給予獎勵。加大邊遠艱苦地區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力度,改善教師住房條件。加大宣傳力度,持續引導建立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努力激發和調動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鼓勵和吸引一流人才終身從教。

1.夯實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

加大對「三通」建設的投入。推進「寬頻網路校校通」,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校寬頻網路接入。加快「優質資源班班通」,組織實施好新一輪「全面改薄」計劃,城鎮和農村多媒體教室比例分別達到80%和50%以上,進一步改善教學點信息化應用環境。探索政府和學校購買服務的方式推進「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實現有條件上網的所有教師有網路學習空間,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部分學生有網路學習空間。

抓好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規模化試點工作。抓住我省「雲上雲」建設應用的機遇,實施「互聯網+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省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整合與引入各級各類學校教學資源和生成性課堂教學案例,實施在線學習、移動學習、慕課、微課程試點應用工作,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和教師培訓方式。

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和省級教育數據中心建設。加強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類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推進教育管理現代化,提高管理、決策、監測和評價水平。努力實現省內有關數據資源的整合與集成、教育與經濟社會數據的關聯與分析,大數據的獲取與分析對教育管理和決策的支撐能力明顯增強,促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提升。

2.促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統籌基礎教育、教師教育管理平台建設。按照教育部的統一要求,建設好省級教育管理平台和教育數據中心,實現與國家管理平台的數據共建共享。整合雲南遠程教育平台,充分發揮遠程教育優勢。推進州、市、縣、區和學校的資源建設與應用。大力推進區域性項目試點,到2020年,使70%的縣、市、區的所有學校接入國家和省級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全面實施「互聯網+教育」。推進「互聯網+課程」,全面拓展與更新學科課程內容。推進「互聯網+教學」,形成網路教學平台、網路教學系統、網路教學資源、網路教學軟體等,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推進「互聯網+學習」,轉變學生學習觀念與行為方式,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推進「互聯網+評價」,通過網路大數據開展多元多維評價,促進教育良性發展。引入、彙集學校和企事業單位的優秀資源,開發製作有特色的基礎教育資源,到2020年,建設500門優質網路課程及資源,提供100個學科工具和應用平台,開設「名師課堂」「名校網路課堂」「專遞課堂」,開設好普通高中網路選修課程。建成與課程改革相配套的教育資源體系,有效推動中國小教師參與網路教研,為中國小特別是農村薄弱學校提供優質教學資源。

3.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深入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利用雲平台支撐和推廣「翻轉課堂」「高效課堂」「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模式,加強在中國小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形成教師和學生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推動教與學方式的深層次變革。推動「移動學習」的發展。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啟髮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高教育質量。通過示範課評選、教學技能比賽、優秀課例、微課徵集等活動,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發掘推廣典型案例,推動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常態化。積極利用教育大數據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

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加強教師隊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建設,藉助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優勢,提高教師隊伍信息技術應用指導水平。在全國標準框架的基礎上,建立各級各類教師和教研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評價標準,探索建立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激勵機制,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教師資格認定、職稱評聘和考核獎勵的重要條件,列入辦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到2020年,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基本達到教育技術能力規定的標準。

4.完善教育信息化科學發展機制

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充分整合現有經費渠道,優化經費支出結構,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設和運行維護經費。充分調動社會各方的積極性,吸引社會團體、企業支持和參與,形成多渠道籌集教育信息化經費的投入機制,引導各地加大對農村、邊遠地區教育信息化的經費支持力度。

建立完善政策保障機制。加強專業化技術支撐隊伍建設,落實教育信息化專業人員編製定額、崗位職責及相應的評聘辦法。促進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和認證管理,制定學校信息化建設標準。按照國家教育資源技術與使用基本標準,建立教育資源審查、評價制度;制定政府、學校購買優質資源和網路學習空間服務的有關政策,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教育資源的互連互通和共建共享機制。

加強信息化應用保障機制。完善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學校應用、服務驅動的運行機制,加快網路應用環境和應用平台建設。把信息化在教育教學、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等各方面的應用作為評價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水平的出發點,突出教育信息化應用與教育改革發展需求的契合度,切實提高應用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安全性。

