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專訪雲跡科技CEO支濤: 服務機器人既是「移動無人商店」, 也是一種「共享經濟」

讓機器人去做引路真的是一個很「痛」的痛點嗎?

這個問題讓我們想起拍自2017年CES(拉斯維加斯電子消費展)上的一段非常火的視頻:在一個大型停車場,由創業公司Segway Robotics研發的Loomo機器人在前面「指路」,後面的寶馬無人駕駛汽車在後面「亦步亦趨」地跟著往前走。

這個應用場景很明顯是停車場,而視頻的亮點也在於兩位「主角」都是非人力操控——一個是可以進行圖像及語音識別,並自主導航的機器人,而另一個則是可以自行泊車入位的無人駕駛汽車。

但是,刨除對這些「潮科技」的新奇感,想象一下它真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里,譬如北京某大型購物中心的停車場,按照這個行駛速度以及機器人的反應速度,估計你排隊可以排到五環外。

另外,這個測試地點是開闊的室外大型停車場,而對於那些地下多達三四層的停車場來說,在隨時都有汽車進進出出,信號也不是絕佳的場景下,機器人的指引難度與無人車的泊車難度絕對難以想象。

因此,至少是現在,寶馬與英特爾也承認,由於受場景及技術所限,這套裝置並不能被大面積使用。

同理,那些放在酒店或賓館大堂的引路機器人,對這些場景中的消費者來說真的很必要嗎?

並不。

無論是速度,還是對大部分酒店布局的掌控能力,成人其實是輕駕就熟的。可以說,在現階段,引路機器人有時候在這些場景中扮演的角色,不可能「純粹」。

而這個觀點也被雲跡科技的創始人兼CEO支濤佐證:

我們一直在思考,只讓機器人帶路這一件事情,是不是一個具體場景中必須的服務。當然,如果場館像CES的展覽那麼龐大,或者是像拉斯維加斯的賭場,標識牌非常不清楚(他們希望你留在賭場),我想讓機器人引路是十分必要的。

再譬如昆明有一家像迷宮一樣的酒店,客人需要繞很多彎路才能找到房間,他們就用了我們的8台機器人。

但是,在很多普通的酒店或餐館,可能引路就不是那麼必要,這肯定不是剛需。那麼為了讓機器人被需要,它就必須去兼做一些事情。

機器人能做的事情越多,它本身的價值就越大,這就像人一樣,會的技能越多,你的個人價值就會更高。

服務機器人的商業化本質——儘可能地被用起來

做了工業機器人十幾年的「理工女」支濤是一位連續創業者。雖然從工業領域轉戰服務行業,但對她來說,無論有怎樣的垂直場景,機器人創業公司都一定會遇到同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商業化。

在這一點上,支濤的直言不諱體現了一位「理工女」對如何突破瓶頸的深刻思考:

「很難,我們一直在尋找怎樣讓機器人變現的途徑,也就是商業模式的探索。只做「引路」肯定不夠,雲跡就開始讓機器人在酒店送貨。後來,我們覺得送貨也不夠,就開始與酒店賓館合作,在某一處設立貨櫃,通過機器人售賣產品,以及在它上面做廣告。」

很明顯,用機器人售賣及運送商品,替代的是酒店服務人員的工作。其工作流程與後者並沒有很大差別:

如果你要買一個充電插頭, 直接掃放在房間的二維碼,通過手機挑選完商品並支付后,機器人通過雲端接到通知,就會走完「取貨-運送-敲門送貨」這個步驟。

「機器人怎樣取貨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當一件商品被選中時,貨櫃與機器人會有連通機關,商品會從貨櫃直接『滑』進機器人的肚子里,這是一氣呵成的。」

實際上,雲跡這種在酒店部署商品貨櫃並與酒店進行分成的機器人商用模式,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通過收集酒店用戶的部分可用數據(譬如購買偏好、購買行為在哪個時間段更為密集等等)為酒店提供後續服務,這就是我們平常聽到很多的「大數據分析服務」。

支濤認為,這類服務會讓機器人的粘度變得更強,更具有長期應用價值:

「酒店以及購物中心等商用場所是我們的核心客戶,我們必須要讓機器人儘可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用處。除了為他們節省勞動力,這是肉眼可見的,我們需要讓他們的生意更紅火。那怎樣才能讓酒店更受歡迎?那就是讓他們的消費者滿意。他們一直很關心這方面的數據。

舉個例子,我們發現在我們的網上商城裡,椰漿等飲料以及小零食的購買次數是最多的,而且時間集中在晚上某一個點,此外還有用戶會給我們很多的評價。我相信這些數據都會給酒店的管理者及營銷人員帶來一定的啟發。」

機器人本來就是一種「無人商店」,也可以被「共享」

這樣來看,目前在機器人身上投放廣告,售賣貨物是雲跡機器人最主要的商用模式,從某種程度上,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它看做是一個「移動的無人商店」,再或者是一種別樣的「共享經濟」模式?

