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所有人 這是我軍戰時文電,請查閱

在漫長的革命戰爭年代,我軍一封封往來於指揮部與前線部隊間的文電,關乎生死存亡,攸關決戰決勝。這些文電,在我軍戰時紛繁的文電中或許並不最具典型性,但它們卻從一個側面讓我們了解了我軍戰時文電的擬定情況,以及簡捷實用的特點,以期我們秉承戰爭年代的作風和文風擬定文電,助力打贏未來戰爭。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

解放戰爭中,毛澤東主席給前線某部隊來電的複電:「8月21日電收到我們歡迎此類簡單明瞭(了)的報告而不歡迎冗長的沉悶的報告。」資料照片

三句話經略東北戰局

——析毛澤東68字「堅守四平爭取戰局好轉」電文

■徐鋒

毛澤東致東北民主聯軍負責人「堅守四平爭取戰局好轉」電文。資料照片

1946年4月,東北的上空戰雲密布。國民黨軍搶佔東北的部隊,公然破壞3月27日由國共雙方代表和美國總統特使喬治·馬歇爾組成「三人小組」簽訂的《調處東北停戰的協議》,憑藉其美式裝備和兵力上的優勢,集中5個軍11個師,向我東北民主聯軍駐守的南滿和北滿發動大規模進攻,一場可能會演化成為全面內戰的戰事一觸即發。

4月18日,國民黨軍精銳部隊向四平街發起進攻,20日後,敵繼續增兵,對我形成弧形包圍之勢,四平街成了影響整個東北乃至全國局勢的戰略節點。是戰是退?是出擊還是堅守?東北民主聯軍面臨艱難抉擇。千鈞一髮之際,4月22日24時,毛澤東主席急電東北民主聯軍領導人,命令「堅守四平爭取戰局好轉」,電文如下:

「(一)望死守四平挫敵銳氣爭取戰局好轉(二)馬歇爾與蔣談了三天今(廿二)日開始與恩來談話內容如何明(廿三)日得恩來電后即告你(三)國民黨對於在東北和我軍作戰信心不高」

這封現館藏於解放軍檔案館的指示電雖只寥寥數語、短短68字,但字裡行間卻處處彰顯出毛澤東同志獨到的行文風格、深邃的戰略視野和高超的指揮藝術。

毛澤東對東北局勢的判斷十分明確,敵軍向四平街等地進攻,就是妄圖在東北停戰協定簽訂前奪取中長路兩側地區並控制遼東半島,以爭取有利的戰略態勢;一旦我軍放棄四平街,不僅會造成軍事上的不利態勢,而且會使正在進行的國共談判陷於被動。因而,為阻止國民黨軍長驅直入,配合和談,促進東北和全國和平民主的實現,必須要堅守四平街。同時,鑒於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的林彪入關后曾有過「應準備放棄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讓敵拉長分散后,再選弱點突擊」的想法,毛澤東在電報的第一條即明確要求「死守四平」,雖然委婉地用了一個「望」字,但「死守」兩字足見四平街一戰的戰略意義,進而堅定受文者作戰的決心。

在四平街大戰一觸即發之際,我黨與國民黨正圍繞東北問題進行談判,在馬歇爾的調停之下,談判已進行到有可能迅速達成協定的緊要階段。此時,政治上的談判將直接影響東北的戰事及雙方作戰行動,因而對於馬歇爾的調停與國共雙方的談判,東北民主聯軍的將領十分關注,為此,毛澤東在電文中告之以馬歇爾調停動向,以解其關切。

最後一點則是對東北乃至全國局勢的分析。由於國民黨政府一直在加緊內戰準備,任何一個火花都可能誘發全面內戰,而四平街的戰事存在直接轉化為全面內戰的可能,因此,毛澤東在電文的最後指出國民黨在東北「作戰信心不高」,亦是告知前線將領此戰不會引發全面內戰,可放開手腳一戰。事實證明,全面內戰果然未從東北打起。

