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少年該讀什麼書?看看龍應台2017年的最新書單

這是龍應台老師在她的臉書上的日常讀書筆記,再整理,歸結到「少年該讀什麼書?」主題之下,分享給喜歡龍應台的朋友。

文前這段視頻從前不曾公開過,可以看見龍應台在任台灣「文化部長」時,公務繁重之餘周末生活的一個剪影,一併分享。

轉自微信公號「一飲一啄Video」(id:yiyinyizhuotv

2012年2月,"龍部長"上任;

2014年12月,"龍部長"辭官。

時長:3分36秒 出品:南瓜視業

圖文 | 龍應台

1.

享受讀書

2017/06/20

《怒目少年》

一個十五歲的讀者來信問:「你怎麼看書?看什麼書?每天看,還是偶爾看?為一個作業而看還是為好玩看?看書時聽不聽音樂?吃不吃零食?做不做筆記?看書時貓會不會來鬧你?」……

十五歲的人,如果養成了享受讀書、無時無刻不讀書的習慣,長大了多半不會庸俗。

包里揣本書,一天中所有無聊「等候」的時間都「栩栩如生」了:等約會、等捷運、等航班、等上課、等上廁所、等商店開門……是的,我每天看書。為「作業」看書,也為「好玩」看書。

不,看書時我不聽音樂。不吃零食。會喝咖啡。

在電腦上看「書」時,大咪會故意過來把肚子趴在鍵盤上,不走,很流氓。但是看紙做的書本時,他就在書堆里打盹。

奧地利精神分析專家維克多·弗蘭克和王鼎鈞的這兩本書都好得不得了。可以先看《怒目少年》。在歐洲是納粹,在亞洲是日軍,兩個相隔萬里的作者竟然寫出相似驚人的場景和感受。讀了就明白,把人揉成什麼形狀的,其實不是國族,不是文化,是「戰爭」。誰說十五歲的人不能理解戰爭?王鼎鈞十五歲的時候已經走在亂世江湖裡磨他智慧的劍。

(集中營里)方才拖出去的那具屍體正用獃滯的目光透進窗子盯著我看。兩小時之前,我還跟這位同伴說過話呢!我繼續咂咂有聲地喝湯。如果我當時不是因為出於職業興趣,對自己的無動於衷感到驚訝與好奇,此刻這經驗不會存留在我的記憶當中了。整件事情就是如此冷漠、事不關己。

麻木不仁、情緒鈍化、內在的冷感和無所謂——集中營囚犯在第二期生活中產生的精神反應——過沒多久,也開始對每次的毒打毫無知覺。這種知覺麻木的現象其實是極度必要的心理防護盔甲,以便適時保護犯人的心靈。

——維克多·弗蘭克《活出生命的意義》

王鼎鈞《怒目少年》,竟同時同意境同感受。

我突然發覺我太冷靜,居然不害怕,不哀傷,只憤慨,我用兩條腿行路來排遣憤慨。戰爭是殘忍的,戰爭是一種社會教育,所以戰時的人比平時冷酷。我想我逃不出這樣的定律。

——王鼎鈞《怒目少年》

2.

懂得存疑

2017/06/26

《沈從文自傳》

沈從文自傳可以媲美馬克吐溫的 Huckleberry Finn,只不過主角是作者真實的自己,而且更深沉辛辣。

不受羈絆的野孩子,生活是他的教室,殘酷是他的課本——他學會算數字,從掐指頭數滿地滾落的血人頭開始。

當你八歲就開始看懂「人」的這一課,後來的人生,大概就沒有什麼看不懂的了。

少年,讀這本書,或許對大人所急於灌輸給他的善惡、是非,尤其是當下最被眾人同儕擁抱的「正確」,懂得了存疑。沈從文:

我"不安於當前事務,卻傾心於現世光色對於一切成例與觀念皆十分懷疑,卻常常為人生遠景而凝眸。"

我在那地方約一年零四個月,大致眼看殺過七百人。一些人在什麼情形下被拷打,在什麼狀態下頭被砍下,我皆懂透了。又看到許多所謂人類做出的蠢事,簡直無從說起。這一份經驗在我心上有了一個分量,使我活下來永遠不能同城市中人愛憎感覺一致了。從那裡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我看了些平常人沒看過的蠢事,聽了些平常人不聽過的喊聲,且嗅了些平常人不嗅過的氣味;使我對於城市中人在狹窄庸懦的生活里產生的作人善惡觀念,不能引起多少興味,一到城市中來生活,弄的憂鬱強悍不像一個「人」的感情了……▼

3.

少年潛力無限

2017/06/29

《昨日的世界》

十二歲進苗栗苑裡國中,第一次上英文課,從 ABC 學起。學期結束,英文老師把我留在教室,拿出一包禮物給我,興奮地打開一看,竟是兩本英文書 Pride and Prejudice, Jane Eyre.

為什麼對一個才開始學 ABC 的十二歲的孩子如此鄭重地送兩本原文書?

這個鄉下孩子後來成了英美文學博士,而且一生難忘那個從跨出第一步就看重她的英文老師,蔡素惠。

我相信少年的潛力無限,給他設限的是大人。大人把他看得多低,他就多低,看得多高,他就多高。你認為他今天懂了 ABC 明天就會看懂《簡愛》與《傲慢與偏見》,是的,他就做得到。

如果你問我,你家少年該讀什麼外語,我會說:英文只是根本,從德文、西班牙文、法文和日文等等挑一個來深學專精。我們受英文思維的宰制太久,盡量換一副眼鏡看世界吧。

如果你問我,有沒有哪一本書是少年必讀的?我會說,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是全世界的少年都該讀的書。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1881-1942)在1942年自殺。這本回憶錄,他用自己的生命為後人作「目擊證人」,告訴你文明是怎麼累積又怎麼崩潰的,人性的光明和黑暗是怎麼揉合成一體的,時代是進步或倒退怎麼用自己的眼光去分辨……而且,思想深刻之外,他的文字那麼那麼好看。

在當年的報紙上,還不是每天都充斥那種國與國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派與派之間的仇恨,它還沒有把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徹底隔離;那種在公共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老百姓的情緒也還沒有像今天這樣激烈得令人討厭。那時候,個人所作所為的自由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而在今天這簡直不可想象;當時的人並不像今天似的把寬容視為一種軟弱,而是把它尊為一種道德的力量。

因為我出生和長大成人的那個世紀並不是一個充滿激情的世紀。它是一個階層分明、按部就班、秩序井然的世界,一個從容不迫的世界。機器、汽車、電話、無線電、飛機等得新速度尚未影響到人的生活節奏;歲月和年齡依然有著另一種尺度。

是的,茨威格的回憶錄教你任何學校教不了的一件事:眼光。

喜歡龍應台的朋友

【推薦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