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應該知道的九個義大利藝術關鍵詞

天津美術網訊 文藝復興經常被看作是歐洲藝術史上的巔峰時期,湧現了達芬奇、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等大師。這些藝術家接受了古希臘的美學原則,比如對立平衡姿態和圓形構圖,在此基礎上發現新的方法去創造藝術品。這些成就需要新的藝術語彙去表述,這些語彙一直傳承到今天。

對立平衡姿態(counterpose)

扭轉的對立平衡姿態是西方人像中最經常用到的姿態——不管是在繪畫還是在雕塑中。它出現在公元前五世紀初期的古希臘。此姿勢給了靜止的姿態以生命,使其有一種自然的動感。姿勢的重心落在一條腿上,另外一條腿關節微曲,呈放鬆的狀態。人物的軀幹、肩膀和頭部都和直立的腿呈一定的角度,從而造成扭轉的整體感覺。

儘管扭轉的姿勢會讓人物顯得生命感十足,它卻非常難以模仿——試著做一下米開朗琪羅《大衛》中的姿勢吧。觀念藝術家Bruce Nauman 在他的行為藝術表演錄像《用扭轉姿態行走》(1968年)中表現了用這種姿勢行走時的笨拙——他試圖保持這個姿勢穿過一條狹窄的小巷。

米開朗琪羅,《大衛》,1501-1504年

濕壁畫(fresco)

米開朗琪羅所做的西斯廷禮拜堂的天頂畫就是用濕壁畫的技法完成,拉斐爾的《雅典學院》也同樣如此。製造濕壁畫的過程中,藝術家讓研磨成粉末的混合顏料和水打濕石膏粉,使其產生化學反應,從而使顏料固定在牆上。因為石膏幹得太快,藝術家必須一塊一塊地完成整幅作品,這每一個小的單元還有個單獨的名稱叫「Giornata」,意為「一天的工作量」。濕壁畫在古羅馬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流行(義大利乾熱的氣候為濕壁畫的保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而在墨西哥壁畫家迪耶戈·里維拉的運用下,濕壁畫在20世紀復興起來。

拉斐爾,《雅典學院》,1509-1511年

暗繪風格(chiaroscuro)

暗繪風格來源於義大利單詞chiaro,意為「乾淨」「明亮」,而oscuro是「模糊」或「暗淡」的意思,它們都是指在藝術創作時對明暗的安排。據說是達芬奇發明了暗繪風格,因為他已經可以用光影的漸變來描繪出深度了。一個世紀以後,卡拉瓦喬發明了新形式的暗繪風格,畫面中只有單一的光源——比如燃燒的蠟燭或者打開的窗子——從而戲劇性地突出被描繪的人物。這種強烈的色調對比畫法很快地在歐洲傳播開來,而追隨者也被稱為「卡拉瓦喬派」。

卡拉瓦喬,《召喚聖馬太》,1599-1600

暈染法(Sfumato)

暈染法同樣被看作是達芬奇發明的。「sfumato」意為「像煙霧一樣消散」,會讓畫面不同色調之間產生柔軟朦朧的漸變——從而減弱畫面中尖銳的輪廓線。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即為《蒙娜麗莎》。正是這種暈染法才讓蒙娜麗莎擁有了神秘的微笑,因為決定其表情的嘴唇的曲線以及其目光,都處在暈染法的掩蓋之下。

達·芬奇,《蒙娜麗莎》,1503-1506年

厚塗法(Impasto)

暈染法的筆觸很薄,且不容易被看出來,這與厚塗法的手法是完全相反的,厚塗法會在畫面中鋪上厚厚的顏料層,使二維的畫面擁有了三維的肌理。厚塗法使得觀眾注意到繪畫本身的風格,強調了畫面的筆觸以及刮刀切過的痕迹。厚塗的部分甚至會捕捉到房間中的光線,從而在畫面上留下小小的影子,強化畫面的明暗關係。巴洛克大師比如倫勃朗和委拉斯貴支經常使用這種手法,特別是在描繪金屬、珠寶以及武器時,這樣它們會看起來更加明亮。

想要看出一幅畫中哪裡運用了厚塗法,站在這幅畫的側面即可。這個角度會揭示畫中是否有特別厚的地方。接著,就可以從前面重新審視這幅畫,注意厚塗法如何強化了畫面中的暗部。

倫勃朗,《老人像》,1667年

原畫再現(Pentimento)

「Pentimento」指的是藝術家在作畫時做的改動,表面的繪畫下面隱藏著原畫本身。在作畫過程中,畫家可能會修改,改變其布局和構圖——或是重新擺放客體的胳膊,或者讓整個人物的位置改變——在原來構圖的基礎上重新用一層顏料覆蓋。時間久了,最上層可能會褪色,從而顯現出作品之前的面貌。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的文物保護者們可以藉助紅外線掃描和X光檢查底下是否另有作品。

圓形構圖(Tondo)

和對立平衡姿態一樣,圓形構圖也是古希臘人的發明,在文藝復興時期被重新重視起來。古希臘的圓形構圖可以在瓶畫和淺酒杯中發現。表現的內容多為神秘故事、日常生活以及幾何圖案等。在文藝復興時期,在碟子或者圓雕的裝飾上就用了這種構圖,而像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將之升華到大型的宗教繪畫上。

圓形構圖後來過時了,建築師兼哲學家阿爾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聲明只有方形的畫布才最適合線性透視的場景——不過,它們最近又在復興了,比如,達明·赫斯特的蝴蝶畫、點畫和潑畫都是用的圓形構圖。

拉斐爾,《阿爾巴聖母》,1510年

輕鬆感(Sprezzatura)

「用力過猛會破壞高雅感,」文藝復興作家報德薩爾·卡斯特林(Baldassare Castiglione)如是寫道。1528年,他在其書《廷臣論》中提到了sprezzatura(輕鬆感)這個術語。「輕鬆感」這個詞是指,人們在不過分用力的情況下,仍然能保持優雅的行為。在當代的時尚界,sprezzatura描述的是一種藝術性的凌亂美——能夠駕馭混搭風格或者歪帶領結的能力。

卡斯特林是在達芬奇和拉斐爾過世之前的十年內討論sprezzatura的,而兩位大師的繪畫中就充分展示了這種輕鬆感。他們是第一批用四分之三側面來描繪女性的,這種角度比和文藝復興早期純側面描繪的傳統看起來更加放鬆。比如說《蒙娜麗莎》,主人公略有倦怠地看著畫外,這就是對「輕鬆感」最好的註解。

達·芬奇,《傑尼亞·德·比奇》,1974-1978年

未完成狀態( Non finito)

實際上,有些藝術品是故意給人「未完成」的感覺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米開朗琪羅為教皇朱利亞斯二世(Julius II)的陵墓所雕鑿的的四個囚徒——《垂死的奴隸》《蘇醒的奴隸》《被縛的奴隸》和《反抗的奴隸》。未完成來源於贊助人資金的短缺以及陵墓設計方案的變化。這幾個半完成品從粗糙的大理石中顯現,揭示了雕塑家精細的雕塑過程。

未完成的雕塑傳統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根據柏拉圖的說法,所有的藝術品都在一定程度上是沒有完成的,他們也永遠無法超越神的美。使一件作品呈現出未完成感似乎是對這種理念致敬。就像米開朗琪羅所說的:「真正的藝術品將會是完美的神的影子。」不過人也要有勇氣和實力在藝術品沒有完成的情況下,依舊讓藝術品保持足夠的美感——這也將「輕鬆感」的情況包括在內。

米開朗琪羅,《被縛的奴隸》,1516-1519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