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馮濤 | 崎峻文化 崎峻軍史周刊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國家都在研製多炮塔式重型坦克。英國從1924年開始研製並生產了1輛維克斯A1E1型「獨立」號(Vickers A1E1 Independent)多炮塔式坦克,而該坦克影響了蘇聯的T-35型多炮塔式重型坦克。
■ 英國維克斯A1E1型「獨立」號重型坦克重33噸,長7.59米,寬2.67米,高2.72米,乘員8人,裝甲厚約13至28毫米。該坦克擁有5個炮塔,主炮塔配備1門3磅炮(47毫米)和1挺.303維克斯機槍,4個機槍塔各配備1挺.303維克斯機槍。該坦克儘管只生產了一輛樣車,卻影像了許多國家的多炮塔式坦克,其中包括蘇聯的T-28中型坦克、T-35重型坦克以及德國的「新結構戰車」。這輛坦克現陳列在英國博文頓坦克博物館。
深受《凡爾賽和約》和國際聯合軍控委員會的嚴格限制的德國,在秘密進行「輕型拖拉機」和「大型拖拉機」兩個坦克項目的研製后,在大約1933年開始了一款三炮塔式重型坦克的研製工作。該項目最初的代號為「重型拖拉機」(Haupttraktor)。德軍將該項目的研製任務交給萊茵金屬公司和克虜伯公司,而此時德國已經從英國軍官諾曼·貝利-斯圖爾特(Norman Baillie-Stewart)那裡獲得了「維克斯」A1E1型「獨立」號重型坦克的相關技術情報。1933年10月,「重型拖拉機」項目又被更名為「新結構車輛」(Neubaufahrzeug,其簡稱Nb.Fz則是後來在1935年出現的)。
■ 諾曼·貝利-斯圖爾特(1909-1966)。此君在三十年代初成為德國間諜,從英軍阿爾特肖軍事圖書館中偷竊了維克斯A1E1型「獨立」號重型坦克、一款新式自動步槍以及與英軍裝甲部隊組織結構相關的資料,並將其出售給了德國情報人員,后在1933年春天被判處5年監禁,繼而被羈押在倫敦塔至1937年1月獲釋。出獄后,斯圖爾特前往奧地利,並在德奧合併后加入了德國的英文廣播電台。戰爭結束后,他又被英國判處5年監禁,出獄后移居愛爾蘭。
設 計
在「維克斯」A1E1型「獨立」號重型坦克的設計之上,萊茵金屬公司和克虜伯公司很快便給出十分類似的設計,兩者之間的主要設計區別在於武器布局上。從最終的樣車上看,兩者的主炮塔都配屬了1門24倍徑75毫米戰車炮作為主炮,副炮則是1門45倍徑37倍徑戰車炮,不同之處在於萊茵金屬公司將副炮部署在主炮上方,克虜伯公司則將其並列部署在主炮的右側。另外,兩家公司不約而同地在主炮塔前後各部署了1個改進型一號坦克機槍塔作為副炮塔,但前機槍塔位於右側,后機槍塔在左側。
■ 安裝萊茵金屬公司炮塔的「重型拖拉機」樣車,37毫米炮被部署在75毫米炮的上方。
1934年,萊茵金屬公司生產出了(在克虜伯公司組裝)2輛採用低碳鋼、部分焊接車體的樣車,第1輛安裝萊茵金屬公司自行設計的主炮塔,第2輛則採用克虜伯公司設計的主炮塔。1935年和1936年,萊茵金屬公司又生產了3輛採用克虜伯炮塔、正常裝甲的樣車。後來,採用萊茵金屬公司主炮塔的設計被稱為「五號新結構戰車」(PanzerKampfwagen NeubauFahrzeug V,簡稱PzKpfw NbFz V)或A型車,而克虜伯公司的設計則被稱為「六號新結構戰車」(PanzerKampfwagen NeubauFahrzeug VI,簡稱PzKpfw NbFz VI)或B型車。
■ 1934年,正在克虜伯公司進行組裝的A型車。
■ 安裝萊茵公司炮塔的A型車後來在普特羅斯裝甲兵學校時期的塗裝彩繪。
