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微信大改 只剩下熟人真的好嗎?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撓米成】

正所謂「微信無小事」。近日,微信動作頻出,先是增加了只向微信好友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的功能,又內測了刪除不常用聯繫人的功能。有評論認為,微信此舉是為了去除「社交死重」(死重是指飛行器上無意義的負重)。種種動作都表明,微信要回歸熟人屬性的社交產品,強化自己的私密性標籤。

確實,微信也好、微博也罷,明確了其社交網路的定位,才能深度挖掘用戶的需求。尤其是對於用戶數量已經接近飽和的微信而言,未來的增長必須依靠更精準地跟蹤和分析用戶行為,而這則依賴著用戶的使用頻率----他們是在吃飯、開會、過馬路的時候都要低著頭不停地刷朋友圈,還是只是在睡覺前無意識地按掉那些標著未讀信息數量的小紅圓圈。

明確社交網路的定位沒錯。然而,現實情況卻比想象更複雜。在社交網路中,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是否是互為補集的,或者說,在社交網路上,私人空間之外的地方都是公共空間嗎?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把微信與市場上其他社交應用做一個對比,就會發現,微信的一個重要的價值就是在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之外創造了一個中間地帶,我姑且稱之為「縫隙空間」。縫隙空間越大,用戶對微信的粘性越高。因此,如果微信真的本著「非黑即白」的二元論思維,朝著熟人社交這個牛角尖一猛子紮下去,其結果可能是自斷手腳,白白浪費了這個值得深度挖掘的中間地帶。

所謂「縫隙空間」,就是被那些我們「認識的人」所佔據的空間:我們知道他們的名字、供職機構和職位,也許還有他們的電話號碼和郵箱;但我們不知道、也不會去詢問他們的住址,他們有哪些家人,或者僅僅是他們的年齡。

當然,「縫隙空間」和熟人圈子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隨著人們的遷徙流動,變換新的學校、工作、住址,總是有人不斷地從認識的人變成熟人,或者從熟人退回到認識的人。翻開筆者的微信通訊錄,這些「認識的人」佔據著聯繫人中的75%。筆者又向幾位朋友求證,結果大同小異。

企鵝智酷發布的《2017微信用戶&生態研究報告》也驗證了這一點。調查顯示,2016年微信關係鏈已經由強關係鏈條銜接的家人、好友向弱關係聯繫的泛工作網路關係延伸,57.22%的受訪者表示新增好友多為泛工作關係,而這一數字在企業管理崗位的受訪者中高達75%。

與此同時,微信朋友圈提供了一個與這類泛好友關係互動的絕佳場所。據統計,60%以上用戶選擇將朋友圈用於記錄個人生活,同時也有60%以上用戶傾向於看朋友圈裡其他人的私人化內容,如生活記錄、觀點表達等。而只有33%用戶經常將工作內容分享到朋友圈,僅有23.6%的人願意在自己的朋友圈看到其他人的工作內容。

這是因為,通過朋友圈,你會發現這些「縫隙空間」中的人和你擁有的共同點遠比想象得多。同樣是馬拉松愛好者或者喵星人父母的泛好友,通過一言兩語的交流,可能就自然地進入了對方熟人網路的候補梯隊。在朋友圈,你還會發現,好多年沒見面的朋友結婚了、生孩子了或者生二孩兒了,打個電話說句恭喜,或者發條祝福問候幾句,也許你們的關係本來已經快要淡出熟人網路了,那麼他會再次拉近。

在我們所生活的時代,社會已經從熟人社會變遷成了陌生人社會。現代社會是陌生人社會,每個人的「熟人」圈子都是以個人為中心放射出去的一張網路,在這個小圈子之外,人與人之間保持必要的距離,不可以隨便詢問對方的年齡、家庭、收入等情況,這是陌生人社會公認的規則。

微信作為社交工具的妙處則恰恰在於使自己的私人生活適度地暴露在熟人圈子和陌生人社會之間的「縫隙空間」中,這一點可以說是微信獨有的。對比當下流行的社交網路,可以根據主要的活躍用戶將它們分為三類,如下表:

既然微信和Facebook都是雙向驗證的,「縫隙空間」在Facebook上是否出現的更早更大呢?一項來源於Pew Research的調查顯示,Facebook用戶平均有229名朋友,其中89%都是來自於同一所學校、家庭成員及擴大家庭、同事等,僅有3%好友是有一面之緣的人,7%是從未謀面的。這固然與西方國家用戶根深蒂固的電子郵件使用習慣相關,更重要的是,興起更晚的微信在統一款軟體上集成了語音信息、文件傳輸、轉賬匯款等功能,增加了人們使用微信辦公的頻率。很多人可能僅僅是為了傳個文件、共享個地點就加了微信,極大地擴充了「縫隙空間」的網路。

事實上,在陌生人社會中,確實也需要一個使用成本低廉快捷的「縫隙空間」網路。由於每個人時間和精力所能維繫的強社會關係是有限的,他的熟人網路就不可能鋪就得太大。而且,熟人網路的構成有很多非主觀選擇的因素,比如同一所學校的同學、同一個球隊的球友、同一個辦公室的同事等,大家成為朋友是因為恰巧在同一個時間出現在同一個地理位置,而不是因為擁有共同的愛好或類似的想法。

當大家感嘆「朋友越來越少」的時候,潛台詞實際上是說:身邊和我志同道合的人越來越少了。真的少了嗎?這些人或許就隱藏在你的「認識的人」大軍里,只不過,缺少一個機會讓你發現,原來你和我一樣!

改改微信朋友圈的可見時段,或者刪除那些不常聯繫的人,感覺微信里終於只剩下熟人了。然後呢?周末約出來吃飯打球的還是那幾個人,不想聯繫的人依舊不想聯繫。簡單地去掉那些被認為是「死重」的好友以及他們的信息,並不是增加用戶使用粘性的正確方向。合理地利用和拓展「縫隙空間」,才是社交網路大有可為的方向。

張小龍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