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道教養生的理論與實踐

一、辯體施功 改善體質

1體質與養生

《靈樞經》「陰陽二十五人」運用陰陽五行學說和五色、五音的觀點,配以人體經脈、臟腑氣血的盛衰,把人分成不同稟賦的二十五形,最早對人體體質作出了系統論述。東漢魏晉以來,道教煉養術確立了通過服食、內煉會聚精氣神,進而改善人體體質的觀點。《周易參同契》最早提出了上述觀點,其中「巨勝尚延年章第三十二」云:「巨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伏食之,壽命得長久。士游於四季,守界定規矩。金砂入五內,霧散若風雨。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發白皆變黑,齒落生舊所。老翁復丁壯,耆嫗成吒女。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葛洪還明確指出通過服餌精製或精鍊的藥物能夠改善人體體質,《抱朴子內篇•卷二論仙》云:「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唐宋間道家最早使用了「體質」一詞來表達服食對人體的微妙變化。「體質」一詞原指人的身體,但在服食術中被用以指代人體內的精氣神。題為葛稚川撰《金木萬靈論》云:「夫神丹之為靈,服之逾妙。此二葯煉體質,故令人不死。」上文轉述《抱朴子內篇•金丹》相關內容,用「體質」代替了葛洪用的「身體」一詞;即認為服食上品神葯或金液神丹能媾憑藉其藥性、靈質能夠使人體內的精氣神保全、完固,達到長生的目的。

現代中醫對體質也有一些新的觀點,如匡調元認為:「人類體質是人群及人群中的個體在遺傳的基礎上,在環境影響下,再生長,發育和衰老的過程中形成的結構、功能和代謝上相對穩定的特殊狀態。這種特殊狀態往往決定著他的生理反應的特異性及其對某種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所產生病變類型的傾向性。」並提出人體體質六種基本類型:晦澀質(淤體)、膩滯質(濕體)、燥紅質(熱體)、遲冷質(寒體)、倦晄質(倦體)、正常質(常體)。王琦則把體質定義為「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或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還提出了九種體質類型(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淤血質、氣鬱質、特稟質)。二者的研究均是基於人體體質病理提出來的,其主要目標就是完成人體體質從病理狀態向正常態的轉化。其中,匡調元將其體質思想運用飲食調養之上,形成「體質食養」理論並用於指導臨床與生活實踐,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道教醫學養生術不但從醫學層面來觀照,道教醫學之中以外丹服食術、內丹術為核心的種種煉養之術,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都是以生命的精氣神為基礎,探討如何改善人體體質,以養性延命,以與道合真為最高目標。其中,外丹服食主要通過外在藥物的介入的方士改善人體體質,而內丹術則直接通過煉養人體之精氣神,達到頤養生命先後天精氣神,從而達到養性延命之功。道教養生的改善人體體質有著進一步的要求,即不但要求得病理體質向正常體質的順態轉換,還包括病弱或正常體質向強壯體質之間的轉化。其採用的方士,主要採用服食養生方葯與內修外煉相結合的方式。

2參透功法,選擇施功

道教醫學養生學集成了幾乎所有傳統養生之法,諸如行氣、導引、存思守一、服食、胎息、房中、內丹等各種煉養技術。雖然有歷史上有所謂「正宗」或「旁門」之分,初階入門或高級提高功的差別,但是通過習練這些道教功法能夠鍛煉身體,或使德修習者保持身體的健康,則是共性。由於各類養生術在煉養精氣神方面存在著層次的差異,其入門要求各異。一般來說,這就對選擇道教養生術的煉養者提出一個非常基本的要求,即要參透所修習功法的特徵。這樣修習道教養生術的學者才能達到改善體質的目的。以內丹煉養為例,胡孚琛先生有著非常精闢的見解,他說:「余訪道期間所見丹師,皆教人靜坐通任督,走中脈,氣血偏在上半身運轉,晚年腿腳多不靈便。吾之所學以站樁通氣脈,以閉息求胎息,就是為了糾正此種弊端。張三丰祖師所傳法訣,運氣必達足底湧泉穴,水火既濟,內外交接,通於四肢。胎息成后,骨脈貫通,腳底如哪吒踏上風火輪,才能煉化色身,以成命寶。」由此可見,修習道教養生術必須注重領悟所煉功法的精髓方能入於修養之門,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二、氣動應律 煉養合時

