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傳統IT巨頭數字化轉型on the way,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雲」?

最近幾年,互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新的IT概念一年一個,沒有點兒功力還真看不懂了。

說到底,互聯網更多的是一種IT技術的應用,無論哪個概念,還是IT技術應用的深化和模式的變革。

不能忽略的一點是,無論技術聽起來多高大上,只要短時間內看不到它在現實中應用的可能性,隨後就會被被束之高閣、慢慢冷淡了。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人工智慧就因戰勝國際象棋大師而備受追捧。與此同時,理論研究也成果多多,但業界沒有找到現實中殺手級的應用,以至於它到20年後的今天,才被人重新提起。

事實上,根據這個萬年不變的通用規律,「雲計算」才是當下最值得關注的話題。

在「雲計算」正在成為一種「公共服務」的今天,它正像「電」一樣,成為互聯網經濟時代最基礎不過的社會需求,並且會慢慢成為變成國家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支持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

互評獅今天所說絕不是危言聳聽,其中原委,且聽我一一道來。

從計算機到計算

關於到底什麼是雲計算,你至少可以找到100種解釋,本獅認為,你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計算的「在線」。

互評獅還是用「電」來打個最簡單的比喻給你說明,19世紀下半葉,你要用電需要自己裝台發電機,你要建個紡織廠得自己有個發電站,這就相當於過去,每個IT公司都要在傳統設備提供商那裡買一台伺服器,以滿足自己的計算需求。

然而這其中有很多相通的弊端,還是以「電」為例,自建電站成本過高,有時甚至超過見一個普通的工廠;而一旦工廠倒閉、發電站報廢、也不會有人來回收,導致大量的成本浪費,其低效和風險顯而易見。這和斥巨資買一台大型伺服器是一樣的。

用電的情況直到1882年才得到好轉——被後世稱為「發明大王」的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在美國紐約珍珠街建設了擁有6台發電機的發電廠,這座發電廠雖然只有30千瓦的容量,僅能提供城市照明的用電量,但卻是電力第一次真正在人類生活中作為公共服務使用,這就是公共電網的雛形。

而「照明」只是人類最低級、最基礎的用電需求之一,這就像是「搜索」其實是「計算」里最初級的階段,當我們在搜索框鍵入關鍵字,敲下回車的一剎那,大概要消耗8瓦燈泡點亮一小時的耗電量,背後是數萬台伺服器瞬間提供計算支持,這些聽起來繁複與恐怖的計算過程都通過網路在一個你不知道的數據中心實現了,這個可以看作雲計算的雛形。

隨著人們用電需求的增加,需要的電量遠超過「照明」這種最簡單的用電形式,慢慢的,公共電網成為國家的標準配置,出現了國家電網,你就可以理解為真正的「電能在線」的實現。

類似的,在「計算」層面,你要做的事情越來越複雜,你要登陸淘寶網購、要刷微博、給微信好友發語音、在朋友圈發短視頻、刷新各種新聞客戶端,甚至用手機看視頻,所有這些都消耗了遠超於本地設備所能承載的計算量,此時,計算規模就變得無比龐大,龐大到需要局的數據中心來承載。

將計算規模化,在線化,可以理解為雲計算。

那麼,為什麼本獅認為「雲計算」到了提上日程的時候?

那是因為,我們目前所處的階段,恰在真正的「雲計算」形成前,就像當初公共電網形成之前。誰能先把它落地,誰就能搶佔話語權。

就像曾經,英國最早發明了「電」,將其作為公共服務卻比美國晚了很多年,為它日後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有時候,事物之間的區別,不是由它的物理形態決定的,而是由它的服務形式決定的!

哪種雲代表未來?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看到很多IT公司將「雲計算」具像化為建創數據中心,大家對於購買計算機或伺服器的熱情,遠遠大過使用雲計算。這就像是以為購買更多的柴油發電機就可以解決你家裡夏天的用電問題,是個巨大的誤區。

互評獅觀察到,一個很好的現象是,在當今的數字化商業世界中,為了在高度互聯的設備、服務和數據世界中加快產品上市速度,推動創新並且尋找新的創收機遇,「數字化轉型」逐漸成了IT圈子裡的一個熱詞。隨之而來的,「雲」正快速成為通用的計算模型。