A型車的特點在於炮塔環繞著馬蹄形的電台天線。萊茵金屬公司除為該炮塔安裝一門75毫米主炮外,後來在1937年曾試圖為其換裝1門發射煙霧彈的105毫米炮(該方案時不裝37毫米炮),但最終未能實現。車長指揮塔位於主炮塔後部。「重型拖拉機」的駕駛室被設計在前部副炮塔的左側。動力艙被部署在車尾,A型車安裝了1台290馬力的寶馬公司6缸航空發動機,B型車則安裝1台300馬力的邁巴赫HL 108TR型汽油發動機。
■ 安裝克虜伯公司炮塔的B型車後來在挪威戰役中的塗裝彩繪。
這款坦克傳統系統為1部滑動嚙合變速箱(5個前進檔位,沒有倒檔)。懸挂系統採用強化型板簧搭配克里斯蒂型懸挂,安裝了5組帶2對路輪的掛架,另外前部還設計了1個獨立懸挂的路輪。值得指出的是,該車為德軍唯一採用後輪驅動的坦克。為保護懸挂系統,車體兩側加掛了側裙,並在4個拖帶輪下方為側裙設計了導泥槽。左側側裙前後各有1個逃生艙門。主炮塔兩側亦各有1個艙門。
■ 一輛安裝克虜伯公司炮塔的B型車,可以看到「新結構」戰車車體右側的細節。
■ 安裝萊茵金屬公司炮塔的A型車側視留檔照片。
「重型拖拉機」的75毫米炮備彈80發,37毫米副炮備彈50發,5挺7.92毫米MG 13或MG 34機槍備彈約6000發。儘管為一款重達23.4噸的重型坦克,但該車13至20毫米厚的裝甲只能抵擋輕武器、輕型反坦克炮和彈片。
該車長6.6米,寬2.19米、高2.98米,乘員6人,最高行駛速度為30公里每小時。油箱容量為475升,可以保證最大公里行駛里程達到120公里。
■ 三十年代中期,被裝載鐵路平板車上的A型車。
早期活動
1935年8月,在德國國防軍擺脫《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后的第一次大規模軍演中,德軍裝甲部隊在蒙斯特(Munster)進行了首次坦克演習,投入了包括「輕型拖拉機」、「大型拖拉機」和「重型拖拉機」(最初的2輛樣車)這三款德軍早期實驗型坦克。在這次演習中,參演的「輕型拖拉機」編號為O3X,「大型拖拉機」的編號為04X,「重型拖拉機」的編號為05X,其中萊茵金屬公司的A型車編號為O51,克虜伯公司的B型車的編號為052。在這種編號原則下,後來的3輛樣車被分別編為053、054和055。
1937年,3輛克虜伯炮塔樣車被送往德軍普特羅斯裝甲兵炮術學校,用於教學工作。1939年春,這3輛樣車中的1輛參加了在柏林舉行的第29界國際汽車與機車展覽,這也是德國在戰前向公眾展示的第一款重型坦克。同年4月20日,2輛克虜伯炮塔樣車還參加了希特勒的50歲生日閱兵。
■ 1939年第29屆國際汽車與機車展上的「新結構戰車」B型車。
■ 2輛參加希特勒50歲生日閱兵的「新結構戰車」B型車。
戰時表現
此後,這3輛坦克被編入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Pnazer-Abteilung z.b.V 40),編為「霍斯特曼」排(Zug Horstmann,亦稱為「霍斯特曼」戰鬥群),編號分別為8號、9號和10號。9號車的車身上的額外識別標誌為大寫字母Z。10號車的額外識別標誌為大寫字母R,綽號為「龐然大物」(Jumbo)。整個「霍斯特曼」排的綽號為「大象中隊」(Elefantengeschwader)。
在德軍1940年4月份入侵丹麥和挪威的「威悉河演習」行動(Unternehmen Weserübung )中,這3輛「六號新結構戰車」於4月16日出現在德國斯德丁港(Stettin)。4月17日,「霍斯特曼」排接到了前往挪威的命令,隨即在4月18日與第13機槍營一道搭乘代號為「諾亞方舟一號」(Arche Noah 1)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號運輸船(Transporter Buenos Aires)抵達挪威奧斯陸港。
■ 1940年4月中旬,在火車運至斯德丁港準備裝上貨船的1輛「六號新結構戰車」。
