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媽媽,再愛我一次!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和爸爸媽媽照過全家福吧。

但意公子覺得,你家全家福絕對不會是這樣的↓↓↓

好吧,即使你們也是這樣的坐姿和布局,那表情也不會是這樣的↓↓↓

好吧,就算你當時照相的時候太緊張面癱了,可是你們家合照也不會每個人長得一個樣吧!!↓↓↓

所以,到底是什麼樣的家庭會照出是這樣的照片?或者,又是誰把這照片表現成這樣的?

剛大學畢業的他

在少年時期,他始終認為自己是家裡的一個多餘的人。在他30歲之前,與父親基本不交流。每次下鄉插隊,父親會塞給哥哥10元錢,卻只給他5元。

上山下鄉時的他

每次從鄉下回家,家人要他一定要背一袋米回來,等到快吃完的時候,家裡人又催著他趕緊下鄉。彷彿他只是來回馱糧食的馬匹。多年來,這些畫面和生活瑣事沒有從他腦海中褪色。

現在的他

他說:「血緣牢不可破,家庭不堪一擊。」他所畫的合照,是他對於「家庭」一詞最清晰的感受和最深刻的記憶。

他叫張曉剛。1981年發表了第一張自己的作品。而後以他的《大家庭》系列畫作為人熟知。這顆鋥亮的光頭,與方力鈞、岳敏君一起,被稱為「當代藝術F4」之一。

這真是一個經歷了人森的冰點卻對藝術愛得深沉的文藝大叔呢!

1992年他去了趟歐洲,逛了三個月的博物館。回來以後就開始反思,的藝術不能只是西方藝術理念的舶來品,或者各種跨入國門之後的藝術「變種」。張曉剛明白過來,必須要找尋自己藝術的突破口,產生一種極具符號性的創作。

青年張曉剛

回國后的張曉剛第一件事是去瞻仰了天安門,然後開始扒拉出家裡的舊合照細細觀察。

看著這些照片,

他想到,要表現最典型最深沉的東西,還是得從最普遍的事物開始。而照片正好真實記錄了時代特色烙刻在普通人身上的印記。

比如以下↓↓↓少年胸前飄揚的紅領巾。小孩穿著整齊的襯衫,每個人的眼神都不看向不同的地方。有的甚至很縹緲。

70年代家庭合照

照片是記憶的留存,家庭關係又是影響張曉剛一生的經歷,所有的這些契機加起來,讓他走上了確立自己藝術標誌的

第一步——畫照片!

張曉剛首先沿用了黑白照比較沉鬱的色彩基調。卻又一定程度上對真實的照片進行「改造」。

首先,他私自給這些人磨了皮!把臉上的毛孔、血氣和肌肉走向磨得乾乾淨淨。讓這些人看起來氣色好差。意公子決定用給他們補個妝。

怎麼還是看起來這麼不對勁。一定是背景太無聊了!再加個背景試試!

如此炫酷的背景和喜慶的妝容都救不了你呢!!意公子還是放棄吧。

(張曉剛《血緣:大家庭No.2》,香港蘇富比2012年

當代

亞洲藝術春季拍賣,4600萬港元成交)

然後,怎樣去加強這種距離感,張曉剛又憋了

第二個大招:畫好多好多一模一樣的人!

但總結起來,實際上只有兩類人——

大人和小孩,他們沒有性別,表情呆板。當一個人表現擺出呆板、冷漠的臉時,你不過認為他個蛇精病,但所有人都是如此表現的時候,你就會感到他們讓你坐立不安。就容易形成一種普遍的情緒渲染,變成了一種普遍化大眾化的集體心理。這種冷漠也成了一種深植人心的現象。

不過看完後面這張照片,意公子只想說,這褲子穿的,孩子是買泡麵送的吧!

結果張曉剛告訴你!絕對不是送的!你看!他們都有紅線連著呢!仔細看發現,每幅畫里的人,身上還纏繞著牽引著彼此的細細紅線。

紅線代表著他們之間最明確的血緣關係。連同他們臉上的印記和光斑一起,成為黑白影像里好像讓人意外的色彩。這些顏色在打破黑白色彩平衡的同時,又聲明了一種具有思想深度的畫面表達。

張曉剛用最常見的家庭合照、最簡單的複製手段,最怪異的色彩點綴,刻畫了原本最不可能變得冷漠和陌生的親情血緣關係。而這些所有的所有加起來,變成了張曉剛的符號——「大家庭」系列。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