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故宮武英殿書畫再次來襲 清初「四僧」正式開展

關注"古玩元素網"-!

本次武英殿的四僧展的成功開幕,也將拉開故宮書畫部此後一系列主題展(如趙孟頫、青綠山水等)的序幕

清初的畫壇上,和尚畫家之多,在繪畫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而更為人所熟知的,便是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這四位活躍於明末清初的僧人畫家,他們與清初「四王」分庭抗禮,在畫史上合稱「四僧」。

5月5日,「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在武英殿書畫館拉開帷幕,呈現了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四僧」書畫作品。展覽以「四僧」各自不同的面貌為脈絡,分為「疏淡清寂——弘仁」「蒼渾幽邈——髡殘」「圓融冷逸——八大山人」「縱肆清奇——石濤」四部分。本次展覽的展品數量為歷次「四僧」相關主題展覽之首,多達85件套,總計163件。展覽選取院藏「四僧」佳作,以時代為序,力爭將「四僧」最為典型的面貌展示給觀眾。展期將持續至2017年6月28日。

入口處以奇石搭配四僧獨具特色的簽名,頗具當代氣息

展廳前殿所搭建的禪房模擬了古代僧侶的起居生活之所,四條屏則各取四僧一件作品組成,別具一格

除了在展品上全力以赴,本次四僧展在展陳設計上也下足了工夫,相比故宮以往的展覽有較為明顯提升。策展團隊介紹,在展廳策劃設計上,本次展覽以「四僧」僧人畫家的背景為基調,在整體色調把控、展廳亮點突出、景觀搭配烘托上均有不小的改變,如布置禪房景觀,突出了「禪」、「雅」與書畫的結合。這些改變突破了故宮博物院舊有的書畫展覽模式,以期為觀眾提供既優雅又貼合古代藝術家精神氣質的參觀氛圍。

展廳後殿仿製了古人的琴台,電子明月則交替放映黃山實景與四僧所繪的黃山圖景

不過對於一個繪畫展而言,最核心的部分始終是作品,那麼故宮這次究竟拿出了哪些家底,就讓我們隨展覽的脈絡,一起來感受四僧繪畫中的禪機畫意。

「四僧」中年紀最長者為弘仁(1610-1664),曾於34歲加入反清隊伍,抵抗清兵,后見明朝大勢已去,心灰意冷,只好歸入古航道舟禪師門下,在當地出家為僧。40歲時返家鄉,此時距弘仁去世只剩下14年,這是他潛心向佛的14年,也是他以黃山為師的14年。

弘仁的書畫活動始於當僧人之前。成為僧人後,專心研習倪瓚作品成為他的必修課。除了筆墨,倪雲林畫面上簡疏寂靜的氣氛,應該最符合他當時的心境。弘仁在山水畫上創造了自己的風格,與倪瓚近似,卻有著極為鮮明的個人風格。

弘仁《古槎短荻圖軸》紙本墨筆 無紀年

《古槎短荻圖軸》中,弘仁描繪了香士陳應頎的居所,具有寫實意味。古人稱樹枝為槎,蘆葦下面生長的草為荻,弘仁的畫取這兩物的名字,以及簡陋的書舍與陳設襯托出主人品性的孤高,書屋內寂靜無人,內設几案龕燈,屋前兩株古樹相對而立,葉落待盡、寒枝舒展,所以給人以蕭條純凈之感。整幅畫墨色枯淡,用筆簡疏,空靈之境油然而生。

▲弘仁《墨梅圖軸》紙本墨筆 無紀年

《墨梅圖軸》畫枯乾臘梅,構圖奇突而又不流於怪誕,梅花主幹從畫面底部傾斜而出,垂直向上延伸,至頂分為兩枝,一枝向左轉折而下,一枝直衝畫頂,落款在畫面下半部的正中間,構圖大起大落,如其胸中波瀾起伏,幹上梅花隨意點畫,富有裝飾趣味。畫面其他部分全留白,極蕭索之致,自題句「庭空自無影,夢暖雪生香」更為生色。

