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詳解三國三大戰役之官渡之戰

曹操和袁紹是三國初期的主角,是諸多割據勢力中最可能統一天下的兩個。曹袁之爭是三國初期的主旋律,這場爭奪的最高峰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

曹操影視形象

這場大戰發生於到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在此之前,袁紹和曹操的人生軌跡驚人的相似。他們同為高幹子弟,但出身又並不太好(曹操爺爺是宦官;袁紹據傳是小老婆生的,是庶出)。在靈帝末年同為朝中重臣(都是西園八校尉),但又都受制於宦官(西園八校尉的頭是宦官蹇促)。董卓廢少帝以後,同為一方諸侯,并力討伐董卓。董卓退入關中以後,他們又分頭搶地盤。曹操以兗州為中心,袁紹以冀州為大本營,各自擴充實力。漢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的十一月,曹操消滅了身邊的勁敵呂布;幾個月後的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月,袁紹徹底消滅了公孫瓚的勢力,沉重地打擊了張燕黑山軍的勢力。這樣一來,袁曹雙方都把自己周邊的敵人收拾得差不多了。袁紹盡有冀、青、幽、並四州之地,曹操則控制著兗、豫、徐三州和司隸地區。將對方作為下一個必須消滅的敵人,已經成為雙方陣營的共識。一場大決戰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是誰發動了這場戰爭呢?通常的看法是袁紹。其實不然。戰爭事實上是曹操先挑起。

長期以來,曹操和袁紹雖然外親內疏,明爭暗鬥,但從未直接交手。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的二月,河內郡發生了一些變故,改變了這種狀態。

河內既不屬於曹操,也不屬於袁紹,而是張楊的地盤。

張楊原本是并州刺史丁原的手下,和呂布是同事。在董卓殺丁原的時候,張楊正在上黨(今山西省東南部)鎮壓當地的農民起義,因此沒被董卓吞併。後來,他加入了關東義軍,和袁紹、王匡一起屯兵河內。從此就一直在河內一帶活動。張楊和呂布關係很好,所以在曹操與呂布的戰爭中,他是站在呂布一方反對曹操的。

張大可先生說張楊支持呂布的行動得到了袁紹的支持。這是可能的。但袁紹畢竟沒有直接動手。對於張楊,曹操也沒有直接進攻。他策反了張楊手下的大將楊丑。楊丑殺了張楊,歸順曹操。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楊丑又被張楊的另一個手下眭固給殺了。之後,眭固公開宣布歸順袁紹。

這一年的四月,曹操派史渙和曹仁率軍渡河進攻已經公開宣布歸順袁紹的眭固,從而挑起了官渡大戰的序幕。

曹操為什麼要進攻河內呢?兩個原因。其一,機不可失。一方面,袁紹此時正率大軍在幽州圍剿公孫瓚,對於河內鞭長莫及。另一方面,張楊集團內部連續發生內亂,很不穩定。一旦袁紹回師冀州或者眭固將河內穩定下來,攻打的難度都會加大。其二,河內郡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河內郡包括今天河南省安陽、鶴壁、焦作、新鄉一帶。其東北面是冀州,西北邊是并州,東面是兗州,南面是河南郡。對曹操而言,控制河內就把勢力擴張到了黃河以北,在冀州和并州之間插入了一個楔子。對於袁紹而言,控制河內就可以直接以此為基地進攻許都。

曹操趁袁紹北伐公孫瓚之機奪取河內,只是一個開始。這一年的八月,曹操親率大軍進駐黎陽(今河南省浚縣,與冀州接壤),作出北進冀州的姿態。接著,曹操派臧霸率軍進攻袁紹統治下的青州,攻入齊國和北海國。

面對曹操咄咄逼人的攻勢,袁紹決心反擊,「將進軍攻許」。袁紹召集眾謀士,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意見。

袁紹影視形象

以郭圖、審配為首的一派是主戰派。他們認為本方大勝之後士氣正盛,正是一鼓作氣平定天下之時。他們說:「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強眾,討伐曹操,易如反掌。如今若不及時發動進攻,以後等曹操強大起來,就難對付了。」

以田豐、沮授為代表的另一派主張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先派遣使者向天子稟報平定幽州的捷報,然後搞好生產,休養生息。如果天子沒有重視我們,沒有滿足我們的要求,那麼就說曹操有意阻隔我們為皇帝效力。然後進軍黎陽,逐漸在黃河南岸修建營寨,建造製造大量武器裝備,同時分遣精騎,對曹操轄區進行騷擾,讓他不得安寧。不出三年,曹操就完蛋了。」

雙方為何有如此大的分歧呢?

