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真假「朋友圈」:你想活成什麼樣,永遠只有自己知道

幾個月以前,有個朋友在微信上跟我說:「嘿,好久不見,看起來這兩年你過得不錯啊。」

當然,他指的「不錯」,是我看上去積極對待現在的生活並儘力去享受它。他所得知我的「生活」,也基本是透過朋友圈而看到的。

在朋友圈上,我似乎和一年前判若兩人。對社交軟體的掌握程度提升固然是一方面,更多的則是我在朋友圈上表現出對目前的生活較為滿意,且認真努力去做好當下的事。一年前的我初入一個新環境,對周圍的一切抱懷質疑、膽怯和天然地抵觸,自己的生活,加上一些隱處的情感,對現實的展現諱莫如深,深懼將自己的現在顯露與人。

又或許,我只是有意無意帶著刻意地宣告,我會過得比曾經好。這宣告是對己,對人,或是對空而泛的時間,自己亦是迷糊。

而這一年我所經歷了什麼,大概也只有成長而已。與許多希望通過朋友圈展示現在生活的人相似,我不過也是希望通過它,展現我在某個人生的起落點之後的實實在在的改變。

哪怕這生活,和現實固有距離。

1.

展示:你需要的不過是有色的生活

曾在知乎上流行過一個說法:祝你活成朋友圈的樣子。

預設條件是:「朋友圈和現實生活相去甚遠」,可矛盾乍現,若沒有現實,我們靠什麼發「朋友圈」?

點開微信朋友圈那個八色拼接的彩色圖標,翻看別人生活,翻著翻著會忍不住點開右上角的小相機,將自己的生活也放上去。

今天某某某參加聚會,一群人拿著手機俯視自拍,臉上全掛著融洽愉悅的笑容。某某通宵複習,累到暈厥前不忘將案前的資料筆記和著聚焦的檯燈光,推上朋友圈,彷彿完成了奮鬥后令自己驕傲的收尾。某某外出旅遊,肩背登山包身著潛海服在陽光下咧著嘴笑,連同爽朗的心情發上朋友圈;某某在朋友圈發純文字道歉,因消息太多漏回復了好多人的信息……還有某某在生活中的遇挫也罷,失意也罷,茫然也罷,一併搬上朋友圈消息,一條簡單的文字消息看似自由的真情流露,卻總彷彿鎖著一副無形的鐐銬……

朋友圈是記錄,是展示,是發泄,是傳遞,也是逃離。

對很多人而言,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展示」。點開個人主頁的專欄,在朋友圈裡發過的照片文字都會保存在「相冊」里,似乎給初接觸者一種錯覺:我們發朋友圈是為了「記錄」自己的生活,放在裡面的照片僅僅是因為自己想要備份留存。

可用多了會逐漸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記錄生活的方式固有千萬種,除了真正的電子相冊外,習慣文字的人大可用電子日記本,寥寥幾句,不用編輯排版,只自己可見到的東西,才是真正的生活「記錄」。

公開的朋友圈和這些記錄最大的不同就是:將自己的生活放上去的那一秒,要考慮更多的是他者的視角。我們需要斟酌別人看到的是怎樣一個自己,展示出來的是怎樣的生活狀態。亦然,我們能看得到的生活是別人想要展示給我們的生活,我們記錄在內的生活亦是想要被看到的生活。

微信朋友圈的「相冊」,其實是沒有封面的裸片展示。

過去的人際交往理論指出,朋友決定你活在怎樣的世界,人際圈子就是最真實的世界。「朋友圈」三個字狂妄而又充滿迷惑性,它呈現在眼前的世界,我們深知未必是自己所熟知和想要了解的。當然,或許80%以上的人是為了純粹的消遣。工作學習時勞累休息時,食堂吃飯餐廳等單時,排隊時坐車時,創作者思維堵塞時…只要手機在手,點開朋友圈那個彩色圓圈,隨時翻看他人的生活,會被有趣的故事逗笑,被暖心的瞬間感動,被傷悲的片段觸動。隨手一刷似乎在忙碌的都市間隙里喚醒了五感七情,一個人可以對著手機屏幕傻笑、暗罵、自言自語評論,彷彿僵固的表情在手機鎖住的小小世界得到了融化和釋放。

如白字黑字的證明,這樣的信息是被嚼碎溶解的生活,將它分享到同一個平台,每個人見到的卻不盡相同。我們樂於接受這樣易懂簡潔的信息,毫不費力地就瀏覽了一圈別人的生活,在瀏覽過的朋友圈下方輕輕點一個贊,成為我們路過的痕迹。

朋友圈就像一鍵修圖系統,現實的生活就是一張未經修飾的RAW質圖,放上虛擬網路平台也未經過多處理,多數是迅速地調了亮度和對比度,使渾濁的現實生活在照片展示牆上看起來更加色彩明晰亮麗。不管是酸甜苦辣悲喜澀怒,都使其味道更濃烈。色彩鮮艷的生活給現實中增添了力度,提示自己在生活中刻下的痕迹,也迷惑自己在生活中存在的重量。「無論是精神狀態或是生活質量,都要比真實的自己好一些」。

2.

