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馮小剛要執導《嘻哈》?我覺得不行;但嘻哈題材拍電影,我覺得OK!

9月9日晚,《有嘻哈》總決賽終於落下帷幕,Gai和PG ONE拿下雙冠軍!「雙黃蛋」已經讓人覺得很魔幻,更魔幻的還在後頭。馮小剛在總決賽之夜亂入宣傳新電影《芳華》,並表示要拍影版《有嘻哈》。

馮導在節目中說到:「我覺得應該把嘻哈這種形式拍一部故事片,把他們(選手)都抓進來,因為說唱本身就有敘事的作用,同時有強烈的律動感,而且還有幽默感,所以我覺得這是值得做的一件事。

《有嘻哈》要拍電影了,還是馮小剛執導。「大腕兒」導演執導電影《有嘻哈》,我覺得不行?!但是嘻哈題材拍電影,我覺得OK。

馮小剛版《有嘻哈》

現實題材的快板音樂喜劇?

馮小剛從來也沒落於俗套過,早期叛逆激進,中途左右市場,稱霸商業片初期,58歲則思變,歷經千帆,回歸一個創作者的本質——忠於自我,《我不是潘金蓮》《芳華》的出現,是馮小剛年輕未就的英雄夢想的重新出征,是一個電影「新人」的再次出發。

挑戰自我可能是他們這代人最喜歡的命題,這次執導有嘻哈也讓在情理之中,馮小剛來拍嘻哈,會是什麼樣?

首先,《有嘻哈》的成功已經驗證了劇情剪輯的市場,影版《有嘻哈》可能會繼續延續這個套路,走劇情片路線而非綜藝電影。馮小剛也曾抨擊過綜藝電影圈錢,相信他也不會打自己的臉,可預見《有嘻哈》是部劇情片。

在決賽當晚節目中馮導曾表示:嘻哈就是《芳華》時期的快板。在接受譚飛的採訪時也曾說過:我覺得它這個唱裡頭有一種幽默感,它就是唱自己的生活,而且他們這種歌手是絕對不會唱別人寫的詞,他就是自己創作自己寫詞,而且他就是唱自己的生活經歷,自己的這點感受,挺有意思。有的時候裡頭還挺幽默,我在想如果都是唱出來的,這個用唱來敘事這樣的,挺有意思的,律動感特彆強,一直在那說。就像比如我們拍整個電影都是快板,說台詞都是快板。

馮小剛在採訪中透漏出的信息,《有嘻哈》電影版在藝術形式上可能會向音樂劇靠攏,例如《紅磨坊》《如果愛》等,而說唱的方式帶有幽默感,很大可能性會加入喜劇元素。「嘻哈」與「快板」類比,可能更接近馮小剛的文化系統。「最無懈可擊的其實是真實」,真實也是打動導演的一個點,而歌詞中的「經歷」「感受」是馮小剛覺得有意思的地方,這種真實,呈現出來可能是一種寫實的,現實主義的故事。總結來說,《有嘻哈》可能是一部現實題材的幽默音樂劇,很難想象。

如此看來,影版《有嘻哈》最重要有三個點:一個是真實,一個是快板,一個是音樂劇。如果《有嘻哈》只是現實題材的快板音樂劇,非常幽默!

老導演遇上嘻哈青年

影版《有嘻哈》還會是「寵兒」嗎?

馮小剛執導《嘻哈》,畫風清奇,雖然說馮小剛在他那個時代也算是「嘻哈青年」,叛逆又real,還很酷,但是如今「老炮兒」在與現在這群真嘻哈青年的合作,很有難度。

老派作風,「老炮兒」的高貴與不羈,叛逆與真實,聽起來是不是很嘻哈,但是老炮兒與嘻哈青年,中間隔著的是一個時代的鴻溝。對於年過半百的馮導來說,「嘻哈」是什麼?他真的懂嗎?

