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劉備孫權分分合合,究竟誰算計誰?又便宜了誰?

三國魏蜀吳,為了各自利益,或盟或攻,上演一出出精彩的歷史大戲。

魏最強,現實逼迫吳蜀必須共同抗魏。但為了各自利益,吳蜀之間沒少算計,甚至大打出手,徹底翻臉。

赤壁之戰前,劉備為自保,派諸葛亮與吳聯合。孫權自然不想聽那幫文臣的,降了曹操,自己一毛錢也不值,魯肅的「肅可降,將軍不可降」打動了孫權。周瑜則從戰術上指明曹操弱點,孫權最終決定和劉備玩一票大的。

孫劉的蜜月期不長。也就是赤壁之戰前後還算可以,之後就互相算計。劉備佔了荊州,為了江東利益,孫權還是承認了劉備。孫權的算盤打的較多,他並不願意劉備占荊州,荊州之於江東的戰略保護具有天大的意義。即使是孫權把妹妹嫁給劉備,平時也沒少算計劉備。

孫權不動劉備之荊州,是不想讓曹操有可乘之機。但當劉備入蜀后,孫權必須對荊州下手了。否則劉備坐大,自己依然有被滅的可能。孫權本人並不想在當時把荊州「借」給劉備,還是魯肅從雙方大局觀入手,苦勸孫權,孫權這才勉強接受。可劉備佔了益州,壓根就沒打算「還」荊州,孫權當然不幹了。

劉備初入蜀,形勢不穩,很難承受來自孫權的戰略壓力。所以,為了避免孫權來犯,劉備幾乎是咬牙割讓三郡給東吳。

長沙、桂陽、零陵,之於吳蜀的意義不同。對劉備來說,割讓三郡,雙方舊賬扯平,孫權再無資格索要荊州其他郡。但對孫權來說,三郡本就該「歸還」他,但荊州其他郡也必須儘快「歸還」。

曹操勢大,孫權還得在等機會。直到關羽倉促從荊州北伐,曹操承受巨大壓力。罕見的魏吳聯合共同抗蜀的形勢已成,孫權再無必要維護本就虛假的吳蜀友好了。

之後關羽大意失荊州,走麥城,為吳所殺。孫權奪回對江東至關重要的西方屏障,而劉備則失去了北伐的基礎。至此,吳蜀維護十年的脆弱的和平徹底破裂,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

丟掉荊州,意味著諸葛亮《隆中對》的從荊州出兵北伐已無可能。主要責任人,還是關羽。關羽瞧不起孫權,甚至辱罵孫權,孫權不恨關羽才怪。

劉備志在統一,無法接受失去荊州的現實,不惜代價也要奪回來。夷陵之戰,劉備幾乎傾蜀之後殺向東吳,可惜遇到陸遜。一把火,把劉備的精銳,以及劉備復漢室的夢想,燒了個精光。劉備很快帶著遺恨,死在了白帝城。

但這場吳蜀之間的夷陵之戰,反而燒出了吳蜀之間新的合作機會。曹操已死,曹丕繼位,對東吳有野心。之前勉強存在的魏吳合作早不復存在,孫權再次面臨來自魏國強大的壓力。

孫權要想生存,只能聯合雖被他打敗,卻依然保持相當實力的蜀漢。

劉備死後,諸葛亮全面掌控蜀政。

孫權是個唯利是圖的君主,他不會和你講道義,他只乎利益,類似俄羅斯(外東北類吳占荊州,華似蜀,魏似美)。

諸葛亮初政,蜀漢內部混亂不堪,叛亂迭起,孫權就干過不少渾水摸魚的事。比如接納雍闓,意圖占蜀漢的便宜,至少撈幾條魚吃。對於吳蜀再度聯合,孫權是渴望的,他需要蜀漢分擔東吳的戰略壓力。

對於東吳,蜀漢內部是非常反感的,畢竟夷陵慘敗讓蜀漢的氣氛非常壓抑,誰會喜歡苦主。諸葛亮看的長遠,他要北伐,只能走漢中,而東吳這一側必須保持和平狀態。

至於約和東吳,諸葛亮派的是鄧芝。鄧芝的任務是說服東吳與蜀聯合,因為諸葛亮明顯能感覺孫權對二國再合還是有些猶豫的。雖然蜀漢新敗,但實力還在,一旦魏國再攻東吳,蜀漢東伐,東吳危矣。

孫權考慮較多,鄧芝就給孫權分析:你不聯蜀,你將無路可走。魏蜀合攻,你還想當吳主么?鄧芝給孫權交的底線是:蜀不攻吳,換取吳與蜀的合作。

孫權是個精明的人物,他就與鄧芝討價還價,跟菜市場買肉一樣。雖然孫權在內心是渴望與蜀聯合的,至於孫權「默然良久」才答應鄧芝,無非是討價還價拼演技。

公元223年,蜀漢和東漢再成盟友,一如現在的兩個近鄰大國。結盟,可不是結拜當兄弟,無非是有利則來,平時也沒少暗地算計。反正鄧芝說的清楚:「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孫權說什麼魏亡后,二國共享太平的鬼話,連他自己都不相信。

因為雙方都知道魏國在短期間難以消滅,這也決定了吳蜀聯盟將是長期性的,雙方都需要抱團取暖。暗中小算計可以,但直接翻臉的蠢事不能幹。當初要不是曹丕死讀書,不趁吳蜀之戰時攻吳,東吳早沒了。

吳與蜀在223年正式聯合,但真正書面上的盟約,是229年四月,也就是孫權稱帝時。

諸葛亮說明國內反吳輿論,從大局著眼,派衛尉陳震赴吳恭賀孫權稱帝,正式承認吳的帝位。

孫權與陳震登壇結盟,頒布那份著名的吳蜀盟約。除了假大空的話,盟約中最有價值的是「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救危恤患,分災共慶,好惡齊之,無或攜貳。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規定雙方在魏國攻一方時,另一方必須出兵側應。

魏國是難以滅掉的,所以,吳蜀聯盟一直延續到蜀亡的263年。蜀在西,吳在東,雙方協同作戰,效果良好。

三國時代,魏吳也有戰爭,但三國的戰爭主線一直是魏蜀,吳國起到的更多是牽製作用。蜀漢志在滅魏復國,所以與魏只有死戰。

孫權是聰明之主,他知道吳國的對外戰略基石就是吳蜀友好,絕不能破壞。終孫權之世,包括迄蜀的11年裡(孫權死於252年,蜀亡於263年)里,東吳基本上在維持盟約的。至於諸葛亮死後,東吳在荊州增兵,引來蜀漢質問。

孫權說他這麼做是防止魏國襲蜀,這話大致是可信的。諸葛亮雖死,蜀國甚堅,憑東吳之力還滅不了蜀。

直到蜀漢滅亡時,大勢已去,東吳這才動了心思,要趁亂滅蜀。可沒想到卻碰到羅憲這個硬頭子,坐鎮永安城,把吳軍拒之門外。

可蜀漢還是晉朝的,這就對東吳的西線戰略起到致命性的影響。晉軍最終多路東下,其中就包括從蜀地沿長江西下。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孫皓倉皇出降,三國結束。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