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岡仁波齊》談我們為什麼要做電影

如果說全世界有一個我最喜歡的地方,那就是阿里的岡仁波齊。當你見過阿里的雲,你可能才能了解什麼叫風雲變幻;當你看過傍晚的土林,你可能才能體會什麼叫做壯觀;而當你去過岡仁波齊,你可能才能理解聖潔兩個字的含義。

所以,當我看到《岡仁波齊》這部電影要上映的時候,內心激動不已。於是電影上映前一天的晚上我便購買了第二天中午的電影票。購票的時候,那一場,我是第一位買票的觀眾。第二天中午,上班時間我便帶著小夥伴們一起到電影院早早的坐下,但除了我們幾個,整個放映廳只是稀稀拉拉的坐了四五個人。小夥伴調侃說,我們包場了。

這部電影很特別,沒有音樂,很少起伏,以白描的形式「記錄」了一行十幾個居住在四川地區的藏民從家鄉出發,經過川藏線最後到達岡仁波齊馬年轉山的全過程。記錄的過程怎麼說呢?用流水賬來形容比較貼切。因為當我回想起整部作品時,感覺每個地方的用力都差不多,每個人物的描寫都是平淡的,我記不得任何一個特別的人,也看不到任何關係上的主次與表現上的層次,我也沒有確切的帶走了什麼感想。

在過去的這些年裡,我四次進藏。這個地方如同有神力一般吸引著我的靈魂與步伐,每一次去都彷彿靈魂受到了一次洗滌。無論是川藏線、青藏線、新藏線上那冒著風雪、落石,三步一叩首的藏民,還是大昭寺門前五體投地匍匐著原地磕頭的藏人,他們的虔誠,都以這種無比執著與投入的方式深深感動著我。記得有一個冬日的一整個上午,我就這麼靜靜的坐在大昭寺的門前,看著他們。他們眼裡的那種堅定與平靜,彷彿整個世界都與他們無關,只剩下當下的這件事與心中的信仰。

我不得不懷疑自己的理解力。儘管這是極其吸引我的題材,可影片開場20分鐘了,我還是一個局外人,並沒有沉浸在電影里。影片放映一大半了,我還沒有搞清楚這十幾位藏民誰是誰。一直到老人楊培去世,我才知道他叫楊培,而且他的去世與天葬的插入似乎感覺有些突兀。然後就是突然從拉薩到了岡仁波齊,如果不是那座標誌性的山,我恐怕也不知道這就到了。我再看看周圍的觀眾,或打呵欠或低聲細語。如果不是對岡仁波齊和轉山本身的了解,恐怕我真的無法看懂這部作品。

去過西藏的人都知道,那裡一天有四季,十里不重天。在我眼裡,雪山歸來不看山,因為看過了那樣壯闊的人類景觀,其他美景似乎已經顯得蒼白。影片拍的很美,取景、構圖、畫面都非常講究,而且很多的景別都是在極端惡劣的天氣下拍攝的。在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凌晨、風雪、泥石流,可以想象這些景象是攝製組吃了多大的苦,甚至冒著生命風險去捕捉的。我可以感受的到導演的內心,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動、純粹與付出,才能支撐著他用了一年的時間去創作這部作品。

所以這才讓我感到心疼與可惜。因為查了一下這部影片到目前為止的票房,七百多萬,不應該算是一個特別好的成績。在我看來,這部作品講述的是如此動人心魄的人類故事,完全應該也可以釋放出更大的價值與影響力,更何況導演是如此的誠懇與用心。

這兩天一些朋友與我討論這部作品,他們的觀點大概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一是認為這是一部記錄片,所以不應該用電影的要求去衡量;二是說導演回歸到最質樸的初心,就是想忘記所有學過的電影技巧,所以這次甚至連音樂也不用。這是帶有他個人印記的作品,所以也不應該用一般電影標準去衡量;三是說看不懂的觀眾因為沒有背景知識,不信佛不懂宗教,或者層次不高;四是導演根本不在乎票房,瞧不起商業片,他就是要做自己想做的藝術片。