▲弘仁 《西岩松雪圖》 紙本墨筆 192.5×104.5cm 1661年

《西岩松雪圖》作於清順治十八年,當時弘仁已52歲。畫面以以局部勾勒山峰雄偉之勢,畫雪景「借地為白」,略加渲染,山石陽面留白,陰面著墨,樹木墨色較濃。畫面著意刻畫了象徵高尚、純潔的松樹和白雪,形象簡潔,是弘仁精神高度凈化后的影跡,給人以靜穆、聖潔、一塵不染的美感。

▲弘仁《仿元四家山水》紙本 墨筆 1606年

▲《仿元四家山水》首段仿倪瓚簡易筆法

▲《仿元四家山水》中段似仿黃公望

▲《仿元四家山水》末段仿王蒙和吳鎮的典型圖式

《仿元四家山水》這件弘仁的小畫為首次展出,非常珍貴。弘仁師法元四家,這張畫則分四段,分别致敬。首先是倪瓚的簡易筆法;往下是黃公望,但胎點、豎的胎點、橫的胎點更像沈周;第三段是王蒙,胎眼特別多,而且山石之間皴擦一下形成陰暗面,加了很多密密麻麻牛毛皴。最後是典型的吳鎮式構圖,以及運墨和暈染。此幅小手卷特別體現了古人自己玩兒的特點,弘仁將小畫帶在身邊隨時展開,如同今天我們隨身攜帶的「手機」。

▲弘仁 《幽亭秀木圖》 紙本水墨 68×50.4cm 1661年

《幽亭秀木圖》是弘仁晚年居住在歙縣五明寺時所作。畫風為倪瓚的變格,作平遠布局,近處坡岸茅亭,亭前後有松杉雜木高聳,略去淺水遙岑,使前景成為獨立的主體,加強了山石結構的表現,產生較為平和的親切感。特別是坡岸用的是典型的倪瓚的折帶皴,中鋒行筆,行到線盡頭把毛筆倒下來側鋒往下一擦,再往前延續,一個堤岸陡峭感就出來了。弘仁仿倪,絕不是以追求倪瓚的畫法為目的,他廣泛吸收前人的成果,取其意,而不在筆墨跡象間,師法倪瓚、黃公望,同時以自然為師,抒己胸臆,從而形成了其山水畫的基本面貌。此畫中亦可見一斑。

▲弘仁 《仿倪山水圖軸》 紙本設色 133.1×62.7cm 1661年

此圖是弘仁52歲所繪,設陳布勢上取法倪瓚「一河兩岸式」構圖,中景畫一片不著筆墨暈染的水域,水域的兩岸分別繪起伏的山巒和空亭、秋木。整幅畫面於簡約疏曠的格調中表達出作者孤傲清高的情懷,堪稱作者藝術成熟期的代表之作。

▲弘仁 《陶庵圖軸》 紙本墨筆 99.1×58.3cm 1660年

《陶庵圖軸》則是弘仁與友人羅逸游黃山經過潛口時所繪汪堯德隱居之所。其屋舍傍山臨溪,一片離塵幽美之景。作者以折帶皴和干筆渴墨表現山石,得徽地清幽冷峻的山林之美;以蒼勁整潔的線條勾出柳絲,得生機盎然之趣。弘仁洗鍊簡逸的筆墨與汪氏簡樸的居所相得益彰,映襯出汪氏志在清高自守、樂在林泉雲遊的脫俗之氣。

▲弘仁 《松竹幽亭圖扇頁》 金箋墨筆 16.1×50.5cm 1659年

《松竹幽亭圖扇頁》是弘仁在下榻德翁先生處,晨起后乘興所繪,畫的目的是「藉此松筠滌穢塵」。弘仁曾多次遊覽以松、石之美著稱的黃山,對松的狀態及生長規律有著細緻的觀察和研究。圖中的兩株松,一株糾結盤曲,另一株挺拔瘦削,筆法輕快疏秀,墨氣華潤蘊藉,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它們勁健瀟洒的內在神韻。

