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自媒體被起訴密集成風,企業要如何應對新媒體輿情?

近日微博用戶「建華Wei業」透露其與小米訴訟案二審即將開庭,「建華Wei業」與小米的糾紛在去年8月爆發,小米起訴其侵犯名譽權並索要200萬賠償,因為索賠金額較大再加上小米本身的極高關注度,這個訴訟曾轟動手機科技圈今年6月一審判決下達:「建華Wei業」敗訴,除了停止侵權發表道歉外還要賠償小米公司二十四萬元損失費。「建華Wei業」表示不服、隨即上訴。

為什麼企業起訴自媒體成了一種風氣?

小米起訴「建華Wei業」在2016年還屬於新鮮事。2016年之前,類似的案例不多,我印象中有阿里巴巴自起訴葛甲/《IT時代周刊》、途牛起訴「互聯網分析師于斌」。今年,企業起訴自媒體或者新媒體,則見怪不怪了。3月,「互聯網分析師于斌」再次被美團點評起訴;7月以來更是密集上演:百度起訴「GQ Daily」、滴滴起訴「眾程」、瓜子二手車起訴「互聯網一些事」、摩拜腳踏車起訴「磐石之心」。8月,阿里巴巴公關宣布起訴自媒體「野馬財經」。

為什麼會出現企業密集起訴自媒體的情況?在我看來還是大環境使然。自媒體之所以是自媒體,就是每個人都可以發聲,這也是微信公眾賬號的初心:「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與微博讓每個人都能碎碎念不同,自媒體平台讓個體專心創作。自媒體成了一個副業、職業乃至事業。然而正是因為門檻低又有利可圖,所以玩家越來越多,魚龍混雜,水平參差不齊,這導致兩個後果:

一是部分自媒體或者新媒體沒底線,造謠傳謠、低俗色情或者嘩眾取寵,有的刻意傳播非主流價值觀,有的胡亂解讀新政策,有的惡意中傷企業。對於後者,企業拿起法律武器捍衛權利無可厚非。有人對此不認同,說企業起訴自媒體是在破壞言論自由,對此我不以為然,言論自由不是無限責任的,商業社會的秩序不可或缺,你可以說企業不近人情,但在商言商,企業就是冰冷的機器。

還有一個後果是企業要面對的(自、新)媒體呈現出指數級增長。曾經,企業只需要與幾十家頂多幾百家媒體溝通,今天企業面對多少自媒體呢?今日頭條和百家號的作者數量各自都超過了50萬,微博、微信更多。理論上來說,任何企業都無法跟每一個「自媒體」進行點對點溝通——即便是阿里巴巴這等規模的企業。企業不可能對每個自媒體的採訪請求有求必應、不可能一個發布會邀請到所有自媒體參加、也很難將新聞通稿發布給每個自媒體。

23年前出版的《失控》一書就已經預測到社會化媒體的強大功能,正如其名,自媒體時代企業所面臨的媒體環境早已失控。面對這麼多自媒體以及潛在的任何威脅,企業選擇訴訟(而不是像傳統媒體時代更可能選擇的充分溝通)這個看上去很極端的手段,只是一種條件反射,是一種「殺雞儆猴」的策略。可見企業密集訴訟自媒體/新媒體,有其深層次原因所在。


起訴是應對自媒體輿情的最好方式嗎?

答案是否定的。自媒體對於企業而言,價值多過威脅。「媒體朋友」這個詞是企業經常叫的,跟媒體做朋友,不談戀愛更不結婚,是企業與媒體相處之道,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好。

第一,自媒體是企業公關傳播的重要媒介。

自媒體對於企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互聯網去中心化能力在媒體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用戶的注意力在今天被分散到五花八門的媒體平台上,又被平台上的不同的自媒體內容所爭奪。因此企業的公關傳播必須要用好自媒體。

第二,自媒體是企業口碑營銷的引爆關鍵。

決定汽車銷量的首要因素從來不是代言人或者廣告,而是用戶口碑。手機、母嬰、化妝品等諸多品類都在出現這樣的趨勢,傳統廣告失效了,用戶不再像過去那麼傻了,所以企業要做好社會化營銷,不二法則就是抓住KOL,抓住能夠影響他人的用戶——KOL不一定是自媒體,可能只是一個在朋友圈有影響力的人,但自媒體中確實有一部分人,在其圈層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第三,自媒體有時候或許只是「忠言逆耳」。