道教醫學認為人作為自然界中最俱靈性的動物,其生命節律與自然界(宇宙)的節律是相通的。具體說來有日、月、年三種陰陽變化,他要求道教煉養者須按日、月年的陰陽變化,而擇時進行日常煉養行動活動。同時,要洞察天地陰陽發生變化的關節點(如一日之中,子午卯酉四個正時)把握煉養的火候。其實,早在《內經》在多個篇章中從天人相應的觀點出發,認為天氣、地氣、人氣三者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闡述了人氣運行的節律,這些認識也是內丹煉養實踐對時間節律的運用與發展的出發點。歷代醫家、內丹煉養家把理論推演與煉養實踐對時間節律的運用與發展的出發點。歷代醫家、內丹煉養家把理論推演與煉養實踐相結合,通過「反觀」、「照察」(明李時珍語),總結出了人體內氣血在經脈內運行的時間(包括年、月、日)規律性。如《素問》中最早提出了年中人體真氣隨十二月在五臟之間的流轉的假說,但十分簡要。「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云: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上文指出了「人氣」在人體五臟之內的流轉是與天氣、地氣的陰陽發生、盛殺、閉藏是相對應的。宋代李景元《淵源道妙洞真繼》(卷上、中)對上述十二月「人氣」的運行從五臟擴展到了臟腑、十二經絡,認為「人體」所在與相應的臟腑疾病發生有直接的聯繫;疾病所發不但在於四時所旺之臟氣,「人氣」如傷於所在之臟腑,則相應臟腑必受病,如孟冬之在「肝」,季冬在「脾」;孟秋之在「膽」,季秋之在「膀胱」;仲夏之在「胃」,孟夏之在「肺」;仲春之在「大腸」,季春之在「小腸」等。故養生之要在於明察四時中各月日「人氣」之所在,奉養其氣。他還發揮《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的養生思想,提出了新的春夏食養觀點:「唯春養陽,宜食其涼,以養於陽。」「凡夏養陽,宜食其寒,以養於陽。」並指出:「雖然春夏飲食,寒涼之宜,未若教主旨溫,猶穩也。」

人身真氣(文中稱為氣血)運行隨著月相變化也呈現在十二時辰的節律。《混元八景真經》則比較明確地認為人體內真氣聚散有時,往來有定時,指出:

每行此功,於朔后一日至三日,癸時起功,至戌時住;四日至八日,丑時起功,戌時住;九日至二十三日,艮時起功,至戌時住;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丑時起功,至戌時住;二十八日至三十日,癸時起功,至戌時住。此為太陰與太陽,一日十二時中,戌亥自相合,人之榮衛亦然也。故過此三時,須是住功,令榮衛交合。已上行運轉功,須是氣候足,方可再行。••••••每朔前二十八日至朔后初三日,此六日是太陰交合日,故太陽真氣降,來往六日,各逐日下功有時。朔后一日與三十日,癸時真氣來至,丑時聚,艮時散。初二與二十九日,子時真氣來,癸時聚,丑時散。初三日與二十八日,壬時來,子時聚,癸時散。

上文闡述了人體內之真氣(分為太陰真氣即真鉛、太陽真氣即真汞)在體內的運行與榮衛之氣運行一樣都與天時相合,故內丹煉養者必須把握這種真氣聚散的具體時間,調整自己的煉功節奏。這樣就等於把握了內丹煉養術中自主運轉真氣之機制,從而能受到顯著的成效。

三、道教養生的不同層次與實踐

道教醫學認為精氣神聚散是個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現象。對於普通人而言,每個人離不開現實生活,也就是都要進入一種耗散自身精氣神的狀態;由於個人的先天稟賦差異、後天攝養的不同,從而形成各自的體質狀態。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尋求適合個人的煉養功法,以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既然生命過程之中,精氣神的耗散是不可避免的,那麼把養生術作為自己的終生研究對象也是對自己個人生命負責的行為,即需要把煉養當成個人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完全融入生活;這樣才能持續保持身心的健康。

1道教養生之層次與境界

胡孚琛先生《答疑辯難第十一講》指出,「人體是由形、氣、神三種結構,其中形是人的軀體結構,是物質層次;氣是人的生命結構,是能量的層次;神是人的心理結構,是信息層次。」有說明了三個不同層次入手功法與目標效應的關係;「丹道修鍊功法以動功、導引、站樁為佳,其目標在於『通經活絡』;丹道之鍊氣功夫從調息入手,進而啟動橐蘥至胎息,其目標在于丹。」明了上述三個層次,那麼,我們就很容易理解書中所介紹的各種入門方法的運用。這樣,道教煉養術各種法門都能夠找到自己目標,歸入修鍊之正道。