我的觀點不太一樣。這部作品不是紀錄片,因為劇情是設計的,之後導演是按著大致的劇情去找來適合的沒有表演訓練基礎的十幾位藏族演員來走了一遍。就比如,他們走的路程是按照拍攝場景來分段的,演員並沒有真正從頭走到尾。飾演楊培的演員並沒有去世,他的死亡是設計的劇情。所以影片本身的真實性來源於轉山這件事是藏民真實的日常,演員走上這條朝聖之路是真實的,過程中發生的部分事件插曲與演員的臨場反應是真實的。作品給人感覺很像紀錄片,是創作者選擇的表現手法。但,這仍然是劇情片。

應該說每一部電影都是帶著強烈的創作者個人印跡的,都是真實的自我表露。不僅僅是電影,每一幅畫、每一篇文章,每一部藝術作品都同樣如此。因為這是所有創作性藝術表達的核心。藝術本身就是一種選擇。如同畫家選擇使用作畫的工具、表現形式以及要畫什麼主體一樣,導演選擇要拍什麼題材也同樣與各人的思想、經歷緊密相關。影片是感性的作品,如果導演對題材沒有感覺,那麼他很難拍出打動人心的作品。一個人的心與手決定了,你只能寫你的故事。所以帶著個人印記的表達與是否是一部好作品本質上無關。

電影的英文叫moving picture,也就是移動的圖像。這是電影的根本屬性。所有的圖像與聲音都需要用一種相互關聯的方法,最終構造成一個整體的故事。當然,這種敘事首先要能被觀眾看懂。創作者不應該假設觀眾必須先看幾部影評,了解導演想要表達什麼然後再去影片中尋找與體會。正常的普通觀眾幾乎沒有這樣做的。這就如同一個產品不應該假設用戶需要研究透了說明書才會使用一樣,好的產品應該讓小白用戶也一眼就知道怎麼用。如果觀眾沒有看懂,那隻能有一個原因,就是創作者沒有能夠讓他看懂。

傳播法則中有三個要素,信息源、信息與接收者。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理解為導演/編劇是信息源,信息就是電影本身,而觀眾是接收者。如果導演想發出的信息,並沒有通過電影本身的內容傳遞給觀眾,可以說這部電影在傳播上是失敗的。如果一部電影沒有觀眾,不觸動觀眾、不感動觀眾,那麼所有傾注其中的情感、辛苦、付出與藝術都等於零。因為,電影是傳播的藝術。

電影是為觀眾創作的。電影的創作者不能挑剔觀眾,也不應該鄙視觀眾。提供好作品的責任在於藝術家本身,而不是觀眾。觀眾辛苦的趕到影院,支付了電影票的費用並花了寶貴的兩小時去欣賞這部電影,他們是值得被尊重的。所以電影不應該是導演的自娛自樂,否則就如同作家寫作一樣,他可以寫日記,但那是給自己看的,不應該進入市場。電影應該讓大部分觀眾看得懂,而不是觀眾看不懂就批評觀眾水平不高,或者不是某種類型的觀眾。如果是這樣,那麼最好在售票時說明,並在電影票上印上,非xx類型觀眾勿入。

翻一翻人類的歷史,觀眾看戲已經有了幾千年的經驗。他們總是能找到有價值的電影,他們證實了自己有能力識別公認的偉大作品,並時刻告誡我們作為創作者不要低估了觀眾的鑒賞力。這絕不是在說所有的流行電影都是優秀的,而不流行的都是失敗的,而是說真正優秀的作品,要在藝術與商業上都取得成功,兩者缺一不可。

我從來不認為文藝片與商業片是對立的,甚至是否應該以這樣的標籤去定義電影也要打一個問號。娛樂與藝術並不相互排斥,相反,它們緊密相連。寓教於樂才是最有效的教育,而這其中也包括文藝教育。我最欣賞的南懷瑾老師的偉大之處就是他將深奧難懂的經典思想翻譯成了通俗易懂的語言和例子,讓老百姓看的懂,從而對民眾產生了偉大的影響。

