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再到九,那些親身見證歷史的人,正在消失!

設影網:三十二、二十二、九是三個數字,它們代表的意義分別是:2012年,全國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倖存者只剩下32人;2014年,這一數字下降至22人;而截至2017年7月,這一數字更是進一步減少到了9人。而據資料統計,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共計有近20萬女性被日軍強征被迫成為慰安婦。

《三十二》、《二十二》同時還是兩部影視作品的名字,其中《三十二》是紀錄片,拍攝於2012年,推出於2014年。而《二十二》則是即將全國公映的紀錄片電影,拍攝於2014年,上映時間為2017年8月14日。

本文是重點介紹推薦《三十二》的上篇,而關於明天即將全國公映的《二十二》,將作為下篇推出。

首先,是關於「慰安婦」的定義——

慰安婦,是日本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強征的隨軍性奴隸,中韓歷史學者認為主要是通過誘騙和強迫。大部分慰安婦來自、朝鮮半島、日本本土、日據台灣,也有許多琉球、東南亞、荷蘭等地的女性,其中在日本本土召集的慰安婦又被稱為女子挺身隊。

1996年聯合國曾就日軍慰安婦問題出台報告,將慰安婦制度認定為性奴隸制度。2012年12月6日,歷史學者在舉行的《南京大屠殺全史》出版發布會上提出,應將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強征的、朝鮮等國的「慰安婦」改稱為「性奴隸」。

2015年12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慰安婦問題向韓國道歉。 2016年5月31日,來自、韓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組織再次發起「慰安婦」資料申請「世界記憶名錄」遺產登記。

【創作背景】

2012年6月,導演郭柯偶然在微博里看到了一篇「慰安婦生下一個日本孩子」的故事。郭柯被老人的故事所觸動,於是通過朋友介紹,聯繫到了「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教授。在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郭柯很快找到了住在廣西偏遠農村的韋紹蘭。

破舊的老屋、簡陋的生活、一個直不起腰的老人、一個守著老人的兒子。初次見到老人,郭柯頓時倍感同情。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他三次前往廣西照顧老人生活,陪她吃飯、嘮家常。漸漸的,郭柯發現自己最初對老人懷有的那顆「同情心」卻是一種狹隘的感情。韋紹蘭雖然在戰爭期間受盡了折磨,戰後也無法逃離貧窮與唾棄,九十多歲了還忍著病痛洗衣、種菜、餵雞,但在看似苦海無涯的生活中,她卻能夠笑唱山歌、感恩社會,「只愁命短不愁窮」。

韋紹蘭頑強的生命意志深深的感動了郭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韋紹蘭的故事拍攝下來,將這位老人身上強大的精神力量帶給觀眾,同時也讓這段歷史故事世代保留。

在製片人陳偉雄的全力支持下,2012年12月,影片順利開拍。由於當時全國僅剩32位「慰安婦」倖存者,故將片名取為《三十二》。

【影片評價】

1、郭柯編導的紀錄片《三十二》,用能思考的鏡頭記錄下了廣西山區瑤族大娘韋紹蘭的生活片段。影片透過韋大娘的用餐、行走、山歌等日常生活,展示了一位曾經被強征為日軍性奴隸的偉大母親的博大胸懷。也記錄下了一位不幸來到世上、至今孑然一身的年近70的中日混血兒--羅善學對世界的質問以及對生活的良善。

通過韋紹蘭母子的故事,《三十二》給世界留存了20萬「慰安婦」獨特人生的片段回憶。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勝勝利70周年到來之際,我們更期待郭柯能有新的突破。

——蘇智良(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2、苦難、頑強、生命力

作孽、無恥、罪惡的日本。贖罪,除了贖罪別無選擇。

可是她們依然高昂起塗滿鮮血的頭顱,高傲地,似乎什麼也沒發生……

也謝謝您,讓我能從一個新地視角看這段歷史。

呵呵,大場面、大製作,視覺衝擊或是唯美是現在的影視潮流。平淡中的深刻,確實是浮躁的社會很難去耐心體會的。娛樂致死的時代去品味苦難也是很多人不願意去面對。然而,有價值有意義的創作對歷史、對將來都是不可多得的。因而,作者要耐得住寂寞與部分人的不解。

