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奢侈品牌都爭著合作的店Colette,有什麼魔力?

今天介紹的這家店,還真的可以稱得上是殿堂級的潮流生活方式集合店,我們幾乎每周都要去一下這家店。

每周去的人還包括鼎鼎大名的香奈兒的現任設計師,人稱時尚界「老佛爺」的Karl Lagerfeld,他曾經說道,「這是我唯一會去的商店,因為他們店裡的東西,你在別的地方找不到。我在那裡買過手錶、電話、珠寶——基本上什麼都在那裡買!」

說一些跟這家店合作過的品牌:愛馬仕曾經跟他們合作推出過Brides de Gala系列的絲巾產品;香奈兒曾經跟他們合作過pop-up store;在店鋪20年的時候,他們和耐克合作推出了213雙(因為店址的門牌號是213)20周年特別款,24小時內就賣完了;卡地亞阿迪達斯……反正是一大串奢侈品牌和時尚品牌的名字。

這家店的名字?全球潮人去巴黎一定會去朝聖的地方——Colette!

一炮而紅

Colette20年前由一對母女創辦。母親叫做Colette Rousseaux,女兒叫做Sarah Andelman。Roussaux是一個受人尊敬的商人和離了婚的單身母親,把她的時尚店賣了后,重新和身為藝術學院畢業生的獨生女一起創業。

(左: Colette Rousseaux;右:Sarah Andelman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當時,全球化的浪潮才剛剛露出端倪,全世界的商品流通還沒有如今這麼迅捷——母女倆在紐約喜歡上契爾氏的洗頭水,或者在東京看上哪個潮牌的鞋子,回到巴黎之後卻買不到。

剛好那個時候她倆剛剛搬進Rue Saint-Honoré 213號的一間公寓里,那個時候附近還不熱鬧(哪像今天已經是巴黎最貴的一條街,所有的奢侈品大牌都想在這條街上拿下一個位置),買東西吃飯也不怎麼方便,母女倆就琢磨著,要不開一家餐廳,而且是全天營業的那種,那時候巴黎的餐廳大部分都是過了下午3點就午休。

於是這麼著,母女倆就把時尚的、美膚美妝的、藝術的、外加一個可以吃飯的場所,都打包放進了家裡樓下的這個門面里,成為Colette的雛形。那時,還沒有什麼人總結概括「生活方式集合店」這樣的概念,Colette母女倆仗著自己的好品味,眼界和見識,開了這家具有強烈個人品味的買手店。

母女倆不是什麼時尚圈的核心人物——你知道,時尚這門生意,在歐洲這種地方,常常是要「混圈子」的。但作為買手,Sarah Andelman很清楚,要讓該出現的產品,在最應該出現的時候出現,比方說iPod這款產品,讓Colette在巴黎時尚圈一炮而紅。

2001年,蘋果準備上線iPod一代,那時候蘋果公司還沒有手機,遠遠不像現在這麼走紅,但Sarah Andelman敏銳地感覺到,巴黎城中的潮人們都對這個產品很渴望,這玩意兒一上線,Colette的店裡就必須有!

就像積極聯絡其他時尚品牌一樣,Sarah Andelman也跟蘋果公司取得了聯繫,

詳細介紹了Colette這家店的情況——有時候挺難的,畢竟Colette當時不知名,Andelman需要向對方展現自己正在出售些什麼,對方才半信半疑地答應試試;有時候就相對容易一些,當時好多牌子都還僅在傳統的百貨商店出售,或者壓根就還沒在巴黎設銷售點,Colette就是個還不錯的、新的銷售渠道。

後來蘋果2014年發布iWatch的時候,又想到了攜手Colette,畢竟,iWatch不想僅僅被看做科技產品,蘋果公司希望它能夠像一隻愛馬仕Kelly一般被人嚮往。雙方一拍即合,共同合作發布了iWatch——這場發布活動的影響力超出了預期,2000個iWatch幾乎被秒殺,而Colette這個名字也在全球範圍引發關注,為Colette吸引來了更多城市、更多圈層的擁躉者。