接到電報后,我東北民主聯軍堅定了作戰的意志與信心,經與敵奮勇作戰月余,殲滅國民黨軍1萬餘人,遲滯了國民黨軍北進計劃,對鞏固北滿根據地、配合停戰談判起到重要作用。

通觀整個電文,用詞精準,語句清晰,行文流暢,言簡意賅,集思想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於一體,既是作戰命令,又是形勢分析,更是思想教育,既約束受文者堅決依令行事,又解除其思想顧慮,更讓其樹立敢打必勝的信心,堪稱戰時往來文電、上下行文之典範,值得我軍各級指揮員深入研究,以資借鑒。

推廣戰法簡扼易行

——讀《十五軍對空射擊經驗通報》

■劉聖德李貴洲

《十五軍對空射擊經驗通報》

資料照片

回顧67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儘管硝煙早已散去,但那血與火的戰鬥場景至今依然歷歷在目。空降兵軍史館陳列著一份泛黃的《十五軍對空射擊經驗通報》,就生動見證了我軍官兵在敵強我弱的戰場態勢下有勇有謀敢拼敢戰的英雄血性。

這份《通報》共2頁,是人民志願軍司令部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手抄轉發的,稿紙左邊印有發電地址、密級、編號和標題內容等,中間是用鋼筆書寫的經驗通報,主要經驗有四條,共計126個字:1.選好地形構築堅固射擊工事隱蔽偽裝,構成火力網,火器編排應分散,火力點集中,二九師數次空射未遭損失。2.瞄準點選放標尺四十二度(高機)在距敵機五百公尺內為有效射程,其瞄準點戰鬥機為機前一百五十公尺。3.幹部重視選好地形具體掌握及射手勇敢沉著隨機旋轉瞄射為最有效。4.觀察員要少並切實隱蔽。這份《通報》雖然簡短直白,但操作性、指導性都很強,堪稱作戰文書的典範。

抗美援朝初期,美軍飛機白天低空飛行,夜間在各交通要道轟炸掃射,使我方運輸遭受極大困難,物資供應不及。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只能在夜晚行動,戰鬥也主要靠夜戰。

1951年4月22日黃昏,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剛開始,第二批入朝的志願軍第15軍第29師第85團高射機槍連就布防在三巨里,二班戰士挖好了工事,架好了高射機槍,射手高榮成、預備射手梁廣文和班代吳法春3人一邊擦拭機槍,一邊討論怎樣擊落敵機。上午10時左右,兩架敵機飛到二班陣地上空盤旋,班代吳法春下令:「準備射擊!」正當敵機低空盤旋偵察時,高榮成果斷扣動扳機,只用35發子彈,就擊落敵機1架,另1架逃走。從飛機上跳下來兩名美軍飛行員,1個叫「傑克」的被我軍活捉,另1個被友軍俘虜。這是志願軍入朝打下的第一架飛機,也是活捉的第一個美軍飛行員。第15軍當即給射手記功表揚,並通報軍所屬部隊,號召各級指戰員廣泛開展「群眾性對空射擊」和「打敵機光榮立功」活動,甚至開創了「步槍打飛機」的壯舉。

群眾性對空射擊取得一定戰果時,志願軍第15軍再發通令:「4月22日至26日,五天內全軍擊落敵機15架,擊傷敵機2架,大大提高了對空作戰的勝利信心」。至4月29日,第15軍擊落敵機29架。5月2日,志願軍司令部轉發了這份《十五軍對空射擊經驗通報》。在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第15軍不僅第一個「吃螃蟹」——打敵機,而且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先後擊落敵機56架、擊傷27架。當年,新華社記者李翼振在《與敵機作鬥爭》的新聞通訊中寫道:「在我志願軍還未有空軍參戰的情況下,步兵有力打擊了美軍飛機稱霸天空的瘋狂氣焰」。從此,被志願軍戰士形象地稱為「抓帽子」的美軍飛機超低空飛行已經很少見了。