此外,胡先生還從形、氣、神三個層次來劃分道教內丹煉養的三個層次,並認為要通過得「玄關」以進入煉養的更高境界,指出:「三家四派丹法之採藥,皆須通過玄關••••••元神呈現,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玄關一竅必開啟現象也。形、氣、神皆有其玄關,故謂之『玄之又玄』。」張義尚在《真傳易筋經》中「內壯玄功歌釋」就築基功夫中的「玄關」做出了比較淺顯的闡述,指出:「外壯功夫的玄關,一般俱指臍下丹田,把那個地方練充實了,在逐步外擴,遍及腰腹兩肋胸背以至四肢。比較高深一點的內壯功夫,則玄關有死有活。死的玄關,或在臍內,或在臍下,或在體內,或在體外••••••一般都在由頂門至會陰之一線,故曰『黃庭一路皆玄關』••••••至於真正玄關,則是在神氣相交、虛極靜篤之後,靜寂生動,六陰之下,一陽來複,才是真正懸關。」由此可見,形、氣、神煉養中的每一個層次都有其境界的要求,道教煉養術的實修過程是個人功夫層次、心性修養層次不斷提升的過程,並以與道合真為最高境界。《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對此也有明確的論述,云:

上古有真人者,提摯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忿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文中所提及的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四種類型,其實就是指養生所能達到的層次與境界。

2道教養生術融入個人生活

從道教生命觀而言,人的生命其實就是精氣神聚散的過程;在生命體形成之後,各種後天的生命活動,均是在耗散人體的精氣神,直至生命的終結。因此,通常來說,人的生長壯老已是一種自然規律;並且人在生命過程中,內生七情,外感六淫,產生疾病是不可避免的。針對生命自然終結的現象,道教養生家旗幟鮮明的提出要逆轉這種生命的順向過程,並且通過實踐探討了一系列內修、外煉、服食等方法,試圖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千百年來的實踐證明,這些方法在增強體質、祛除疾病、養性延命等當面非常有效,並代代傳承下來,成為傳統醫藥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由於道教醫學的養生方法以老子復歸自然觀為指導思想,以天人合一觀念出發點,因此,這些方法完全是根植於對人自身以及其他動物的生、息、休、處等方面的深層觀摩與探尋之中總結與歸納出來,並上升為養生理論與方法。因此,將道教養生術融入學習、探討道教養生術,並身體力行去實踐。如果能夠深入理解與把握其中的思想精髓,就能夠很容易地把它轉化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部分。

那麼,如何做到余個人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呢?這就需要分析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個體的特性,進而採用相應的養生術法。胡孚琛先生從實踐丹道的觀點出發,對現代人的生活與病因做過精闢的分析,《出生入死第十二講》指出,「當前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際關係更顯緊張,每個人都面臨著巨大的精神壓力,諸如商場慘敗、官場失意、生活無保障、家庭不和、感情破裂、精神頹廢等刺激損傷了自己的心靈,都會造成越來越多的心因性疾病。」又,「現代人常年在辦公室日與心斗,其病多痿厥寒熱,故各種按摩服務機構亦遍及大中城市。」從人的的生命形氣神三重結構來分析,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特別容易勞傷人體結構中的最高層次(即心理結構),繼而累及並導致軀體結構、生命結構的失衡,從而引發身體上的種種疾病。丹道法訣可以說是解決上述因素引起生理、精神性疾病的一副良藥。

《理事兼備第二講》指出,按丹道築基功的正確入門方法修鍊形體,「即使修鍊不到丹功層次,也會收到祛病延年的效果」。又,《行功語要第六講》指出「凡體質虛損、房老過度、心腎陰虛者,先從補虧正法入手。另外,對人到中年的知識分子,或潛心學術,或經商從政,終日絞盡腦汁,思謀策劃,耗氣損腎,亦有一套功法相傳」。可見,把內丹煉養術融入個人生活,並達到祛病延年的目標確實是可行。顯然這也是在目前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的條件下,廣大群眾所最希望達到的效果。

本章小結

道教醫學養生學作為道教醫學的核心理論之一,是以道家、道教思想以及傳統醫學理論的生命觀、疾病防治療觀為基本理論,並在繼承前人養生成果繼承基礎上,通過實踐形成了一系列具體的操作方法。具體而言,道教養生基本理論以道家生命哲學思想為依據,提出了以精氣神為核心的一系列養護生命理論原則。其中以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作為總的指導思想,其主要構成後天生命復歸先天逆修返還理論、元氣耗散與聚合理論、陰陽和合與臟腑經絡之氣交合理論等。道教養生基本原則是根據相應的理論提出來,並運用於直接指導養生實踐。主要有:形神兼顧、性命雙修;動靜結合、形神合一;眾術合修、互補共養、修德養生等方面。其具體操作方法即養生術包括內修與外養兩大類型,「內修」指行氣、守一、存思、導引、房中以及內丹煉養之術。「外養」,即指服食酒漿藥餌、金丹等。由於個人年齡、體質等方面的不同,養生者在選擇具體養生方法時,需要辨別自己的體質,並選擇適當的方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