人際營銷:我們都在暴露自己,更在隱藏自己

微信創新破舊,與之前國內最受歡迎的社交平台QQ相比,朋友圈最具特色的幾大功能深受使用者青睞。

其一是僅共同好友可見相互朋友圈的點贊和評論。每個人不必擔心自己作為陌生人出現在別人的視線里,親密的朋友不會看到自己不認識的人在好朋友消息下方評論自己看不懂的話,戀人之間不會提心弔膽互相各自朋友的評論讓對方多想生疑,更不用擔心某某某無意道出了自己不想讓一部分知的小秘密而慌亂……同一條狀態,放在朋友圈自然比放在QQ空間所收納的「多餘信息」少得多,因此也大大減少了理解困難。共同朋友的互見讓彼此心生坦誠之感,雖然深知這表面的點贊評論多少夾雜人際學的套路和形式,卻也滿足於一種類似透明的關係構架里。

其二,選擇公開好友。將自己的生活以公開的形式記錄下來,至少在這一瞬間是渴望被看到和欣於分享的心態。相映相成的是,使用朋友圈的人往往會給人一種樂於公開、相對外向的印象。可在發出一條朋友圈時,下方選擇「僅對部分好友公開」或「不對部分好友公開」的功能讓發送者可以自由操控信息傳送對象。媒介中的議程設置無非如此,不過從為了公眾利益變成了為了自身利益。

其三,地點定位和艾特"@"。地點定位是旅行發圈必備,在文字消息以下稱為一眼可見的明顯標誌,哪怕是匆匆瀏覽的人也會無意中看到。逢假過節時宅在家裡的人常常戲謔:翻一翻票圈,便可游完全世界。北歐冰洋的定位讓人歆羨,高山深嶺的定位讓人讚歎,哪怕只是故鄉未知小城的地名,通過定位發出來,配上一張照片周遭的環境,也變得耐人尋味。

不同於QQ那般直白的@,微信朋友圈裡的「提醒某人可見」只有雙方彼此能看見,想對某人悄悄說的小心思,一條小心翼翼含蓄而靦腆的告白,一句微妙到只有二人能心領神會的情感,@下那個人的時候,公開的朋友圈便成了對外對內兩個世界的分隔,對外朦朧而俗常,對內則是兩個人閉固的小小世界。

最後,瀏覽無痕。你可以每天翻看你在意的人朋友圈千百次,卻不必擔心倉惶逃走留下痕迹,自己的落魄窘迫被察覺。固然,對方可以選擇朋友圈對你不可見,亦可選擇不看某人朋友圈,而這個時候,看得到的就代表不在意是否留下痕迹,你為這份坦誠而動容,小心翼翼地翻看著他人的生活,乞望從中找到任何關於TA的蛛絲馬跡,你為自己類似窺竊的行為感到些許羞恥,也為朋友圈容允你過不留痕的輕捷而滿懷恩誠。

是若,「輕輕地我來了,不帶來瀏覽記錄,只將你的生活銘刻於心。」

而朋友圈的這些特點,讓虛擬的世界變得多了些真實。真實在虛假,真實在掩飾,真實在操控欲和人際的親疏厚薄。像穿上弊體的衣服,摸得到面料的質感。

同時卻也讓這個原本不真實的世界顯得更加虛誕。虛誕在一目了然的虛假,虛誕在掩飾的表面,虛誕在操控欲和失控欲的衝撞得不到體現。像皇帝的新衣,人人都看不見,卻自欺欺人著見光鮮亮麗。

3.

