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倖存者比我們想象的多得多|關於未成年人性侵犯的一些事實和態度

倖存者多是一件好事嗎?

某種程度上,它意味著受過傷害的人更多。

這世上有很多帶著傷痛前行的人們,

他們的勇敢遠超我們想象,

但不要讓他們只在出現新聞熱點的時候才被大家關注到。

前一段時間,微博上流傳的「式父親」的圖火了起來,有的熱門評論說「噁心」、「禽獸不如」。

但評論中也很好地展示了白蓮花這個物種過剩的現狀,相當多的人在洗地:「摔倒了,父親揉揉是為了安慰」、「太斷章取義了吧,國外就沒有嗎」。

雖然文化差異使得各國在一些社會議題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任何一種文化下,與未成年人發生性關係或邊緣性關係都是犯罪行為,是永遠不能被社會認同的兒童性侵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一條紅線,沒有例外,沒有借口

一些事實

兒童性侵犯/性虐待(child sexual abuse,CSA)是指某些成人或者年紀較長的青少年對兒童實施的性刺激的行為,無論是經過對方同意還是強行要求

其形式包括但不限於:

  • 直接性交

  • 邊緣性行為惡意觸摸兒童隱私部位)

  • 猥褻(將性器官暴露於兒童面前、面對兒童手淫)

  • 強迫兒童觀看色情場面

  • 利用兒童製造色情影片

    ……

總而言之,所有將未成年人捲入性接觸(包括直接身體接觸,和間接接觸性行為)以達到侵犯者性滿足的行為都屬於性侵犯

像文章開頭的那位父親對女兒的動作,非說性侵犯有點上綱上線,但怎麼也不能算沒有性意味吧。但是有些人把自己的嚴謹都用在了未成年人性侵這件事上,除非強姦發生,否則他們是不會輕易判定為性侵的。

對未成年人的性侵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在美國,25%的女孩和17%的男孩在18歲以前曾遭受過至少一次性侵犯。

關於兒童性侵狀況,不同的研究顯示出不同的數據。但平均情況是:16歲以下兒童,每5個女孩中,就有1個曾遭到過至少一種形式的性侵犯,男孩遭受性侵犯的比例要稍低於女孩,但10.5%這個數字仍然是觸目驚心的。14%的兒童表示遭到過嚴重的身體侵害。

最「安全」的人,可能是最危險的人

90%以上的兒童性侵者都是家人或熟人,且幾乎都是男性。

30%是孩子的親戚:他們可能是家庭中的男性長輩、或年長的表兄弟;60%是孩子熟悉的人:學校或幼稚園的老師、課外班老師、教練、保姆、其他孩子的家長等等;只有10%是陌生人。

「熟人性侵」這一點,已經越來越多地被大眾所了解。但是,另一個事實還未廣泛被意識到:對兒童進行性侵的也不一定是成人,可能是某個稍年長的堂兄弟姐妹或者玩伴、高年級的同學等等。

為何兒童性侵一直在發生?

數據告訴我們,性侵犯、性誘拐、性騷擾是如此的頻發,很多時候我們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是因為它會被掩蓋、被阻礙,它在黑暗中發生。但為何這樣的惡性事件能夠持續地存在著?以下三點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侵犯的發生。

1. 受害者被威脅

小孩子本身就是弱勢群體,遭到性侵后,Ta所處於的地位就變得更加劣勢。因為年齡小、沒有地位,而相對地,加害者往往是年長的、地位較高、強勢的人,他們一般會對孩子進行威脅:「你要是敢告訴爸媽,他們就不要你了」、「你要是告訴其他老師或者同學,下次就會更慘」。兒童往往對威脅深信不疑,他們相信自己逃脫不了侵害者,所以不敢發聲

2. 來自受害者和周圍人的否認

由於很多兒童遭受性侵案件中,侵犯者都是熟人甚至是親人,多為男性長輩,例如父親、叔叔、舅舅、或祖父輩。因此侵害者的另一面可能是慈眉善目的良好形象,加上「童言無忌」,更沒人會信一個小孩子說的話。親人們也會拋來對受害兒童的懷疑「一定是你記錯了,他可是你爸啊」

而另一方面,是當侵害者是自己的父親時,孩子會本能地美化家長的形象。如此,兒童面對無法反抗的侵犯,只能改變自己的認知,「他只是跟我做遊戲」,甚至去認同侵犯者

3. 責難受害者

的羞恥文化讓人們太容易責怪受害者。當本該給予關懷和支持的家人、老師同學們、社會大眾說出:「你怎麼不喊救命」、「你怎麼不逃走」,甚至去侮辱受害者時,難道期望受害的兒童給予這樣荒唐的回應嗎:

「對不起,我沒能避免自己遭到強姦,以至於讓別人犯罪被判刑了,給社會添亂了,給家裡抹黑了,我對不起所有人。」

研究者發現,指責所帶來的二次傷害,對於受害者的影響要超過被侵犯本身所帶來的傷害。所以,停止再責怪吧,這個世界對於女性和小孩已經足夠苛刻了。

曾遭到性侵,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1. 厭惡身體接觸

相當於迴避刺激,屬於創傷后應激障礙中的一種癥狀。對於創傷程度較輕的性侵犯,兒童可能不會發展出明顯的PTSD,但因為察覺到潛在危險,仍會選擇迴避。

2. 親密恐懼

伴隨厭惡身體接觸而來的,就是心理層面的親密恐懼。CSA的倖存者們大多缺乏安全感,難以和他人建立穩定持久的親密關係。

3. 抑鬱、焦慮

兒童性侵可以預測青少年以及成年之後的抑鬱和焦慮傾向。

4. 創傷后應激障礙 PTSD

兒童性侵是嚴重的負性應激事件,也是造成創傷后應激障礙的首要因素。PTSD患者大部分都曾有過被性侵的經歷。

5. 自殺

文章開頭所說,約有20%的女孩曾遭到過至少一次的性侵犯,這個數據較真實情況一定是偏低的。因為倖存者才有可能提供數據,還有一部分受害者,因承受不住一次或二次的傷害,選擇了自殺

小時候留下的傷痕,長大后就能癒合嗎?

那些在兒時受過性侵害的倖存者們,他們有的人現在可能過著正常美好的生活,但這風平浪靜的下面,卻隱藏著無法言說的痛苦。它變成了一個不堪的秘密,要一直忍著,一句話都不能說

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有心理問題無所謂,不耽誤干正事就行了。

社會功能良好,並不代表心理問題不存在

你以為你已經好了,但可能只是沒有遇到讓你崩潰的事情。當應激事件來臨時,一切舊傷疤都會再次撕裂開

目前我們社會氛圍從對受害者的禁言的極端,轉到了另一個逼迫受害者傾訴的極端。「大膽說出來吧,說出來就好了!」完全是不知輕重的起鬨。冒然向他人進行自我暴露,反而會加重創傷。

性侵屬於重大的心理傷害,而嚴重的創傷需要專業的人士來處理,並不是幾碗雞湯能夠療愈的,甚至不是單純的社會支持能夠解決的。

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作用就是幫助人們重建安全感。一份長期穩定的、無批判性的、溫暖的諮詢關係可以為個體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

我們想對那些曾不幸遭受過任何形式性侵的人說: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

也許以前你身處的世界險惡,但在諮詢關係中,你是安全的。

我們做這樣一篇文章的目的是讓人們在沒有頭條熱點的時候也能關注到一直發生著的社會事件。新聞的熱度可能只持續一周,但對未成年人、對成年人的性騷擾、性侵犯、性暴力事件卻每時每刻發生。

但你想,當初孔侑這些電影人執意翻拍《熔爐》時,能想到他們在電影上映當天就在網路上掀起百萬人簽名要求重啟當年光州性侵事件調查嗎?

能想到在上映第37天就促使韓國國會以207票通過,1票棄權壓倒性通過「性侵害防止修正案」,也就是《熔爐法》嗎?

他們當時也不知道,但他們還是做了,用電影人的身份站了出來。

一如我們,用新媒體人的身份做了這篇文章。

一如每一個看到身邊發生類似事件時,不選擇沉默,能夠勇敢站出來的普通人。你們都是英雄。

因為:

參考文獻

Barth, J., Bermetz, L., Heim, E., Trelle, S., & Tonia, T. (2013). The current prevalence of child sexual abuse worldwid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58(3), 469-483.

Chen, J., Dunne, M. P., & Han, P. (2006). Child sexual abuse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associations with sadness, suicidality, and risk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 girl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38(5), 544-549.

Lin, D., Li, X., Fan, X., & Fang, X. (2011). Child sexual ab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ealth risk behaviors among rura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Hunan, China. Child abuse & neglect, 35(9), 680-687.

Wu Nan, (2013), Sexually abused children suffer in silence, as China looks to launch awareness drive.

文章內容來源於簡單心理。

中祺心理·父母幫社群推動者

父母幫,家庭成長專業力量支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