1.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法規體系

堅持教育立法與改革決策相銜接,穩步推進教育立法,根據國家教育法制建設進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修訂促進教育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構建符合雲南教育發展實際、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法規體系。進一步規範教育立法工作制度和報審程序,加強立法調查研究工作,增強教育立法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努力提高立法質量。加強對教育法規規章實施情況的檢查、評價,根據反饋結果對法規規章及時進行清理、修改或廢止。

2.全面推進教育部門依法行政

嚴格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明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行使行政權力的許可權與程序,推行教育行政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建立行政執法錯案賠償制和行政執法人員過錯責任追究制,規範教育執法行為。加大對教育違法行為特別是違法辦學行為的查處力度。及時查處違反法律法規、侵害受教育者權益、擾亂教育秩序等行為,依法維護學生、教師、學校和舉辦者的合法權益。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工作,推行評議考核制。完善教育政務、校務信息公開制度,保障公眾對教育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普遍建立和積極推行法律顧問制度。

3.深入推進各級各類學校依法治校

全面完成現有高校章程建設,建立和完善各類學校章程及規章制度,保障學校全面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依法履行教育教學和管理職責,正確行使辦學自主權。加強學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保證師生員工對學校重大事項決策的知情權和參與權。依法管理國有資產和學校法人財產。依法聘任教師,尊重教師權利,加強教師管理。尊重和保障學生的受教育權,對學生實施的獎勵與處分要依照法律規定,符合公平、公正和程序原則。健全符合法治原則的學校內部權利救濟制度。進一步加強對教育管理人員和教師的法律教育培訓,不斷增強依法治校意識和能力。深入開展法治學校和依法治校示範學校創建活動。

4.完善督導制度和監督問責機制

認真貫徹執行《雲南省教育督導規定》,進一步健全教育督導制度,完善教育督導與教育決策、教育執行之間的統籌協調機制。推行督政、督學和教育質量評估、監測工作,強化對政府落實教育法律法規和政策情況的督導檢查,強化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督導,完善學校督導評估制度,深入推進各級各類學校的督導評估工作和基礎教育質量的評估、監測工作。實施教育領域專項督導,貫徹落實《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專項督導辦法》,把專項督導結果作為評價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內容。嚴格「控輟保學」目標責任考核,嚴格執行「控輟保學」作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一票否決」指標之一的制度,嚴格執行「控輟保學」問責制度。推動州市、縣兩級政府組建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加強各級政府督學和學校督導評估專家隊伍建設,建立教育督導培訓制度。進一步完善督學責任區和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促進督導工作和督學專業化發展。加大教育督導公開和問責力度,加強社會監督,完善督導結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整改回訪制度和教育督導政策保障機制。

5.建立科學的教育決策機制

樹立科學、民主、法治的決策意識。健全依法決策機制,規範教育決策行為,出台重大教育政策時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民主協商、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作為必經程序。完善決策支持、諮詢、評價、監督和反饋系統。進一步提升教育科學決策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提升研究成果的前瞻性、戰略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為科學決策提供高質量的智力支持。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在重大教育決策和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智囊團、思想庫作用,加快推進高校智庫、研究機構智庫、民間智庫建設,切實推進第三方開展教育決策評估。

6.切實維護教育系統和諧穩定

深入開展平安校園、綠色校園、和諧校園創建活動,加強各級各類學校日常安全管理,加大校園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增強師生安全意識和防範能力;在日常教學和軍訓中適當增加安全教育課時,提高學生安全素養;完善各類應急預案,進一步加大安全管理軟硬體投入,推進安全精細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普遍推行公安部門領導兼任學校法治副校長工作模式,推進校園警務室建設;創新學生保險機制,切實解決「校鬧」問題。繼續深化後勤改革,加強對學生食堂、學生公寓的日常管理;實施「校園安全標準化」工程和「陽光餐廳」建設,有效防範安全事故,切實維護教育系統和諧穩定。大力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共建低碳、環保、節約型校園。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