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氣象與類風濕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關節滑膜炎病變為主要特徵。其發病機理較複雜,誘發因素也很多,目前多認為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據統計約90%的RA患者對氣候變化敏感,有報道在氣候濕度變化大的地區,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病率高;一些風濕患者就診時常主訴天氣變化前鋒(鋒即冷氣團和暖氣團的交界面)經過時癥狀加重,尤其是雨前疼痛加重,雨後疼痛減輕。

研究表明氣象因素的變化與RA有著密切的聯繫。

1.中醫學中的 「天人相應」理論。

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人體必須順應自然界的各種變化產生相應的生理變化,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

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就有關於人和自然界關係的論述,如《靈樞·邪客》云:「人與天地相應者也」;《靈樞·歲露》云:「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中醫學以四季六氣為中心,把氣候及天氣變化對於人類生命活動的影響充分體現在其生理病理、診斷與治療、養生康復等各個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對獨立且又完整的氣象醫學理論。

中醫學「天人相應」理論讓人們進一步認識到環境——人群——健康的關係,用整體的、動態的、辨證的觀點去把握健康與疾病,更符合人體的運動變化規律,這也正是中醫學的優勢所在。

2、與氣候條件相關的痹症模型。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學「痹證」範疇,其病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正氣不足;二是風、寒、濕等邪外襲。如《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素問·評熱病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可見人們很早就認識到內外合邪在痹證發病中的重要地位。

3、氣象因素對RA的影響。

氣象因素通過皮膚、呼吸、感覺系統等影響人體。

外界環境中的溫度、濕度等變化及污染產生的有毒生物因子,可破壞人體內微生態平衡,導致邪正相爭而發病,現代亦證實了關節痛的發作與氣溫、濕度、氣壓的變化,在統計學上存在顯著關係。

氣溫:人體感覺最舒適的環境溫度為20℃~30℃[12],高溫可使人體免疫功能減退,免疫細胞在40℃時即可受到抑制,43℃時則可發生不可逆性損傷。

濕度:人體對氣溫的感覺與濕度關係很大,機體最適宜濕度為:氣溫15℃~20℃時,相對濕度45%~55%;氣溫25℃時,相對濕度20%。

在高濕度時,環境溫度達30℃即可使安靜狀態下的人體體溫升高、脈搏加快、汗蒸發率下降,35℃時這種影響更為顯著,如果濕度高達80%~100%,這時無論氣溫條件如何,潮濕的空氣都會對人體產生不利的影響。

氣壓:高氣壓天氣使人感到舒適,而低氣壓天氣則容易誘發各種疾病。人體對氣壓的變化,一般都能很好的適應,但如果在短時間內氣壓急劇變化,人體便可能不適應。氣壓突變可能影響局部細胞內外體液與電解質的平衡,而關節炎患者病變組織不能及時隨天氣變化排出細胞中的液體,致使病變部位的細胞壓力比周圍的正常組織高,從而引起病變部位的壓脹和酸痛感。

另外,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還與季節有關,多半在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前後發病或加重,而夏季和冬季的急性和隱伏發病數基本相同。

中醫學對環境與健康和疾病的關係認識較早,近年來,不少學者就氣象因素對類風濕的影響做了很多相關研究,而氣象因素對RA的影響是非常複雜的,是多種因素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綜合作用的結果。

氣象因素的變化通過何種途徑改變人體的生理、病理、內分泌、免疫系統等,尚需進一步的研究。

在以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應注重臨床與實驗研究相結合,不斷探索符合中醫病證結合的類風濕模型,從反映疾病變化的一些客觀指標如炎症指標(CRP、ESR)、細胞因子、免疫調節等方面的變化來探討氣象因素對類風濕的影響;加強多學科合作,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引進不同數理統計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模糊數學法、滯后交叉相關和方差譜分析方法等來對各種氣象要素與類風濕的發病做一些相關性研究。

總之,深入研究氣象要素與類風濕的影響,可能對合理利用氣象條件,創造適宜的「人工小氣候環境」來治療疾病提供有益的幫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