首先是在對戰爭的正義性的理解上。田豐和沮授認為「救亂誅暴,是義兵;恃眾憑強,是驕兵。義兵無敵,驕兵必敗。曹操已把天子迎奉到了許都。如今舉兵南向,是不義的行為」,因此難以獲勝。審配和郭圖反駁道:「武王伐紂,不曰不義,況兵加曹氏而雲無名!」我進攻的是曹操又不是天子。即使進攻天子,還有武王伐紂的先例呢。

僅以天子在許都就不能討伐曹操,迂腐得很。以武王伐紂來類比三國初期的形勢,則完全是強詞奪理。其實田豐、沮授不是迂腐之徒,他們想先提出曹操所難以接受的條件(比如讓皇帝巡視冀州),這樣就可借口曹操專權而討伐曹操。郭圖等人雖說有些強詞奪理,但那只是在會議上的爭辯之辭。他們當然知道不能師出無名。只不過他們的辦法更簡單,寫篇好的檄文不就成了嗎?

正義性問題,不是根本分歧。雙方的根本分歧在於怎麼打。田豐、沮授一派的觀點是積極防禦,穩紮穩打;郭圖、審配一派的觀點是速決戰,畢其功於一役。

這個分歧來源於他們對敵我雙方實力的不同認知。

除了不義之外,田豐、沮授提出了兩條反對南征理由。第一,軍民疲憊。他們認為,最近連年征伐,百姓疲弊,倉庫沒有積蓄,賦役又很沉重。這是國家的大問題,應該先解決。第二,曹操厲害。他們指出曹操法令嚴格,士卒精練,不是像公孫瓚那樣縛手待斃的人。所以,他們的結論是:如今「興無名之兵,竊為公懼之!」

郭圖和審配等人認為,本方兵多將廣,具備人數上的優勢,由於剛剛戰勝了公孫瓚,「武臣竭力,將士憤怒,人思自聘」,士氣高昂。所以,正好一鼓作氣消滅曹操。

雙方所言,都是實話。但田豐、沮授只強調了本方的困難和敵人的優勢,而郭圖、審配則只看到本方的優勢。因此,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那麼,袁曹雙方的力量對比究竟如何呢?綜合考量將帥以及軍隊的數量和質量等多個方面,袁曹雙方在軍事實力上是旗鼓相當的。加上經濟實力,袁紹略強於曹操,但優勢並不明顯。關鍵要看曹操的智力和軍隊的質量能否彌補軍隊數量上和經濟實力上的劣勢。

在經過了激烈的爭論之後,袁紹聽了郭圖、審配的話,大舉南征。很多人純粹以結果而論,認為郭圖、審配一派是錯誤的而田豐、沮授是正確的。 這種方法根本不對。沒有得到好的結果,不能斷定方法的錯誤。比如,用電水壺燒開水,由於突然停電,水沒能燒開。你能說用電水壺燒水的方法錯了嗎?

要評判兩種方法的高下,應當採用風險與收益分析法。看哪種方法風險低、收益高。

兩種策略收益相同,都是滅曹。關鍵看哪種策略風險大。

田豐、沮授一派認為自己的建議是「萬安之術」,風險極低。這不對。其風險在於,在實施了「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的策略之後,曹操與袁紹的實力差距是否會按照他們的預料進一步拉大?如果因為曹操治國有方而使雙方實力差距逐漸縮小,或者因為曹操手裡有天子,劉表、劉璋、孫策等人站到曹操一方,那麼袁紹方面就危險了。這種風險可不小,當時韓嵩就勸劉表支持曹操。

郭圖和審配一派的建議是全力爭勝。他們的風險在於,這仗能不能打贏?如果戰敗,會是什麼結局?