▲弘仁《黃山圖軸 》 墨筆 設色

▲《黃山圖軸 》局部

▲弘仁 《松梅圖》 紙本 墨筆 1656年

髡殘(1612-1673)比弘仁小兩歲,他遁入空門與反清無關,卻與「父母強婚」有直接關係。1644年後,髡殘同樣也加入反清戰鬥,失敗后躲回老家常德桃花源,鑽入深山之中。後來在南京近郊牛首山的幽棲寺安頓了下來,參禪入道,禮佛畫畫。髡殘不喜歡與人交往,卻極愛訪游名山大川。髡殘的畫圖山重水複,構圖極為複雜。

▲髡殘《禪機畫趣圖軸》紙本墨筆 1661年

髡殘在《禪機畫趣圖軸》中以「高遠式」構圖,自山腳起勢,群峰蜿蜒而上,形如蛟龍。但與髡殘晚年常見的巨幛式、淺絳設色作品面貌略有不同,《禪機畫趣圖軸》構圖取法黃公望,多以禿鈍、乾渴的筆觸勾寫、皴染,用筆沉穩。畫中描繪的山川景物,應是牛首山附近實景,反映了髡殘以自然為師,大膽創新的藝匠膽魄,是他繪畫成熟期以筆墨作「詩畫禪」的代表作。此圖作於辛丑為順治十八年(1661),髡殘時年五十歲。時值髡殘遊歷黃山歸來兩年,進入創作旺盛期。

▲髡殘 《雨洗山根圖 》紙本墨筆 103×59.9cm

《雨洗山根》是髡殘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筆墨看似隨意皴擦點染,但山勢卻似從紙里突出。相比弘仁,髡殘更能夠掌握整體節奏,創作過程中成竹在胸,這種「成竹在胸」體現了一種綿延不斷的生髮,筆墨生髮的感覺。好像雲霧就是在山石的隨意的點染當中浮現,而不是刻意安排,這與其作畫時大雨傾盆后清晰的山林情境特別相關。

▲髡殘 《仙源圖》 紙本設色 84×42.8cm 1661年

《仙源圖》時髡殘50歲,正是精力最為旺盛時期。畫名「仙源」來自詩之起首二字,根據詩的內容「天都保障石關巈,面對天都峰矗矗。」推斷,畫的應是黃山天都峰。此圖畫法以「元四家」為宗,尤其受王蒙影響,構圖較滿,用線清晰豪壯,墨與色渾然一體。所畫景物與自題詩互相生髮,把現實中的山水變成了人與自然為一體的生機世界。

▲髡殘《雲洞流泉圖》紙本設色 1664年

《雲洞流泉圖》作於髡殘53歲,表現的是他晚年居地南京城郊牛首祖堂山幽棲寺一帶的景緻。此圖尺幅不大,但具有宏偉壯闊的氣勢,構圖嚴謹,虛實互襯,繁密的山石、林木與空疏的雲、水、天構成疏密明暗的變化。運筆施墨張馳有度,乾濕筆相生,全圖一氣呵成,意境幽邃高遠,堪稱髡殘的精品佳作。

▲髡殘《溪閣讀書圖》雲母箋本 設色1668年

《溪閣讀書圖》是57歲的髡殘離開久居的山野行至武昌,贈別「山長大居士(王岱)」所繪。髡殘自20歲削髮為僧后,長年隱遁于山光雲影間,得以悉心觀察大自然的陰晴朝暮,這不僅使得其心靈得到凈化,也使得他的藝術從真山實水中悟出畫界六法,而更具有神采。本幅以爽快的筆法畫出雨後山川清新怡人的景色。構圖嚴謹,虛實互映,空疏的雲、水、天與疊嶂的山石、茂密的林木構成疏密明暗的變化,增強了畫面的節奏感、空間感以及崇高感。