——趙宗敏(首都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3、作品鏡頭語言沒有刻意誇張傷痛的情緒,而是在富有靈性的畫面中以精緻的構圖、精準的色彩表達、深沉的人文情懷去審視撫慰一段歷史的傷痕,讓影像傳遞出醇厚的溫情。

——2013光影紀年——紀錄片學院獎評語

4、影片與一段沉重的慰安婦歷史有關。難得導演靈悟!片中沒有聲嘶力竭的哭號、沒有悲天憫人的幽怨、沒有犀利尖刻的控訴……一切都在淡淡的抽離中,把92歲的廣西老人韋紹蘭生命的際遇與活著的韌性深深地暈染進一種日常里,讓那不刺眼地生命之光映照了我們每一個觀者……克制、純粹、詩性,讓影像歸於影像自己。

——劉潔(傳媒大學紀錄片教師)

5、影片對主人公的描述遠遠超越普通人對這一群體的想象,影片所蘊含的力量足矣震動國際社會對二戰的反思,但影片沒有停留在同情憐憫,沒有止於對歷史的問責,它對現實的意義超越戰爭的殘酷、歷史的弔詭,在飽受非常苦難與人性摧殘之後,那自立的背影,那一聲「這世界真好」,那在滿面皺紋遮蓋之下綻放的歡笑,如一記又一記重鎚敲打而來,深深觸動,直抵人心,引發每個人對自己現實命運的思考,這是最珍貴的。

——2014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評語

6、英國人眼中的《三十二》

影評者:Jean-Baptiste de vaulx

《三十二》是由郭柯於2012年執導的紀錄片短片,其片名所指的是曾被日軍強征淪為性奴的婦女倖存者,僅剩三十二人。

二戰期間,多個省份均處於日本帝國的統治之下。據估計,曾有大約20萬之多的婦女,在槍口的逼迫下,不幸被虜為日軍慰安營中的慰安婦。 這部電影聚焦於僅剩的三十二位老人中的其中一位。這是一個悲慘甚至難以入耳的故事。但它記錄了一份重要且不可忽略的歷史事件。如今,生活在西南廣西農村的九十多歲高齡的韋紹蘭,仍舊在她的莊稼地里勞碌著。1944年的一天,就 是在這裡,韋紹蘭和她幼小的女兒,一併被日軍俘虜關進慰安營。期間,韋紹蘭被日軍反覆強姦蹂躪。 幾個月以後,韋紹蘭帶著女兒成功的逃離了慰安營。但由於在慰安營里飽受飢餓和虐待,她的女兒不久便夭折了。悲劇也並未從此好轉,因為韋紹蘭懷上了日兵的孩子。從此,她不得不面對周圍的人,甚至包括她的丈夫在內,對她的羞辱與排斥。韋紹蘭生下了這個男孩,取名羅善學。

年近七十的羅善學,也在這部電影中講述了他的人生遭遇。就因背著半個日本人的罪名,他的一生都倍受排擠欺凌。

電影在敘述韋紹蘭和她兒子 的故事之間,適當的注入了農村優美的風光鏡頭。這種輪流交換的展現方式使得影片的節奏得以平衡,給予觀眾足夠的時間深思,讓這些悲催的傳奇故事得以在觀眾的內心沉澱。 韋紹蘭的故事也並非缺乏鼓舞人心的時刻。即便她的內心自然還殘留著傷痛(比方說,每次提到她的施虐者,她都以「鬼子」相稱), 但事實上磨難並未能摧毀她的精神和對生活毫無疑問的積極態度(她打趣的說:「這世界這麼好,現在我都不想死」)。這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種鼓勵,同時也鞭策著我們對現實的反省。

韋紹蘭的遭遇不僅是一個非 同尋常的個別事件,更是20世紀歷史中災難篇里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片尾巧妙的利用從200000迅速遞減到32的視覺效果,來提醒我們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會離最初的真相越來越遠。越來越多、一環又一環的相關事件,都將隨著一個個倖存者的逝世而消失。儘管這些親身走過這段歷史的老人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我們應該珍惜任何能夠了解她們的機會。

《三十二》作為一部名副其實的紀錄片,為我們的後代見證了這些從那不堪回首的年代走過來的人。這部電影不僅值得稱讚,更是一份意義非凡的作品。

(英文原文出自於倫敦影評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