先看戰爭能否打贏。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勝面很大。當時曹操的統治已經是岌岌可危,手下人都寫信給袁紹為自己留後路。曹操本人在事後也不得不承認:「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可見袁紹並非沒有勝算。

再看戰敗的後果。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袁紹的勢力在官渡戰敗后就被曹操給消滅了。其實不然。袁紹直到去世仍然牢牢地控制著冀、青、幽、並四州。這與後世苻堅淝水一敗而失天下,截然不同。官渡之戰後,雖然有一些郡縣叛降曹操,曹操也曾趁勝北伐,但是結果是「紹歸,復收散卒,攻定諸叛郡縣。」直到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紹病逝以後,諸子爭立,袁紹集團在內耗中分崩離析,才讓曹操趁機統一了北方。如果袁紹不死,曹操要徹底打垮袁紹集團恐怕還得費大氣力。

由此可見,全力爭勝的計劃風險並不太大,袁紹在戰略方向上沒犯錯誤。

那麼,曹操為什麼能戰勝袁紹?

諸葛亮評價道:「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將曹操取勝的原因總結為天時和人謀兩個方面。這很有道理。但是,諸葛亮畢竟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歷史評論員,點到為止,沒有深入分析、詳細講解。

今人的評論就更多了。易中天先生總結出袁紹方面有「六失」,即「政治失利,道義失理,戰略失策,指揮失誤,用人失當,組織失和」。張大可先生將袁紹官渡之戰的失敗歸因於袁紹本人在各個方面都不如曹操。呂思勉先生則認為曹操之所以獲勝,關鍵是能咬牙堅持。

正統的觀點則認為,「袁紹出身世族,代表腐朽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人民的反對而失敗」。或者詳細一點:「1、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2、曹操『唯才是舉』,取得人才上的優勢;3、曹操實行屯田,發展經濟,取得經濟上的優勢;4、曹操善於聽取部屬意見,出奇制勝,戰術得當;5、袁紹用人多疑,驕傲輕敵,治軍不嚴,軍紀渙散,戰鬥力不強。」

這些分析不是過於簡略,就是似是而非。

官渡之戰是當時兩個最強者之間的巔峰對決,就好比世界盃的決賽,勝敗只在一念之間。下面就讓我們重新回顧這場經典戰役,分析官渡之戰曹操大勝的真正原因。

這場戰役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首先是遭遇階段。

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紹進兵黎陽(今河南省浚縣),並派大將顏良和郭圖、淳于瓊一起率先頭部隊渡河攻擊白馬(黎陽東南,今河南省滑縣東)。四月,曹操聲東擊西,佯裝從延津渡河進攻袁紹後方,誘使袁紹分兵增援延津,自己卻親自帶著關羽、張遼等率輕騎兵奇襲正在進攻白馬的顏良軍。於是,出現了眾所周知的關公斬顏良的故事。順便說一句,和斬華雄不同,斬顏良是關二哥親自操刀的。

在延津,曹操又設計誘殺了袁紹手下的另一員大將文丑。這一仗打得非常精彩。當時劉備和文丑率大軍追到延津南部。據曹操的偵察兵所言,對方騎兵很多,步兵不可勝數。眾將都勸曹操退保營壘。唯有荀攸說,這正是誘殲敵軍的好機會,怎麼能走呢?這話和曹操的想法一致。曹操下令把輜重扔在道上作為誘餌,軍隊則退到一邊埋伏。劉備和文丑帶著軍隊一過來,見滿地都是戰利品,高興壞了。將士爭相搶奪戰利品,軍隊陣型大亂。這時,曹操率軍突襲,袁軍大敗,文丑被殺。曹操取得了第二場戰鬥的勝利。

曹操沒有因為初戰告捷而沾沾自喜,主動放棄白馬,也不在延津與袁紹糾纏,全軍退回官渡。袁紹方面,連折兩員大將,全軍「大震」。袁紹開始重視曹操,用兵更趨謹慎,不再想一口吃掉曹操。

很多人認為袁紹從始至終都沒把曹操放在眼裡。比如易中天先生就說:袁紹「喜歡聽部下吹捧他『勢不可擋』、『所向無敵』。因此,曹操一撤退,他就挺進了,全然沒有想到曹操是以退為進,以守為攻。」他們的觀點大概來源於《三國志·袁紹傳》。據《袁紹傳》記載,沮授提出「宜徐持久,曠以日月」而袁紹「不從」。其實,這是確切的。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塠為屯,東西數十里」。因此,呂思勉先生指出:「袁紹四月里和曹操相持,直到八月才進攻曹營,可謂已充分利用持久之計。」

