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文化名人今年很忙!但誰來為文化消費買單?

傳媒內參導與娛樂明星不同,文化名人偏重普及知識、教化引導的「嚴肅向」定位,正是文化類節目所需嘉賓定位。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至今,酈波老師加盟5檔文化類節目、康震老師3檔、蒙曼老師3檔,按比例相當於綜藝屆的大張偉、薛之謙。

上一波文化節目熱追溯到《百家講壇》,捧紅于丹、易中天、王立群等文化名人。近幾年,伴隨《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的集中爆發,文化名人再次成為電視節目「熟臉」,在傳播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引發爭議,「文化學者」是否將過多精力放於節目錄製,這是否造成文化的過度消費?

本文以2015年至今為時間軸,統計這些「文化名人」參與的節目:

酈波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2015年任《漢字聽寫大會》第三屆嘉賓

2015-2016年任《成語大會》第二季嘉賓

2016年任《最愛是中華》第三季導師

2016年任《詩詞大會》第一季評委

2017年任《詩詞大會》第二季評委

2017年任《耳畔》嘉賓

2017年任《中華好詩詞》第五季嘉賓

2017年任《國學小名士》嘉賓

2017年任《龍的傳人》嘉賓

康震

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師範大學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主任。研究方向:古代文學,古代詩詞散文,唐宋文學。

2015年任《最愛是中華》第二季導師

2015年任《漢字聽寫大會》第三屆嘉賓

2016年任《最愛是中華》第三季導師

2016年任《詩詞大會》第一季評委

2017年任《詩詞大會》第二季評委

2017年任《魅力城》嘉賓

2017年任《向上吧!詩詞》主考官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五代史及古代女性史。

2015年任《漢字聽寫大會》第三屆嘉賓

2015-2016年任《成語大會》第二季嘉賓

2016年任《詩詞大會》第一季評委

2016年任《謎語大會》第三季嘉賓

2017年任《詩詞大會》第二季評委

2017年任《魅力城》嘉賓

2017年任《龍的傳人》嘉賓

王立群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

2015年《中華百家姓》評委

2016年任《詩詞大會》第一季評委

2017年任《詩詞大會》第二季評委

蔣方舟

青年作家、《新周刊》雜誌副主編。

2015年《中華百家姓》評委

2015-2016年任《成語大會》第二季嘉賓

2017年任《向上吧!詩詞》嘉賓

余世存

詩人、思想家、學者、自由作家。當代最重要的思想者,多次入選年度華人百名公共知識分子。

2015-2016年任《成語大會》第二季嘉賓

張大春

華語小說家,現任輔大中文系講師、News98電台主持人。

2017年《詩書中華》嘉賓

錢文忠

復旦大學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師從季羨林。

2015年《中華百家姓》評委

2017年《詩書中華》嘉賓

紀連海

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北京師大二附中教師,長期從事歷史教學工作。

2015年任《最愛是中華》第二季導師

2016年任《最愛是中華》第三季導師

2017年任《向上吧!詩詞》嘉賓

劉震雲

著名作家、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協第九屆全委會委員。

2017年任《向上吧!詩詞》嘉賓

張一清

語言教學與測試研究者,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語言教學研究室主任。

2015年任《漢字聽寫大會》第三屆嘉賓

毛佩琦

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研究。

2015年任《最愛是中華》第二季導師

2016年任《最愛是中華》第三季導師

為何文化名人這麼忙?

近兩年,文化類節目迎來又一熱潮,《朗讀者》《詩詞大會》等節目的爆發,廣電總局多次以文化自信發文併發布政策鼓勵的大背景下,各電視台紛紛上馬文化類節目,尤以文化益智類為主,康震、酈波、蒙曼等文化名人也成為電視節目「熟臉」,加盟一檔又又一檔節目,作用也是大同小異,文化故事、背景解讀,以增強文化類節目的故事性和普及性。

與娛樂明星不同,文化名人偏重普及知識、教化引導的「嚴肅向」定位,正是文化類節目所需嘉賓定位。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至今,酈波老師加盟5檔文化類節目、康震老師3檔、蒙曼老師3檔,按比例相當於綜藝屆的大張偉、薛之謙。

另一方面,有表現力的文化專家數量有限,康震、酈波、蒙曼等文化名人多出自《百家講壇》,經過節目的歷練和觀眾的檢驗受到認可。其他節目需要「文化專家」這一角色時,引入文化名人不需過多介紹他們的權威之處,且有國民認知度,省時省力。

誰來為文化消費買單?

事實是,當今的文化名人熱很難複製《百家講壇》的盛況,尤其是文化名人離開講台,以旁觀嘉賓的身份講解知識,缺乏了權威性,卻又多站在「專家」高視角,缺乏親近性,長時間以這類形象現身,造成觀眾審美疲勞,連帶節目的關注度也會下降,與初衷背道而馳。

其實追根溯源,文化類節目的類型局限性、模式匱乏是文化名人過度消費的主因。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接受採訪時曾談到,文化是多元的,現在問題是我們的市場只有詩詞類文化節目,誤以為詩詞就是文化的唯一解讀,所以現在幾大衛視上的全是詩詞節目,這是最大的問題。

節目模式固化問題同樣不能忽視。目前的文化類節目多以答題為基本形式,輔以一對多、組合挑戰、通關等元素進行區別化變種創作,大同小異,逐漸進入同質化的怪圈,讓觀眾分不清楚。而以讀信為核心點的《見字如面》、以朗讀為創新點的《朗讀者》爆紅,都是突破大流的形式和內容,而且這兩檔節目都沒有邀請文化名人。由此可見,文化名人不該成為文化類節目的標配,合理運用才能實現最大價值。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