▲髡殘 白雲釣船圖頁 金箋本 墨筆

▲髡殘《物外田園圖冊》 紙本墨筆 1662年

八大山人(1626-1705),是四僧中聲名最隆者。後世多認為八大的繪畫永遠在表達悲憤之情,飽受冷落之意。其實,這些只是他創作早期階段的意象。他在或禪或道的漫長修行過程中,漸漸放下心中的憤懣,向著更博大的心靈世界出發。

本次展覽也為我們提供了較為全面的作品序列,可以通過畫、書法、印章、題跋,全方位走進八大山人的藝術世界,尋覓他更為真正的人生軌跡。由於八大山人綜合的人文修養和長期的佛道修為,他的繪畫作品多運用象徵手法將物象人格化。他的藝術根脈源自明代的林良、徐渭等寫意花鳥名家,山水宗法董其昌,兼取黃公望、倪瓚等而自出己意,風格枯索冷寂,於凄涼中現雄健之氣。

▲八大山人《貓石花卉圖卷》紙本墨筆 1696年

▲《貓石花卉圖卷》局部

《貓石花卉圖卷》此次展出為全本的一半,圖中,貓、石、蘭花、荷花等物搭配得極富意趣,花草荷葉等用潑墨法,墨色淋漓洒脫,石與貓則以墨筆勾勒,風格簡約,二者在視覺上以疏淡與濃密的對比,形成了空間上的層次感,將圖中各景物緊密的融為一個整體,既空靈又不乏充實之貌,可見八大山人的精心程度。

此圖作於八大山人71歲,是其晚年時期,此時的八大山人生活逐步趨於安定,雖依舊心懷故國,滿腔憂憤,但心境亦漸入平和,對於生活和書畫創作的感悟已經漸脫鋒芒,繪畫風格上則隱現圓潤和清寂,相對於八大山人為世人所熟知的白眼向天,充滿反抗和悲憤的動物造型,此類富含逸趣的動物形象,在他眾多的花鳥畫作品中是極為難得的佳品。

▲八大山人《行書十三札冊》 紙本

《行書十三札冊》為八大山人書札十三通合裝而成,皆以行書寫就,因是生活書信,所以書寫則更為放鬆,是八大山人最為自然的行書作品。札中字體大小錯落,結體不拘一格,筆法靈動,與他刻意創作的書法作品中,轉折方圓有度的結字風格,具有較大的區別,行筆縱橫之間,全無拘束,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八大山人《枯木寒鴉圖》紙本 設色 178.5x91.5cm

《枯木寒鴉圖軸》是八大極為有名的作品,其最顯著的特點是營造了一種特有的結構,體現了八大山人對後世的巨大的影響。他用左右一高一低的兩塊石頭形成對角線構圖。4隻落寞的寒鴉在殘石敗枝上棲息,寒鴉的羽毛先以淡墨暈染,趁濕在淡墨上罩以濃墨,濃淡墨交融處顯現出羽毛柔軟、細密的質感。鳥的眼眶為一筆圈成的橢圓形,靠近上眼眶處以重墨點睛,一付「白眼向人」的神色頓現筆底。此圖雖無年款,但是依據其落款「八大山人」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寫法的特點,可推斷此幅是朱耷70歲以後的代表作。

▲八大山人 行書《蘭亭序》扇頁 紙本

八大山人至今留下有十幾個大大小小的《臨蘭亭序》,說明他對《蘭亭序》的喜愛。《蘭亭序》自古都是書法家臨摹的重點,但在過程中很容易走不出《蘭亭》秀美桎梏。八大山人的不俗在於把晉人的韻味表現了出來。他用圓潤的筆法,沒有一個字像《蘭亭序》,但實際上他寫的是王羲之的「韻」或者是天朗氣清那一天的心情。八大用他的筆法走出前人的典範畫成自己的,這是欣賞他的書法《蘭亭序》的一個宗旨。

