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培養創新人才,教育必須創新

錢穎一正在授課 資料圖片

錢穎一

【思想匯】

勝任有競爭力工作的都應該是人才

記者:創新人才培養是高校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肩負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各個高校為此作出了許多探索。為何社會依然對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需求迫切?

錢穎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在校學生最多的國家。高校在校生有2700萬人,每年錄取本專科學生700多萬人,這些數字都是全球第一。相對於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受教育群體規模,無論是科學技術成就、人文藝術貢獻,還是新產品新品牌新商業模式,創新人才還是顯得太少。

以自然科學研究為例,據《自然》雜誌引用的數據,發表的研究論文的數量在2005年佔全球總量的13%,在2015年增加到20%,僅次於美國。雖然論文數量已居世界第二,但是科學研究突出成果仍不夠高、不夠多。日本從2000年到2016年,共獲得17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平均每年一個。當然,經濟發展按照人均GDP計算,目前只相當於日本20世紀70年代水平,所以可比性不強。但是我注意到,日本在1980年之前已有3人獲諾貝爾科學獎,80年代和90年代也有3人獲獎。到目前為止,只有一人獲諾貝爾科學獎,僅從這個指標來看,我們的差距是明顯的。

這讓我想到「錢學森之問」。錢學森在2005年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雖然他當時只是針對科學研究而言,但相對於我們的經濟總量,相對於我們的人口規模,相對於我們的教育投入,從我們的教育體系中走出來的具有創造力的人才,為什麼不夠多,這是需要我們認真反思的。

經濟發展靠什麼?除了靠物質資本還要靠人力資本。而人力資本靠什麼?要靠教育。從這個角度看,我覺得我們現在對「人才」的理解偏窄。我們一說人才就是指高層次人才,指的是院士或者是「千人」「長江」「傑青」等,一定得有個「帽子」才叫人才。我覺得這樣理解人才的概念有些狹窄了。除了這些人外,還需要大量的適應市場經濟,適應企業需求的有專業訓練、有技能的人。他們不一定有多高的學歷,但只要能勝任有競爭力的工作,就應該是人才。

我們現在的人才培養,用句俗話說,就是既不「頂天」又不「立地」。一方面,我們大學教的好多東西與現實脫節,使得很多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無法適應企業和市場的需求。這是不「立地」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上,我們教的東西往往又太具體,太專業化,不利於創新創造。這是不「頂天」的問題。

培養創新人才,要儘力保護和鼓勵好奇心與想象力

記者:過去10年,你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擔任院長,有10年的教育實踐經驗,還撰寫了《大學的改革》一書。你認為我們的教育為什麼不能培養出大量的創新人才?

錢穎一:我們的教育體制,確實有它的長處,所以才會有現今快速的經濟社會發展。但是它也有突出的短處,其中一點是不利於創造性人才的成長。我想其中的一個關鍵點是我們對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總是局限在「知識」上。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獲取知識,好像就是教育的全部內容。但創新人才教育,僅靠知識積累就可以嗎?

創造力確實需要有知識,但是不僅僅是知識。愛因斯坦的兩句話一直對我影響很深,一句是「我沒有特殊的天賦,我只是極度地好奇」,另一句是「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從這兩句話中受到啟發,我提出一個簡單的假說,就是創造力等於知識乘以好奇心和想象力。

這樣一個簡單的公式告訴我們,知識越多,未必創造力越大,也就是說,創造力並非隨受教育時間的增加而增加。當然,知識通常是隨著受教育的增多而增多,這沒有錯。經濟學家度量「人力資本」的通常做法,就是計算受教育的年限。但是,好奇心和想象力與受教育年限的關係就沒有那麼簡單了,它們取決於教育環境和教育方法。

兒童時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彆強,但是隨著受教育的增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會遞減。這是因為,知識體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往往會挑戰這些假定,突破現有框架。當然這些挑戰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正確,所以會被否定,但是這在客觀上也產生了壓制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效果。如果是在應試教育之下,情況就會更糟。當學生學習的唯一目的是為了好成績,當教師教書的唯一目標是傳授標準答案,那麼結果很可能是,教育投入越多,教師和學生越努力,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減少程度就越大。

