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張慧瑜:《戰狼2》的「奇迹」背後

文章首發於社會科學報

戰狼2

近期,一部國產軍事題材電影《戰狼2》燃遍暑期檔,引人關注的不只是其獲得55億高票房,更重要的是帶來激烈的文化討論。這是電影自80年代中期以來從思想文化載體轉變為娛樂性的文化商品之後,很少出現的現象。這一方面顯示了大眾文化的敏銳嗅覺,用一種「去政治化的政治」來觸摸和構造時代的脈搏,另一方面也顯示了社會的巨大變遷,從《戰狼2》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種新的主體和國際視野。

全文大約2800字,閱讀時長約為5分鐘。

《戰狼2》:「奇迹」背後

作者:北京大學 張慧瑜

大眾文化工業系統與主流價值觀的契合

《戰狼2》不是一部標準的主旋律製造,題材也不是經典的紅色革命歷史,而是完全由眾多民營影視公司與國營公司聯合出品,講述的是退役特種兵在非洲拯救難民的新故事。

從80年代以來電影就處於一種文化分裂之中,這體現在商業片與主旋律的區分上。隨著文化反思和電影體制的轉型,大部分國產片追求商業和票房價值,主旋律則負責傳遞主流價值觀。這就形成了一種奇觀的文化現象,商業片完全追求娛樂化、通俗化的效果,彷彿商業片不該傳遞價值觀,或者說八九十年代的商業片經常傳達一種反價值觀的價值觀,如根據王朔小說改編的電影所攜帶對主流文化的反諷效果。與之相對,表達價值觀成為主旋律的文化專利,只是主旋律的出路不是市場,而是90年代出現的各種政府類評獎。這種主旋律與商業片「彼此不兼容」的現狀,造成《戰狼》系列從第一部開始就因其愛國、軍人等主旋律的「人設」而嚇跑很多電影投資人。

新世紀以來電影產業化改革使得電影生產徹底實現市場化和民營化,這種以市場為核心的生產、放映體制極大地促進了電影產業的崛起,也出現了不同的電影商業類型,如古裝武俠大片、青春片等。在這種大背景下,主旋律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商業化嘗試,如使用商業大明星、商業片導演來拍攝主旋律,《建軍大業》就是這類主旋律商業片化的典範。與這種主旋律與商業片嫁接的方式不同,《戰狼》系列代表著另一種傾向,這就是商業片主旋律化,也就是說民營資本投資的商業片也主動參與、拍攝帶有主流價值傾向的電影,如《集結號》(2007年)、《十月圍城》(2009年)就是成功的例子。這表明兩種變化,一是80年代所形成的反價值觀的價值觀邏輯日漸失效,二是一種市場化的商業邏輯與主流價值觀的內在要求逐漸合流。

從這個角度看,《戰狼2》的大獲全勝,標誌著新世紀以來電影產業化改革所培育的市場化的文化工業系統與國家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之間形成了配合關係,就像好萊塢電影一樣,既有娛樂、商業價值,又承擔著表現美國核心價值觀的職能。這也意味這種大眾文化工業式的文藝體制與有特色的市場經濟社會之間達成一種和諧關係。值得追問的是,《戰狼2》所傳遞的價值觀究竟是什麼?

冷鋒代表著一種新的形象和故事

《戰狼2》不僅僅是一部商業片,因為這部電影表現了新的觀,也改變了80年代以來原有的故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建立在一種對的自我否定和對世界的重新認定之上。在現代化的進步藍圖中從世界革命中心跌落為「落後就要挨打」的欠發達國家,而西方世界則從帝國主義變成了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國家。這種革命史觀向現代化史觀的轉變,依靠傳統與現代、與西方的認知框架來完成。是傳統的、愚昧的,西方則是現代的、進步的。這帶來兩種文化後果,一是激烈地反傳統、批判自身的歷史和文化,認為文化阻礙了現代化轉型;二是崇拜西方價值,尤其以歐美髮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為榜樣。改革開放的全部動力就是重新學習西方,擺脫貧困落後的帽子。

