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劉備東征的真實目的

章武元年秋七月,劉備終於沒能耐住寂寞,將眾人的勸說和諫言全部拋到了腦後,「帥諸軍伐吳」,開始了他軍事生涯中的最為絢麗的演出--東征。

不誇張的說,劉備是在馬背上走完了他的一生,似乎他的八字不大好,從幽州到徐州,從冀州到荊州,最後是益州,輾轉旅遊完了大半個,才在西南一隅找到了個落腳點,而且這邊屁股才剛坐熱乎,前老巢「荊州」就給盟友孫權給端了,如此飄零顛簸的一生劉備,可謂「多災多難」。

他似乎是很不幸,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上說又是那麼的幸運,以至於屢屢驚而不險,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孫權…,幾次三番的換主子,卻每次都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不驚,又能在恰到好處的時候閃人,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迹,大抵他和天下所有的掃帚星一樣,本身是不倒翁,只是纏上誰,誰的黑色日子就到來了,如此說來,劉備的這種幸運就不僅僅是幸運那麼簡單。

但是一個人不可能幸運一輩子,正如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寂靜嶺一般,每個人也都會有自己的滑鐵盧,劉備儘管早已經習慣了失敗,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敗卻是他的謝幕表演,可謂「晚節不保」,不久前還沉浸在漢中大捷歡樂頌中的劉備,立即又陷入了荊州被奪東征慘敗的痛楚中,此時的痛楚不再是以往失意那麼簡單了,前後反差如此之大,對於一個政治家而言,想必人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此吧,難怪此後不久的將來就鬱鬱而終~

2.三個集團對東征的態度

對於東征的話題,三國大家們已經有過多篇論著了,敗因在水軍?經濟?陸遜?或是僅僅在劉備本人?眾說紛紜,卻都有道理,只好見仁見智,求同存異,在此我只想談談關於這次謝幕表演的必然性和真實目的。

自古成王敗寇,史既載劉備東征是以慘敗告終,那麼趙雲的諫言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真理,而諸葛亮也懷念下法正以洗清自己未諫之過,莫非俗語「事後諸葛亮」即源自於此?只是被人以訛傳訛,以致和「空穴來風」一樣改變了成語的本意?

不知道躺在床上的劉備看見諸葛亮急忙拋出這樣的言辭會是什麼感受?難道這次東征真的是錯誤么?在劉備看來,他不得不東征,因為根本沒有選擇,即便事先已經知道了此仗必敗,東征還是不能取消,而且自己還必須親自去。

關於劉備陣營中的三個集團分類我想大家一定很清楚了,個人覺得從分析小團體來解釋一些現象還是比較合理的:

我們知道原從集團是幽徐時代就加入劉備旅行團的,代表人物大抵是指關張趙、麋孫簡等人,他們為了跟劉備到處遊山玩水,背井離鄉已經多年,也早就習慣了搬家,所以失去荊州對他們而言,和失去徐州等地沒有什麼區別,丟了就丟了唄,犯不著打賭,從這個意義上說,《雲別傳》所載趙雲諫言反對劉備伐吳是合情亦是合理的,因而也是可信的。

劉備東征的時候,關張麋孫簡都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趙雲的意見大致可以代表原從集團的想法,當然,趙雲諫言自然有其冠冕堂皇的借口,這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原從集團的人員看來,伐吳是不符合甚至有可能有損他們利益的,因此原從派不支持甚至反對東征也是可以理解的

。①原從集團可以拋棄荊州,儘管劉備也和原從集團那些小廝們一樣也是輾轉各地,對哪的感情都是淡淡的。但是劉備卻不能放棄荊州,或許這就是帝王和將相之間的區別吧,原從集團可以只對著鏡子看自己,但是劉備卻必須斟酌三個集團的利益和想法,也必須權衡自己每一步棋的意義,不管是象徵性的意義或是實質性的意義。

從荊州集團來看,自己的老家被奪自然是很不甘心,他們更沒有原從集團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他們要求收復荊州也是無可厚非的。作為最高統帥的劉備,他不能不顧忌荊州集團的想法,要知道荊州集團在他的陣營中是有很大一定的比例的。這也就是諸葛亮默認劉備的最重要原因吧,儘管事後的諸葛亮也煞有其事的哀悼法正以證明自己的聰明,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無非是做秀罷了。

對益州集團而言,這些土著地主們本來就對劉焉老頭帶來的那批人和他們分羹爭食已經很不滿了,他們怎麼能再容忍那些荊州紳士們也擠進本來就是僧多粥少的破廟,他們巴不得這些荊州紳士們回去自力更生,否則真是三個和尚沒水喝了~

結合三個集團自身的小算盤,我們就不難理解劉備東征的必然性了,事實上他真的是別無選擇,哪怕他明知道一定會敗,明知道會讓曹魏得利,但是經過權衡利弊,劉備清楚的認識到東征是必須的,哪怕僅僅是象徵性的。何況東征未必會敗,儘管經濟不如對方,也儘管兵力未畢佔優勢,但是他們有一點是對方遙遙不及的,那便是士氣。

3.東征的人員部署

如果我們接著將劉備東征的人士部署和三大集團的想法相比較,我們能發現劉備真的是煞費苦心:

擔任前鋒角色的是將軍馮習、張南、吳班等人,其中馮張都是荊州人,在劉備取蜀的行程中表現出色,否則也不能當上將軍,只是由於蜀國不置史官的不成文習俗,才讓這些英雄被遺忘。

唯楚有才自是沒錯,但這些才卻多半是文人,正所謂荊楚多名士,名將就…,可能這是和劉表以前的統治政策有關吧,荊州失陷的時候,又或降或掛了一批,荊州本來還是有一員名將的,那就是定軍山砍夏侯妙才的黃忠,只是可惜在幾年前因病掛了,本來準備用張飛這支機動部隊做前鋒的,不想山雨欲來風滿樓,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小人把張飛給咔嚓了,無奈之下,馮張二人是先鋒最佳人選,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這裡補充下魏延,他似乎應該是荊州集團的,但是早有三國大家證明,他是以部曲隨劉備入川的,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並非荊州集團的。退一步說,即便是,由於他當時鎮守最為敏感的漢中,不能抽身,漢中也不宜易人。

除馮張二人外,參加東征的主要人士還有:「安慰五谿蠻夷」的侍中馬良、「督江北諸軍」的鎮北將軍黃權、「水軍屯夷陵」的陳式等,其中馬良和馮張二人一樣是為荊州集團的代表、陳黃二人是益州集團的代表,原從集團的趙雲被扔在了最後負責搞後勤,這種安排也可以從側面反證三大集團對東征的態度。

4.東征的代價

對於東征失利,或許劉備是有心理準備的,但是東征前他不曾想到的是,這次最為絢麗的演出竟是自己的謝幕表演,以至於他還沒來的及安排後事,甚至東征的意義還沒來得及表現,他的旅遊生涯中就必須劃上句號,劉備不甘心,卻又無可奈何。只好在臨死前念念不忘的是拉出一個李嚴來,以平衡荊益二集團,使得自己辛苦創建的帝國不至於迅速瓦解,至於作為難兄難弟的原從集團,他們還剩下的已經不多了,而且他們在絕大多數方面和荊州集團的利益是一致的,這點劉備倒是不用擔心的。只是劉備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諸葛亮的政治能力居然是如此之強,很快獨掌了蜀漢大權,又把李嚴等政敵搞倒,這就是后話了。

歷來大家對東征的評價很低,比如拍劉備獨意孤行不顧大局破壞吳蜀關係、使得曹魏得利,蜀漢實力大損以至「危急存亡之秋」。

但事實上這樣的評價是否合理呢?

破壞吳蜀關係的始作俑者是吳國,如果有人狠狠的扇了你一個耳光,你難道會無動於衷?忍辱負重自然是好的,但是我想敢想敢做也不應該受到指責吧?何況吳蜀關係很快又正常化了。

曹魏真的得利了么?事實告訴我們,曹丕力排眾議舍蜀而攻吳,最終栽了一個大跟頭。這是劉備歪打正著還是算無遺策呢?值得推敲。⑤至於實力大損,這個倒是實話。可大小本就是相對而言的概念,何謂大又何謂小?如果劉備東征是為了避免更大的一場損失,那麼我只能認為東征的慘敗是值得的,儘管是那麼的殘忍。

我曾反覆問自己,如果劉備不東征會怎麼樣呢?歷史本沒有假設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正是無數的假設才使得我們能發現諸多的驚人之處,我們的社會才得以進步,試想一個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的人或組織能走向哪裡呢?

劉備不東征,荊州集團是會首先跳出來不答應的,畢竟「月是故鄉明「,他們的家鄉、他們的祖廟嗣堂都在那邊,人都是有感情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他們能收復荊州,他們將有更多的籌碼和益州集團叫板。因而假如劉備未東征,很可能會出現荊楚將領擅自擁兵東下的情況,沒有統籌準備過的戰役,除了送死還能有什麼?即便這類情況很幸運沒有發生,但是人心不穩、凝聚力下降對蜀漢的政權也是大大的不利的。

乳酪理論大家應該都清楚,無論怎麼分,都是不均的,事實上也無法做到均衡,於是相對把心思放在如何分乳酪,更好的辦法是設法如何把乳酪做大,或許後來孔明姜維的屢屢北伐就是想把這塊乳酪做大,而不是他們口口聲聲說的興復漢室,如果這個假設能夠成立,那麼魏延兵齣子午谷的建議被拒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甚至可以解釋為何孔明、蔣琬、費禕、王平等人要想方設法的找理由、借菜刀(楊儀)把魏延給砍了,否則為何臨終前的「常委會」居然沒讓魏延參加?我們甚至還可以懷疑鄧芝督江州、蔣琬造船都是為了重圖荊州。當然,僅僅是懷疑而已。

根據乳酪理論,我們也很容易想象得到益州集團也是支持東征的,假設劉備未東征,荊益集團的矛盾勢必公開化和激烈化,劉備苦心經營起來的資本、好不容易在荊益集團間架起的天平都將毀於一旦,這是劉備最不願意看到的,於是他寧願自己去親征去失敗,也要讓內部凝聚在一起。

從這個意義上說,劉備東征其實是為了避免一場更大的損失,這或許才是劉備東征的真實目的,因而劉備東征也是必然的,只是代價似乎過於沉重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