如今翻看朋友圈,我們看到的多是被填充得滿滿的生活、充溢著各種情感與思想的人腦,豐富的圖片文字鏈接小視頻無不傳遞著相似的東西:勞累,忙碌,但是仍要努力面對生活和世界。

人出於身體疲乏的狀態,會想要靜處休息。有理論說,對待人體疲倦最好的緩解方式是適當運動,運動就像凝塞身體的柔潤劑,在卡住的關節處加油使之重新動活,感到舒適。心靈的疲倦大同小異,頭腦里思考的東西越多,越感到被重壓著走不動,想要休息。而此時最有效的休息或許並不是徹底的放空清除,而是通過外界相對輕鬆的思想活動加以調節,像有氧運動后的拉筋壓腿,以動制靜,製造的制。

而這「動」,可被理解為某種「鏈接」。

精神分析學認為,鏈接的渴望,是人類最根本的渴求,要壓制它,就會消耗掉大量的能量,現代人便容易因此感到勞累。人很難與周圍的世界直接建立鏈接,最容易的方式就是通過他人,即現在所說的人脈關係簡介建立鏈接。一根繩索一頭拴著外界的事物,一頭系在自己身上心頭,以現實為基礎的朋友圈看似可以最大程度地核正我們生活的形態,關注朋友所擁有的生活,是用交際的需求和能力讓自己與外界建立聯繫,而將自己的生活放到朋友圈上,則是用存在的感覺甚至價值強調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繫。

真實的生活讓我們膽怯,現實中阻礙人際交往的羞怯、悲觀等在朋友圈得以自由地修飾。每個人都渴望將自己的真實生活與朋友們共享,但其實極少的人能夠與自己的真實相碰觸。通過文字圖片語音視頻,我們都能將赤裸的現實進行壓縮,變成一張扁平的刻錄頁。平面的生活可以最大限度地隱藏雜穢,許多朋友可以通過朋友圈裡的他/她得以了解,我們不必對著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微笑或者高聲怒罵,更不必交心的相處才能獲知其性格特點。

我亦認識虛擬社交玩得溜熟卻不沉迷於朋友圈的人,從瑣碎的視角來說,他們確實比別人少接收到相當一部分來自身邊的更新狀態和信息,但這樣的人不會覺得空虛。他們明白生活的寡淡渾濁,便更天然地抵抗用於「展示」的五彩繽紛。

去年採訪一個通識課導師,電子工程專科出身的他到了中晚年將思想重心轉移到了人文社會,對身邊的人事物陡增關心。幾年前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女兒,朋友圈於是成為了他記錄和展示自己生活的重要平台。談起此,他不像那些批評家科技雙刃論視角,而是予以極高的讚譽。

我仔細瀏覽過他的朋友圈,發現這是一本真正的「記錄」作用大於「展示」作用的「相冊」。60%以上內容都是這位導師與女兒一起參與各種活動、家人的互動,短短几個月的更新已經可以看出他伴隨女兒成長的足跡。或許有些像現在備受苛責的「曬娃」,但他放上朋友圈的時刻都是陪伴女兒度過的生活瑣碎片段,如果他的朋友圈是現實生活的潤飾寫照,也不難看出年未滿五歲的女兒成為他生活的重頭部分。某一天女兒在餐桌上為即將轉學的小男生難過,由此附上幾句關於孩子未來青春教育的思考;某一天帶著女兒參加了多年期願的馬拉松,全程為自己加油打勁的女兒給予他怎樣的精神動力……這些都是普通父母幾乎會經歷的育兒過程,但在朋友圈裡看到清一色的如此吻調時,不能不說令人歆羨這位導師對現實生活的專註和欣賞,像一個哲人,在儘力活得普通的同時醞釀出思想淬鍊的精髓,朋友圈不是為了與外界聯繫,而是為了與自己的心緊密聯繫。

4.

孤獨的人乞求最卑微的滿足感

在《小王子》裡面,每個人都是一顆孤獨的星球,互不相連。在現實中,渴望連結的人惶恐自己會成為孤立的星球。微信開始頁面人人悉知,一個人望著背後明亮的藍色星球,乍一看是月球,其實那是腳下的地球。這是阿波羅17號在宙空中拍攝的真實照片「藍色彈珠」,它反映了現代人最根本的狀態:孤獨。藉助虛擬社交獲得鏈接存在感的人內心不動聲色的掙扎,世界之大,我看似儘可能將生活與全世界鏈接緊密,其實內心仍然封閉,我仍然是一顆孤獨黯淡的星球。

只花幾秒鐘,你可以刷完至少十個人的朋友圈狀態,其中大部分像喝白開水,經過口腔,食道,腸胃,不留下一丁點痕迹。但喝完一大杯水后,往往會有種飽腹的錯覺,在無色無味的液體排出你的體內之前,你仍然感覺胃裡有東西,至少它能抵擋空肚叫的尷尬和不適,哪怕只有短暫的幾秒。

