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羅興亞人是誰?從哪兒來?想幹什麼?未來在哪?

近日來,緬甸若開邦暴力衝突持續,羅興亞人話題再次成為國際問題焦點。那麼,羅興亞人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緬甸是一個以佛教徒為主的國家,自古起就是「佛國」,早在公元1056年,緬甸蒲甘王朝的開創者阿奴律陀就將佛教確立為緬甸國教。在英國殖民統治緬甸期間,緬甸的佛教與緬甸主體民族共同被壓迫、又共同奮起反抗,緬甸的許多武裝起義就是在佛教的支持下進行的,比如1930年緬甸爆發了該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薩耶山農民起義,而薩耶山本人就是著名高僧。佛教與民族主義緊密結合是緬甸佛教的特徵。緬甸獨立后,軍政府時期曾對佛教干預世俗的力量進行過一定壓制,但緬甸佛教「國教」的地位牢不可破,該國90%以上的公民信奉佛教。

而羅興亞人主要指生活在緬甸若開邦的遜尼派伊斯蘭教徒,不過由於難民以及移民的活動,羅興亞人也遷移到了孟加拉國、沙烏地和馬來西亞等國家。截至2011年的統計數據,緬甸若開邦的佛教徒佔到人口比例的69.9%,伊斯蘭教徒為29%,其餘為其他宗教信徒。

關於羅興亞人的來歷,學術界有很大爭議。羅興亞人堅持認為他們的族群是公元8世紀開始定居在若開的阿拉伯商人的後裔,他們的伊斯蘭教信仰來源於1433-1785年的阿拉干王朝。但關於這一說法尚無有力證據。

緬甸政府則堅決否認羅興亞人是緬甸的土著居民,緬甸政府認為所謂「羅興亞人」是從孟加拉國的吉大港湧入的勞工或移民,他們說著帶有吉大港腔的孟加拉語,因此緬甸政府更願意稱他們為「吉大港人」。緬甸前文化部歷史研究司副司長敏登在論文中稱:「在英國殖民若開的時候,『羅興亞』這個稱謂從未出現。不只是政府官方材料,即使是在歷史學家所撰寫的緬甸殖民時期的歷史書籍中,也未能查見關於「羅興亞人」的相關信息。反而是將『孟加拉人』作為所有從吉大港來的勞工的統稱。」

關於羅興亞人來歷的爭論為何如此重要?因為這直接關係到羅興亞人身份國籍的認定。

1962年緬甸軍政府上台後,試圖將國家糅合成一個「共同體」,開始推進「緬甸化」,改變了之前政府對少數民族相對溫和的政策。1982年,吳奈溫政府頒布了新的《緬甸公民法》,其中明確將緬甸公民劃分為三類:「緬甸公民、客籍公民和准入籍公民」。《緬甸公民法》規定:要獲得公民資格必須證明自己的祖先在1823年前就生活在緬甸,而羅興亞人無法證明一點,也沒有證據表明他們的祖先是公元8世紀從阿拉伯遷移過來的。

另外,《緬甸公民法》還規定只有自己或祖輩、父輩曾經參加過1948年緬甸獨立時的公民登記,才能成為公民,而絕大部分羅興亞人由於種種原因根本沒有參加過那次公民登記。事實上,直到1951年之前,從未出現過羅興亞(Rohingya)這個詞,當時的稱呼是「若開邦穆斯林」。

經過《緬甸公民法》的篩選,羅興亞人此後一直無法獲得緬甸公民資格。因此,羅興亞人普遍認為1982年的《緬甸公民法》是吳奈溫政府為清洗羅興亞人而設計的,緬甸政府將羅興亞人定性為非法移民,將其排除在本土少數民族的範圍。

兩邊最大的分歧在於:羅興亞人認為自己是緬甸公民,並進而要求在羅興亞人聚居的地區實現自治;而緬甸政府承認歷史上有「若開邦穆斯林」,但認為今天自稱「羅興亞人」的其實大部分是英殖民時代以及之後從孟加拉吉大港過來的勞工後代,因此不具備緬甸公民資格,也就談不上讓他們實現「自治」。緬甸政府認為「羅興亞人」這個詞是為了分裂的目的而製造出來的。

今天的緬甸,尤其是若開邦,佛教徒與羅興亞人之間的矛盾很尖銳。但在歷史上緬甸的若開邦是個比較平靜的地區,可惜一切都隨著英國人的到來而改變了。

從1824年英緬第一次戰爭開始,直到英國殖民統治緬甸后,英殖民當局在緬甸若開邦不同宗教信仰的族群之間採取分而治之的管理辦法,特別是在人口普查中,英國以宗教信仰為標籤,把若開邦的居民一分為二,直接造成兩族身份認同感的撕裂。殖民還帶來了大量孟加拉勞工,最先開始使用「吉大港人」稱謂的就是英國殖民當局,這一稱謂也被後來的緬甸政府繼承下來了。

同時,從印度和孟加拉湧入若開的穆斯林,與當地原本的穆斯林融合到一起,使得若開邦人口比例產生巨大變化。與此同時,這在風俗、治安等方面也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佛教徒和穆斯林之間關係日益緊張,埋下了彼此仇視的種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打敗了英國人並進而佔據緬甸,在若開地區通過反英佛教徒的「若開愛國部隊」實施統治;而英國人被趕出緬甸后,也針鋒相對地在若開邦組建了穆斯林游擊隊與之對抗。

二戰結束后,英國卻沒有選擇曾經站在自己一邊的穆斯林執政,若開邦穆斯林不僅沒有得到英國人曾經許諾的自治權,反而被若開邦地方政府大量驅逐,仇恨的情緒越來越深,對緬甸更沒有國家認同感。在緬甸獨立初期,羅興亞分離主義者就曾策動過一系列的自治活動。

緬甸政府一直不承認羅興亞人是本國民族之一:「今天在緬甸生活著135個民族,但是所謂的『羅興亞人』並不僅僅只包括那些難民,緬甸歷史上從未有過這一民族,羅興亞只是若開邦叛亂分子的一種通稱。」現在許多若開人之所以視羅興亞人為「麻煩」,根源之一就在於羅興亞人曾打著「奪回穆斯林土地」的旗號,在若開進行武裝活動。隨著羅興亞人勢力逐步壯大,若開邦民眾已經把「羅興亞」視作土地、民族認同和地區穩定威脅者的別稱。因此,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若開人對「羅興亞」一詞如此忌諱。

不過,儘管緬甸當局否認羅興亞人是本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但今天的羅興亞人客觀上的確已經形成一個族群。「羅興亞人」這個名詞作為對特定人群的稱謂已經被國際社會普遍使用,他們有著相同的文化特徵和宗教信仰,共同居住在特定生活地域。更重要的是,羅興亞人自身已經形成了極其強烈的族群意識。

從羅興亞人的角度看,他們確實是一個民族族群,在緬甸生活多年,理應獲得緬甸國籍以及一定的自治權利;從緬甸政府的角度來看,這群人是隨著英國殖民者一起到來的,是緬甸受殖民統治的屈辱後果,他們是緬甸這片土地上的後來者,與佛教徒土著鬧出很多矛盾,還要搞分離運動,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關注和研究羅興亞問題非常重要。羅興亞人與緬甸當局衝突不斷,許多羅興亞人或被動或主動離開了若開邦,移向孟加拉、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印尼等。由此造成難民問題擴大化的問題,而這或許是西方國家所喜聞樂見的。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