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全國兩會特別報道||為民生計 促農增收 聚焦農業供給側改革 企業有話說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

農業供給側改革到底該怎麼改,怎麼才能真正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這一話題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的關注焦點。不僅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為此專門舉辦提案辦理協商會,不少人大代表和農業及食品生產企業也都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紛紛建言發聲。

全國人大代表 山東銀香偉業集團董事長王銀香:通過「共生」發展 培育農業新動能

作為一個從農村基層走出來的全國人大代表,對於農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王銀香有著切身的體會。王銀香認為,農業的主要矛盾在發生變化,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如何將農業發展迅速轉變到綠色、生態、科技的現代化農業道路上來,是十分緊迫的課題,這不僅僅是發掘農業發展新動能的需求,還決定著農業未來的走向。

關於如何培育農業發展的新動能,王銀香認為主要有三點。一是「生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土地質量的可持續性,是長久發展的基礎。一些新科技、新模式的出現,能夠給農業發展帶來大的提升,但在得到提升的時候,一定要時刻關注最基礎的生態問題、資源問題。王銀香說,作為一個農民,從事農牧業幾十年,始終堅守的一個信條就是「良好的土地是一切幸福健康的基礎」,沒有好土地,就沒有好生活;沒有好的生態,農業發展就是空談。

二是「創新」。要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就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就必須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創新。在保障生態的基礎上,通過科技創新、模式創新和內容創新不斷提升農業的競爭力。模式創新就是在生產和管理方式上進行的變革。比如,種養結合模式,有著生態、循環、高效等多重優勢,根據地區產業狀況和發展特點,又可以有不同的特色和方式,如豬、牛、羊、雞、鴨、鵝等都可以尋求不同的種養循環模式。模式創新往往能夠帶來發展的新思路和新動能,也是目前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方式。內容創新是說農業的發展要增加新的業態,農業不能再孤立前行。要發揮「旅遊+」「生態+」「互聯網+」的作用,通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都市農業、觀光農業等新的形式,不斷豐富農業產業所包含的內容,提升農業的綜合價值。

三是「共生」。沒有優質的產業鏈就不存在產業的發展,就不能創造價值;沒有良好的環保就沒有生態保障,資源就不可持續;沒有先進的科技就沒有進步,失去前進動力;沒有和諧的農村社區就沒有好的產業環境,現代農業就找不到好的產業平台;沒有教育和人才培養,就沒有新型職業農民,就沒有足夠的人力基礎。所以,如果沒有共生關係,就沒有長遠的發展。

通過生態建設,打造可持續的基礎動能;通過不斷創新,培育多元化的新生動能;通過共生髮展,整合各要素的綜合動能。

北京新發地集團董事長張玉璽:打破農產品三個怪圈 農業發展要走規模化之路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規模化,現在需要做的是把小農種植組織起來,建立產銷對接機制,把利益鏈條拉長,做品牌農業,實現利益最大化,讓農民充分享受農業產業化帶來的應得利益。」作為新發地的掌門人,張玉璽對農業的「困局」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總結說,在當前的流通階段,賣比種更重要,沒有種不出來的,只有賣不出去的,豐產不一定豐收,有時還會出現「產量越高,收入越低」的困局。

張玉璽表示,新時代的供給側改革已經從量的飛躍發展到質的飛躍。三農的核心是農民增收,可是農產品有3個怪圈,一是價格不穩定,二是價格遠高於國際市場價,三是農民真的不富裕。要破解怪圈,農業規模化是根本出路。張玉璽說,農業是小生產對大流通,農民搞生產是一窩蜂的狀態,總是盲目跟風種植。例如,今年2月份雲南油麥菜滯銷,上千噸蔬菜爛在地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農民盲目跟從,種植面積大增,導致產量過剩。「越來越多的事實說明一個道理,農產品種植不是越多越好。」農業規模化還可以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農業規模化后,農村合作組織可以根據市場形勢,合理計劃每年的種植面積,形成產銷對接鏈條,慢慢解決滯銷問題。

荷蘭皇家菲仕蘭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楊國超: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 農民 合作社 企業共融共生

如何實現農業的有效供給側改革,荷蘭皇家菲仕蘭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楊國超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農業發展方面,「要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快養殖小區牧場化改造和家庭牧場發展」。

楊國超認為,家庭農場模式也是實現農業供給側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建立家庭牧場不難,但難的是規範化的家庭養殖以及如何將家庭牧場出產的牛奶系統地收集起來走向市場,也就是如何做到上游的品控、運輸、檢測等。

楊國超談到了荷蘭家庭牧場的經驗。他介紹說,荷蘭除了有家庭牧場,更有合作社。合作社模式將農民通過合作社組織聯合起來,組建控股跨國食品公司,成為全產業鏈的主人,分享工業和商業環節的利潤。這一模式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既實現了有產者有恆心,有尊嚴的人生產有保障的食品,又提高了農民建設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全產業鏈食品安全自律體系」,使農民、合作社組織、公司職業經理人在三方博弈中互相制衡。

楊國超認為,科學的奶牛養殖,包括育種、營養及疾病、飼料、牧場管理、產奶以及品質監控、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這不是單單一個家庭牧場能夠解決的,必須有個合作社形式的組織,通過聘請科學專業的人員以及建立各類配套設施才能實現。

河南中鶴現代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侯興福:農業的「病根」是結構 從結構入手實現農產品供需平衡由低向高躍升

全國兩會召開后,會場外的企業家十分關心兩會討論的話題。河南中鶴現代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侯興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食品安全的基礎在農業,當前農業面臨著諸多矛盾和難題,雖然表現各不相同,但「病根」都出在結構方面。侯興福指出,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產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既能解決當前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又有利於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農業方式怎麼轉,種養結構怎麼調,侯興福認為必須優化結構、因地制宜、提升品質、增加效益。企業要積極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探索,只有真正做到糧豆輪作,實現「藏糧於地」,才能真正取得成效。侯興福說,中鶴集團目前有5萬畝耕地種植大豆,搞糧豆輪作后,大豆每畝產量有了較大幅度增長 並且可減少化肥使用,減輕了土壤板結,增加了有機質,土壤營養狀況得以改善,有利於土地的保護,實現「藏糧於地」。

侯興福認為,「糧改飼」發展全株玉米青貯,或者大豆種植,符合國家發展戰略,既能增產又能改土增糧。按目前平均水平測算,「糧改飼」后每畝總收入從800元增至1200—1500元。由於全株青貯玉米收割時省去了脫粒、晾曬等環節,能夠有效緩解收割時農村缺青壯年勞動力的問題。關鍵是「糧改飼」還可以帶動秸稈循環利用和轉化增值,減少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可以說是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效益共贏。本報記者 王薇 周岩

詳見今日食品報第2版

3/13 星期一

草原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監製:劉艷芳 編輯:孟 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