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名人信札成市場新貴 收藏潛力大

明·李應楨致沈周信札 「香粇臘鵝之惠,媿感,杭州書畫不留意,向求借諸書,煩檢出,但一閱足矣,不復如前帶至京也,手卷恐不能措乎,且看,應禎拜復石田先生,汝弼有一草字軸寄杭州,並望發來,童中州來常齊一了,早見付好意取去。」

李大釗致李辛白札(部分) 辛白吾兄先生: 茲有數事要同我兄說說: (一)自二十一號起,寄二十份《每周評論》到山西大學李泰棻先生處,托他轉託人代賣,有弟致李君一函,與報同發。 (二)有二處與我們交換……

前段時間,一檔由明星嘉賓朗讀名人書信的節目《見字如面》在網路走紅,古老信札中所包含的質樸情感和人情冷暖讓許多觀眾感動。或許是受此影響,拍賣市場上的「信札」板塊在今春也開始被更多人關注。

信札不屬於正式創作,又不能掛起來欣賞,一度被認為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都不算高。但今時不同往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信札不可取代的文化價值和史料價值,而其「私人書寫」的性質,也令其具有了不可多得的趣味性和真實性,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礦藏等待著有心人的挖掘和解讀。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歷史留存的各類信札數量浩茫,究竟什麼樣的信札有收藏價值?信札市場上贗品比例極高,又該如何辨別真偽?

信札拍賣戰績不俗

「邊角料」價值不容小覷

今年春拍,很多拍賣公司不約而同地重頭打造信札板塊,並且取得不俗的戰績。

北京匡時特設盧弼友朋信札專場,收有梁啟超、羅振玉、楊度、吳宓、錢鍾書、錢基博、溥儒、荀慧生等近現代人物六十餘位共計一百六十餘通信札,其中不乏具有很高史料價值、文物價值和書法欣賞價值的珍品;

嘉德「飛鴻延年——陳子清舊藏信札並手拓金石」專場收錄了吳湖帆、張大千等書畫名家致陳子清之信札,亦有王謇、張鍾來等吳中文人手跡,稱得上是當時上海、蘇州地區文人墨客間藝文交流的縮影。該專場最終成交總額為2485.2萬元,成交率為86%;

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推出「猗歟新命——紀念新文化運動100周年名人墨跡專場」,以梁啟超、嚴復、李大釗、陳獨秀、魯迅等近百位與新文化運動有密切關係的名人墨跡為主要載體,全面展示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丁小明說,近百位民國文化名人墨跡的全明星陣容,「就像一個入口,我們既能從中鑒賞名人墨跡,更可以領略到彼時社會的思想折光,感受這些無聲紙墨之中包藏著的時代衝突和思想裂變。」

著名學者陳平原表示,這段時間大量湧現的信札、文獻,零散著看,都是些瑣瑣碎碎的「邊角料」,但意義卻並不可小覷。它們可以起到調整、修正,甚至重寫文化史、思想史的作用。

很多有信札情結的人,也可以從中收穫不小的樂趣。比如匡時拍賣的老總董國強。他記得2010年的時候,曾經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見到一幅胡適的手札,內容是「偶有幾莖白髮,心情微近中年,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拚命向前。」他覺得太符合自己當時的心境了,所以不顧一切地想要這件東西,5萬港元起拍的手札,被他一路追殺到122萬港元收入囊中。別人都說貴,但他自己就是覺得值得。

記載藝術與性情

名家真跡靠信札流傳

香港知名文化人許禮平介紹,目前傳世最早的信札是晉代陸機的《平復帖》,《平復帖》一共九行八十四個字,在抗戰前被溥心畲以四萬大洋的價格賣給了張伯駒;而前兩年,一共只有九個字的蘇軾《功甫帖》賣了好幾千萬元,平均一個字一百萬美元。如果按照這個價位,《平復帖》的身價簡直不可估量。

但宋元手札大多都歸了故宮、上博這些大博物館。明人書札遂成為市場的新貴。如今明人手札也日益稀缺,所以現在清代和民國的書札則成為目前最多藏家追逐的對象。

季濤記得,國內名人信札拍賣最早開始於1994年,當年翰海拍賣公司首場拍賣書法專場中有徐悲鴻行書15通信札的冊頁,估價為10萬~12萬元,平均每通信只有7000元,最後還流拍了。2004年,依然在翰海拍賣公司,僅僅3通的徐悲鴻信札便以24.2萬元拍出,每通平均8萬元。2015年保利秋拍,張大千當年寫給日本情人山田小姐的80多件情書被逐一拍賣,起拍價均為一萬元。最終,信札全數得以成交,拍出最高價位的兩封情書為86.25萬元和80.5萬元。而在今年春拍中,魯迅先生1934年6月8日寫給陶亢德的一封討論學習日語的建議的信札,最終以655.5萬元成交。

什麼樣的信札值得收藏?季濤認為,一般只有名人信札才有市場上的意義。這裡的名人指政府官員、文人墨客、書畫藝術家、演藝明星等。越是在歷史社會多個方面呈現影響力的人,其信札墨跡受到越多的追捧。從收藏角度看,作者名頭越大、歷史地位越高,信札存世量越稀少,其價值越高。