我們養成了渴望俯瞰生活之態,對待別人的生活,是窺視更是俯視。你匆匆劃過朋友圈內別人的生活,而停留下來真正認真看過的,無非少數幾個對自己重要的人。有的人從不發朋友圈,只是不動聲色地看完別人的日常狀態,倏地有種審視已閱之感,在內心用只有自己聽得到的聲音默嘆:他們,也不過如此。

在這種審視的過程中,我們就像微信主頁凝視藍色彈珠的那個人一樣,得到了一種「窺探」而知曉的滿足感。有的人許久不發朋友圈,我們便有種「不知道他/她在做什麼」,甚至懷疑這個人是否仍然存在的不安感。當然更多時候這種存在與否,對你自己而言是意義甚稀的。我們想要看到別人的動態,無非是想通過他人的存在提醒自己:仍然存在,仍然沒有被這個世界拋棄。

春節假日登廣州塔,旅遊者絡繹不絕。排兩個小時的長坐上了登塔電梯,頂層風光平台仍舊人山人海,黑壓壓一片擠滿了幾百米海拔的室內,人人都在趨涌著伏到落地窗邊看渺小而廣袤的塔外夜景。這一種俯瞰全城的視角讓人們沉醉,甘願仍受摩肩擦踵的擁擠和悶抑的空氣。沿著落地窗逛了一圈,無人不舉著手機斜上空與夜景自拍,面帶微笑咔擦一張。實在受不了了決定下塔,發現下電梯的隊伍竟也繞了塔頂中央柱兩圈。

無奈只得排隊,嘈雜中聽到身後有人忿忿嗔嘆:「排仨小時隊就看三分鐘夜景,還沒有在家裡打開窗看得清晰。下次說什麼也不來了!也勸沒來過的朋友別來!」他身旁的另一個人接話:「都是圖一個經歷咯!」有了這樣一次里程碑式的經歷,似乎便給自己提交一份不會後悔的答卷。而這份經歷從何體現,又從何而刻錄?答案便是朋友圈。那些咔擦拍照留戀的人,一分鐘一鍵美圖,朋友圈定個位,似乎便完成了登塔大事。兩三百的費用、又擠又熱的人潮和數小時的排隊,都在朋友圈發出去那一秒變得盡其所值了。

通過這種方式,向世界宣告:我在人群中不斷行走,我可以俯瞰你全世界,我亦可以處人群中而享受鏈接的熱鬧。我,並不孤獨。

啼笑皆非的程式宣言。

5.

虛幻的修正主義:你只想活成自己心中的模樣

對於感性的人而言,朋友圈的存在不僅是為了烘托自己的存在,也就是所謂的「刷存在感」,頁面甄選信息的同時也在幫我們有意無意地遴選關係。更甚者,有人在朋友圈內發展出一套只有自己能弄懂的交際哲學。淺顯則為互曬某某商品的人際市場營銷、曬事業家庭成績的馬屁營銷,深奧則自詡見微知著的擇人法則,明暗表裡的關係層次,真真假假的生活狀態……

逐漸我們發現,朋友圈裡的生活正在走向趨同的狀態:忙碌、疲憊,卻抓住生活中的小精彩,沉溺於夢想,大動作的奮鬥來填補溝壑。

回到最初的話題,朋友圈裡的樣子,到底是我們眼中自己生活的模樣,還是理想中活成的樣子?久別故人的重逢,激喜固然真實無暇,熱戀中情侶的恩愛,甜蜜卻看得出些許虛榮的真實。你不經意的抱怨和指摘,每個讀者眼中都夾雜著各別的意味。

浮光掠影的世界,每天都有紛紛的熱點事件和熱點人物在眼前浮現。可多數人的生活尚還存在個人維度的細節當中,什麼家國經濟大勢、網紅明星、政壇爭紛,哪怕是關注世界的人,對他們來說都未免過於遙遠。人們聚焦的重點,從狂熱的時代盛宴逐漸轉移到個體與他人的細輪軌跡,朋友圈運營底下的世界,是他們籌劃他界與自界的柔滑過渡平台。

無論是朋友圈內的生活,還是現實的生活,真正觸摸得到的永遠只有一個。不想讓自己的觸覺被這似真似假的變換消磨迷惑,只有內心那個聲音不知疲倦地在吶喊:你想活成什麼樣,永遠只有自己知道。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部生。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思客WeThinker」傳媒(微信公號wethinker2016),網站地址www.wethinker.com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