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滿族人如何過端午節?滿族把這個節日叫做五月節

滿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與先秦史書記載的貊人、穢人、肅慎人有淵源關係,滿與貊同音,是不同歷史時期音譯選用漢字不同造成的,貊人即是滿人,3000多年以來這一民族的族稱並沒有改變。滿族的形成史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為恩古倫時期,以佛多媽媽之子朱蒙建立高句麗為標誌,此時期橐離、扶余、高句麗、小水貊、沃沮、挹婁相互融合形成後來的勿吉人、靺鞨(羯音)人、高句麗人;第二階段為震古倫時期,以大祚榮建立渤海國為標誌,此時期高句麗人、靺羯人、黑水靺羯互相融合形成女真人、渤海人;第三階段為佛庫倫時期,以完顏函普遷居渤海忽汗州為標誌,此時期渤海人、女真人、少量契丹人互相融合形成明代女真人。最後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1635年皇太極恢復靺羯族稱為滿洲,標誌著滿族的最後形成。

所以滿族的五月節習俗有自己的特點,沿襲了北方歷史上渤海人、契丹人、女真人的習俗、吸收了一定的漢族風俗,形成了滿族的五月節習俗。滿族人的五月節習俗主要是乘水臨風,登高望遠「辟毒」遊玩,主要的節日目的是為了「驅邪避毒、防病強身」。

過節的時間是五月初一到初五,之所以叫五月節,往往和夏至連在一起。《那桐日記》「光緒十六年初五,夏至供粽子,錫弟赴宗祠行禮,余在家清理帳目鎮日得閑。」這一記載說明這一天官員放假,要給祠堂上供。五月節在民間活動可以拉得很長,旗人均有公職,節期長可以根據自己時間參與活動,比較自由。在滿族聚居的營房地區,一直可以熱鬧到五月十三。五月一日各家開始敬佛祭祖,祭品是印有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圖案的「五毒餅」,還有櫻桃、桑椹等有地方特色的時令鮮品。

遼寧新賓滿族農家,有許多人將五月初五稱為「葯香節」。婦女們嘮起家常都說:「五月節」天不亮采來的草藥可靈了。還有的說這天露水就好像靈丹妙藥,若是用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如同聖水一般。五月節採的艾蒿蔭干后,用來「灸艾子」(針灸學),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風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離兒。還有的說這天刨的「八股牛」(藥學名白蘚皮)葯勁大,治病效果好。五月節這天人們都起大早,到河裡去洗眼睛、洗臉。滿族農家婦女起得最早,她們先到小河裡洗臉、梳頭,還用銅盆端回水給公婆洗臉。孩子們在五月節經常唱著一首歌:「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除病去邪快樂又安康」。從這首歌詞人們定會聯想到艾蒿比其它藥草靈氣大。歌詞「艾葉香香滿堂」,是因為在三十年代新賓山城鄉村草房很多。磚瓦房很少,房檐插上一大排艾蒿。被風一吹順著開著的窗戶吹進屋內,清幽香氣滿屋,真成了艾葉香香滿堂了。在滿族聚集的農村中,在五月節時普遍把桃枝插在大門上。或用桃核雕刻成小花筐掛在房門上或掛在孩子手腕上、脖子上,人們認為這能避邪。

1,五月節祭天祭祖求福

金代重五又增添了拜天的宗教內容。《金史.世宗紀下》卷八載:大定二十四年二月,「上曰『朕將往上京。念本朝風俗中端午節,比及端午到上京,則燕老鄉間總是父老。『」為了過端午節不惜千里回到黑龍江,可見端午節在古代滿族人心中的地位。從此滿族人又有在五月節祭天祭祖,求福驅災的活動,遊子在這一天祭祀先祖以此來懷念故鄉。

2,射柳

在遼、金、清各朝歷史上都有端午節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後的八旗將士馳馬射柳、打馬球的競技遺俗。

北方人民的端午節慶遊戲——射柳。據說,這項競技活動在遼時便已出現,一直延續至清末。

馳馬射柳在端午節清晨舉行,先將柳樹榦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為靶心。然後參賽者依次馳馬拈弓射削白處。射斷柳干后馳馬接斷柳在手者為優勝。《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后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這種節日競技相沿成習,直至清末。

3,貼葫蘆花以辟「五毒」

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滿族人又喜歡剪紙,因為剪紙是大眾化的藝術創作形式。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象徵鎮邪的寶物把「五毒」均收入肚裡給鎮住了。這種寶葫蘆剪紙,稱為「葫蘆花」,自四月末就有小販在街上叫賣了。家中有巧手,不在街上買,自己出樣子自己剪,有剪鍾馗的,有剪老虎的,花樣很多。葫蘆花據說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除貼葫蘆花外,還有貼以鍾馗為題材「硃砂判兒」的,有貼黃表紙上寫有咒語的「天師符」的,其目的均是為了驅邪辟毒。