■ 抵達挪威首都奧斯陸后,一些士兵正在檢查一輛「六號新結構戰車」的情況。
■ 1940年4月中旬,在奧斯陸的3輛「六號新結構戰車」。車首左側有一個代表「霍斯特曼」排的大象圖案。
■ 3輛「六號新結構戰車」在奧斯陸港。
自4月19日起,9號車被編入「菲舍爾」戰鬥群(Kampfgruppe Fischer),前往挪威東部海德馬克郡(Hedmark),向北穿過厄斯特狹地(Østerdalen);8號和10號車則被編入「佩倫加爾」戰鬥群(Kampfgruppe Pellengahrt),前往挪威東部的奧普蘭郡(Oppland)古德布蘭特狹地(Gudbrandsdalen)。4月21日,9號車在前往利勒哈默爾(Lillehammer)途中,在繞過一座危橋時左側中部路輪掛架因過熱而發生機械故障。一天後,這輛坦克被德軍駐奧斯陸的一個坦克救援單位拖到了米爾維火車站(Bahnhof Mölv),后又被送到了挪威的一處港口。1940年6月29日,9號車被送至丹麥阿爾博格港(Aalborg),隨即被送往柏林,接受萊茵金屬公司的維修。1940年12月,該車安裝了一盞「諾特克」隱蔽大燈(Notek-Scheinwerfer)。
■ 1940年4月,行駛在挪威某個小城街頭的1輛「六號新結構戰車」。
■ 9號「六號新結構戰車」。
■ 9號「六號新結構戰車」在挪威戰役中彩繪。
4月21日,「佩倫加爾」戰鬥群的2輛「六號新結構戰車」的1輛亦在利勒哈默爾北面出現了機械故障,只有1輛趕到了前線並立即與第40特種裝甲營其餘坦克單位一道繼續向古德布蘭特狹地進發。
4月22日,「六號新結構戰車」第一次參加了實戰,進攻了古德布蘭特狹地南端小鎮巴爾貝格(Balberg)附近的英國和挪威軍隊的陣地。在這場戰鬥中,英軍的0.55英寸(14毫米)「博斯」反坦克步槍(Boys Anti-tank rifle)可以輕易擊穿這款德軍重型坦克的裝甲。在戰鬥中,這輛坦克中彈數十發,1名乘員中彈身亡,於是被迫後撤。最終,其餘德軍單位從英軍陣地側面發動了進攻,迫使英軍放棄了巴爾貝格附近的陣地。
■ 繪畫作品:1940年4月22日,英軍在巴爾貝格附近阻擊德軍「六號新結構戰車」。
4月26日,8號車和10號車又參加了在克瓦姆(Kvam)附近的戰鬥。當天14時過後不久,這輛坦克在克瓦姆的主街(今歐洲大街)上向畢竟的英軍開火,但很快便在940米距離上被一發英軍的「哈齊開斯」25毫米反坦克炮炮彈擊中。這發炮彈穿透了炮塔,當場打死了車長。英軍的第二發炮彈則嚴重擊傷了駕駛員(第二天傷重不治)。隨後,德軍利用炮火摧毀了這門反坦克炮。8號車由於受損嚴重,失去了戰場修復能力,德軍只能將其推至路旁,後來又將其炸毀,其中一個誘導輪如今仍收藏在距離當時這輛坦克被擊毀地點150米外的克瓦姆博物館。5月16日,德軍用同樣搭配克虜伯炮塔的2號樣車頂替了8號車的空缺。
■ 1944年4月,1輛行駛在挪威鄉間公路上的「六號新結構」戰車。
■ 挪威戰役中一輛因機械故障被臨時推至路邊的「六號新結構戰車」。
■ 挪威戰役中另一輛因機械故障被臨時推至路邊的「六號新結構戰車」。
4月28日,10號車參加了克瓦姆以北25公里處奧塔鎮(Otta)的戰鬥。在這場戰鬥中,這輛坦克被部署在德軍坦克小隊的前鋒位置,帶領其餘坦克消滅了一支英軍汽車隊。
■ 挪威戰役中的10號「六號新結構戰車」。
■ 「六號新結構戰車」10號車模型。
1940年10月,留在挪威的2輛「六號新結構戰車」(2號和10號)回到了德國。「霍斯特曼」裝甲排排長卡爾·霍斯特曼中尉(Karl Horstmann)獲得了晉陞,后被調往其他部隊。此後,3輛「六號新結構戰車」(2號、9號和10號)據稱被交付給了尚在組建中的黨衛軍「日耳曼尼亞」(摩托化)師(1941年1月更名為「維京」師)。2號車后在1942年11月底被送往柏林維修,在萊茵金屬公司維修期間,這輛坦克曾在特格爾貨運火車站(Güterbahnhof Tegel)被陳列在繳獲的法國坦克和蘇聯坦克之間進行展示。