曹操方面是雖勝而不驕,袁紹方面是因敗而謹慎。於是,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

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八月開始,雙方相持於官渡。兩邊都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和戰法。袁紹這邊,築起高樓,堆起土山,居高臨下向曹營里放箭。曹軍死傷慘重,平時在營里活動都得頭頂盾牌,個個膽戰心驚。曹操方面則使用了炮車,用槓桿原理把石頭扔出去,天天往袁紹的陣地下流星雨。袁紹又派軍隊挖地道,曹操也在陣地前挖壕溝。

打來打去,雙方基本上是一個平手。

打持久戰對袁紹有利。沮授早就指出:「北兵數量眾多但果敢強勁不及南軍,南軍糧食和貨財不及北軍多。所以,南軍利在於急戰,北軍利在於持久。」

持久戰的結果是曹操這邊「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主帥曹操的信心也動搖了。他寫信給留守許都(今河南許昌)的荀彧商議退守許都。荀彧回信給曹操。一方面分析了當前的形勢。他說:袁紹此次兵臨官渡是傾巢而出想與你一決雌雄;你現在的的形勢是「以至弱當至強」,如果不能制約對方,就會兵敗如山倒,現在是最關鍵的時刻。另一方面,荀彧為曹操打氣。他說:袁紹不過「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成不了大器,以你的「神武明哲」,再加上「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大順」之勢,一定能夠戰勝他。

袁紹兵多糧足,知道曹操快要撐不下去了,得意忘形。結果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沒有派重兵保護烏巢糧倉。正是這個失誤,讓曹操上演了一出以類似籃球比賽里壓哨三分球絕殺對手的好戲。

這也就是第三個階段,轉折階段。

轉折階段的關鍵詞只有一個,即「烏巢」。

烏巢在袁紹大營北邊四十里,是袁紹大軍的糧倉。如此重要的地方為何會被曹操偷襲呢?

首先,袁紹失誤。

淳于瓊率兵運糧屯於烏巢的時候,袁紹手下的謀士沮授提議說,派一支軍隊在周邊進行保護。袁紹沒有同意。其原因,一方面大概是輕視曹操,認為曹操沒有能力襲擊烏巢。另一方面,對淳于瓊估計過高。此前,曹操已經派徐晃、史渙去截了一次糧道。因此袁紹才派淳于瓊等率領的一萬多人北上迎接運糧隊。在袁紹看來,保護糧草的兵力已有一萬多人,難道還不夠嗎?

這是一大失誤。《孫子兵法》上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作戰首先要保住自己。在當時的情況下,曹操能夠取勝的唯一希望就是攻擊你袁紹的要害部位。軍隊中的要害部位,一是司令部,二是糧倉。這兩個地方,派多少人防守都不嫌多。事實證明,淳于瓊的一萬多人,守不住烏巢。

其次,許攸叛變。

許攸是袁紹手下的謀士,是整個官渡之戰中最關鍵的人物之一。許攸為什麼會叛變?歷史上有三種說法。

《三國志·武帝紀》的說法是「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這是第一種說法。《三國志·荀彧傳》的說法是,「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而叛紹」。這是第二種說法。除了這兩種來源於《三國志》的說法以外,還有一種說法,是許攸為袁紹出謀劃策而袁紹不聽,所以許攸才投靠曹操。按照習鑿齒《漢晉春秋》的說法,許攸建議以一部分軍隊牽制曹操,派另外一支軍隊直接從小路去抄曹操的老巢許都,把天子搶到手。如此則大功告成。袁紹不聽。據《魏略》,許攸從一開始就不同意進攻曹操。道不同不相為謀,許攸因此棄暗投明。

這幾種說法並不相互衝突,我們大可全部採信。但是,即使全部採信這幾種說法,也不足以解釋許攸為什麼在這個關鍵時點叛變。當時許多曹操的手下正在給袁紹寫信示好,許攸何以反其道而行之?更奇怪的是,如果許攸的家人被抓,叛逃到曹操那裡,不是要置自己家人於死地嗎?

