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清明節不止祭祀踏青 還有什麼值得我們「發現」?

點擊上方「陝西1頻道」關注我們哦

「清明時節雨紛紛」。

如今清明節在人們的印象里就是祭祖掃墓、踏青。

其實它還有許多值得我們「發現」的東西,如清明是如何演化成今天的清明節?古人過清明時會進行哪些有趣的活動?我們選擇怎樣的方式祭奠我們的親人?我們還能賦予清明節怎樣的含義?快來一起看看吧!

清明不僅是祭祀

我們還可以「讀」到春天的樣子

大約從唐朝開始,那時候人們都要去郊外祭祀,哀悼過先祖至親后,便在周邊綠意盎然的春光中欣賞美景,這種清明出遊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於是我們現在讀到了許多描寫清明春景的詩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白居易《清明夜》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陸遊《臨安春雨初霽》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晏殊《破陣子·春景》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黃庭堅《清明》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歐陽修《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吸取古老節日精華

才有了我們現在的清明節

說到清明,不得不說關於它的習俗。清明不僅僅是一個節氣、一個節日,還有許多歷史文化包含在裡面,這也是最值得玩味的。

過去清明只是一個節氣,並非節日。古時人們只過寒食節,在清明節氣前一兩天過,在這一天要禁煙火、吃冷食。後來清明祭祀與寒食節結合起來,形成了後來我們熟悉的清明節,這裡面就融合了寒食節的習俗。

約從唐代開始,清明節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曆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後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

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於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古代清明節還有這些有趣的項目,現在你還玩嗎?

盪鞦韆

這是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植樹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清明話食:「咬」一口大自然 感受春天的饋贈

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桃花粥

唐代民間歲時食品。寒食節前後,以新鮮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猶存。

唐馮贄《雲仙雜記》:「洛陽人家,寒食裝萬花輿,煮桃花粥。」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三月三劉郎到了,攜手兒妝樓,桃花粥吃個飽。」

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清明螺

清明前後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此時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鵝"和"清明螺,頂只鵝"的說法。過去買不起鵝的人家,下河塘摸盆螺螄,用清水養兩天,然後夾去尾端,放點蔥姜辣椒煮熟,就是一盆好菜。有的就用腌菜鹵煮煮,清淡爽口、味道非常鮮美。

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風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肴,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

清明被賦予的最大含義是什麼?

情感的延續

古時人們在清明這天都要祭祀、祭祖,一是懷著崇敬的心情求得神明和祖先庇佑,希冀保佑全家平安、諸事順遂。二是要給已逝的親人燒去紙錢物品,讓逝者在彼岸的世界生活的更加「豐美富饒」。這其實就是一種情感的延續。

親人離去是一件傷感的事情,雖然他們已魂歸大地,與我們斷了「聯繫」,但清明這一天卻又將人們與已逝親人的情感紐帶聯繫起來。於是,人們又翻出了泛黃的舊相冊、談論起了故人往事、備上了他們喜愛的食物…這是一個回憶和感懷的日子。

似乎是「老天爺」的刻意安排,清明前後總是春意最濃的時刻,伴隨著濛濛細雨,似乎連春天也變得傷感起來;清明也是情感最細膩的時刻,人們懷著各種各樣的心情看望、思念故人,也有不少人在網上發起祭祀活動,寫下動人的文字來憶往昔。

時下還倡導文明祭祀,有專家認為對親人的悼念雖在清明,但貴在日常;對親人的思念不在形式,應在內心。所以現在提倡花葬、樹葬、海葬,讓親人們魂歸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不失為一種最好的選擇。除此之外,還可以依託互聯網,進行線上祭祀、追憶,有的地方殯儀館可以提供網上服務,人們可將已逝親人的照片、音視頻上傳網路,製作電子相冊,隨時隨地打開瀏覽追思,留言感念。

也許我們每一天都在思念,但清明節卻是我們情感爆發的高潮,這也是清明節於我們來說最大的意義:萬千思念使我們思念衝破時空界限,讓我們與逝者產生了「聯繫」,而這種情感的共鳴足以讓我們「療傷」。

情感的聚合

清明不僅僅是維繫人們與逝者的聯繫,更是一種情感的聚合。現在的人已經不像過去那樣一大家子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隨著時間流逝、社會及個人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家,去往天南海北「構建」屬於自己的家。有的人一走就是十幾年、幾十年,直至親人離開也不曾再見;有的人相聚時間太少、還沒來得及體會與家人共同生活的意義,就匆匆離開......這種種遺憾也讓我們明白了「活著」的意義。

清明節這一天,四面八方的親人因為共同的思念聚在了一起,一同為逝者獻一枝花、上一炷香。特別是在農村,人們特別看重清明祭祖,將其視為一個神聖的日子。這一天,家裡字寫得好看的男人往往要在黃色的草紙上用毛筆抄寫逝者的姓名和生辰及祝福的話語,備上厚厚的一沓,再分發給家族裡的男女老少,在祭拜的時候點上香燭,再將寫有名字和祝福語的黃紙扔進火堆中誠心祈禱。

祭拜結束,主家往往會招呼從遠方來的親戚,為他們備上幾桌好酒好菜,一是感謝、而是相聚。大人孩子圍坐在一起說起過去的往事、眼下發生的事和即將要做的事情,把酒言歡,小孩子們則圍著桌子開始打鬧嬉戲。

這就是清明,也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它帶著一絲春天的綠意,總是給人濕潤清涼的美好感覺;它不僅僅是思念,更是情感的延續和聚合。相較其它節日,它總是多了一分細膩,一絲傷感,但更多的是祝福、是祈願。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