在這種認識論之下,八九十年代的電影中多是愚昧、落後的形象,或是西方人眼中的女人。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高速起飛,這種落後、西方發達的認識論受到挑戰。先是學術思想界出現道路、經驗的爭論,后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也大力提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的主張。這是初步完成現代化以及實現經濟崛起之後對自我的重新認識,《戰狼2》從大眾文化的角度回應了這種新的位置和自我想象。

《戰狼2》表現了一個現代化的、強大的、自信的。首先,冷鋒扮演的解放軍不再是小米加步槍的土八路,而是能開飛機、坦克、武藝高強的特種兵,是經過嚴格的現代軍事訓練的士兵,是可以秀肌肉的強者和硬漢形象;其次,冷鋒所扮演的角色是拯救者,人不需要西方人來提供保護,冷鋒憑一己之力來保護難民和戰火中的弱者;再者,冷鋒是個人主義英雄,他來非洲是為了替愛人報仇,但當他舉起國旗穿過戰亂區時,他又代表著,是強盛的象徵。最後,從電影開始到結束,冷鋒把這些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有效地整合起來,這裡既有遭遇拆遷的戰友親屬,也有到非洲開工廠的富二代,還有援非的醫生以及在非洲開超市的小老闆。

從這裡可以看出,《戰狼2》很好地解決了軍事題材電影中個人服從於國家、組織的敘述難題,冷鋒的行為既是個人主義的,又具有國家身份。這種個人與國家的關係走向新的認同,意味著一種新的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國家與個體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被市場經濟的契約關係所改造的利益共同體。儘管冷鋒的硬漢形象在好萊塢電影中屢見不鮮,但對於來說,這是一種新的人和形象。

作為他者的非洲與新的國際視野

80年代以來,的世界視野從50到70年代的亞非拉、第三世界轉向了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以西歐、美國為代表的「歐美」世界。也就是說,80年代的世界並非世界的全部,而是特指歐洲所代表的西方世界。如何走向歐美,並獲得歐美文化的承認,是80年代以來文化的最大焦慮,如文學領域的諾貝爾情結、電影界對國際電影節的渴望等。在這種文化意識下,出現了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1993年)、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2013年)等講述人遭遇西方、進入西方的故事。除了這種朝向西方的目光之外,電影中很少出現其他的國際視野,更對新世紀以來資本、勞動力走出國門,進入亞洲、非洲、拉美等基本事實「置若罔聞」,就連知識界也很少討論與西方之外的話題。

在這個意義上,《戰狼2》依然具有「領先」意識,打破了80年代形成的與世界的原有想象。首先,這部電影展示了當下的與非洲建立了如此廣泛和密切的經貿往來,儘管這種經貿聯繫已經發展了有十多年;其次,改變了西方中心的世界圖景,讓觀眾看到遙遠的非洲大陸,這是一種新的國際視野。如果說50到70年代從世界革命和三個世界的理論來發展與亞非拉欠發達地區的關係,那麼新世紀以來進入非洲則更多的是經濟驅動。先是物美價廉的商品進入非洲,後來是企業參與非洲的基礎建設,尤其是十八大「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付諸實施之後,加強與中亞、西亞、東南亞、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關係。這種朝向歐亞大陸腹地的戰略構想正在改變西方近代以來以海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

不過,《戰狼2》中所呈現的「非洲」是一種典型的「非洲」形象,戰亂、傳染病毒、貧民窟等都是西方傳媒報道中關於非洲的定型化想象。藉助這種想象,冷鋒及其觀看冷鋒的觀眾,開始把自己想象為一個已經現代化的主體,也嘗試學會一種發達國家的敘事視角。只是相比帶有「原罪」的西方殖民者,曾經也是落後國家的與對懷有「革命友誼」的非洲兄弟擁有更多的理解,使人及資本更容易進入非洲大陸。

總之,《戰狼2》的成功既宣告了80年代文化邏輯的改變,又預示著崛起時代新的文化圖景的浮現。只是這種新的對於世界,對於非洲究竟意味著什麼,依然值得我們深思。恰如冷鋒究竟是好萊塢電影中穿越過來的美式英雄,還是有特色的英雄,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回答的文化命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