我相信,當時一定發生了能夠直接刺激許攸叛變的事件。也許是袁紹的言行傷害了許攸;也許是許攸妻子被袁紹下令處決;也許是許攸得到消息,袁紹要殺自己……可惜真相如何,已無從知曉。

許攸叛逃,帶來了絕密情報:袁紹的輜重糧草都在烏巢,守軍只有淳于瓊的一萬多人。他建議曹操率軍直撲烏巢。一旦拿下烏巢,用不了幾天,袁紹就會全軍崩潰。

最後,曹操搏命。

曹操獲得了重要軍事情報。問題擺在了曹操的面前,偷不偷襲烏巢呢?曹操猶豫了。

偷襲烏巢要冒很大風險。第一,曹操無法確定許攸帶來的情報是真是假。許攸雖然和曹操是故交,但畢竟已跟隨袁紹多年。臨陣變臉,誰能保證不是詐降?萬一許攸是官渡版的黃蓋,那曹操不就完蛋了?第二,烏巢並不容易攻取。淳于瓊有一萬多兵力,烏巢不能說沒有重兵把守。同時,進攻烏巢必須秘密繞過袁紹的大營。這也有一定難度。

曹操在做出最終決定之前諮詢了賈詡的意見。賈詡說:你各方面都勝過袁紹,但相持這麼久還是不能擊敗對手,原因就在於你用兵總是太保守,不敢冒風險。只要抓住機遇,一戰便可大破袁紹。曹操心想:是啊,不賭這一把,能贏袁紹嗎?反正最差結果也就是一場慘敗,何不賭他一把?

為了一戰而勝,曹操在全軍選拔了五千精銳。然後,曹操率領著這五千精銳,化裝成袁軍(這恐怕又得依靠許攸,只有他能知道袁紹軍隊的部署、口令之類的情報),趁著夜色,繞過袁紹大營,直撲烏巢。打響了火燒烏巢之戰。

當袁紹得知曹操偷襲烏巢之後,他沒有派重兵去救烏巢,而是以輕兵救烏巢,同時以張郃、高覽率重兵進攻曹操大營。一般認為,這是一個重大失誤。比如張大可先生就說袁紹「又偏偏性急,不用重兵救援烏巢,護住糧餉,反而驅使全軍攻堅,以求速決,用己之短拼敵之長,大為失計」。易中天先生也說:「袁紹指揮上也失誤」,「曹操奇襲烏巢時,接受郭圖的意見,派輕兵救援烏巢,派重兵攻打官渡,是四誤。」

這種認識,忽視了一個事實:在一場冷兵器時代的戰役之中,四十里的距離並不近。

在冷兵器時代,打仗是要靠力氣的。背著幾十斤的刀槍箭甲,長途跋涉之後,還有力氣打嗎?《孫子兵法》里說:「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即使到了近代,在沒有摩托化運兵設備的情況下,普通步兵行軍速度如果超過每日五十里,也會開始喪失戰鬥力。著名的軍事著作《戰爭論》就說:「常行軍時一日行程為三普里」,「在不是連續行軍的情況下,一日行程達五普里,最多達六普里」。一普里大約相當於十五里。據此,一天正常行軍只能走四十五里,強行軍最多也只能走九十里。

曹操襲擊烏巢時,整個行程大約四五十里。曹操夜裡出兵,根據史料,曹操向烏巢發動進攻的時間,大約是在天要亮沒亮的時候。算來至少花了七八個小時的時間。

當時是冬十月,假定曹操發動進攻是在早上六點鐘。從烏巢到袁紹大營有四十里的路程,通訊員騎馬送信到袁紹大營要多長時間呢?我們只能估算一下。目前12000米速度賽馬的全國紀錄是將近16分鐘,如此算來,跑40里,至少要在半小時以上。按照普通馬時速20公里計算,則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再加上淳于瓊弄清楚是怎麼回事還要有一個過程,我們可以推斷,袁紹大約是在早上將近七點才得到了烏巢遇襲的消息。

從袁紹得到消息再到袁紹的軍隊抵達烏巢,即使不算袁紹集結部隊的時間,如果是派步兵去,最快也要半天(四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也就是說,抵達戰場得到十一點左右。曹操在袁紹援兵到來之前,有大約五個小時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已經足夠消滅淳于瓊了。相反,如果袁紹派的全是騎兵,那麼最多只要一個多小時,即早上八點左右就能抵達戰場,這對於救援烏巢是很有利的。