■ 返回德國后的2號(左)和10號「六號新結構戰車」。挪威戰役結束后,該坦克取消了炮塔上的編號,並在炮塔右後部標記了戰役中陣亡車組乘員名字。
安裝萊茵金屬炮塔的1號車戰前一直在普特羅斯裝甲兵炮術學校用於教學。該車后在1940年曾出現在勃蘭登堡埃貝爾斯瓦爾德(Eberswalde)的阿爾德特工廠(Ardelt-Werke)內,參加宣傳拍照活動,其中一張照片在1940年6月登上了美國的《紐約時報》。
■ 在阿爾德特工廠內進行檢修的1號車。
蘇德戰爭爆發后,有資料稱2輛「六號新結構戰車」(9號和10號車)和1輛「五號新結構戰車」(1號車)被編入了第1裝甲集群。1941年6月27日17時過後,第9和第10號車在烏克蘭西北部地區洛夫諾(Riwne)的希特諾村(Sitno)南面,與1個蘇軍BT-7坦克排遭遇。在隨後的坦克戰鬥中,這2輛坦克在村邊將1輛BT-7坦克打著火,接著以230米為間隔展開戰鬥隊形,向東南方的蘇軍坦克逼近。就在2輛德軍坦克對付BT-7坦克時,一輛隱蔽在500米外的蘇軍KV-2坦克搶先開火,其發射的152毫米炮彈迅速先後摧毀了這2輛「薄皮大核桃」。
■ 一幅反應「五號新結構戰車」1號車在戰爭期間的彩繪。
在這之前,1號車則在西南面被1輛BT-7坦克擊毀。當時,蘇軍坦克駕駛員發現了「一輛輪廓龐大,差不多比自己的坦克大一倍」的坦克在向其逼近。隨後,這2輛坦克在非常近的距離上交火,BT-7發射的45毫米炮彈直接擊穿了德軍坦克的炮塔。
■ 2輛「六號新結構戰車」在烏克蘭草原上行動。
2號車後來據稱被交付給了黨衛軍第23「挪威」裝甲擲彈兵團(屬黨衛軍第11裝甲師),后在蘇軍1944年初的喀爾巴阡山攻勢中被擊毀在羅馬尼亞境內。另外一種說法是,這輛坦克後作為教學車輛,在1944年底被人民衝鋒隊用作練習反坦克武器的靶車,並最終被銷毀。總之,5輛「重型拖拉機」最終在戰爭結束前便結束其歷史。
■ 「威龍」公司出品的「六號新結構戰車」2號車模型封繪。
后 記
「新結構戰車」在挪威戰役中拍攝了大量照片,曾導致蘇聯宣傳機構對這款德國坦克做出了錯誤的過度評價。事實上,在戰爭爆發前,蘇軍便已經獲悉了這款德國坦克的存在,稱為一款「帶克虜伯炮塔的萊茵金屬公司坦克」。另外,「新結構戰車」在1939年國際汽車與機車展上的露面以及德國發行的該坦克彩色明信片,曾給外界留下了這款重型坦克已經量產的錯誤信號。一個專門收集德國坦克研發生產情報的蘇聯委員會曾因此指責情報人員,為什麼至收集到了德國一號至四號坦克的情報,而沒有這款重型坦克的情報。實際上,捂臉、英國和美國方面直到戰爭結束才獲悉這款坦克的真實名稱為「新結構戰車」,此前他們除稱其為「萊茵金屬坦克」外,美國人亦稱其為五號坦克和六號坦克。
「新結構戰車」之所以未能被德軍接受的原因則在於,德軍在1934年已經開始研製一當時被稱為「中型拖拉機」(Mittlerer Traktor)的四號坦克。根據古德里安的設想,四號坦克將作為裝甲師中三號坦克形成互補,三號坦克負責對付敵軍坦克,而四號坦克負責提供火力支援。最終,四號坦克亦成為德國在二戰中主力坦克,產量超過了8500輛。多炮塔式坦克也就在在30年代中期為德軍的設計與戰術需要所拋棄,德軍在此時追求的是機動性而不是火力優勢。最終,與蘇聯的多炮塔式坦克一樣,「新結構戰車」在戰爭中很快便證明其不是一款成功坦克。但是,無論如何,「新結構戰車」與「輕型拖拉機」和「大型拖拉機」為德國在坦克設計和生產領域積累了寶貴經驗,為下一代坦克奠定了基礎。
■ 二戰德國裝甲部隊中堅力量——四號坦克。
■ 微信公眾號:閃電戰雜誌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