其次,內容為上。如果一通信札,記錄了一件重要的歷史事件,或反映了某一特定歷史意義的場合,或者是寫給某一特別的人物,這件作品往往就會受到市場的關注。因為它可以佐證某些重要歷史事件或者為這些歷史事件查缺補漏,是史學中重要的一種考證方式或證據。

此外,信札是人無意為之的「小品」,是作者藝術與性情的雙重記載。在名人信札中,如果書寫者既是名人,又是書法家,其信札可稱為一件書法作品,甚至代表作者的藝術水準,則價值更高。歷代書法名家的真跡,主要都是通過信札流傳下來的。

偷梁換柱克隆摻假

小心買到「假」信札

名人手跡鑒藏家方繼孝表示,因為這幾年名人書札的投資潛力大,市場上的贗品也不斷冒出。據方繼孝了解,現在的造假術大概有這麼幾種:

一、信封是原有的,但信封裡邊的信是偽造的。「我在舊書攤上見過一封姚雪垠的信,信封的確是姚先生書寫的,抽出裡面的信一看,原來是根據我曾經發表過的姚先生的信臨寫的,真跡仍在我家裡。這個是『李鬼』無疑。」

二、信封和信箋是老的,但字是新寫做舊的。造假者利用專用封、箋來摹仿名人的手跡。方繼孝在一個舊書網上見到許多偽造的名人書札,其中一通偽造的著名科學家吳有訓先生的書札,封及箋紙都是老的,而信封和信紙上的字是偽造的。

三、參照某個名人遺迹出版物造假。內容為真,字是摹仿。這類造假者算是動了腦筋,買家如果一時看不到真跡,特別不容易識破。2004年,方繼孝與人合編過一本《字字珍藏》的小冊子,裡面收錄了其珍藏的115通名人書信。結果書出來后不久,不僅在北京的舊書市場出現了抄襲偽造的贗品,上海、天津、武漢、瀋陽等地的文化市場都有贗品問世。

方繼孝特彆強調,從網上購買價格昂貴的名家書信、簽名本等,要慎之又慎。原因很簡單:網上的東西,你看到的是圖,和實物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木板水印書畫,勾填、描摹的書畫信札等,僅看網上的圖片難辨真假。

方繼孝說,這幾年,克隆技術也被用在了書信造假方面。有的出版社常把一些作者來信連同信件處置單一起扔掉,而那些專「吃」出版社的小販,把名頭大的作者的信揀出來,請人「克隆」,然後把「克隆」的假信與舊信件處置單「一窩兒」賣出去。當然,這些東西,只能賣給那些眼力差的人。而那些真的信札,小販一定會主動賣給眼力好、又能給出高價的真正藏家。

為了迷惑買家,小販還會把贗品信札、手稿故意撕成碎片,揉成「團」,以造成某名人家裡丟棄出來的東西的假象。有時,也會將一些原本真的書札、手稿與贗品同時撕壞,混在一起出售。這種「撕揉」術,一般會和上述的「克隆摻假」術混著用。即使眼力很好的買家也容易上當。

鑒別真偽

辨字、溯源雙管齊下

辨別書札的真偽並不難,只要掌握幾大原則:

首先,從用筆和字體風格來辨別,也就是說要熟悉書札作者的「字」。一是從書札通篇整體上觀察。書札寫作行書或行草居多,運筆筆速較快,作品整體氣韻貫通。而制假者製造的書札,只能做到字體摹仿相似,但整體上不可能行筆勻速流暢,會出現斷筆、拘謹、呆板等破綻。加上造假者大多功力有限,時有敗筆、弱筆以及俗筆等現象出現;二是從墨氣上鑒別。仿品墨氣浮,有明顯的光澤,甚至還帶有墨香味。舊作墨氣沉,隨著年代的推移,越久遠則越深沉,且無光澤,有明顯的陳舊感。而且還要注意看有無錯字、別字。如果我們鑒別的是一位晚清或民國時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文人書札,裡面出現不少錯別字,或者發現較多文字為只有新文字改革后才有的簡化字,不用問,必是贗品無疑。

其次,信札的來源,或為出處,也是鑒別書札真偽的一個較為重要的環節。如果是來自收藏大家的藏品,或者出自作者與出版社相互往來的信函,並附有簽發單,或出自文化事業單位大清理時處理的文牘,或出自文化名人晚輩之手的著名文化人與同時期知名人士的來往信件等,來源相對可靠,可信度也比較高。「如我許多年前遇到的著名學者陳夢家先生舊藏的近百通友人書札,雖然內中有些是我從未見過筆跡的文人手札,但我依然全部收集入篋,後來經鑒定無一不真。此外,信封上的郵票、郵戳及人名,可以同信件本身印證,這也是比較重要的辨別真偽的依據。」

不過,方繼孝也強調,這些辨別真偽的「理論」不能機械地照搬。因為是現在的造假者也知道這些「理論」,所以不排除他們採用「偷梁換柱」的方法矇騙購買者的可能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