對於這兩個比喻,支濤完全贊同,而她也透露,雲跡的機器人也的確在與「無人商店」這個概念做一些結合。只不過無人商店是固定的、室內的,而機器人則是一個移動版的「賣報小童」,可以在室內室外等多種場景中向消費者兜售商品:

「你應該看到我們機器人體積並不小,它的身上就可以裝很多貨。舉個最現實的例子,以後你在機場候機,會看到附近有不停移動的機器人在賣東西。你怎麼知道它賣什麼?它會用語音提示你,譬如它會說『我可以賣可樂哦』。

還有我們正在合作的幾家具有品牌影響力的國際醫院,他們也租了我們的很多機器人,主要就是用來送貨,病人或者看護根本不用下樓去買東西,機器人就直接給他們送上來了。

對於機器人來說,每一個建築物,都可以成為一個購物中心,因此它可以發揮作用的空間真的很大,為各種各樣的消費者節省走路、排隊和支付的時間。從這一點來看,除了更好的體驗感,我認為這個對消費者來說就是剛需。」

與此同時,支濤也把服務機器人看作是一種「共享經濟」形式。證據就在於,放置在酒店的機器人並不一定非要僅供酒店範圍內的用戶使用,美團、餓了么的外賣小哥以及各種快遞的送貨人員都可以分享服務機器人在「最後1公里」問題上提供的解決方案。

「你點了外賣,小哥不用上樓,酒店不用阻攔,你也不用下樓,機器人直接給你送上去。

我們在合作酒店實驗過了,也正在談這個事情——外賣小哥直接把外賣放在機器人的肚子里就行了,使用效果非常不錯。『共享』的好處本身就是節省成本、提高效率,而服務機器人的本質就在於儘可能地讓自己被需要起來,因此它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共享的東西而存在。」(以下為視頻)

從訂單量來看,目前雲跡取得的成績似乎沒有辜負支濤與她的團隊對尋找商業化道路各種絞盡腦汁的探索。

根據公司的公開信息,北京與上海若干家知名酒店及購物中心的租賃合同,以及醫院等特殊封閉場所的合作協議,或許是讓支濤看到服務機器人商用效果的最好依據:

「所有對服務機器人的作用以及其龐大市場的溢美之詞都不必多說,我們只需要強調一句話——做服務機器人,你必須要讓你的產品在最大程度上被利用起來,才會讓用戶看到你的價值。」

技術才是能夠長久活下來的依靠

商業模式是一件很容易被複制的東西。這就像一輛共享腳踏車最後衍變為一場腳踏車革命一樣,你的機器人可以做到的東西,其他若干機器人廠商也能想到,或者立即進行複製。

因此,說到競爭優勢,支濤只提到了兩個字——技術。只有在技術上設立了門檻,你才有被選擇的餘地,才會有比其他機器人更好的用戶體驗,進而才會有自己的品牌效應。

雲跡的成名似乎是在2015年,當時旗下的機器人Peter在中關村與總理的「偶遇」曾讓這家創業公司一度成為圈內的熱門話題。但「名氣」並不等於市場認可力。如果想讓泡沫變成水,支濤認為或許一句「雲跡內置了科大訊飛的自然語言交互系統」對客戶會更有說服力。

「大家都知道科大訊飛是我們的天使投資方之一,所以在機器人的語言交互能力方面,我們似乎顯得近水樓台先得月。有時候一提科大訊飛,客戶可能就會有所反應。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優勢,我們的機器人早就可以實現自然語言交互。」

但是,對於這種重視「行走能力」大於「語言能力」的售貨機器人來說,「底盤穩」「定位準」「反應快」似乎更加決定一個商用服務機器人品牌的命運。

這就像支濤所強調的,做機器人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自己的演算法模型。控制決策模塊、自動避障模塊,這些都必須要自己做:

「我是學工業自動化出身的,我知道機器人在運動場景中會出現不少麻煩。因此,雖然我們也用了一些開源框架,但是碰到各種問題的時候,就是考驗你自己訓練的演算法模型的時候了。

譬如,你如何讓機器人進電梯,以及是否在這個時間點應該進電梯。假如這個時候電梯里已經有6個人了,基本沒有空間了,機器人上還是不上?