如果創造力是知識與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乘積,那麼隨著受教育的時間增加,前者在增加,而後者在減少,結果作為兩者合力的創造力,就有可能隨著受教育的時間延長先是增加,到了一定程度之後會減少,形成一個倒「U」字形狀,而非我們通常理解的單純上升的形狀。這就形成了創新人才教育上的一個悖論: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於增加知識而提高創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壓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減少創造性。這兩種力量的合力使得判斷教育對創新人才產生的作用變得困難,但是能解釋為什麼有些大學輟學生很有創造性。

所以我對「錢學森之問」有一個簡單的回答:不是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而是我們的學校在增加學生知識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減少了創造力的其他元素,就是好奇心和想象力。如果這個反思成立的話,改變現狀就必須創新大學的教育模式。大學除了教學生知識外,還要創造一種更加寬鬆的環境,儘力保護和鼓勵學生的好奇心與想象力。

創新人才培養,缺乏的不是投入,而是創新的思路

記者:如何改進我們的人才培養,從而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

錢穎一:我們培養的很多畢業生還不夠「頂天立地」,出現這個問題跟我們的教育同質化有關。現在教育部已經開始區分三類大學,即把大學分為研究型大學、應用型大學、職業技能型大學,這是對的。但還要各個大學真這麼做才能有效果。

我們每年畢業700多萬大學生,我認為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要達到這樣的標準,到了用人單位能夠直接上手工作,能夠直接對經濟有貢獻。這就涉及他們要在教育體系中得到各種實用技能的培養,要有人文社科的素養、理工農醫的技能,也要有團隊工作、溝通交流的能力等等。他們當中的少數人還應該有創新潛質,這些學生應該多學一些所謂「無用」的知識,鼓勵他們開闊思路,跨界發展,並且根據每個人興趣稟賦的不同,提供不同的發展路徑和寬鬆的環境,進行個性化培養,幫助他們成為創新人才。以培養這類人才為主的學校要更多著眼於未來。有兩千多所大學,大多數大學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但總得有一些大學,目標長遠,以培養未來創新人才為己任。

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教師是非常關鍵的因素。研究型大學、應用型大學、職業技能型大學在概念上已進行了區分,教師怎麼根據這個區分去進行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教師的強項是在「知識」上,習慣於圍繞「知識點」來組織課程和教學,往往「知識點」的面比較廣,但是不夠深。老師講課內容多,學生做題做得多。這導致我們的學生很難把不同的知識點聯繫起來,不會交叉、跨界。因為各種類型的題目見得多,所以學生容易在考試中勝出,但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應該是那些事先沒見過這類題目,卻能想出答案的人。培養創新型人才,教師要告別過去那種教學方法,根據所在學校的類型和定位,提供更能幫助人才成長的教育。

創新人才的教育,也需要全社會的努力。近年來,民間力量在高端創新人才教育方面已經起步,這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位於杭州的湖畔大學和西湖大學。湖畔大學是由本土企業家創辦的,而西湖大學是有海外執教背景的歸國科學家創辦的,一個很「土」、一個很「洋」,一個很「商業」,一個很「科技」。雖然這兩所大學非常不同,但都定位於創新人才的教育。湖畔大學是為了培養具有世界級創新精神的企業家,西湖大學是為了培養具有世界級創新水平的科學家。這些民辦學校探索新模式,創造更加寬鬆的教育環境,這都是創新人才得以產生的重要因素。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註重創新,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註重創新人才培養。我們缺乏的不是重視,也不是投入,而是創新的思路,創新的方法。

總之,需要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創新人才,並不局限於科學家和企業家。這些人才不能依賴同一種教育模式,也不可能都從同一類教育機構中走出來。培養創新人才,教育必須創新。一是需要創新教育模式,二是需要創新的教育機構。如果的高等教育能夠在教育模式和教育機構這兩方面都勇於創新,有所擔當,高等教育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上就一定大有希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