4,最講究的供品是玫瑰餅

初一給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來后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類似桃酥式的「五毒餅」,初五晚間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棗江米棕子和鮮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爛。富貴人家是供玫瑰餅,以京西妙峰山當年產的玫瑰花製成的餅最為高貴。用玫瑰花和以蜂蜜拌勻做餡,製成餅,上火烙,名曰端午餑餑,分為酥皮、硬皮兩種,是高檔細點,價格很貴,大約每斤八塊,每塊的價格相當於二斤白面,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但是,北京人認為若是在五月節吃上玫瑰餅是非常吉利的事,買不起餑餑鋪的玫瑰餅,就自己動手蒸玫瑰餡的饅頭或甜卷,以應節日之俗。

5,身上佩五彩荷包祈福禳災

(楊英傑著《滿族風俗史》遼寧出版社1991年)滿族人把端午節叫「五月節」,乾隆十八年曾有諭旨,「以後每年五月初一起掛五毒荷包。」上行下效,端午節一過就是五天。端午節這天,宮中要開「粽席」,用膳食,皇帝要喝菖蒲酒,賞眾人喝雄黃酒,皇帝使用的是帶有「艾葉靈符」紋飾的餐具,膳後用的果茶是桑椹、櫻桃、茯苓等適時的鮮果。宮廷重視,一般旗人也就重視。巧手媳婦或姑娘,用綾羅製成五彩荷包或香囊,有的是縫製成,櫻桃,桑椹、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等小型水果串起來,精緻可愛。有立體的,有平面的,爭奇鬥勝。五月節節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顯示自己的精巧工藝,又給節日增添祈福禳災的節日氣象,還可以將此飾品贈給意中人,當作表示愛戀的情物。五彩荷包是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為節日帶來祥和的氣氛。

6,「鬥百草」增進兒童辨識花草能力

北京是個文化城市,滿族人起源於遊獵民族,利用各種節日普及自然知識和生活常識是京城民俗的一個特點。端午節有紀念屈原的內容、祭祀祖先內容、還有娛樂和社交活動的內容。這一天,京城滿族兒童喜歡玩一種叫鬥百草的遊戲,參加遊戲的人兩人持草相對站立,雙手持草,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遊戲開始后,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然後用「打贏家」的順序賽下去,直至選出最後勝利者。這就要求參賽者在參賽前注意尋找那些草或花莖韌的做為自己的「選手」,無形中形成識別花草的要求。那種能「斗」倒各草的「選手」,則成為大家公認的當日「百草王」。

7,房檐插艾蒿防瘟避災

五月節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插艾蒿,人們認為艾蒿的味道可以驅走蚊蠅,防止瘟疫。

8,帶五彩繩

為孩子系五彩繩是五月節的重要習俗,它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長命鎖的前身是「長命縷」,也被稱之為「長命縷」。其意義在於鎖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古人認為小孩一旦戴上了鎖,就能無災無禍,平安長大;長命鎖更多表達的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

每逢五月節,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挂上五色絲繩,以避不祥;所以傳統上用五色彩絲編成繩索,配以銀鎖,纏繞於兒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災,祛病延年!

9,採集杜鵑花又叫「年息」花

節日清晨,人們紛紛上山,採集杜鵑花又叫「年息」花上的露水洗眼,並食用花辦。當地滿族人民認為,這樣可以有消病除災的作用。此種習俗源於滿族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一個名叫「年息」的姑娘而興起的。「年息」姑娘品德崇高,醫術精湛,曾為許多貧困無助的滿族百姓治療痼疾,深受百姓愛戴。後來,她不幸去逝,其墓地生出無數艷麗的杜鵑花。曾得到過姑娘恩惠的滿族百姓相信,此花如同「年息」姑娘一樣,可以給人療疾治病,遂稱之為「年息」,並將這一節俗留傳下來。

10,吃煮雞蛋

滿族人五月節要吃煮雞蛋,有吃五月節的煮雞蛋一年不得病的說法。

11,踏露水、踏青

古代滿族是漁獵民族,對氣節的變化非常敏感,所以端午節的節俗最早來源對夏至節氣的神秘感,這一天白天特別長,樹影也特別長。滿族人講究到郊外踏露水,據說用這天的露水洗臉、頭和眼井,可以避免生瘡癤、鬧眼病。哈爾濱「踏青」是節日的重頭戲。一大早,男女老幼有到野外「踏青」、「采艾蒿」習俗。城區群眾有到松花江畔或乘船渡江去太陽島「踏青」采蒿掠草的習俗。松花江南岸江沿、市區的一些街道和沿哈平路兩側的個體商販都會在貨架上擺放艾蒿、蒲棒、花草、氣球、工藝品等出售。一些踏青的人回家後會在門上插蒲艾、花草,屋內、門上懸挂紙葫蘆;小孩、青年頸腕纏五綵線;還有將黃布做的小猴,青麻制的掃帚,佩於胸際。過去滿族人還在住房的上方正中,斜貼著一張「五毒」的剪紙。每個小孩的衣襟上都掛上一串用綵綢做的小櫻桃、桑椹、菖蒲棒之類的飾物。在小孩的耳、鼻、肛-門附近抹一些雄黃酒,並用手指蘸雄黃酒在小孩腦門寫一「王」字,說是象徵老虎。每個人還須呷一口雄黃酒,說是可以避開「五毒」的侵害。

提前祝大家五月節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