▲八大山人《行書弇州山人詩》 紙本,200.9x76.5cm

《行書弇州山人詩》為八大山人晚年創作,所書的這首七言律詩乃明代王世貞所作,原題為「喜肖甫中丞開府吳中」其二。八大將篆書筆法融於行草書中所形成的獨特書體,在清初書壇獨樹一幟。他的作品多藏鋒運筆,點划圓融,轉換輕便,章法布置疏密得當,錯落有致,於均衡與工整當中呈現出奇特、險怪、誇張的藝術特色。線條的運用和章法的分間布白與其繪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八大山人《蘆雁圖》軸,紙本,墨筆,221.5x114.2cm

《蘆雁圖》中,八大描繪了6隻蘆雁在水際岸邊飛、鳴、行、止的瞬間。蘆雁的造型準確嚴謹,動、靜的體態表現得出神入化。蘆雁背部的羽毛與《枯木寒鴉圖》異曲同工,顯現出羽毛柔軟細密的質感和厚重的量感。圖中描繪山石的筆墨老辣嫻熟,石上的青苔以卧筆橫鋒點染,縱橫隨意中不失章法,其苔點與蘆雁身上的墨點在筆法上形成呼應,令全幅深得酣暢淋漓之趣。

▲八大山人 《雜畫圖冊》紙本墨筆 1684年

石濤是四僧中年齡最小的,也是傳世作品數量最多、題材最豐富的一位畫家。他一生以詩畫立身,受到了當時和後世鑒藏者的喜愛。故宮博物院收藏有93件套石濤的書畫作品,本次展覽選取了其中的22件,涵蓋了石濤各個時期的代表作。

板塊主題為「縱肆清奇」,從字面意思來看有筆墨縱橫淋漓、肆意大膽之意,但放縱的畫面卻是乾淨清麗的;「奇」是指石濤的繪畫選取的題材和構圖、視角都很奇特,他有一雙不同於一般畫家智慧的眼睛,這也是石濤的最大特點。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 紙本,墨筆 縱42.8cm,橫285.5cm

如果要從眾多石濤畫作中只選一件他的代表作,那麼一定是這件《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此畫對於石濤藝術成就而言,堪稱其繪畫的巔峰絕品,對於繪畫史而言,亦具有劃時代的標杆意義。

這幅作品是石濤50歲時為友人所畫,此時正值他北游京師之際。此畫的創作既涵蓋了宋元傳統山水之技法,又囊括了畫家遊歷各地山川之精粹,構圖奇絕,氣勢恢宏,酣暢淋漓,極富個性,展現了畫家以「眾法成我法」的藝術境界和筆墨功力,是石濤山水畫的集大成之作。

石濤更在卷后題語中,將「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山水畫創作理論作詳盡闡述,從言辭中可以看出,石濤對當時京城主流畫壇摹古之風已有深刻的認識,也知道自己以「無法之法」作畫被批評為不守規矩的「縱橫習氣」。因此,他在反駁摹古派不識自然真山水的同時,也強調自己學古人是「不舍一法」的,而且自信自己對古人山水創作的理解,高於那些只知盲目摹學某家某派者。

石濤的《山水圖冊》紙本、墨筆,創作年代從1667年持續至1681年,也就是橫跨了石濤從26歲到40歲十幾年的時間。

這組小冊頁體現的是標題中的「奇」,山石的組合,這組冊頁里能看到石濤對干墨、焦墨、濕墨的運用;也能看到石濤畫竹子的特點,他畫的竹子葉看似都是重複的,無數個「個」字重重疊疊、密密麻麻,石濤畫竹子很柔潤。

▲石濤《陶詩採菊圖軸》紙本,縱208厘米,橫97厘米。

這幅畫是1671年創作,那年石濤30歲,在宣城時期少有的大幅作品,取陶淵明詩句為題,主要表現風景,突出松樹和山峰,除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外,也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之意。松樹的造型很特別,松針向上成柱狀,有些怪異。坡石山峰用長線條勾皴,人物置於中景,線點題意而已。從總體上看,風格近似梅清。石濤特別讚賞梅清,梅庚兄弟繪畫的「豪爽」,在此以前石濤的作品多為小幅冊頁,此圖拓展為大幅圖畫,表現豪壯的氣勢。