所以,袁紹的選擇很正確。他派遣輕兵救援淳于瓊,同時派重兵去進攻曹操的大本營,可謂雙管齊下。大家要注意,所謂「輕兵」並不是說這支部隊不重要、人少、戰鬥力弱,而是指所攜帶的裝備比較輕便、行動快捷。比如在白馬斬顏良一戰中,曹操就是「輕兵襲白馬」。

事實上,這一招險些取得了效果。

根據《三國志·武帝紀》的記載,曹操還沒有攻下烏巢的時候,袁紹的援兵已經迫近。當時形勢十分緊急。曹操身邊有人建議「分兵拒之」。如果分兵,烏巢的壓力必然立減,也可能就守住了。在這個時候曹操展現了他的膽魄,他大怒道:「等他們到了背後再說!」不理袁紹的援軍,全力進攻。主帥既然已決定孤注一擲,手下當然也都拚死向前,最終在袁紹援軍到來之前攻破了淳于瓊的大營,佔領了烏巢。

當曹操佔領了烏巢之後,戰爭進入第四個階段:終局階段。

烏巢被佔領的消息傳到袁軍大營,袁紹軍團頓時軍心大亂。張郃、高覽率軍隊投降了。對此,《三國志·張郃傳》的解釋是:在烏巢遇襲的消息傳到袁紹大營時,張郃主張立即增援,郭圖反對。郭圖建議去攻曹操大營。曹操聽說大營被攻,一定回師救援,烏巢就「不救而自解」了。張郃反駁說:「曹操營壘堅固,哪是那麼容易攻陷的?肯定攻不下來。如果淳于瓊被擒,我們就都完了。」袁紹不聽張郃之言,以輕騎救淳于瓊,以重兵攻曹營。結果,正如張郃所說,袁軍攻曹營不下,曹操卻燒了烏巢。為了推卸責任,郭圖在袁紹面前說張郃幸災樂禍,出言不遜。消息傳到張郃那裡,張郃知道袁紹肯定不會放過自己,就投降了。

這一段記載雖然出自《三國志》,但是肯定不是事實。

首先,關於以輕騎救烏巢而以重兵攻曹營的問題,前面已經說了,沒有錯。張郃不可能不知道,以重兵救烏巢已經來不及了。第二,袁紹手下十萬大軍,又不是分不開?在救烏巢的同時進攻曹營有什麼不可以?張郃與郭圖的建議本身根本就沒有衝突,完全可以同時進行。第三,張郃當時正率軍進攻曹操的大營,張郃說什麼郭圖怎麼聽到的?袁紹再蠢也不會連這點事也分辨不出來吧。反過來,郭圖跟袁紹說的話,身在前線的張郃又是怎麼聽到的?第四,《三國志·荀攸傳》記載,當時張郃來降,曹洪不敢相信,荀攸就說:「張郃的計謀沒被採納,因此一怒而降,將軍何必懷疑呢?」莫非荀攸在袁紹大帳里安了竊聽器?否則,他怎麼能知道張郃的建議沒被採納呢?荀攸的這段話,證明這一大段故事是某個人事後的杜撰出來的。

史書關於戰爭細節的記載大多是靠不住的。當時沒有準確的記時工具,沒有詳細的作戰檔案,沒有戰地記者,史官也不親臨前線。戰爭的具體經過,當然不可避免地加入主觀猜測。所以呂思勉先生說:「《三國志》上所說的兵謀,大都是靠不住的。」

事實應該是:烏巢兵敗的消息傳來,張郃又見曹營固若金湯,知道袁紹大勢已去。於是就與高覽等決定臨陣倒戈,投降了曹操。

張郃等一降,袁紹就徹底失敗了。除袁紹帶著不多的親兵逃回冀州外,其餘人非死即降。官渡之戰以袁紹的戰敗而結束。

曹操勝利,既有偶然因素(諸葛亮所說的天時),也有必然因素(諸葛亮所說的人謀)。二者共同作用,才導致袁紹慘敗。

必然因素一是由於曹操本人的能力超過袁紹,二是袁紹集團內部不團結。

曹操個人能力強於袁紹雖是公論,但是人們往往將兩人對立起來,褒曹操必貶袁紹。形容起曹操來就是「從善如流」、「精於謀略」;形容起袁紹來就是「剛愎自用」、「志大才疏」。這又何必,其實曹操比起袁紹來也只不過在以下幾個方面稍勝一籌。