《十五軍對空射擊經驗通報》是一份通過戰場檢驗、簡明扼要、實在管用、便於操作的推廣戰法的作戰文書,對改進並提高機關參謀人員撰寫作戰文書的質量具有現實意義。

打了勝仗也要檢討不足

——從檔案《陽會崖戰鬥詳報》談起

■周忠全

《陽會崖戰鬥詳報》(部分)資料照片

「(四)戰鬥檢討

優點:……

缺點:1.因待敵時間過長(三天)故影響伏擊紀律,如五連當敵西進到明通溝時,仍有吃飯的亂跑的(同時有個別幹部說敵人一定不來了)。

2.埋設地雷技術不良,致被敵發覺,使敵沒有全部進入伏擊區,以致影響戰鬥。

3.六連因撤退遲慢,同時不能利用地形隱蔽撤退,另外事先沒有構築交通壕,致受敵火力封鎖和殺傷。

4.五連幹部掌握部隊不夠,撤退時仍有失聯絡四名(以後回來了),七連二排長沒有執行掩護任務自動撤退。」

這是解放軍檔案館館藏檔案《陽會崖戰鬥詳報》里的一段文字,雖然不長,卻述說著一場勝仗背後的故事。

陽會崖戰鬥,是抗日戰爭中我晉綏軍區(八路軍第120師兼)特務團在山西呂梁興縣西北陽會崖、明通溝之間對日軍進行的一次伏擊戰鬥。

1943年10月,日軍對我晉西北根據地秋季「掃蕩」遭沉重打擊后,再次集結近千人,企圖兵分兩路,對我興縣進行報復性「掃蕩」。10月13日,北路日軍獨立混成第3旅團田村大隊360餘人及部分偽軍進佔界河口(興縣東北約20公里),南路日偽軍600餘人逼近康寧鎮(興縣南約16公里)。針對此情況,晉綏軍區決定首先打擊北路進犯之敵,命令特務團進至陽會崖、明通溝一帶預先設伏。

10月13日午夜,特務團進入伏擊陣地,埋設地雷、構築工事做好伏擊準備。14、15日,由於日寇屢遭失敗畏首畏尾,加之對陽會崖一帶地形不熟,在界河口蟄伏未動,特務團戰士們在秋風中埋伏了兩天三夜。直至16日晨敵終於出動,上午10時許,敵先頭部隊進入伏擊陣地,我軍果斷拉響地雷發起戰鬥,經激戰,給敵以沉重打擊,之後我軍主動撤出戰鬥。

這場戰鬥,特務團斃傷日偽軍156人,徹底粉碎了日軍合擊興縣的作戰企圖。雖然未能全殲敵人,但據《陽會崖戰鬥詳報》記載,殘敵受我地雷殺傷及打擊后,「當日即不敢大膽前進佔領興縣,皆是走小路走河灘,致敵返回仍走山路及地裡面,在路上只要遇到可疑的地方即寫一條子貼上『此處有地雷』」「在敵之精神上已有了大的威脅,使敵再也不敢自由走來走去」。

戰後,特務團團長楊嘉瑞、政委朱民親、副團長朱聲大聯名起草了《陽會崖戰鬥詳報》。這份詳報,歷經戰火硝煙留存至今,成為解放軍檔案館館藏的珍貴革命歷史檔案。

如今,仔細研讀這份戰鬥詳報,不僅讓人讚歎我軍敢打必勝的光榮傳統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更折服於它求真務實的文風。整個戰鬥詳報樸實無華,不足5頁的正文,「戰鬥檢討」部分佔了1頁有餘,在分析5個方面的優點后,從戰場紀律、軍事技術、部隊行動和作戰指揮等4個方面查找了缺點,條條發人深省、字字耐人尋味。

這場戰鬥,毫無疑義是一場勝仗。但特務團沒有居功自恃,反而躬身自省、尋弊索瑕。分析優點不加絲毫渲染,檢討缺點不予絲毫掩飾,特別是指出問題時不避諱點到具體連隊甚至排長,質樸的文字彰顯了我八路軍部隊在成績面前勇於揭「短」亮「丑」、在功勞面前敢於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

