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獨到的舌診經驗

吾師曾昇平教授,早年畢業於第四軍醫大學,繼求學於北京中醫藥大學,擅用溫葯治療多種疑難重病,精於四診,對舌診尤多獨到經驗,現將其經驗介紹如下。

舌色苔色皆有冷暖之分

一般說來,紅、黃為暖色調,灰、白為冷色調,以診病之寒熱。此言其常,但亦有變。

舌色紅而鮮活者乃是真熱。若紅而晦暗不鮮,或紅中見隱隱青光(即青紫之色),此皆寒邪內阻、陽氣怫鬱使然,乃屬真寒假熱,溫之則其舌轉淡,持續用藥,舌轉紅潤者愈。

舌苔黃而鮮明者乃是真熱。若黃而晦暗水滑,或白底罩黃膩之苔,或黃白相間,此皆真寒假熱,溫之則苔轉白膩,持續用藥,苔轉薄白者愈。

若苔黃燥而細,其色鮮明,如細沙貼於舌面,遍及舌邊及舌尖者,即使甚薄,亦屬有熱,蓋舌苔主要由舌面絲狀乳頭角化脫落上皮和滲出的白細胞等共同組成。

舌邊及舌尖部已無絲狀乳頭,加之苔質粒細如沙,與角化脫落上皮及食物殘渣有明顯不同。

故曾師認為此種舌苔主要由舌面滲出的白細胞組成,患者多伴發熱、口渴、咽癢、脈數等症,且由於炎性細胞浸潤,患者常覺口舌不爽,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計數多升高,法當清解。

舌面為陽,舌底為陰

若舌面色絳紅而舌底色淡者,乃屬里寒外熱;若舌面色淡而舌底色絳紅而均勻鮮活者,乃屬里熱外寒。又有舌面膩苔滿布而舌質色不可察者,宜察舌底。

曾治徐某,女,28歲,1999年11月25日就診。因發熱、氣急、便秘在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檢查:白細胞總數19.8×10^9/L。多核細胞82%,淋巴細胞18%;骨髓中粒細胞系佔有核細胞的65%,各階段細胞形態及比值無明顯異常;尿常規示尿蛋白陽性,診斷為「粒細胞增多症」。

患者苔白厚膩,滿布全舌,舌面隱隱有淡紫之感,而舌底紅絳。

曾師據舌斷為寒濕外束,鬱熱內生。由於患者血中粒細胞明顯增多,而舌面血液循環豐富,加之其苔遍及舌邊及舌尖部,法當溫化寒濕,濕除熱退,此亦治濕不遠溫之意,稍用苦寒,乃屬反佐,慎不可見熱投涼。

方用大黃附子湯合達原飲:熟附片15g(先煎半小時),細辛6g,大黃6g(另包後下),草果10g,厚朴10g,檳榔15g,乾薑10g,杏仁10g,桔梗10g,枳實10g,瓜蔞30g,甘草10g,服4劑。

二診苔退,血白細胞總數明顯下降。原方去大黃、乾薑、杏仁、桔梗、枳實,加蒼朮10g、防己10g、陳皮10g、柴胡10g、桂枝10g、茯苓15g、細辛加至10g,服7劑,苔轉薄白,微黃,舌面底均轉紅潤,諸症若失,複查血及骨髓均未見異常。

舌尖舌根宜詳察

若舌尖紅赤潰瘍者,宜詳察舌根。滿舌皆紅者乃是真熱,若舌中舌根色淡或紅而晦暗不鮮,或見青光隱隱,此皆上實下虛之證,或虛陽外越,或氣虛熱中,或二者兼而有之。

膩苔有松密之分

臨床常見苔雖厚膩而納運不減者,蓋舌苔主要由絲狀乳頭脫落上皮形成,而菌狀乳頭散在於絲狀乳頭之間,司味覺,故厚膩之苔,若苔質顆粒鬆散,其間隱隱可見舌質者,多納運不減而膩苔易化,若苔質緻密成長,其間全然不見舌質者多納運不佳。

察濕宜苔質合參

濕在衛氣,苔多厚膩,濕入營血,無苔者多。薛生白《濕熱病篇》第32條曰:「濕熱證,經水適來,壯熱口渴,譫語神昏,胸腹痛,或舌無苔,脈滑數,邪陷營分。」

《溫病條辨》第52條曰:「暴感寒濕成疝,寒熱往來,脈弦反數,舌白滑,或無苔不渴。」

若營氣同病,可見厚膩之苔。當此之時,最宜詳參舌質。

舌胖大,口淡不渴,部分患者可見舌面局部腫脹,甚者舌面腫脹如諸多板塊鑲嵌而成。

部分患者舌質初覺紅潤,但稍一用力伸舌則舌面局部反而淡白無華,乃濕阻氣分。津不上承則可見口渴不思飲,飲亦不多;邪入營分則口反不渴。

心主血屬營,開竅於舌,濕入營血,則舌紫暗如水浸,甚者如混泥漿水樣,舌底靜脈腫脹結節。

其結節多分佈於舌底靜脈及其末梢周圍,初為灰白色水泡樣結節,日久則轉為黃白色粟粒樣結節,曾師認為結節多為血中淋巴細胞滲出增殖形成水泡樣濾泡結構,日久機化則如粟粒狀。

案如劉某某,男,54歲,1998年9月因盜汗發熱,乏力消瘦,在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診斷為「何傑金氏病,結節型」,開腹手術時發現肝脾廣泛浸潤,病灶未能切除。

同月起行化療至1999年3月,CT示病灶略有縮小,患者白細胞下降至2.4×10^9/L,自動出院求治於曾師。

曾師謂患者舌淡,有似陽虛寒凝,但舌腫脹晦暗,如混泥漿,則非獨陽虛,且內生之寒濕深入營血,故夜熱盜汗骨疼,其舌面水滑無苔,不渴,舌底靜脈腫脹曲張結節滿布,可資佐證。法當溫經通脈,散寒除濕。

藥用:熟附片、制南星(上二味先煎1小時,其中,附片量由15g漸增至35g,南星量由15g漸增至60g),桂枝10g,炒白朮(量由15g漸增至150g),黃芪(另包煎,量由15g漸增至500g),法夏10g,茯苓15g,升麻10g,潞党參30g,細辛6g,乾薑20g,大棗50g,當歸10g,甘草10g。

上方服至8月,CT示全身各轉移病灶消失,白細胞升至4.0×10^9/L,去潞党參、細辛、當歸,加白芥子15g、菟絲子15g、補骨脂15g,服至11月諸症消失,複查骨髓無異常發現。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湖南中醫藥導報》 2000年第6卷第5期。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