首先,曹操的意志力強於袁紹。呂思勉先生在評論這場戰爭時就一再強調曹操能夠獲勝的關鍵在於能夠咬緊牙關,堅持到底。在形勢不利的局面下,曹操沒有動搖,沒有退回許都,這才等到了許攸的叛逃。曹操在困境中的意志力確實世所罕見。不信可以對比一下赤壁戰敗后的曹操、官渡戰敗后的袁紹和猇亭之戰後的劉備。三人都是失敗者。袁紹、劉備全軍覆沒,幾乎孤身逃亡,戰後不久便抑鬱而終。曹操雖敗不亂,此後依然在江陵與孫劉聯軍對峙了長達一年,襄陽更是牢牢抓在手中。

其次是曹操果敢,比袁紹有魄力。如果沒有魄力,曹操豈敢聽信許攸的一面之詞。在進攻烏巢之時,曹操的魄力又表現在,不顧袁紹的援兵已然迫近,傾全力進攻。相反,當得知曹操突襲烏巢之後,袁紹並沒有殊死一搏,沒有拿出當年首次迎戰公孫瓚時的勇氣親率大軍攻擊曹操的大本營。他很輕描淡寫地對兒子袁譚說:「就算曹操攻破淳于瓊,我們攻佔他們的老巢,他們就完蛋了!」可見,他並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峻,沒有拚命。我們不妨設想,假如當時袁紹親率大軍進攻曹營,作背水一戰,其結果一定是失敗嗎?

再次,曹操比袁紹善於聽取屬下的意見和建議。曹操善於聽取謀士的意見是公論,不必多言。袁紹其實也並非如易中天先生所言:「凡是對自己有利的正確意見,他一定本能地抵制」。比如,沮授說要打持久戰,史書記載「紹不從」,但袁紹實際上也沒有輕兵冒進,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才抵達官渡。再比如,許攸獻計說要派一支軍隊繞道進攻許都,史書上又寫「紹不從」,但實際上袁紹命令劉備到許都周圍騷擾,並且與老家汝南的反曹武裝取得聯繫。是不是史書上的記載有誤呢?我們不能就此推翻史書的記載,但是我們可以推斷袁紹當時並沒有明確同意謀士們的建議。根據荀彧、郭嘉對他的描述——「遲重少決」,他很可能說:「讓我考慮一下」。由於他不說同意,功勞也就落不到謀士頭上。這當然會打擊謀士的積極性。所以,在聽取下屬建議方面,袁紹比曹操略遜一籌。

袁紹失敗的另一關鍵原因就是集團內部不和。

在袁紹出兵之前的會議上沮授和郭圖發生了衝突。郭圖在會下立即打小報告,說沮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尾大不掉。袁紹起了疑心,把沮授的兵權分了一部分給郭圖和淳于瓊。

後來,許攸之所以叛變,一種說法就是審配因為許攸家人犯法,把他們給抓了。許攸雖然「貪而不治」,但審配你要查他,早幹嘛去了?在這個關鍵時刻查辦他的家人,不是不顧大局么?

再就是張郃、高覽的投降。如果張郃等人真正地團結在以袁紹為核心的冀州集團中央周圍,怎麼會臨陣倒戈?

事實上,袁紹集團內部分裂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幼子袁尚。三個人為爭奪繼承權展開了明爭暗鬥。審配、逢紀支持袁尚,郭圖、辛評支持袁譚。袁紹本人比較喜歡小兒子袁尚,但又沒法決定。於是在官渡之戰前,就派三個兒子和外甥高幹四人各守一州。這下子,就更加引起手下眾謀臣武將們的猜疑了。人人都會想,到底跟誰呀?可千萬別跟錯了人啊!所以沮授就對袁紹說:你這存心製造矛盾,「必為禍始」。

有了這兩個必然因素,當促使許攸叛變的偶然事件(具體是什麼事,已不可考)發生的時候,就立即導致了烏巢被襲、張郃倒戈這兩個關鍵轉折的接連出現。於是,袁紹的慘敗也就順理成章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