拼著命地更新自己

即便是今天,買手店遍地都是了,Colette的地位還是屹立不倒。你去Colette逛一圈,就能明白為什麼了。

我們先來看看Colette的façade。

靠近一點看看,這是最新的櫥窗。

Colette的櫥窗就是其一大賣點,換得那叫一個頻繁和花樣百出。來幾張圖,大家感受一下。

那這麼潮的店對面是什麼呢?它正對面是Jo Malone,以及賣手錶的Saint Honoré。

旁邊呢, 是theory,另外一邊,現在在裝修。

零層(就是咱們的一層)主要是文具,T恤,眼鏡,小玩意兒,高科技等等這些東西這一個區域無疑是人流量最大的區域。基本上,巴黎人去給小夥伴買生日禮物,外國遊客想買點紀念品,這一層的東西都能滿足你的需要。

進門就是一些有趣的文具:

然後就是書:

網紅吹風機……

再往裡走,也有文具,小玩意,高科技,音樂牆和雜誌牆(感覺她們就是大致分個類,哪裡擺得下就擺哪裡,反正很快就賣出去了。)

讓你們感受一下,什麼叫做!什麼都想買!(自用不行的話,這個送人也很棒啊!)

我知道你們被左上角深深吸引了……

再看看這些科技產品,聯名作品不少哦。比如這個 Colette X instax難道不是送女生完美的生日(聖誕,etc)禮物嗎?

Colette X史努比

熱點話題VR 什麼的,怎麼能少啊?

這個是音樂牆……

旁邊就是雜誌牆:

各種聯名…….

我們上去一樓(就是的二樓),簡單來說,這層主要以成衣為主,男裝女裝都有,但女裝占的比重大很多。當然也有珠寶櫃,帽子櫃,有那麼十多個包。

然後是她們的珠寶櫃,主要是以巴黎的Niche jeweler為主:

被LVMH收購了百分之四十八股權的Repossi,簡直是店裡的常青樹,存在了好多年……

然後這一層往上走,有個小小的藝術廊,大概20平米。

然後往下面走一點,就是一個美妝區,也不大,就20平米。居然有4個工作人員負責這個區,感覺她們也不怎麼工作啊 , 但是都會講流利的英文 (在巴黎少見)。

網紅吹風機……

非常新的一個專業沙龍香水牌子Parle Moi De Parfum,調香師以前給Chloé做香水。目前只在瑪黑區有一家店。

聯名系列自然也是不能少。

負一層有個她們的餐廳。

Colette X Ikea

我們還吃驚地發現了Regenerate這個牙膏品牌出現在了貨架上。該品牌是聯合利華推出的高端品牌,我們之前也只在藥店見過,出現在Colette,還真是驚喜。

所以你知道了,Colette從來不給自己設什麼限制的框框,什麼東西時下最in,他們就賣什麼,這才是真正的生活方式集合店吧;而且,他們也知道潮流總是一瞬即逝的,我們之前留意到的一個叫做Delfina Delettrez的首飾牌子,當紅的時候就出現在了Colette的店裡,但產品不怎麼創新之後,就消失了。

See? 難怪「老佛爺」這樣的頂尖時尚大師每周都來光顧Colette了,每個人都會有認知盲點,相信「老佛爺」也不例外。來Colette,就能補上所有最近都流行什麼的課!

聲音設計師與時裝圈最愛的DJ Michel Gaubert在Colette出售混音帶,他是這麼評價的:「Colette一直在做的,就是源源不斷搜尋新事物和新觀念,但同時在合適的時候又將舊事物帶回來。」

聽聽Sarah Andelman是怎麼看待全世界的買手店都在試圖模仿他們這件事兒的,「如果真的有人想要模仿我們,那他們模仿的是今天的Colette,6個月後開出他們自己的店;但是在這6個月內,我們已經又對店裡做了6次改動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難模仿,因為我們總是在不斷更新自己,找尋新的設計師、新的藝術家、新的可以講述的故事。」

最酷的、最好的

我們剛剛說了Colette「賣什麼」,現在我們要看看他們是「怎麼賣」的。

剛才也說了,Colette當年開張的時候,百貨商店還是主流,百貨商店的擺貨方式還是按照品牌劃歸,但Colette不這麼陳列商品的,他們從一開始就打破了品牌之間的界限,他們會在Vetements的牛仔褲旁邊放上一塊G-Shock的手錶。