▲石濤《蕉菊圖軸》

▲石濤的《雲山圖軸》,紙本、設色,縱45.1cm,橫30.8cm

此圖軸是石濤晚年之作,此時他的山水畫構圖新穎大膽,出奇制勝,極盡含蓄隱約之妙。圖中打破一層地、二層樹、三層山的「三疊式」和北宋式的上留天、下留地、中間設景的構圖程式,而是用「截取法」直接截取景緻中最優美、最有代表性的一段。作者描繪半露的山體,樹木間以水墨漬出雲態,天空用淡墨渲染,以顯現出雲的白凈和飄浮的動感。

▲局部

《橫塘曳履圖》軸,紙本,墨筆,縱131.4cm,橫44.2cm

無記年的作品,描繪疏林湖畔高士拽杖獨行的情景。設景布勢以「S」形湖堤為主線,通過對近景樹石的具象描繪,烘托出遠山平湖的虛空迷濛,畫面空間在景緻的虛實互映中得「咫尺千里」之趣。畫中的山石雜木以飽含水分的潤墨表現,點染生動,顯現出作者較強的筆墨駕馭能力。此圖並非對實景寫生,而是作者「搜盡奇峰打草稿」后的胸中丘壑的寫照,面目獨具,妙得自然。

本幅畫自題七言詩二首,署款:「清湘大滌老人濟廣陵樹下。」鈐「清湘老人」、「老濤」朱文印,「膏盲子濟」白文印。鑒藏印有:「孫煜峰珍藏印」等共8方。

▲《丹崖巨壑圖》 現場展出效果

石濤的《丹崖巨壑圖》 在石濤的山水立軸作品中,像這樣以巨幅橫軸形式表現,是不多見的。

此畫沒有年款,從其筆墨風格及書法特點推斷,也應是其中年偏晚,離京南歸前後這段時期所畫。畫面構圖與常見的將人物置於整山整水中的形式不同,而是取山中岩壑林澗之一角,以淡色渲染遠山,以細緻筆觸描划近景的溪水、怪石和樹木,而重點則是居於畫幅中間,穩坐船頭的長者。他衣飾簡單,神態恬然,舉目遠望,似乎身邊釣竿已不是他關注的重點,船篷中有書,船尾一小童正引火煮清茶,一派悠閑場景。

▲《丹崖巨壑圖》

畫中山水雖只是局部景色,但遠處崖石斜出,奇峰高聳,與近處蒼松雜樹,飛泉出澗相映,以長皴大點輔之淡赭石色調,磅礴氣勢,撼人心魄,與主體人物的悠然自得形成強烈反差。畫的上方有石濤自題古體長詩一首,文辭豪邁,書法蒼勁,詩書畫三者渾然一體,體現了石濤高懷遠蹈,目空古今的氣質和個性。

▲《對牛彈琴圖軸》紙本,墨筆,縱132.5厘米,橫53.4厘米

《對牛彈琴圖》構圖奇險,筆墨老到,意境突出,是石濤人物畫傑作。「對牛彈琴」一詞本是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但此圖通過作者自題「世上琴聲盡說假,不如此牛聽得真」等詩句,反映出作者難遇知音,而只能寄託於「牛聲一呼真妙解」的孤獨落寞心境。

▲《贈高翔刻印七古詩》軸,清,石濤書,綾本,隸書,縱443cm,橫27.6cm

釋文:書畫圖章本一體,精雄老丑貴傳神。秦漢相形新出古,今人作意古從新。靈幻只教逼造化 ,急就草創留天真。非雲事迹代不精,收藏鑒賞誰其人。只有黃金不變色,磊盤珠玉生埃塵。鳳岡鳳岡向來鐵筆許何程,安得閩石千百換與君 ,鑿開混沌仍人嗔。