因此,這個時候就要調深度視覺,這個演算法其實也是一種定位導航,它要看清楚你上還是不上。經過識別及分析,機器人發現這個電梯已經滿了,它在看清之後,就會馬上做路徑規劃:『這個電梯我上不去了,我要讓開電梯口,告訴別人我已經走了』。此後它再跑一小圈兒,然後重新來等電梯。」

除了定位導航、自主決策等相關的演算法模型,由於酒店是一個擁有複雜場景的封閉空間,機器人還需要具備靈活的「見機行事」能力。

也就是說,機器人自身的硬體與軟體的功能切換與配合需要更加迅速和靈活,譬如遇到大堂的鏡面機器人需要做什麼處理,從大理石地面再進入地毯區又需要它有什麼應對方式:

「你想一下,如果碰到鏡面,激光的功能可能也就無效了,那這個時候就要用『超聲』立即補上。

因此在某一個路段里,某一個感測器會發揮主要作用,所以我們沒有一套固定的演算法,而是要用機動靈活的控制決策系統來切換。

再舉個例子,像為了提升它的避障功能,我們用了很多感測器在保它。在每一個場景下的哪個感測器的權重最大,我們要去看,因為在強光線下,它就完全看不到了,這個時候你可能要用超聲。

此外,如果這條路段機器人走的時候總是失敗,發現地面有問題,然後通過數據積累和自動學習,它會去繞另一條道路,雖然那條路可能遠一點。」

實際上,你完全可以把支濤的這番描述看作是一輛無人駕駛汽車的技術操作流程,它基本具備了在封閉路段的預設軌道駕駛能力,就如同當下的無人駕駛巴士一樣。它既需要應對不同的路況,又需要通過持續的路測及「咀嚼數據」來提高自駕能力:

「在出廠前,我們一方面要對機器人進行測試,一方面肯定會進入這個場景后,有一套體制讓它去進行全方位訓練,去收集數據,它才能掌握這個環境。

就像人類里的新員工一樣,第一次你要帶它去參觀這個公司的每一個辦公地點,向它介紹這是廚房,這是大堂,電梯在哪兒,怎麼呼叫電梯,然後它才會自動掃一張地圖,並隨著訓練的增多在上面標註出很多東西。

但這個過程不是無監督學習,機器學習會更多一些。」

不過有趣的是,支濤認為酒店裡的服務機器人比無人巴士遇到的場景及問題還要複雜:

「在酒店裡面,一層大堂其實沒有一條很明確的道路,而機器人它也沒有車道線可看,需要迅速找出一條可通過的道路。好在其速度會低,因此在安全方面肯定不用擔心。」

因此,要讓機器人做到在酒店遊刃有餘地穿行,同時又不會碰觸到行人甚至是那些上前來故意阻擋它的孩子,其數據的收集能力與演算法訓練能力與強度就必須要達到一定的高度:

「我們必須在測試階段給產品施加很多壓力,譬如人為用手讓它在原地轉上幾十上白圈,看它會不會懵;讓人去攔它,甚至把它抱到自己的房間里,就是不讓它出門。

最後實際測試結果很不錯,譬如它出了用戶的房門,依舊可以沿原路返回;它可以對高達60層的建築物進行切層識別與分析,生成每個層面的獨立地圖。」

我敢說,目前市面上能應付各種場景的機器人其實不多,而我相信沒有哪家的機器人定位導航技術能比雲跡做的好,這是我們獨立研發的成果。」

有野心的技術公司都會定標準,建生態

有一點我們肯定清楚,很多對某個市場極為有野心的技術巨頭及創業公司,不僅會獨立開發核心技術,也會有著制定行業標準,形成生態系統的念頭。

換句話說,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不僅要提升技術的深度,還要增加技術應用的廣度。

作為市面上若干家服務機器人創業公司的一員,支濤很顯然有這樣的想法,其目前出售的第三個機器人產品——一個叫「水滴的」底盤,就「暴露」了他們的想法。就像開頭我們提到的機器人創業公司Segway Robotics一樣,雲跡會基於自己的底盤產品開放軟體及硬體平台:

底盤肯定是提供給其他機器人廠商的,他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載入出各種形狀的機器人產品,而我們的關鍵技術,譬如導航定位以及深度學習系統、監控系統都內置在底盤中,我們也會把雲端開放給他們,雲端也部署了很多系統,都可以開放給他們。

換句話說,開發者能夠使用到雲跡的視覺、導航定位、語音、連接、交互和硬體擴展的 6 大能力。而這麼做的原因我們都明白:

更多的數據,更大的市場佔有率以及更多的客戶群體。

從始至終,支濤對自己機器人事業的規劃、成績與挑戰都是直言不諱的,譬如怎樣塑造商用機器人的「剛需之路」,再譬如如何靠機器人賺錢的問題。

截止目前,雲跡僅底盤的銷售額就超過了1000萬人民幣,但支濤仍然坦白公司並沒有實現盈利,畢竟硬體與研發一直有著龐大的開銷:

「成本基本就在這兩方面,我們都知道感測器很貴,而我們的研發投入也很大,我們不僅有前微軟研究院的頂級工程師,還有國內頂級大數據公司秒針的很多精英也到我們這裡來了,大家一起為雲跡的機器人做大腦和心臟。

我們都清楚研發是一項很耗費人力及心力的活計,就像我們一開始提到的『取貨』這項操作,聽起來非常簡單,但是貨櫃與機器人之間的連通,機器人如何精準得不靠人力拿到商品,都是需要研發團隊長時間的探索。

我們願意等,一邊搞研發,一邊找商業化路徑,這不衝突,而且會讓我們更具備優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