電影是一種娛樂。而娛樂的本質是將所有的元素,情節、人物、對話、場景、動作等編織在一起,成為一個故事,一個作品,進而一部影片,並將這部影片與觀眾連接且產生共鳴,讓觀眾能夠在影院里的兩小時身臨其境。一部影片首先是要讓觀眾享受的,可以忘記自己所在的現實世界,可以被完全的帶入影片的世界,然後他們才能感受到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內容。

也許導演想說,這件事本身已經足夠震撼了,所以我只要把它記錄給你看就好了。你看見什麼是什麼,理解到什麼是什麼。作為一種記錄,這無可厚非,但電影本身畢竟不是展現一個人從早晨起床、刷牙、洗臉、吃喝拉撒一直到晚上熄燈休息,它還是要為了點什麼。

電影應該是值得觀眾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看並加以思考的故事。在每一部有價值的電影故事深處,在最後一個畫面放映完畢的時候,都要留給觀眾一個清晰的交代。這部影片的主題是什麼,它背後的意義又是什麼?故事和主題從來不是相互獨立存在的,它們相輔相成。沒有主題的電影也許可以給觀眾提供快速、短暫的樂趣,但是它們就如過眼雲煙,不能刻進觀眾的心裡。

優秀影片的真正主題要超出故事本身,它要觸動觀眾的內心與靈魂。主題的表達並不是說教,它從來不是在想法中闡述,而是在故事中表達。它的創建是在觀眾的潛意識裡的,而如何表達,考的就是導演的功力。我們作為觀眾看到的並不是角色與我們的不同之處,而是角色與我們的相通之處。電影讓我們哭,讓我們笑,優秀的電影使得觀眾不僅是觀察者,同時也是參與者。它是一面鏡子,我們在裡面看見的不是別人的生活,而是我們自己。

如同產品定位一樣,主題只有一個。如果創作者說不清,多半是因為他想不清。創作者必須真心認可這個主題,圍繞著這個主題去將所有的素材與情節緊密又巧妙的編織在一起。而這種組織的最高原則是影片的整體性,它超越了單獨任何一個章節的重要性,需要主次分明、前後關聯、詳略得當,否則電影就如同流水賬,看完也留不下什麼印象。這種對整體性的要求不僅對電影是這樣,對繪畫、寫作也同樣如此。

北宋有一部著名的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如果把它比作電影,它就是一部絕妙的作品。畫家以長卷的形式記錄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卻可以結構嚴謹、構圖清晰、主體突出、繁而不亂、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然後你再去細看,這畫面中的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的合情合理、疏密、繁簡處理的恰到好處,每一個局部自成一體。結構,是創作的基礎要求。

那天看完《岡仁波齊》走出影院的時候,我帶著些許感動,但是並不深刻。這大概還不能說明我是個漠然的人,因為我在看完很多別的影片時都會帶著強烈的情緒。我對這部作品的感動來自藏人們的真實以及執著本身,但是在這樣震撼的人類主題下,我本可以帶走更多的思考與啟發。

我記得其中有位演員說過一句話,「你不僅是在為自己磕頭,也是在為其他人。」 也許轉山本身是一種宗教儀式,可是當他們的驅動力並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所有人時,那麼它已經超脫於宗教本身。一個人所做的事,他的被外人不可理解的執著的舉動,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我想,這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真實的人類主題,因為它關乎著我們為什麼活著。

記得以前讀過一篇文章,是一名導演寫的關於他拍攝一部少年犯電影的感受。我已經記不得裡面的具體情節,只記得他寫到後來收到一位母親的來信,裡面寫著,「我兒子想要告訴你,他看了你的電影之後,把窗戶擦了。」

我想,這就是電影的力量。

更多精彩美食視頻與菜譜,搜索微信公眾號【迷迭香】,300道大餐等著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