查閱解放軍檔案館館藏的1949年以前的革命歷史檔案,筆者發現從1932年紅3軍團第3師《攻贛戰役的檢討》開始,僅標題中帶有「檢討」字樣的檔案就多達2200多件,如果加上各類詳報、總結、報告中包含「檢討」內容的檔案更是不計其數,涵蓋了政治、軍事、後勤工作等諸多方面。

無論是勝是敗,每戰必有「檢討」,幾乎成了人民軍隊的一種習慣。檔案記載,1941年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曾專門下發《如何整理戰鬥詳報》,明確指出:「詳報之目的,為使高級司令部得完全情況、估計戰況、正確計劃,以使作戰更能得到較大之收穫與勝利。」「檢討我軍甚至到各(個)人在戰術上戰鬥上的優缺點,得出了什麼經驗教訓,特別是在某一戰鬥中我受敵之打擊后,應如何發揚我之戰鬥力,並今後運用什麼戰術,以克服敵之優點,造成他的弱點,造成下一戰鬥的勝利之時,這一經驗的總結是非常必要的。」

以細求實贏戰機

——從《康道爐戰役計劃》看紅四方面軍的生死轉折

■孫瑾 周恆好

《康道爐戰役計劃》(部分)資料照片

1936年2月初,國民黨軍集中薛岳等部六七個師和川軍主力向天全、蘆山地區大舉進犯,讓長征途中執行張國燾南下方針的紅四方面軍全面陷入前有強敵,后無根據地、無補充的艱難境地。就在前途渺茫的生死關頭,一份戰役計劃給紅四方面軍帶來了命運的轉機。

這就是在朱德、劉伯承、徐向前等領導人堅持和推動下制定的、主張重新北上的《康道爐(康定、道孚、爐霍)戰役計劃》。歷經苦難征程的磨礪和戰火硝煙的洗禮,這份誕生於81年前的珍貴戰役計劃作為歷史的見證被完整地保存下來,珍藏於解放軍檔案館。

該戰役計劃由正文和附件兩部分組成,其中,僅600餘字的正文簡明扼要,主要包括「敵情估計」和「戰役綱領」,其內容開門見山,直述不曲,分析敵情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行動部署明確到師、團一級,周密細緻,簡明具體。

值得一提的是,在敵情極為嚴峻的情況下,紅四方面軍臨危不亂,通過戰略預判,科學擬定了2月13日至26日整整14天的軍事行動,並精確而巧妙地繪製成一目了然的表格。其中,第一張表格規定了部隊的編製、聯絡方式、電台名稱、密碼本,還特別標註:「先遣司令員劉伯承隨三十軍先頭出動」。第二張表格詳細規定了11支部隊每一天的具體行動,使廣大指戰員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全盤掌握指令要領。

以30軍下轄的89師為例,作為先頭部隊,從2月13日到23日,除一天休整外,每天都要行軍,「13日青龍場,14日靈官,15日兩河口,16日圤井坪,17日頭道橋、大磽磧,18日雜谷腦、新砦予,19日達維,20日懋功,21日三義溝、太平橋,22日休息,23日丹巴……」戰役計劃下達后,紅四方面軍分三路縱隊,「277R(團)、廿七師為一個縱隊,分往圤井坪、大磽磧、鄧生、達維、撫慰以一部向牛頭山佯動,鉗制東南兩方敵;卅軍、四軍、廿五師、五軍經丹巴以大部分出太寧、毛牛,消滅毛牛李抱水殘部兩團后,部分經大砲山、東谷峨、日白、康定進出,以首先消滅李抱水匪部,取得康定並迎擊薛岳匪部為目的;同時以一部北進取得道孚,向爐霍地區進展……」

此後,紅四方面軍成功撤離天全、蘆山、寶興地區,經達維、懋功、丹巴向康北地區的道孚、爐霍、甘孜進軍。三個月後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師甘孜,共同北上,勝利結束長征。這次戰役是長征途中決定紅四方面軍生死存亡的重要轉折,宣告了張國燾南下方針的徹底破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