相對於嚴肅意義上的媒體而言,自媒體還有更多元價值所在。比如部分自媒體有外部智囊的價值,一些信息、思考或者判斷,對於行業、對於企業有一定參考價值。不乏一些企業家認為外面的人說的話都是扯淡,反正自己有顧問團隊、首席戰略官這樣的智囊團。然而,外部人士的價值在於獲取的信息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謂旁觀者清。以自信偏執著稱的喬布斯,就一直很尊重科技評測人莫博士,蘋果新品發布前會給他體驗,喬布斯還會參考其意見。當然,既然是外人說的話,肯定沒有下屬或者合作夥伴說得好聽,但「忠言逆耳」,有的話還是可以聽聽的。還有,媒體的價值在於社會監督者的責任,如果媒體發現了企業/行業的問題,有則改之,才是一個好的心態。

因此,企業如果對於說了不好聽的話的自媒體動輒起訴,或者拉黑,抑或怒懟,都沒必要。堵不如疏,企業與自媒體還是要以新媒體時代的方式充分溝通,除非確定對方在動機上的惡意性以及事實上的違法性,才考慮拿起法律武器。否則,起訴自媒體,敗訴了就是自我打臉、有損公司形象。有時候贏了也不光彩,可能會讓自己的媒體關係越來越糟糕。還有某些不知名自媒體刻意「碰瓷」明星企業,被起訴反而可以擴大知名度,如果企業動輒起訴顯然是成全了他們,浪費資源得不償失。

企業更應該將精力聚焦到業務本身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企業起訴自媒體不論敗訴還是勝訴,都能得到充分的曝光,這對企業而言是好事,在注意力渙散的今天,「酒香還怕巷子深」,企業必須想方設法讓用戶關注到品牌,這樣就有可能關注到產品,關注后就有可能購買或使用產品。為了達到充分曝光的目的,企業想到的辦法包括口水戰、爭議做法、驚人言論等等。比如,一些企業不惜通過口水戰來吸引用戶注意,在手機圈這種風氣就很明顯,時不時就會有手機大佬親自上陣「撕逼」;格力董事長董明珠也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放出驚人言論,引發媒體關注;創業者則熱衷於通過充滿爭議的手段來曝光,某90后創業者在央視大放厥詞要給員工發1個億獎金,「e袋洗」前CEO對媒體透露自己為獲取用戶不惜「剪洗衣機電線」……都獲得了很好的曝光。

然而事後我們會發現,這些企業、品牌和創業者得到頻頻曝光,在公關層面來看取得巨大成功,但業務卻沒有爆發。不少公司在媒體上有很高的曝光率,很有存在感,但業務卻舉步維艱,即便是每天上CCTV,沒有業務的支撐也是無用功,得到的都是虛名。這說明公關對於企業而言,只能是錦上添花或者臨時救火,企業發展的基礎還是要回歸業務。對於自媒體而言,企業同樣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態:與自媒體友好相處的同時,更重要的還是要把精力放在產品、服務、戰略等業務上。

我們會發現,南方企業相對而言不是那麼重視公關,或者說因為地緣劣勢缺乏公關媒體資源做不好公關,但他們業務卻發展得不錯,最典型的就是位於廣東的許多悶聲賺錢的科技企業,它們的公關策略大都是防禦型,企業負責人很少出席論壇、峰會這樣的公開活動,更別說參與口水戰了,比如華為、騰訊、網易等公司企業高層都很低調,華為董事長任正非甚至基本不接受媒體採訪,也很少參加公開活動。這些企業都將主要精力放在業務層面,抓底層技術研發和產品自主創新,實實在在為用戶創造價值,比如華為手機就很少參與口水戰,也沒起訴過自媒體,但卻很重視研發、品質、產品創新,將用戶體驗當根本,重新奪回手機行業老大的寶座;再比如大疆在無人機技術上形成壓倒性技術優勢,壟斷民用無人機市場。與之相反,北方的一些企業比如樂視、鎚子,雖然有很高的曝光度,業務卻進展不順,樂視眼下遭遇危機,鎚子去年差點發不出工資,最近融資10億元重頭再來,企業還是要回歸到用戶價值和業務本身才行。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