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成為中醫大家的基本素養,看完就知道為什麼名中醫鳳毛麟角了

中醫繼承和發展時值佳境,如何科學地發展中醫,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其中人才培養是第一位的,只有造就出大量合格的名中醫,才能使中醫事業快速發展。現就如何培養名醫談點粗淺認識,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1.「三通一高」是基本素質

要想成為名醫,自身因素是很重要的,應具備一定的條件,河南中醫學院孫建中教授概括得好,要成為名醫應該具備「三通一高」的基本素質,即通醫、通文、通理、高悟性。

1.1通醫

通醫,即通曉中醫醫理,即古人所說的明醫,明了中醫理論,通曉中醫之理,要做到這一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中醫理論博大精深,是歷史長河的積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歷代大醫家,莫不深及其理而後名。正如金·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序中說:

「余嘗思歷代明醫,迢骸起死,祛邪愈疾,非日生而知之,必也祖述前聖之經,才高識妙,探微索隱,研究義理,得其旨趣,故無施而不可。」

1.2通文

中醫是中華民族文化璀璨之明珠,與儒學、道教有很多相同或相通之處,中醫理論博大精深,玄奧難窮:中醫書籍浩如煙海,汗牛充棟。要學好中醫用好中醫,沒有深厚的古漢語知識是比較難的,試觀古代和近現代的大醫家,都有很深厚的古漢語底蘊,通曉文化,尤其是古代文化,諸如四書五經。古今精於醫者,無不文理精通,有「文是基礎,醫是樓」之名言。文理不通則醫理難明,學好古文當是學好中醫的基本功之一。秦伯未說過:「專一地研討醫學可以掘出運河,而整個文學修養的提高,則有助於釀成江海。…」張磊教授曾說:「看來這些(指古文知識)雖不屬於醫學內容,但他與醫學有著相互啟迪、相互連通的關係,都可以增強心有靈犀的亮點,擴大知識內涵,達到一專多能的效果。」

1.3通理

世間萬物莫不通於理,中醫強調天人合一,大到自然界運動變化之理,小到疾病發生髮展變化之理,還有人間之事理,均理理相通、互相影響,為醫者應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事,通人之情,達世之理,對於學好中醫,更好地指導臨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諸如張仲景,若其不懂為官之道、為人之道、處世之道,怎為長沙太守?近有諸多名醫,不是院長,便是學科帶頭人,如鄧鐵濤教授就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張磊教授曾任河南省衛生廳副廳長,李振華教授曾為河南中醫學院院長等,他們都具備這方面的素質。如明·張景岳在《景岳全書·傳忠錄·明理》中說:「萬事不能外乎理,而醫之與理為尤切……故醫之臨證,必期以我之一心,洞病者之一本,以我之一,對彼之一,既得一真,萬疑俱釋,豈不甚易,一也者理而已矣。」

1.4高悟性

中醫的思維方法與哲學相似,形象或抽象思維得多,需要有較高的悟性。學習中醫典籍,不僅「博」、「約」,而且還要「悟」。讀書不能僅停留在字面意義上,尤其對經典著作,其理深,其義奧,非潛心研讀,窮思精悟,莫得其要。臨證也是如此,認證必須認到「證中間」,切中肯綮,悟到病機實質,對證治療才能取得好療效。沒有一定的悟性很難成為名醫家。

2.「三多一少」是重要條件

除具備一定的素質外,還需要後天不懈的努力,走過必由之路,才可能到達目的地。走過此路應具備一定的條件:「三多一少」,即多讀書、多臨證、多從師、少雜念

2.1多讀書

醫要博覽群書,廣得其益。根據不同內容,或取其論,或取其方,或取其法,或取其巧,或取其妙,對其中最精要部分,更要細讀,反覆讀,悟其理,會其意。只有廣開學路才能迅速提高醫療水平,程鍾齡說:「知其淺而不知其深,猶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猶未知也。」對各家學說合讀則全,分讀則偏;去粗取精,揚長避短。學問並非盡載名家論著,廣采博搜,不嫌點滴瑣碎,「處處留心皆學問」。要多讀經典著作及相關注本,首推《黃帝內經》、《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等。自仲景以後,醫家輩出,代有發展。其著作可謂浩如煙海,琳琅滿目。一個人精力有限,時間有限,難以盡讀,只能多讀。但一定要多讀,他們都有熔古鑄今之功,能使我們眼界大開,受益多多。