此書是石濤寫給鳳岡的一首七言古詩,以感謝贈印一事。鳳岡即高翔,工書畫,兼擅治印,為揚州八怪之一。

此書以隸書為框架,並參以行楷的筆法,變化豐富。結字並非刻意安排,卻能不求工而自工。行筆的筆畫雖非完全順暢,但筆畫之粗細,字之大小,形態各異,因此避免了平板單調之感。整幅書法奇宕勁逸,姿態橫生,顯示出石濤書法藝術的個性和新意。

▲石濤《山水人物卷》

此卷為石濤早年的書畫代表作品,是他從23歲到36歲之間陸續畫成的。畫中所繪石戶農、披裘翁、湘中老人、鐵腳道人、雪庵和尚五位,皆古代傳說中的隱居高士,其中前三位屬遠古、中古時代的隱士,而後兩位則是明代的。

從石濤在畫上對后兩位隱士的題語看,似別有深意。他在述及鐵腳道人登祝融峰竟飄然而去后,感嘆自己說「猶恨此身不能去」;而雪庵和尚,傳為建文帝時大臣,靖難之役后逃亡至重慶,在大竹縣善慶里觀音寺出家為僧,他引屈原為知已,借楚辭以抒懷,尤為特立獨行。石濤描繪此人,似有同命相憐之感。

畫中每段人物畫均配有一段題識,字體或行楷,或隸書,取法鐘王,兼有漢碑,唯獨沒有當時流行的董其昌書風的痕迹,這和他不喜歡董書的記載是一致的。此畫是研究石濤早期思想與藝術的重要資料,卷中人物刻畫傳神,山水古拙奇肆,筆墨紛披,線條洗鍊,已具大師風範。

▲石濤《清湘書畫稿》

▲石濤《清湘書畫稿》

▲石濤《清湘書畫稿》

▲石濤《清湘書畫稿》

石濤是一位繪畫題材全面的大師,他不僅擅長刻畫傳神的人物和磅礴的山水,也擅畫各種花鳥題材。

此冊是石濤55歲時為友人所作,畫中內容除兩開山水外,都是各種花卉果蔬小品,包括芙蓉、黃瓜豇豆、水仙竹枝、枇杷、芝蘭、扁豆、蓮藕、菊花蜻蜓、梨棗和茗壺瓶梅。畫中內容帶有濃郁的江南生活氣息,體現了石濤筆墨輕靈有趣的一面。

▲石濤《墨醉雜畫圖冊》

▲石濤《墨醉雜畫圖冊》

從畫上他的自題可以知道,此冊是石濤在友人提供的宋代佳紙上作畫,為知已而作,加之處於酒醉筆酣、興緻高漲之際,是在「渺不自知」的狀態中完成的,故他以「墨醉」名此冊,以示自己此次創作乃非同一般的陶醉體驗。這在石濤的花鳥畫小品中也是難得的神來之筆。

▲石濤《山水扇頁》

▲石濤《梅花圖扇頁》

▲石濤 《山水冊》無紀年

▲石濤 《山水冊》無紀年

▲石濤 《山水冊》無紀年

▲《雙清閣圖》無紀年

▲《雙清閣圖》局部

《雙清閣圖》是依山面水畫院落一座,四周樹木蔥蘢。院中正屋兩層,樓上一人倚窗獨坐,面向湖似在觀賞景色,水邊草際,有雙鶴覓食,一低一昂。 提拔中有提及自己的真實名字「若極」,朱若極這個名字是他在晚年才透露的真實名字,所以根據此圖中石濤跋語,應是最晚年的作品。畫法更為瀟洒出塵。

後記

綜觀「四僧」展,85件套書畫作品向我們勾勒了一個鮮活的時代印記,並從中窺探到四位僧人的人生軌跡。他們出生於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域,遇到了同樣的人生困局,被逼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於是做出了同樣的選擇,踏入佛門,卻由於同樣的愛好,得以安頓自己的心靈。在藝術的王國,四位偉大的畫僧為自己也為後世打開了通向下一時代的門徑。

編輯:張麗敏

全國熱線:4000897882

訂閱古玩元素網,請掃一掃二維碼!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