馮小剛服務的那一代觀眾不看嘻哈,看嘻哈的年輕人不屬於馮小剛。

馮小剛與《嘻哈》的組合,是觀眾與導演的錯位,也是時代與題材的錯位。

馮小剛的青春,是《芳華》,是《陽光燦爛的日子》,甚至是「快板」,但是絕對不是「有嘻哈」,這種無法體察共情的本質失真與無法跨越的時間鴻溝決定了影版《有嘻哈》的調性,無法抓住嘻哈青年,也無法服務好屬於馮小剛的那代觀眾。

兩代人之間存在的不可調和的矛盾試圖用故事性去化解,最大的可能性是,兩面不討好。

馮小剛與年輕人之間,相差的遠遠不止「嘻哈文化」與「快板」之間的高牆,更多的是對新興文化的匱乏與對新青年的價值認同的壁壘。看《有嘻哈》的是誰?是被他們成為「垮掉的一代」「腦殘的一代」的新青年,是被他們認為「垃圾觀眾」的新青年,是被他們定義為「非主流」的新青年。對於這樣一個群體,老導演們找不到他們的嗨點,也無法從本質上體察現下年輕人從《有嘻哈》所折射出的價值觀,這樣的《嘻哈》,不是屬於新青年的「嘻哈」。

看《芳華》追憶青春的那代人大多也不會坐在《有嘻哈》的熒幕前。馮小剛與《嘻哈》,代表的是兩個時代,是兩代人的青春,這種差距無法消解,正如這個時代不可逆流。

「不拘一格」和「新鮮感」是突破,是馮小剛不屈服於時代的「英雄夢想」。但是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找一個真正懂嘻哈,懂年輕人的新人導演加入,馮小剛作監製給予指導其實是更合適的做法,《有嘻哈》只能是新青年的「嘻哈」,這是規律,也是現實。

馮小剛+《嘻哈》可能不行

但是嘻哈題材卻大有可為

馮小剛執導《嘻哈》可能不行,但是並不代表「嘻哈」不行。

《有嘻哈》總播放量累計26.9億,是今年夏天最爆款的綜藝節目。從互動出不難看出,「嘻哈」的受眾群之廣,幾乎覆蓋了絕大多數移動端用戶。嘻哈產業的商業價值已經完全體現,嘻哈題材被推上大熒幕,只是遲早的問題。

嘻哈本身是一個很具有故事性的題材,每個Rapper的地下經歷,或者每個廠牌之間的江湖恩怨,亦或是地下rapper與偶像rapper的對立,都是充滿喜劇衝突的題材。正如綜藝中一樣,戲劇張力與情節衝突是天然的,是觀眾已經認可的一種設定,例如GAI與PG ONE之間的矛盾。人物在前期的鋪陳上也已經「立住了」,這對於一個故事片來說是一個先天優勢。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完整豐富劇情,絕對是事半功倍。

電影觀眾平均21.4歲,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未來只會更低。同齡人愛看同齡人的故事,這是天經地義的真理。電影市場的未來是年輕人的,90后、95后、甚至00后的年輕觀眾看青春片是剛需。嘻哈很年輕,不論是觀眾還是歌手,這是一個群體,這個群體與「青春片」的受眾重合,或者說,嘻哈類型的影片本身就是一部青春片。

年輕的嘻哈,噴涌的荷爾蒙,對規則的挑戰,對現實的不滿與生活煩惱與困境,相較於青春片中的打群架,早戀,墮胎等等這些更能反映真實的一代年輕人,也更容易引起青年觀眾共鳴,在表現形式上也會貼近現實的多。相較於那種狗血的「塑料花青春」,嘻哈加青春的路線可能更為契合當下年輕人,更能夠反映「青春」。

不誇張的說,市場一年需要20部青春片。但是青春片的固化,套路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很難再有質的突破。嘻哈題材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既能夠打破固有的青春片定勢思維,又能夠結合年輕觀眾的關注點,吸引其走進電影院。

嘻哈青春片的結合是門好生意,嘻哈題材拍電影,我覺得OK!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