2.2多臨證

理論水平的提高,有助於臨床辨證論治能力的提高,要想由原來的「課本套路」、「簡單思維」或者管窺之見,發展到靈活辨證,綜合辨治,甚至能舉一反三,必須多臨證,多實踐,俗話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經過理論.實踐一理論的反覆循環,對中醫理論及疾病的認識,會逐漸深入。只有見多,才能識廣。《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序中說:「不讀書不足以明理,徒讀書不足以成用,不讀書不知規模,不臨證不知變化。」豐富的經驗是臨床實踐的結晶,經驗也一點點、一滴滴地積累著,可謂涓涓細流匯成江河。

2.3多從師

中醫學是一門獨特科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其學習方法也有其特殊性,師承授受是一個重要途徑,常說的「名師出高徒」即是此義。多從名師,是學好中醫的捷徑,利用3年或5年的時間走完老師30年或50年的行醫歷程,獲取幾十年積累的寶貴經驗,高徒們能站在名師的肩上,看得更遠。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風格,要善於吸納各學派的精華,拋棄門戶之見,容納百川,匯成大海。從師時間不能太短,要了解老師的性格、風格、生活習慣等,不僅學老師的經驗及一方一葯,更要學老師的學術思想和辨證思維。

2.4少雜念

少雜念,心要靜,就是要專心致志讀經典,一心一意做臨床。一切為了病人,一切為了中醫事業,莫為財所動,莫為名所誘,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說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做人要做這樣的人,做醫藥做這樣的醫。

3.「三勤一精」是成功關鍵

三勤即勤思考、勤動手、勤交流,一精即精專業,這是成功的關鍵。

3.1勤思考

臨證過程中,要善於思考,善於體會,善於悟道,善於總結,沒有悟道,很難提高,學而不思則惘。對經典著作不僅要背誦主要段落,而且要經過思考,理解領悟,變成白話,能夠講述。臨證時要思考成功的經驗,更要思考無效的原因,甚至失敗的教訓,在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3.2勤動手

俗語說:好記性不如壞筆頭。讀書背誦固然重要,面對汗牛充棟的中醫典籍、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及豐富多彩的臨床經驗,都記憶不忘是不可能的,因此,對重要段落、觀點做好筆錄是非常重要的。系統學習中醫理論是必要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登堂入室的過程,但也不能忽視平時對零星知識的積累,每次讀書勿求於多而求於精,重要部分摘錄卡片,日久天長,鳳毛麟角,積少成多,逐漸豐富自己、壯大自己。素材積累到一定程度,即可動手寫文章,發表自己的學術經驗、學術觀點,使社會認識你、認可你。經過再積累,形成一定的風格,有較明確的學術思想,便可著書立說。

3.3勤交流

所謂名醫,不僅病人認可,而且還需要社會認可、同行認可。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參加交流。交流是一個平台,可以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或者發表學術論文。通過交流增長知識,擴大視野,從交流中找出差距,迎頭趕上,逐漸上升到新層次,促進學術發展;通過交流可以與同行相互溝通,相互認知。

3.4精專業

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讀書雖然要「博」,而且還要由博返「約」,能夠領會或掌握一本書、一段文章的精華所在,對重要篇章或段落要精讀,反覆讀,得其要旨,得其精華。做臨床也是如此,不可能永遠是個「大雜燴」,也不可能內、外、婦、兒、針、推樣樣都精通,在打好中醫的基本功后,應該精於某專業,諸如內科、外科、溫病、傷寒等,最終成為某方面的大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