或許是因為,數字化轉型會引發一系列跟數據有關的安全、存儲、分析、處理等問題,只有有了雲,這些問題才會有最基本的保障。因此,雲才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石,它也將成為整個IT基礎架構的核心。

在5月23日的英特爾「雲遊日」CIO討論會上,IDC企業服務研究部高級研究經理趙瀟提出內部的一個觀點,即「每一項新興技術,從誕生到成熟一般經過五個階段,目前的雲市場大概是處在一個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的階段」。

這個階段的特徵,就是「各行各業一些領先的企業,或者對於新興技術接受度比較高的企業,已經在開始做一些實踐」,目的是形成「雲協作」和「標準化」,最終會形成一個多雲的混合架構。

在所有的形態中,IDC將雲劃分成五種部署模式,其中最常見的兩種,一種是自運營的私有雲,即純粹意義上的私有雲,只為一個客戶單獨使用而構建,因而提供對數據、安全性和服務質量的最有效控制。如華為私有雲服務就是個典型案例。

第二種是純粹意義上的公有雲,分成IaaS、SaaS和PaaS三種,我們平常使用的百度網盤和騰訊微雲都是公有雲。

在市場上,IaaS佔70%以上,而PaaS、SaaS,由於會更貼近用戶的核心數據和應用,很難被用戶接受。這就使得,即使有一些具備一定規模的大型企業要採用公有雲,最多也就是一些非核心的業務。

本獅認為,鑒於私有雲建立成本較高,共享性低;公有雲在安全可靠性和數據所有權上都存在不確定和爭議。無論是從政策還是市場角度來說,它們都不會是下一個階段「雲」的主流唯一形態。

因此,互評獅想著重強調「混合雲」——本獅和趙瀟觀點一致,認為「對於具備一定規模和能力的企業來講,混合雲是向雲遷移的一個比較可行的路徑」。

當然,企業雲部署目前仍然處於探索階段,沒有一種部署模式能夠適用於所有企業,雲部署在實施時所使用的技術仍在不斷變化中,這使得企業很難確定該如何優化雲解決方案,以更好地滿足自身的業務需求。

英特爾有一個白皮書,叫做《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之間均衡分配架構》,從全球的架構列出了一些典型的應用,系統分析解釋一個企業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雲部署模式。

互評獅建議,真得希望進入雲部署而又不知道哪種適合自己的IT公司,不如找來看一下。

限於篇幅有限,本獅從中提出「混合雲部署戰略三部曲」,以供參考。

混合雲部署戰略可分三階段:一是業務決定模式,二是合理放置負載,三是放眼未來生態。

第一階段:業務決定模式

這個階段更多的是從企業規模、成熟度、從IT團隊的規模和能力、財務戰略、服務用戶的位置等等這些因素去考慮。其中比較值得強調的三點:一是從企業的規模;二是自身團隊的能力;三是是資本支出或者運營支出。

第二個階段:合理放置負載

需要從性能、安全、集成、數據量四個維度進行考量。前兩個維度一般是企業考慮的優先順序最高,集成則主要是指新興的架構跟傳統架構之間的集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第三個階段:放眼未來生態

如建成行業雲雲平台,以某一個企業為中心,加入與這個行業業務有關的合作夥伴,包括用戶、供應商等,共同使用這個以業務為中心的生態。

不管怎樣,本獅堅持認為,混合雲由於自身的一系列優勢——能夠提供最具吸引力的價值和靈活性,能夠滿足多樣化企業工作負載的不同需求,滿足企業對平衡快速擴展和敏捷性的需求,並且幫助企業保護核心關鍵資產,已經成為了商業創新的必經之路。

那麼,在諸多IT企業還對如何布局「混合雲」一籌莫展的時候,有沒有什麼可以借鑒的優秀案例呢?