Sarah Andelman也不會把一個品牌的所有新品都買回來,即便是同一個系列的,她也只會挑那麼幾款,而且每款的數量也有限。挑貨要平衡設計的個性化和商業化,「我永遠會選那些最基本的東西,但是又必須具備有吸引力的細節,能脫穎而出的、與眾不同的,能讓我們想衝動購買的特點。」

Colette奉行的是不斷改變自己,所以他們鐘意的設計師也必須持續更新自己。「我會為那些能夠一次次重塑自己的設計師喝彩。」 Sarah Andelman說,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如果品牌不再有什麼新鮮感了,它就會在Colette自動消失。

所以,去Colette買東西,一定程度上是幫你節省了很多選品的時間,甚至店家的好品味,也能幫你省下不少培養好品味的路上浪費掉的錢;有些客人會直接去Colette買禮物,收的人覺得你很用心,但禮物可能只是你花了10分鐘買的。

當然,「獨家限量款」和「聯名款式」也永遠是抓人眼球的亮點。除了我們剛剛提到的一眾大牌,Colette還會和設計師品牌,或者直接跟設計師進行合作。比如說潮牌Off-White的創辦人Virgil Abloh,在他還沒創辦Off-White之前,Colette就跟他合作了;潮牌Supreme的設計師Luke Meier,也曾經跟Colette有過合作。

LVMH的老闆阿諾特女兒閨蜜的珠寶品牌Repossi也跟Colette有過「聯名合作款」,即便是聯名款過後,你在Colette里發現的Repossi款式,也和別的店鋪有所不同,看起來酷很多。

Colette里隔三差五就會有個活動,高峰時期甚至會天天在店內辦活動,一會兒是跟寶馬汽車有了聯名款推出活動,店裡就會擺上幾輛寶馬轎車;一會兒又是跟Louis Vuitton合作開出了pop-up store,LV的麻繩設計,也將Colette標誌性的藍色融入其中;還有New Balance、Asics……都在Colette有過活動。

Again,難怪「老佛爺」還有其他客人都樂意常常去Colette,每次去都有新玩意兒可以看。

吸引新客人

Colette 2016年的銷售額達到了28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億),給大家一些粗略數據感受一下,比如 Saint Laurent平均一個店大概一年賣不到800萬歐元;寶格麗一年平均一家店大概賣500萬歐; Tiffany一年平均每個店賣個1000萬歐。主要受到法國恐襲的影響,遊客的比例大幅下滑,而遊客又是Colette銷售額的巨大貢獻者,畢竟Colette都快成為和盧浮宮一樣的旅遊標誌目的地了。

從下圖能清晰地看見,2011年到2015年,Colette的單店銷售幾乎每年都會保有增長 (複合增長率達到8.5%),利潤也保持11.8%的增長速度。除了不斷引入新的品牌,新的產品來吸引老客人繼續買買買之外,Colette也在想方設法吸引新的客源。

剛剛我們提到的跨界聯名(比如和寶馬汽車的)當然是重要的方式之一,愛車一族就能留意到Colette了。還有一點,就是Colette里賣的東西,並不總是貴得嚇死人。

比如Colette也賣過Kate Moss和Topshop聯名推出的系列,均價在幾十歐到上百歐元,或者是和家居產品的巨頭宜家合作的聯名系列,價格也很親民。

事實上,在Colette里,十幾歐到幾十歐的小玩意兒不少,並不總是上千歐的Fendi包包之類的。Sarah Andelman很清楚,單價貴的商品,利潤當然更高,但她更希望Colette還是保持最初的定位,就是一個跨界的場所,一個接地氣的、人流涌動的地方:他們希望所有人都能光臨店鋪,哪怕就是進來喝杯咖啡,買個電器小配件,或者來看看畫廊里的畫。

Colette的官網也很有意思,首頁上方的唱片很吸引我,點進去就能聽到酷酷的音樂;值得一提的是,Colette電子商務的銷售份額,已經佔到總銷售的20%,大部分都來自於年輕人和海外的顧客。

Colette並不做傳統的CRM ——它們沒有會員卡, 也不送小樣。他們通過產品和概念的不斷更新,做自己擅長並且能控制的事情——比如他們並沒有想要去開第二家Colette,嚴格控制自己的庫存,和消費者建立強烈的情感聯繫,進而持續不斷地培養一批又一批忠實的消費者,從明星到普通人,從非常有消費能力的顧客到現階段消費能力一般的客人。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