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藏語譯製片幕後的故事

新華社西寧9月6日電題:藏語譯製片幕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徐文婷

「笑是最難的,開懷大笑、撲哧一笑、頷首微笑都不一樣,有時笑幾遍都不行,就更笑不出來了。」永巴回想起自己為電影《開國大典》進行藏語配音時的情景不禁莞爾,他說,那時候每天早晨都到錄音棚里大喊大叫,激發情緒,以便當天能更快投入角色。

永巴是國家二級譯制導演,擔任青海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譯制科科長。1995年他從青海民族大學藏文文學專業畢業后考入青海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他說自己是「半路出家」,更需要加倍努力。

「上載母帶、翻譯劇本、角色分工、熟悉台詞、配音錄製、後期製作等譯制流程每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永巴說。

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配音演員在錄音棚內為電視劇配音。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成立於1980年,是全國較早的專業譯制少數民族語言影視節目的專門機構。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由於國內目前沒有藏語影視譯制專業院校,譯制演員的成長多靠「老帶新」,永巴說,配音老前輩認真的態度對自己影響很深。

「別看只是譯制影視,也需要豐富的表情和動作配合聲音去演繹。」永巴說,「藏語的書面語和口語差別比較大,僅台詞翻譯這一項就要花大工夫,有時翻譯內容對了,但是句子長度和漢語原版不一樣也不行」。

由於譯制人員少、任務重,許多配音演員在一部劇里往往擔任多個角色的配音。

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技術人員在製作譯制電影。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成立於1980年,是全國較早的專業譯制少數民族語言影視節目的專門機構。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在候演室,任欠措正在和同事觀看電視劇《母子連心》的漢語原版,為對台詞做準備。她在劇中為三個角色配音:孤兒院6歲的孩子、60多歲的老人,還有年輕女孩佳佳,角色年齡跨度很大。

任欠措說:「不管劇裡面的人物是不是藏族,只要銀幕裡面的人物用藏語對話,藏族觀眾就會有一種親切感,更容易看懂影視劇中的情節和內容,能讓家鄉的百姓聽到自己熟悉的語言,這讓我覺得很自豪。」

在青海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就活躍著這樣一支兢兢業業的藏語譯製片製作團隊,他們為藏區群眾源源不斷地送去藏語影視劇節目,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翻譯員在辦公室內翻譯電影台詞。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成立於1980年,是全國較早的專業譯制少數民族語言影視節目的專門機構。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青海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成立於1980年,是全國最早成立的專業譯制少數民族語言影視節目的專門機構之一,主要職能是譯制藏語、土語、蒙古語等民族語的各類影視劇。

就是從那時起,青海草原上有了說著藏文的孫悟空、諸葛亮以及梁山好漢等經典影視劇人物的影像,在高山牧場,越來越多的藏族牧民感受到了電影這個新奇事物給他們業餘生活帶來的驚喜。

「牧區的百姓看到我們就像看到了親人,不管有多冷,只要聽說放映隊來了,就穿著皮襖趕過來,小孩子跟著我們的拖拉機跑十幾里地,放到哪個村就跟到哪個村,一部電影看很多遍。」青海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主任扎西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時的情景說,過去中心一年只能譯制13部左右的電影,如今每年譯制影視劇能力達1300小時,其中數字電影故事片50部,電影紀錄片10部,電視劇、專題片、廣播節目等達1600集。

扎西介紹,過去受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限制,藏區各族群眾,特別是游牧民群眾獲得外界優秀精神文化的渠道和途徑較窄。從上世紀末開始,政府在青海等省藏區實施了廣播電視「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等項目,越來越多的民族語言影視節目傳播到了廣大藏區。

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技術人員在為電影進行混錄。 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成立於1980年,是全國較早的專業譯制少數民族語言影視節目的專門機構。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我們中心每3個月要向省內外30多個安多藏區的市(州)、縣免費提供節目。」扎西說,譯制中心的片子源源不斷地送往所需地區,有效緩解了市(州)、縣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和轉播機構節目片源不足、來源不正等突出問題。

安多藏區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範圍主要包括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及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地區。

「我們新成立了編創部,今後將陸續推出自製藏語微電影、廣播劇、小說演播等貼近牧區生活的作品。」永巴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