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最後一位「兩彈一星」元勛任新民院士走了

原標題:最後一位「兩彈一星」元勛任新民院士走了

2017年2月12日15時,著名導彈和火箭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任新民因病逝世,享年102歲。他是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領導和參與了最早的液體導彈的研製工作,並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此後,他先後擔任首顆試驗衛星通信、首顆實用衛星通信、首顆氣象衛星等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主持研製和發射工作。任新民與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並稱「航天四老」。

任新民(網路圖)

有人說,任新民的一生波瀾壯闊,因為參與了眾多航天工程的論證和實施。他自己卻謙虛地表示:「一輩子就干一件事,研製了幾枚火箭,放了幾顆衛星而已。」

因一封電報與航天結緣

1948年9月,美國布法羅大學第一次聘任了一個年輕的人為講師,他就是任新民。執教還不到一年,新即將成立的消息傳到大洋彼岸,任新民毅然辭去美國的大學教職,輾轉回到了祖國。

回國后不久,任新民就成為當時陳賡領導的南京軍區科學研究室的研究員。1952年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封電報,要他趕去北京。原來,新第一個軍事學院——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即將成立,急需一批專家。陳賡接見了他,希望他能夠參與學院的成立工作。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校老照片(網路圖)

「我在美國學的是機械工程,並非導彈、火箭。」儘管任新民頗感意外,但他還是決定服從上級的安排,「就這樣,一封電報讓我和航天結緣。」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成立后,任新民被任命為炮兵工程系教育副主任兼火箭教研室主任,主要講授固體火箭課程。

1956年,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提出發展火箭、原子彈等新興技術,並於當年10月成立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作為該機構的組建負責人,錢學森將任新民納入麾下,擔任總體研究室主任、設計部主任等職。

從此,任新民的一生便與航天事業的發展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從零做起研製導彈

任新民到任后的第一個任務,是去接收從蘇聯引進的P-1導彈模型,並以此為基礎測繪仿製。

誰知在導彈研製的衝刺階段,因中蘇關係緊張,蘇聯專家全部撤走。「的導彈是被逼出來的。」任新民清楚地記得,1960年11月5日,就在蘇聯專家撤走後的第83天,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彈「東風一號」發射成功。

東風一號點火發射(網路圖)

液體火箭發動機被稱為導彈的「心臟」,是導彈關鍵技術之一。當時擔任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部主任的任新民和同事們先後克服了材料、工藝、設備及推進劑等方面的重重困難,最終掌握了P-2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關鍵技術。

然而,向尖端技術進軍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1962年3月21日,第一枚中近程彈道導彈「東風二號」的試飛遭遇失敗。作為總設計師,任新民在當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與同事們迅速展開了緊張的故障分析。1964年6月29日,經過改進的中近程導彈再次進行試飛並取得圓滿成功,成為開始獨立研製導彈的標誌。

此後,任新民又馬不停蹄地轉入「東風三號」「東風四號」等全新型號的研製、實施工作之中。

把「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

1957年10月4日,蘇聯宣布成功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標誌著人類進入了太空探索的新紀元。

在次年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表示,我們也要搞人造地球衛星。該衛星最後被定名為「東方紅一號」,運載它的火箭為「長征一號」,任新民擔任該型號的負責人。

1970年4月初,任新民與錢學森乘專機從發射場飛抵北京,向周恩來作發射前的最後彙報。根據「盡量把工作做細、做好」的指示,他們滿懷信心,一絲不苟地完成了一切準備工作。4月24日,「長征一號」從酒泉發射場騰空而起,把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蒼穹,一時舉國歡騰,世界矚目。這表明掌握了研製多級運載火箭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技術,航天活動的序幕由此揭開。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航天報)

當年「五一」,任新民與錢學森等研製功臣在天安門城樓上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並被稱讚為「了不起的放衛星人」。

做航天「助推器」

時間推進到1975年。這一年,60歲的任新民被任命為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專門負責運載火箭和衛星的研製、發射工作。

20世紀70年代,國家制定了當時航天事業發展的三項重點任務(「三抓」),即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液體彈道導彈、從水下發射固體戰略導彈、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試驗通信衛星。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成功將「東方紅二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意味著「三抓」任務順利完成,成為衛星通信工程事業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下一步打算幹什麼?」有媒體記者這樣問道。顯然,當時的航天人面臨著航天事業何去何從的問題。

「從那以後,我開始考慮一些戰略問題。」任新民深知,如果沒有大工程帶動,航天事業的下一步很難發展,人才培養也會面臨問題——而從世界潮流來看,發展載人航天是大勢所趨。

1992年9月21日,《關於開展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的請示》得到中央批准。至此,載人飛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項,並於當年開始實施。任新民參加了載人飛船的全部立項論證工作,並擔任方案評審組組長。

1999年11月20日,任新民趕赴酒泉,為第一艘神舟號試驗飛船出航送行……2003年10月15日,88歲高齡的他再赴酒泉,目送「神舟五號」飛船將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他像與自己相伴了大半生的火箭助推器一樣,將航天事業推向一個又一個制高點。

在國慶50周年前夕舉行的「兩彈一星」元勛頒獎大會上,任新民獲得了功勛獎章。

「我幾乎是看著航天事業成長起來的,對它有非常深的感情,想要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任新民用自己傳奇的一生,生動地踐行著這樣的承諾。

據悉,任新民的送別儀式將於2月16日上午10時整在北京八寶山東禮堂告別室舉行。

任新民逝世。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