英特爾的雲生態布局

談到混合雲的布局,就不得不提英特爾,它的案例值得很多IT公司借鑒。

作為最早進行雲布局的IT巨頭之一,英特爾從2000年開始對雲計算進行研究,當時,英特爾的虛擬化率只有12%。

從2008到2010年起,英特爾開始進行雲的改革,從傳統的IT向基於雲計算的IT進行轉換,嘗試了私有雲的各種解決方案,包括開源私有雲、商業化私有雲,並把它們混合在一起,嘗試了一些項目的IT解決方案,去驗證如何從傳統的IT向基於雲計算的IT進行轉換。

一直到2010年,雲計算才開始興起,雲計算虛擬化率突然有了顯著的提升,此時的英特爾數據中心有42%的伺服器都進行了虛擬化。會上,英特爾提出,未來英特爾的雲計算虛擬化率甚至會超過85%。

並且,英特爾雲服務的提供時間也在顯著縮短,從最早的花費幾個月來安裝一批機器,到現在可以按需提供所有的計算、網路和存儲資源,這也是英特爾IT走向混合雲2.0的目標之一。

但是,由於公有雲的互通性(私有雲和公有雲的服務之間怎麼進行交互、怎麼遷移)和API介面的開放性等困難,英特爾還更傾向於用私有雲來託管服務。

儘管如此,英特爾依然堅持把15%的應用用於公有雲的環境中。

而本獅認為,英特爾在公有雲的選擇標準上,非常值得借鑒。

第一:控制管理

對於最重要的成本控制問題,一方面,英特爾會傾向於把一個試驗性短期項目放在公有雲環境裡面,以節省IT成本。另一方面,在地域選擇上,由於雲服務商提供的服務更廣,雲伺服器的地點更多,會採用就近原則,把某些安全性不高的服務放在公有雲環境里。

第二:應用需求

如果英特爾的IT部門一時無法滿足某些應用的某些定製化的需求,諸如在程序入口要調用某些腳本,或需要某些硬體的支持,英特爾會推薦把它部署在公有雲的環境中。

以英特爾產品開發部門為例,他們的服務可能需要某一個型號的GPU的支持,但英特爾IT的數據中心領域正好沒有這樣特定型號的GPU,就會諮詢其它雲服務提供商,把服務放在他們的公有雲環境裡面。

第三:容量能力

英特爾在部署某些服務時,因為事先不會知曉這個服務爆發點在哪裡、訪問量有多少,會把這個服務先在公有雲運行一段時間,測試它的峰值訪問量,保證在部署資源的時候有心理準備,留有足夠空間。

第四、高度可用性

在處理商業數據(涉及銷售、財務、報表的數據)時,一般需要一年中有99%的online狀態,即365天乘以99.9%,一年只有53分鐘的時間可以宕機。這就涉及到一個重要問題,怎麼通過混合雲的方式來保證雲服務的高可用性呢?

英特爾會把雲服務的兩個實例託管在英特爾私有雲環境裡面,再把某一個實例託管在公有雲的環境裡面,通過主動、被動相互備份的方式做災難恢復和備份,或者通過負載均衡,把請求的一部分分發到私有雲的環境,一部分分發到公有雲的環境,保證即使私有雲這邊完全宕掉,一時數據無法恢復,仍然用在公有雲環境裡面的服務,減少一年裡面宕機的時間,達到服務的高可用性。

在會上,英特爾高級軟體工程師單徐梅表示,英特爾IT可以用以下六點概括:

1、按需自助服務:根據用戶的需要來創建自己的虛擬環境,選擇CPU、存儲、網路帶寬的不同配置,為自己的服務進行搭建環境。

2、雲環境隨時隨地可訪問:不管用戶設備的尺寸和性能如何,用戶都能始終訪問雲資源。

3、資源集合:將所有存儲網路、計算資源作一個池化分佈,有新用戶請求進來時可分配相應資源;當該用戶不需要時回收資源;再有新用戶進來時,還可以再把資源分給下一個用戶。

4、彈性云:保證雲環境有伸縮性,當服務有爆發點的時候,雲環境能夠把資源配置跟上,當業務訪問量不高時,可以撤回資源,節約成本。

5、可管制的服務:無論是雲管理員還是雲用戶,都能隨時知道資源使用率,以便對資源做更好的規劃以及優化。

6、多租戶共享模型:多個用戶可以并行使用雲計算的資源,還能確保資源之間的信息是相互隔離的,充分保護信息的隱私安全和數據安全。

當然,互評獅能提供給你的行業參考非常有限,即便有如英特爾這樣優秀的案例在先,探索自己的雲部署依然要通過不斷的實踐、試錯,來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

但歷史竟要告訴我們,無論選擇哪一種,你都要開始了。科技世界瞬息萬變,你今天被落下了,你就可能永遠都被落下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